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初伏的雨下的很大,温度降了很多,打开窗户,凉风飕飕,在虢州多风的季节,伴着冷雨袭来,感觉一夜之间回到了初春。
从窗外看街区的柏油路,好像油漆一新,路边的建筑、花木也清新如许,空气湿润。这样的凉爽天气,就适合在家喝一壶小酒,写点东西。
雨后的柏油路,让我的思绪飘过云彩,穿越时空,回到儿时农村,在1990年前后,油田开始采掘村里的油矿资源,钻井平台、变电站、生活区就在一周之内建成,那时候,油田个人精神头很好,他们生活区还有指导员,跟军队建制差不多,准军事化管理。那时候,商品经济还不发达,人的观念还是敬业奉献,无悔青春。在生活区的宣传栏,我看到了铁人王进喜,那时候我才8岁,看到这些宣传画,激动不已。在生活区还有凉棚,都是优质竹竿搭乘的,下面堆满了西瓜,还有供工人随意取拿的啤酒罐头,在村民看来,这真是奢务必,还是当工人好,还是有知识有技术好,这不啻为最具诱惑力的文化教育动员令,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我们那一代,农村孩子就是从耳濡目染之间,开始了解外面的世界,开始奋力读书,走出闭塞落后的村落。
这柏油路就是油田基建的工程之一,跟电力、暖气一样,这些基础工作先行一步,上二年级的我,也是在这样的下雨天,光着脚丫,手里拎着布鞋,放在路边的青草间,开始在细雨中漫步,沿着道路一直走到尽头,我从村口一直走到陈楼,再折向西,在贾文村南转向南,再从陈楼西向西走,直到大道,这大道也就是现在的县乡公路,宽带不过五米,根本过不了大卡车,但儿时的印象,这些大道,宽阔平坦。
在晴天的周末,我骑着洋车带着弟弟从村口向西,一直走到大道,这段距离有4公里,爸爸每次都是从这里下车回家,我们几次去接爸爸回家,他每次都带着一篓一篓的橘子,还有成袋的苹果,还有各种点心,我跟弟弟总是很享受这个等待的过程。
这些柏油路直通作业区、生活区,多少年了,往来的车辆都是重型作业车,卡车、吊车、油罐车,还有推土机、压路机,在儿时的印象中,尤其男孩子,这些工程机械,最先进入我们的脑海,并近距离接触了很多大型机械,我亲眼目睹过解放牌打开车运载装机,还有挖掘机在沟壑里作业,机器的轰鸣声还升腾的黑烟,表明这大家伙是耗油的老虎。还有少部分村民借机敲诈,油田作业占到他家农田,有规定赔偿标准,他们非要吃高价,还坐在车前挡道,不让车往前走。这些纠纷十分常见,油田作为企业很无奈,就协调当地派出所处理,把这些无赖村民架走。油田有自己的保卫科,分属各采油厂区,勘探局设有公安处,这些保卫部门只负责油田资产安全,没有油区之外的执法权,所以油地沟通就成了必须直面的棘手问题,事实上,很多乡镇派出所的警察都庇护了很多油耗子,这些村民近乎零成本盗采油气资源,然后专卖炼化厂,还购置了大型油罐车,往返各油区,最繁荣时,村里居然建起了两个炼油厂,村南一个、村后一个,都是村支书、会计的私产,派出所的人也占据相当股份。油田对这些乱想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能正常作业,暂时不想清理。
在油区不同的作业区域,还有砂石铺就的路面,这些路面由于没有经过碾压和浇筑沥青,一遇大雨就积水,道路坑坑洼洼,不平坦,这些跟主干道不同,后来村里筹集资金,把村主干道硬化了,都是水泥砂石的路基,这些跟柏油路相比,造价相当,但柏油路的主干道质量好,长年重型车驶过,毫无压力,而且很少出现返工维修,这是良心工程,还是那个年代的道路实在,油田自己的道路实在,不计成本,保障生产。
在生活区,有澡堂子和厨房,我们小时候常去澡堂子洗澡,那也是铁皮屋,跟火车车厢差不多,内部装修考究,外面是各种颜色的油漆,在村西的这个澡堂,准确讲,应算浴室,外面一层浅绿色,门没锁,我们就进去,拧开水龙头,开始相互淋水取乐,有的小朋友,长年不洗澡,被淋后,脚下一片漆黑色,污泥开始集聚,还有的头发乱蓬蓬,用澡堂的洗发水,洗了一遍又一遍,还是很脏。
我们在浴室打闹着,这时,看管浴室的职工来了,用普通话给我们说,洗完了,记得带上门,我们说,知道了。油田的职工跟我们小孩子还是比较友好的,对转悠在生活区的村民则比较警惕,这些村民趁他们不备,就会偷东西,把各种铁零件工具电机啥的都搬走了,追都来不及。
我爸爸当时在县城上班,妈妈照顾我们上学,也忙农活,从不参与盗窃油田物资,我爸爸每次回来,搭乘油田的通勤车,跟油田的职工混的很熟,他们也需要爸爸这样的本地有见识的人物,便于协调,日常生产会有很多村民无理取闹,职工都是说普通话的文明人,不会跟村民争执,这时候,就需要爸爸出面协调,不能耽误生产,就是通勤车,路过陈楼常有村民劫持,说,自己家里的青苗补贴给的少,没饭吃了,几个人在路边一趟,通勤车都是宇通大巴,司机无奈,就跟车队反应,在哪里被困了,车队也无奈,这些赔偿细节他们并不掌握,也说了不算。这时,司机就会跟爸爸说,老哥,你给说说吧,咱先过去,这些赔偿的事,让他们找当地政府,油田每年把钱划拨地方了。爸爸站起来,走到车门口,一看是他的老伙计,陈楼的宝恒,这下好办了,就说,大哥,你在这了,我坐车,有急事,先过去吧,赔偿找乡镇政府,别难为车队,耽误生产,对咱都不好。一番客套,这车就顺利开走了。
我妈妈那时候种着半亩的菜地,这菜园子是我小时候的乐园,这里有西瓜、茄子、黄瓜、豆角。还有冬天的大白菜、山姜、荆芥,爸爸也爱种菜,自得其乐,我小时候,跟姐姐去玩耍,常把还没熟的西瓜拽去,还有青涩的西红柿,妈妈在这里还种植了香甜的甜瓜、面瓜。还有秋天的南瓜、冬瓜,这里有无数的乐趣,记得在菜园子浇水,没有沟渠,爸爸去河里灌水,然后用水桶提回来,妈妈一株株给苗浇灌,这是勤劳的耕作,我小时候,在菜园子,看在眼里,植根在我的心里。
我家菜园子中的最多的还是艮瓜,这是可菜可果的好菜品,收获时,我们一车车来回家,妈妈还去小濮州去出售,每斤6毛钱,农村种艮瓜的不多,后来油田生活区的厨师来村里,来到我家菜园,见这些艮瓜长的这么大,这么好,就收购了,记得一麻袋一麻袋、一车一车,而且他们还给了高价钱,大概是一元钱一斤。我还记得,妈妈那时候,还拿着秤杆一袋一袋地过数,这种艮瓜炒着炖着都是好菜,也可以当瓜果直接生吃,我小时候,觉得艮瓜真好吃。
后来我家的菜园子种上了树,就是那种白杨树,很高大,村民逐渐不再种菜,在附近金庄村有了专业的种菜大户,是明卿的姑姑家种的,印象中,我还去过,摘了两根黄瓜,明卿姑姑还客气地招呼我们吃饭。
后来塑料大棚兴起,流转土地多了,种菜大户一般都是几百亩,规模很大,机械化、规范化操作,育种、栽培、喷药都是雇人干活,还延请农业专家来指导,专家是按小时收费,这些大户没有相当实力,那能请得起呢。他们还有自己的运输车,每年收获季节,一卡车一卡车地装运,直奔城区生鲜菜市场或者大型超市。
规模大了,也就开始研究市场和经济规律了,在1998年前后,我高中放假回老家小住,听说,菜价暴跌,谷贱伤农,一毛钱,随便去菜地背菜,很多生鲜蔬菜烂在了地里,在村口到处一片哀鸿,菜农时,今年完了,贷款还不上啦!菜价这么便宜,不是要人命吗?之后,菜农开始联合建合作社,统一购销,统一配货,在波动的市场面前,抵御能力渐强,规模也越来越大。有的菜农开始了千亩以上的蔬菜基地,还得到了县乡的财政支持,农业局也下来了技术员,免费驻村帮扶,还有各村的第一书记,也想方设法,广开销路。
与此同时,草莓、西瓜、桃子都开始了专业化种植,小农经济开始瓦解,这入伍细无声的市场侵入,加速了资本和资源的集中,逐渐,村民不再单独生产,即使粮食作物也流行统一经营了,农业补贴的幅度也开始倾斜了,向流转大户集中,财政和银行资金也青睐种粮大户,这些大户开始鲸吞蚕食小农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在乡里有3000亩以上的专业合作社,有的城里人瞅准了土地的价值空间,也下乡搞农牧也,有的盘下几十亩土地搞奶牛养殖,向城市销售鲜奶,还有的种植蓝莓,跟联想投资的佳沃农业合作,生产蓝莓二次衍生品,酒水饮料等。这些附加值增多了,也带动了众多的资金来到了农村。
还有的村民头脑灵活,做起了乡村农家院,收拾一下,装修下房间,跟酒店宾馆一样,外面是农家,内部是套房,还有农家饭,做法地道,又满足市民的健康卫生习惯,餐具消毒,厨房清洁,这些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周末度假,还有的趁暑假小住。
农村田园风光游,也成了旅行社的招牌线路,把附近的葡萄采摘、农家乐、菜园穿起来,做得风生水起。
现在的乡村绝不是80年的落后面貌,家家户户都住着小别墅,羡煞城市蜗居一族,这才叫生活,三层500平的别墅,还有大院落,有葡萄园、菜园子,还有清新的空气和小鸟的清唱,这些是饱受污染是拥堵之苦的市民,梦寐以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