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的。在生活当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表现形式,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道路。
有的人以为理论是亘古不变的教条和包医百病的妙药,所以学习起来死记硬背。这种学习,虽然条条烂熟于心,但是消化不了,更不知道活学活用,结果是把理论挂在嘴上,或者并不准备付诸实施。
中国历史上有一则“纸上谈兵”的故事,说的是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赵括,从小跟父亲学习兵法,熟读兵书,论谈兵布阵,无人能比。由于他只会夸夸其谈,脱离实际,结果任赵国大将之后,长平一战 40万赵军全部当了俘虏,赵括自己也被乱箭射死。赵括实乃“重点高校的高材生”,那么他又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大败?查看历史就不难看出,史书对于赵括的记载,除了“理论知识”过人之外,基本无其他“工作经验”方面的描述。没有经过“试用期”就直接“上岗”,这是造成惨败的主要原因。纸上谈兵,罪不在赵括,而在于管理者——赵王。作为一名领导者、决策者,赵王有着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从赵括的“纸上谈兵”的事实来看,赵括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此时缺少的正是实践经验。如果此时只让赵括做一些日常事务,从中积累工作经验,之后再缓图之,委以重任,或许能将其培养成人才。因为要想成为人才,除了思想政治等基本素质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既要有学历,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而那时赵王却没有给赵括搭建这一成长平台,使赵括没有得到实践的历练,所以赵括的失败与人们不认可这一人才也在情理之中了。
退一步讲,如果赵王真给赵括搭建了成长型平台,赵括真的成为人才了,就一定能赢得“市场”的竞争吗?也不一定。因为在“市场”上,能够熟读兵书且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不只赵括一个,能够取得竞争胜利不仅要将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将自身的经验、知识、信息与当前实际情况相结合,产生创新性思维并用以解决面临的问题。创新性思维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社会,都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对于当今社会来讲,普通型人才多如牛毛,往日的“天之骄子”也成为社会的普通劳动者。面对如此的社会发展现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社会缺少的不是理论性人才,也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普通型人才,而是创新型的人才。
不知道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在哪里,理论学习必然成为无的放矢的“空把式”。现在,有的人在学习理论或落实上级指示精神时,不是把工夫下在做好“结合”的文章上,而是满足于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用讲话落实讲话,结果是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事业的推进。
一位名叫尼古拉的希腊籍电梯维修工对现代科学很感兴趣,他每天下班后到晚饭前,总要花一小时来攻读核物理学方面的书籍。随着知识的积累增多,一个念头跃入他的脑海。1948 年,他提出了建立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的计划。这种加速器比当时其他类型的加速器造价便宜而且更强有力。他把计划递交给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作试验,又再经改进,这台加速器为美国节省了 7.000 万美元。尼古拉得到了 1万美元的奖励,还被聘请到加州大学放射实验室工作。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正确地指导实践,因而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满足于知道词句,停留于一知半解,而不去掌握精神实质、精髓要义,在客观上必然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使理论学习流于形式,失去其应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