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一战天下惊喜报频频传
随着蒙古铁骑的撤退,黄河以南,经历了数年的压制,生机焕发,百废待兴,一切都开始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同时,随着蒙古兵的撤退,一条消息石破天惊,沉寂了多年的江湖再次沸腾了。
据江湖百晓生透露,蒙古兵撤退与中原武林人士有着极大的关系。
蒙古兵离开之前,在刺客第一去无痕以及无数老前辈的号召下,中原武林人士发起了一次偷袭,火烧连营数十里。
那一场大火,整整烧了四五个时辰,火光滔天,映红了半边天际。
同时一百多号武林高手相互配合,几进几出,杀了十几个来回,歼灭蒙古蛮子不计其数。经此一战,见识了我汉人高手的蒙古蛮子士气大跌,万人屠察罕帖木儿不得不带兵撤退,狼狈逃窜。
平头百姓,江湖人士,往来商贾,无不拍手叫好,这是自万人屠察罕帖木儿南征以来,第一次吃败仗,而且还被打的灰溜溜的逃回上都,真是解气。
小巷里,茶馆里,酒楼中,甚至那青楼里都搭起了台子。说书先生们大说特说,什么霹雳剑大破蛮营,什么火烧连营八百里,在说书先生们绘声绘色的描述下,无数少年无不听的热血沸腾,吵着闹着要亲手杀几个蒙古蛮子。
至于那些大侠们,谁手上要是没杀过几个蒙古蛮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江湖人士。一时间在大家的口中,蒙古蛮子就像猪狗一般,随意就能屠杀一大片。而之前被这些蒙古蛮子吓得大气都不敢出的场景,早就被人丢尽茅坑,忘到了九霄云外。
而在这次火烧连营的战役中,有两人表现的尤为惹眼。一个是早就闻名天下的刺客第一,去无痕。传说从来没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也不知其师承何处,来去无痕,紫霜匕首,见血封喉,没有人能躲过他的刺杀,即使是这次,面对号称用刀第一的万人屠这个大魔头,也一击得手,将他重伤。
而且它本身的实力也非常厉害,据百晓生推断,即使正面对战,他也是这世间最强大的几人之一,再加上一身出神入化的刺杀之术,被江湖百晓生评为,世间最不能招惹的人之一,惹上了他,否则即使不死,下半辈子也要活在心惊胆战之中。
另一个却是一个初出江湖的年轻人,他以俊美的外表,以及谪仙人一般的气质被无数少女所熟知,西溪仙境,大隋遗族的少族长,人称青衣剑仙的杨乐安。
据江湖百晓生透露,青衣剑仙先是从万人屠手中救下了去无痕,最后更是独战魔头,并且取得了上风,若不是神秘高手来援,察罕帖木儿甚至有可能栽在他手上。
虽然百晓生一再强调万人屠连番大战,接着更是不惜代价差点杀了去无痕。在和杨乐安交战时,只有巅峰时的四五成甚至不到三成的实力才让被杨乐安压制。
可是这些都被那些青衣社的迷了心窍的少男少女们选择性的忽视了,甚至还有人辩解,就算万人屠不在状态,可是青衣剑仙比他小了整整一辈,这足以说明青衣剑仙的绝世之姿。
由仰慕青衣剑仙的少男少女们组成的青衣社,更是喊出了青衣剑仙乃是当今天下同辈第一人的称号。
在去无痕等人的帮衬下,也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虽然也有一些年轻人表示不服气。比如魔教的圣子圣女,圣贤庄的柳一白,龙虎山的小天师王凌峰,这些同辈人杰就曾在公共场合表示不服。但是他们一时又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战绩来证明自己,所谓的成名之战和青衣剑仙的火烧连营六百里比,差远了。
这件事最后还是随着杨乐安先后十战,略胜众位少年人杰一筹而结束,之后大家也就默认了这同辈第一的称号。
####以下借鉴了一些资料百度里面的元朝灭亡的真相#########
就在黄河以南的人们沉寂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又一个好消息传来了,元朝发生了内战。
真是好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难道真的是元朝气数已尽,天兴我大汉族。
当年察罕帖木儿在陕西一带和红巾军作战时,在河南一带和刘福通作战的是一个叫答失八都鲁的人。
答失八都鲁是元朝贵族出身,世袭万户。他在河南和刘福通作战,战绩非凡,一度打的刘福通连连败退,溃不成军。
但后来刘福通使用了反间计,导致朝廷对答失八都鲁产生怀疑。可怜的答失八都鲁因为害怕被朝廷误解,只能以死明志,和三百亲卫死在了冲锋的路上。
答失八都鲁死后,他带领的军队归他的儿子博罗帖木尔指挥。由于朝廷对这支军队已经有所不信任,不放心将他们留在前线,又由于当时一部分红巾军已经打到元朝的上都,直接威胁到蒙古人的老巢。于是元朝急调博罗帖木尔往上都方向,而将河南方向交给了察罕帖木尔。
博罗帖木尔也是一员悍将,在上都很快打退红巾军,然后驻扎在山西、河北的北部及今天的内蒙古一带。
博罗帖木尔是贵族出身,对察罕帖木尔这样布衣出身的人很是看不起。而如此出身的人,竟然在短短数年间,升到了和自己相当的地位,心中又嫉妒不已。
而自己这支军队原来在中原,却被调到苦寒的北方,却让察罕帖木尔这小子占了自己的位置又立下不世奇功,眼见其实力和地位都将超过自己,心中又恨恨不已。
再加上父亲的死,以及朝廷的不信任,早已对朝廷耿耿于怀的博罗帖木尔不顾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竟然提兵向刚刚返回上都察罕帖木尔的军队进攻。
察罕帖木尔也不甘示弱,虽然六大名将都不在身边,但是实力仍是不可小觑。
于是双方军队在山西、河北不断发生摩擦,战斗持续升温,最后两军对峙,开始了一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