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局面少了“累积好印象”这一环节,就是打不开
有点阅历的人都会发现,职场和商场有一个很相似的无奈:不去累积好印象,有些局面就是打不开。
我的同行对此有段比较精辟的分析:“不管你是用什么办法拿到订单的,中间都少不了累积好印象这一环节;不管你是用什么办法让领导欣赏你的,中间也都少不了累积好印象这一环。”另一个同行说的也很好:“职场里永远有‘老兵’欺负‘新兵’的现象。老员工为难新员工,领导给员工小鞋穿,那还不跟玩似的?”
我说:“没错的。我收到咨询留言,经常提到老员工不配合,领导对新员工的工作少包容多挑剔的现象。”
小 提示
如果“累积好印象”就能打开职业前景,这个职场现象还是很值得一线员工们体会的。
但累积好印象不是迎合。累积好印象不难,下面这几个经验挺有用的。
7.1 累积好印象是很多人的工作软肋
—如果工作老不顺心,就到了重新“累积好印象”的时候
说句实在话,谁愿意老是想着:怎么给别人好印象?更何况无数人心性正直坦荡,无屑于别人的迎合之词,瞧不起别人取悦之色。有个学员说:“最讨厌和别人假笑了,那和热脸贴人家冷屁股有什么区别。”
这不是我们这里要说的“累积好印象”。
累积好印象很需要,因为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一状况——毕业十年内,常会遇到一个现象:能力差不多的员工会拉开差距。开始是一点小差距,几年一过,小差距变成了大差距。
我们研究发现,这和普通员工给领导、客户累积起的好印象大有关系。
我们还发现,很多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员工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太会给别人累积好印象。
小 提示
面对这一普遍现象,多研究一下别人怎么克服这一关,怎么靠“累积好印象”打开职场前景的经验也算是一堂“必修课”吧。
如果你想从明天开始就给你的职场“累积好印象”,这里告诉你一个经验之谈:
迎合和取悦是“累积好印象”的手段,不是舞台。
“累积好印象”的第一舞台是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或者给关键领导做能力互补。
如果这个舞台不属于你,那么属于你的累积好印象的第一舞台就是日常小事做出质量。
※ 案 例 ※
毕业数年内,一位学员遇到了一位戴有色眼镜的顶头上司,所谓有色眼镜,就是顶头上司喜欢带着成见看别人。
她刚开始工作时,顶头上司觉得她的素质比一块来的很多同事都差一些。
上司这么想是可以理解的。不理解也得理解,因为这不是一个职场里的简单现象,而是职场里常常起作用的“领导心理”——当官当久了,看人看多了,接着再看别人就很容易发现素质上的漏洞,比如他看她时,就很容易发现她脸上的表情不够亲切,发木的时候比较多;声音不够亲切,嗓音不悦耳;做事不够积极,于是给她的成见就会是这个:这个新来的丫头职业灵性太差。
小 提示
领导一旦给员工戴上这个标签,那一大段时间内,这个员工基本上就只有做事的份,有什么新岗位、新机会,领导都不敢交给这个员工的,这不是职场的残酷,只能说职场的现实就是这样。
在顶头上司的眼里有这么多成见,可见有什么机会都很难给到她。
于是接下来,日子就比较难熬,越对比心里越不舒服。公司有了新业务,一起来的同事常常有机会,她很想参与的业务始终关着大门。
她也想过辞职另寻发展空间,可是有两个观念一直拦着她:
一、既然公司有新业务,就说明公司在发展,离开了发展中的公司有点可惜。
二、日久见人心,有人早被老板认识,有的晚一点而已。
很多时候,普通人就是要靠普通的道理才能打开心结。现在也如此,这两个观念帮了她大忙。
她想通了,言行举止和工作思路立即有了调整。
她这么做了,这么坚持了,收获也出现了。
时间一久,顶头上司对她的看法竟然一点点改变了,有些事情需要助手时也开始想到了她,后来顶头上司升职了,她还获得了水涨船高的机会,做到办公室的副主任,这一成绩超越了她不少的同学。
再后来,领导眼里的她只有“比同事更勤快,比同事更主动给自己做助手,态度比同事更谦逊,闲话比同事说的都少”。
我分析她打开职场前景的原因,理由是那么简单:
那些先冒出头的员工很容易被外界诱惑,于是被挖墙角的事情就会时常发生。老板发现自己看重的人并不那么忠诚,于是就会反思,这一反思,目光就会留在了踏实上班的她身上,接着就发现她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差,反而比那些跳槽的人显得更沉稳。
我也研究了她的顶头上司的心理,上司对她改变印象合乎正常的领导心理:在流动性大的企业,做领导的不得不把忠诚度高的员工看得更重。于是她的忠诚度一点点在上司眼里累积起了好印象,她的职场前景也因此打开了。
7.2“累积好印象”是服务型业务员的法宝
—想让顾客快速下单,快速累积好印象的环节不可少
“累积好印象”是简单的五个字,也是一线服务员和服务型业务员的法宝。
如果你想给一晃而过的顾客迅速留下好印象,可以借用一个经验:迅速与顾客各种的感觉(语气、表情、观点、需求)同频共振,这样就会迅速累积起顾客对我们的好印象。
一些曾陷入业务困局中的学员就是通过启动这个法宝来打开职业前景的。
※ 案 例 ※
在我的咨询平台上有个学员很有意思,她的同事不觉得她怎么样,对电子产品的知识比不上大家,工作阅历也很浅,可是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她的销售业绩就是比很多人要好。
我给她总结道:“你把电脑卖那么好,这里面一定是有确切原因的。你心思轻灵,态度亲合,观点与人共鸣,这是做销售的人最难得的素质,培训都不容易很快培训出来的,大概是天赋的力量。祝你做好你的职业规划,更上一层楼。”
如果换个角度给她做评价,就是另一句名言。
在做销售培训时,我们常提一句名言:“顾客有时不买你的产品,不是因为产品不好,而是因为不太喜欢你这个人。”
这话我们也对卖美容品的一位学员讲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对此没感觉。
做服务业,需要的业务能力似乎很多,但是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让顾客第一时间觉得和你相处很舒服。
我们研究过,大学生毕业后,做服务员和服务型业务员的很多,他们很努力地投入工作中,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有些言行态度已经让顾客不舒服。最容易出现的这些不舒服是以下三点:
一、觉得自己态度很好了,语言很亲切了,可是实际情况事与愿违。自己离顾客的距离过近了,顾客觉得一股陌生人的压力扑面而来,接着顾客的心门就开始关闭。
二、觉得自己与顾客的距离很好了,输出的态度也很好了,但是实际情况再次事与愿违。语速过快,语气过于急切,顾客感觉到一股迫使自己掏腰包的压力扑面而来,接着顾客就想把口袋捂得更紧一点。
三、觉得自己的表达够到位了,距离、态度等也把握好了分寸,可是实际情况又一次事与愿违。表达的内容过于功能化,没有顾客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细节加入产品的功能里,于是顾客觉得产品的功能离自己的需求还差那么一点点,接着心里升起一句话:“下次再说吧。”
老板们很想自己的一线员工早点明白这一点,但是实际情况依然事与愿违,企业在这一环节的培训老是不透彻。
我们把这三个让顾客不舒服的关键点列出来,再回头对比上面那个学员的表现,就会明白那个学员能做得比别人业绩好,是因为她迅速地进入了打开局面所需要的最关键环节中:与顾客的各种感觉同频。
这一环节成为服务业促成订单的关键环节,是因为有这样的内在原因起作用:同频就会引发共振,共振多了就会让顾客忍不住下订单。
我把这些分析拿到咨询平台上和学员们交流,上面那个学员很快就与这些观点产生了共鸣。
说到这里就想说句提示的话:毕业后很少人会主动修炼这项业余能力。于是新业务员常出现这样的事情,突然有一天有领导单独接见:“对不起,结账走人吧。”
所以,这里一定要告诉初涉职场的年青人:“为什么领导会经常想炒一些新业务员的鱿鱼。”
因为上面提到的那三个让顾客不舒服的关键点对你是个业务能力,对你的领导是聚宝盆。他们特别想部下能早点明白这三点,快点明白这三点。如果用另一种语言方式翻译一下就是:“求求你了,照这话去修炼吧。出业绩真的很容易的,照这句话去修炼就能行啦。”
但是我们发现,受磨练越少的业务员对这句销售名言越没心情去体会。不去体会就等于和领导的工作要求对着干,于是有些人毕业数年后很快就让领导感到厌烦,烦久了就忍不住“开人”。
一位女学员给一家提倡生态美容的公司做柜台销售,还没干满一个月,她的领导突然单独接见她,要给她结工资。她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了,这时才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
她问我:“也没师傅带我做,怎么能怪我做不好呢?”
我就把上面三个关键点告诉她。
幸好她能反思,于是这个反思挽救了她的工作。第二天她肯请领导再给她一次机会,哪怕再给她两个星期试验也可以,领导很犹豫,因为领导已经有了成见:“这丫头不是做销售的料,没有业务员那种味道。”
这里就和大家说一下领导的思维习惯,也算是个职场深处的密码吧。
在有业务经验的领导眼里,什么是“没有业务员的味道?表情不够主动,问候不够主动,语气不够亲和,引起顾客兴趣的话题总结得不够多。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了成见,是很难打破成见的,不过打破成见也不是没有招。
她很诚恳地把自己的反思讲给领导听,领导眼前一亮:“这么快就意识到问题的关键了?”
获得了新的试用期,她的工作状态在反思和压力的双重驱使下焕然一新,业绩超越了不少同事,当然她的试用期也就安全度过了。
小 提示
如果你此刻正为工作郁闷烦恼,不妨尝试下“累积好印象”这一工作新思路。
7.3 给老板好印象的一个小技巧
—别把秘书当作一般人
老板秘书对谁有好印象,老板那里一定会对谁多一点好印象,可是我和一些企业的基层员工熟悉后,时常会听到一些人对老板秘书做评论,每到这时,我心里就会想到那几个字“职场成熟度不够”。于是就想起一个咨询者的故事。
※ 案 例 ※
我的这个咨询者是一家公司里的高级策划。每次被老板叫到办公室前,他都会先和秘书打招呼:“老板叫我?”等秘书点头,他才敲门进去。
和秘书熟悉后,他经常拿着自己的文案给秘书先看,请她指点一下。开始秘书也会客套、迎合,甚至奉承几句了事;他不介意,继续累积好印象,他坚信“熟人好办事,不好办事一定不够熟”。
秘书对他的好印象多了,态度就改变了,经常说一点意见给他听,而这些意见又通常有用。
这样工作久了,他就经常从秘书的意见里琢磨出一些老板正在关注和操心的问题。于是他经常提前思考,在汇报自己的工作时让老板听到他的意见。这些额外的工作让老板觉得他有更大的工作能量,于是先提拔他做了办公室副主任,之后又提拔他做了总经理助理。
我分析他打开职业前景的原因,有几点很值得其他人借鉴。在别人眼里,秘书是老板身边最近的人,最多故事和最容易有诽闻的人,可是在他眼里,秘书是最了解老板脾气和思路的人,于是对秘书的尊敬和熟悉,就等于换个角度了解老板的工作思路。
他所在的公司一样有不少员工会暗自嚼秘书的舌头,这些闲话不可能一点都传不到秘书的耳朵里,这样一对比,他对秘书的尊敬就变成了“稀缺资源”。于是人情往来,秘书也由衷地想帮点什么。
经过秘书这座桥,他客观上成了老板得力的助手,这是他和老板之间的“双赢”。
说到这里,就给本节做个小结—“累积好印象”是职场里永远用得上的工作理念。遇到工作困局,可以多从这里找出路。即使没有找到出路,也一定能找到工作漏洞。找到了工作漏洞,离找到新出路还会很远吗?
老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职场上也兴这个理儿,做实事的领导的眼睛也是贼亮贼亮的,谁怎么样看得清楚着呢。但是,没有一技之长的员工多半不信这个理儿,我的一位同行这样评论:“太多学生毕业上班后就是不肯多观察,也不肯多记录,更不会多记忆些积极的东西,这时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职场会给这样的员工的职业前景悄悄判上死刑:‘再这么下去,老兄你就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