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是够伟大的了,但在没有媒介的时候却不能充分体现其能量,只是普照大地而已,而用一把放大镜,将伟大而散漫的阳光聚焦于一点,就可以引燃一根火柴,这就是专注的力量。世界上没有一件事马马虎虎就能做好的,只要你决定去做某件事,就得有百分之百的专注。缺乏专注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通病,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经常在我们的身上演习,并且很难纠正过来,屡犯屡错,屡错屡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 73 岁的时候已经衰老不堪,躺在床上难以起身。教皇的特使来到他的床前,请他去绘制圣彼得堡教堂圆顶。他思量再三,终于同意了,但却提出了一个奇怪的条件:不要报酬。因为他觉得自己最多只能干几个月,如果运气足够好的话可以干一两年。既然注定无法完成,也就不应该索取报酬了。
教皇同意了这个条件。于是,这位 70 多岁的老人起了床,颤微微地来到教堂,徒手爬上五层楼高的支架,仰着头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竟然越画干劲越足,体力与智力越来越好。教皇老死了,换了一个新教皇,他还在画,新教皇死了,又来一个新教皇,新教皇又死了,一直死了三个教皇,他还在画。他足足画了 16 年,到他 89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这项永载史册的艺术巨作。
最后一次走下支架的米开朗基罗显得容光焕发,他兴奋极了,穿上厚重的骑士铠甲,手持长矛,骑上战马,像个疯子一样到旷野中奔驰,欢呼自己的胜利。
在完成这项任务以后不到一年,米开朗基罗就去世了。
米开朗基罗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艺术史上的奇迹——圣彼得堡教堂圆顶壁画;一是生命的奇迹,一个垂死的老人不可思议地又活了16 年,而且越活越精神。是什么力量让米开朗基罗完成了这两个奇迹呢?
答案很简单——专注,心无旁骛的专注;热情,一心创造的热情。
有了专注和热情,就能够创造世界上任何奇迹!
《列子·汤问》记载,有个名叫詹何的人,用一根细细的蚕丝做钓线,麦芒做鱼钩,细竹做钓竿,米粒为鱼饵,能在深渊急流之中钓到一大车鱼。楚王听后深感好奇,就把他请来询问诀窍。詹何回答:“当臣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是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简陋的工具却发挥出超强的威力,其实是专注的力量创造奇迹。
有一个钢琴的调音师,干了几十年了。有一次,朋友看他调琴,发现了一个惊讶万分的奇迹,他调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用手拨动琴弦,然后用耳朵去辨认音级、音色,而是拨动琴弦后,用鼻子去闻,闻一闻,便可以判断出琴弦是否准确。
就像具有特意功能似的,如果不是亲眼看见,真不敢相信。
朋友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刚开始的时候也是用耳朵听,但每天都这样重复和专注,渐渐发现,自己的嗅觉也有了辨认音级、音色的能力,而且是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奇迹就是在专注中产生的,甚至人的触觉也会发生转移。
人的能力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有一种超乎寻常的专注力,一定能创造出常人无法创造的奇迹。
因此我们在事业初期,不妨把路子走得窄一点,这样更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同样,在人生历程中,专注也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不过,专注的品质还包含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要找准专注的着力点,否则也会事倍功半,平添无限麻烦。
这是一个关于马克思的胡子的故事:由于忙于工作,马克思一直没有时间在意自己的胡子。有一次,有朋友问他,晚上睡觉的时候把胡子放在被子里头还是外头,这下把马克思问倒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开始留心自己的胡子究竟放在被子里还是被子外,但他发现无论放在里头还是放在外头,总觉得不对劲、不习惯,以致一个晚上都没有休息好。
专注要放对地方,要放在自己所设定人生正确的努力方向之上,否则就有可能物极必反。香港臭名昭著的绑匪张子强把专注力作用于犯罪活动上,尽管创造了难以相信的“奇迹”,但结果必然是走向深渊。
现在做每一件事,都要求找到门道,做了半天门道都没有摸着,自然是很失败的。为了真正找到门道,也要在专注上下工夫,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那句老套话:干一行爱一行,这样才能说做到了专注否则就是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