要公正和准确地判断儿童,我们不应把儿童从他们的生活圈子里硬拉出来以适应我们,而是我们应当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
——皮罗果夫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上对成人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其实,不仅是儿童对成人有一定的依赖性,成人在养育儿童的过程中,心理上也会对儿童产生依赖。成人的这种依赖性就是对儿童过分的管束和溺爱。我们说,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独立精神,而这种精神需要在儿童时就得到培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给儿童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还要给儿童一个独立的生活时间。
美国的著名作家爱默生告诉我们:“尊重儿童,不要过分以家长相待,不要侵犯儿童的单独活动。”在生活中,有些成人就像千手观音菩萨一样,儿童自己的事也由成人亲自过问,忽视了对儿童自立自强的培养。他们凡事不放心。对儿童保护太多,不肯放手。这样就破坏了儿童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使儿童缺乏独立性,直接影响了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
某报曾报道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但他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惧,最后竟放弃了出国的机会。对儿童过于溺爱和保护是使儿童形成依赖性人格的温床。依赖性人格者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接受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影响自己的生活、前途。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显然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生活。
为了培养儿童自立的能力,父母要放手让儿童去做事。并且,为了培养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父母不仅要放手,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让儿童去做事。司以审视一下儿童的生活,将应由儿童自己完成的事情列出清单,坚持让儿童自己做。儿童在刚开始自己动手做事时,肯定不可能做得很好,家长一定要耐心,不要对儿童太挑剔,而要尽量发现儿童的进步,提高儿童做事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儿童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获得自己动手做事的自信心。
“无所作为比失败更可怕”。他主张把工作放手交给年轻人去做,即使明知难以成功,也要让年轻人尽力而为,不横加干涉,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培养年轻人而鼓励失败。现在,这些从多次失败中汲取了充分经验教训的青年已成为本田企业的中坚力量,为企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田先生的这种做法对家庭教育也有借鉴意义。在绝大多数父母看来,儿童的想法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他们总是想干一些几乎无法实现的事。此时,如果父母对儿童加以嘲笑或阻拦,无疑会束缚儿童的想象力,不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只会把儿童培养成对父母言听计从的乖儿童,完全丧失开拓进取精神。要想使可塑性很强的儿童增长才干,就不要怕儿童失败,鼓励儿童按自己的想法去实践。
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尝试着干一件事时,会尽力想法干好,干成功,这就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闯劲和耐力。如果家长因为担心儿童干不好而横加干涉,要求儿童按家长的意愿去做,甚至越俎代庖,替儿童做,那么,儿童一旦离开家长,将很难独立做事。要相信,当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时,即使最终失败了,他也会从失败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世上的父母似乎认为命令儿童是父母天经地义的权利。通过命令来指挥儿童的行为,只能从行为中夺走儿童必不可缺的兴趣。总是靠命令行事的儿童,一旦没有命令,自己就什么也不会做了。今天的儿童们在新世纪可能遭遇到比他们父辈所经历的更多的困难、艰苦、挫折和不幸,因为世界潜藏着更多的危险和各种复杂的不安全因素。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今天还不能准确预测。父母应当培养儿童独立意识和自理自主精神,锻炼生存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基本条件,是儿童独立性的一种表现。父母应当珍视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生活自理愿望而不要约束过多,剥夺儿童“独立成长”的机会。随着儿童的长大,更应该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穿衣服,整理自己的卧具,收拾自己的房间,承担一定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此,不仅培养了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由父母代劳的儿童,会形成儿童严重的依赖心理,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儿童”,失去独立生活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长大之后,也往往懒于思考,不求进取,执拗任性,独断专行,一遇困难与挫折,便无所适从,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当儿童按照母亲的手势,仅仅把茶杯从一个桌上拿到另一个桌上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就完成着一种加强体力的动作;同时也就发展着他的智力,例如,多方面地发展注意力;而这时母亲注视着他的视线,母亲的微笑和充满的爱,激发着他最高尚的感情,这种感情对于他的道德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许多父母希望儿童听凭自己的摆布,把儿童当成橡皮泥来捏。实际上从小不给儿童独立自主活动的权利,就会妨碍儿童的成长。所以,我们对这样的父母发出呼吁“还儿童以自由吧!”把儿童当成橡皮泥来捏的父母,一般是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所致。在今天,这样的父母虽然并不多见,但是其影响仍旧不可忽视。这样的父母多把儿童当做“私有财产”,儿童是我的,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儿童只能依照父母的愿望行事,稍微出格便会受到“制裁”,轻则批评,重则打骂,还有物质限制的威胁。
这种做法严重影响儿童的独立人格的发展。应该知道,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受教育之间是存在一定规律的,做父母的不按规律教育儿童,随意“捏揉”儿童,会践踏儿童独立的精神世界。儿童的独立性被扼杀以后,容易导致性格乖僻,不能与人合作,甚至胆小怯懦等等,这样的儿童到社会上很难独立生活,也很难有所作为,甚至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父母对儿童的意愿可以提出参考意见,但是不能随心所欲地干涉儿童,要让儿童有自由发展的天地,有自己的理想。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对儿童进行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儿童。
培养独立能力是父母的重要责任之一,但是,这种独立能力的基础要在幼儿时期奠定。儿童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你打断过他吗?比如,当他叠不好纸飞机时,他是指导他呢,还是干脆拿过来自己叠?当他穿不上新买的鞋时,你是让他多试试,还是帮他穿上?当他做不出数学难题时,你怎么办呢?替他做出来吗?生活中,儿童有太多需要家长帮忙的事,这时候的家长要启发儿童自己做,而不是代替儿童去做。让你的儿童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儿童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你就得多给儿童独立自主的机会,不要处处以帮助的形式来干涉儿童,以保护的形式来约束儿童,给儿童一个独立发展自我的机会,让儿童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关在笼子里的鸟关久了,翅膀会退化,很难希望它有一日能展翅高飞,宽松的环境,才能自然的发展。
儿童干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轻易打断他,派他去干另一件事,要让他把事情做完,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帮儿童制订计划或分派任务,要量力而行,定下的计划、派下的任务一定要让儿童独自完成,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但基本工作还得由儿童自己去做。多鼓励儿童,不能因儿童办不好事情、完成不了任务而责备埋怨他,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儿童因此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平时要让儿童多做些家务,养成生活自理的好习惯,不能娇惯儿童,事事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