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交际往中,有些人说话直言快语,这种人是非常真诚的,也是很受欢迎的。但有时候,效果并不佳,轻者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者造成麻烦,违背言语交际的初衷。而有时有意绕开中心语题和基本意图,采取外围战术,从无关的事物、道理谈起,即“兜圈子”,这样做往往可以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在职场中你的灵活也是你的优势,灵活的你更能获得老版的赏识,所以就要注重灵活多变,这会使你在任何场合中都会增加优势的。
孙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孙膑兵法》到处蕴涵着变通的哲学。孙膑本人也是一个善于变通的人。
在孙膑初到魏国时,魏王想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以确定他是不是真的有才华。
一次,魏王召集朝中大臣,当面考查孙膑的智谋。
魏王坐在宝座上,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
庞涓在一旁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来。”
魏王说:“不行。”
孙膑说:“大王坐在上面嘛,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不过,大王如果在下面,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魏王听了,得意洋洋地说,“那好,”说着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
周围的大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都嘲笑孙膑不自量力,等着看他出洋相。这时候,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众人这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才华连连称赞。
魏王也对孙膑刮目相看,孙膑很快就得到魏王的重用。
在现实生活中,每当我们处理问题时,很多人总是习惯性地按照常规思维去思考,这样的人由于太死板而走向失败。如果我们能像孙膑那样,学会灵活变通,那么你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变通,才会有另一种收获,也才能达到目的;只有变通的人,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做人做事要灵活多变,不能死板;看待事物是否完美,也要从内到外考察,不仅要内涵好,外表看起来也要高雅精致,这就是追求完美。但从现实社会意义上说,不如理解为人的语言、人的身份、人的能耐、人的处事、要上人的为人,不拘泥于某个地方,要灵活变通,才能在社会上左右逢源,获得成功,也能让身边的人喜欢你。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丧父后进京城,小心翼翼初登荣国府时,王熙凤的几段话就展现了她“会说话”的超凡才能。人未到,却先听其笑,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尚未出场,就给人以热情的感觉。
随后王熙凤拉过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一席话,既让老祖宗悲中含喜,心里舒坦,又叫林妹妹情动于衷,感激涕零。而当贾母半嗔半怪说不该再让她伤心时,王熙凤话头一转,又说:“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在现代社会里,仍然不乏这类“会说话”的女人。她们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在这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所以,我们都应该做一个灵活变通的人来博得众人的喜爱。
领导喜欢凡事肯变通、会适应的人。因为他不但不用担心这个人会受外在环境影响而情绪有所变化,导致工作质量下降,而且可以依赖他在非常时期应付一些突发事件,建立奇功。
实践证明,不管你是觉察到还是没有觉察到,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寻求变通。所不同的是,善于变通的人越变越好,而不善于变通的人却是越变越差。只要掌握了变通之道,就会应对各种变化,在变化中寻找到机会,在变化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