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 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 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写作的评分都很看重论据是否对观点进行了有效支持,因此选择合适的论据至关重要。通常来说,选择论据有如下几个思路:一是例证法(包括名人伟人的例子、无名小人物的例子、有名有姓小人物的例子、亲身经历等),二是引经据典法(引用圣经、希腊神话、罗马神话等),三是引用权威法(专家、教授或在某一领域有特长的人),四是引用数据,五是类比法。
而类比法就是这里要说的重点。
类比(Analogy)在上述提到的五种论据方法中是最具有逻辑性的,使用得当可以省力又出彩地证明观点。它有点像中学时代所学的几何题,解题的关键不在论证的过程,而是添加一条辅助线。只要找到合适的辅助线,论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当我们想论证一个抽象复杂的命题 A——B 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具体形象并且不需要证明的C——D 来作为辅助线,然后把原本复杂的 A——B 的论证过程替代为论述 AB 和 CD 之间的相似性就可以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具体形象且不需要证明的 CD 其实指的就是事实或常识。所以类比关系建立的难点就在与选择合适的 CD。
现在来简化分析一下思路类比这个概念。
很多人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只要一遇到问题就会蒙掉,就开始不知所措,有可能那个问题是多年来很少见过的,那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慌张,冷静地把以前做过的相似的事件拿出来比较,有可能真正的解题答案就在里面,而这样所用的方法就是思路类比。
可能最早接触类比这个词是在上学的时候,老师最常讲到的解题方案就是类比法,而这个类比同时也可以用到生活中,这时就把它们称作思路类比。
著名物理学家开普勒曾经说过:“我最珍视类比,它是我最可靠的老师。”当有人不知如何去解答一个物理问题时,运用类比思维方法,往往能顺利地解决新的问题。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部分属性相似或相同,并由一个对象迁移到另一个对象的推理方法。掌握好这种方法,能使我们在研究问题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公司的老板不在,可是一个客户却过来了,老板赶不回来,打电话叫小张接待一下。小张知道,如果自己招待不周,很可能的后果就是让公司失去了一个客户,再严重点就是自己的工作也会丢掉,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接待着。可是与那个客户攀谈的时候,客户问了很多专业的事情,他却完全没有听过,但是他又不能不回答。于是他迅速地找出记忆中有点相似的事情作比较,然后挑了些最基本、也是最可靠的答案回答。待到老板回来,客户不但没有发现什么不妥的地方,还对着老板直夸他专业。
不久,他就升职了。
本来,事件与事件之间,特别是相似的事件之间都有实质或间接的联系,问题在于会不会拿出来比较。就像我们小时候做题的时候,遇到不懂的题型的时候,懂不懂得拿出来比较,寻找它们相似的地方以及不同的地方,运用相似的地方避开不同的地方,这样一来,其实问题也就差不多解开了,答案自然也就解开了。
事情是说着容易,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你在遇到的时候懂不懂得应变,找出那个陌生问题的熟悉答案。如果你找到了,那你就比别人多了一个机会。
学会运用思路类比的方法,那么很多棘手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因为运用思路类比,能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并轻松地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