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做学术研究,还是解决实际中的问题,都需要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但是,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都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那种闭门造车造出来的学术思想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所谓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肯定是既没有生命力也真正解决不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从人们各自的实践交流中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的火花都是在交流的碰撞中产生的,不碰撞产生不了火花。
一个叫庄辉的教授在 1953 年,来到了北京医学院,学习了一年后即被选拔去留学苏联。但在去苏联前得在北外学习一年俄文。由于当时中国的政局并不稳定,这一年大多数的时间都在进行政治学习,真正的俄文他并没有学到多少。因此,当他来到苏联上第一堂课,听懂的只有两个词: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当他告诉他的学生们这些时,自己也笑出声来,那表情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
他慢慢地说:“那时候的中国学生都很单纯,虽然刚开始语言有障碍,但是勤奋一直是中国学生的特点,到学期末的时候,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许多苏联老师都非常感动。那时候每天都走路上学,至少半个小时路程,风雨无阻。自己买米买菜,动手做饭,很高兴,并没有什么不适应。”
当有人问他现在的大学生与那时有什么不同时,他说:“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勇敢,有创新精神,善于独立思考。而过去,条条框框多,思想具有局限性,比较僵化。现在的科研工作,就需要不断地学习,需要具有丰富知识面的人才。”
对此,庄教授还给年轻学生的治学态度提出几条建议。首先,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自己动手,这样才可以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他告诫说,年轻人不动手是很危险的。其次,要实事求是。科研工作要以事实为依据。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交流,包括与人的交流,信息的交流。“我刚上大学的时候特别腼腆,开会说个话也要红脸,哪里像现在。我发现多参加学术活动,多与人交流可以扩大自己的思路。交流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火花能点燃思维,烧掉蒙在真理上的荒芜。”
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只能得到一个苹果,一种思想跟另一种思想交换,却能得到两种思想;知识与知识的交流,能增进知识的增长;智慧与智慧的交流,能使人更加聪明。这就是交流,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交流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你把不懂的事情搞明白,对你将来的发展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交流将会是你人生路上的必修课。
有一个集体在备课时,老师们共同讨论决定了第一个导入环节的内容为教师播放 VCD。在短片中,女主角用纯正优美的普通话介绍了一些自己的好习惯,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语境,在心理上做好学习语言的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自然地导入到第二步复习环节。在复习环节中教师通过开放式提问的方式激活学生有关好习惯的知识经验,并且为下面的练习做好语言知识的铺垫。
下面就是新授部分了。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一般过去时态,可是小学课程又不提倡给学生讲授语法内容,这下老师们可一时乱了阵脚。这时,一位工作不到两年的老师说:“要不大家就创设个过去的情景?”这给了老师们很大的启发,可是有了情景学生还是不知道怎样用过去时表示。
这时,老师甲说:“大家还可以自己去描述啊,给学生一个输入。”老师乙接着又说:“对啊对啊,还可以多给学生创设几个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也可以创设几个一般时态让学生进行比较啊。”老师丙说。“是啊,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板书的提示以及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如何回答啊。”老师丁说。
在整个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想着,说着,往往一个人还没有说完,另一个人就想插嘴进来。大家都跃跃欲试,事后都感概万千。是啊,只有不断地思考,人才会发展,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志同道合的思想交流后会出现交融现象,即除了相互拥有对方的思想外还会出现与这思想所衍生的深层次的思考。相互抵触的思想交流后,即使双方都无法接受对方,但为了证明自己思想的先进或正确都会结合对方的思想衍生出制约或反驳的思想。但不管衍生的是什么思想,总的说来可以看出思想的交流都会衍生其他思想。所以不管现在的你身处何地,都要时时刻刻记住多与人交流,才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第三章 深入思考,不再浮于表面
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另一位哲人说:人是有思维的芦苇。人本脆弱,但是因为思考,我们的人生变得坚强,变得崇高,变得深刻,变得日臻完善。思考总期望改变现状,深入思考不再浮于表面,才能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人生。
也正是这样的思考才让我们的人性变得更加刚强、坚毅、不屈和无畏。人因思考而深刻。擅长于思考的人会更加自信、睿智而充满力量。让我们张开思维的翅膀,在人生的长河里尽情、自由地思考与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