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人在一生中总会有很多的是非曲直,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的心态,是拒绝从众,还是放弃自己的信念,随波逐流?不管属于哪种类型的,如果心里有着自己的信念,一定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拒绝从众,与众不同更有价值。
玛格丽特 6 岁那年,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一家人从教堂做完礼拜回来,玛格丽特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回想着牧师布道的内容。正想得入迷,突然被一串银铃般的笑声打断了。
原来是一群在街角玩耍的孩子。他们与玛格丽特年龄相仿,有男孩也有女孩,一群孩子像小鹿一样奔跑着,互相追逐,推推搡搡,不时地爆发出开心的笑声。她不由得放慢了脚步,脑袋扭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孩子,直到他们走远……
回到家里,玛格丽特的心总是无法平静。她内心深处孩子的天性被突然间唤醒了,使她一心向往玩乐。她的生活和年龄十分不相称,这虽然使她养成了勤劳俭朴的性格,长了不少见识,却也使她的童年欢乐过早地失去了。今天,她才发现,其他同龄的孩子简直是与她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她是那样的无聊!
一想到自己错过了那么多的欢乐,那么多的游戏,玛格丽特不由得委屈起来。她忍不住问父亲:“爸爸,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经常出去游戏玩耍呢·”父亲非常亲切地说:“孩子,你做事情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种事情,你也去做或者想去做。不要因为怕与众不同而随波逐流,要决定自己该怎么办。如果有必要,就去领导群众,但不要随大流。”
聪明的玛格丽特听了父亲的话,顿时恍然大悟。她的童心被渴望成功的心理代替了,委屈也立刻烟消云散了。她深深地明白,父亲之所以用特殊的方法教育她,是为了让她将来有所作为。从此以后,她把父亲的话当做“终生奉行的准则”,直到她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康德曾经说过:“天才是自创法则的人。”如果一个人随波逐流,也许能和众人打成一片,但永远无法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功;相反,只有突破常规,自立法则,才有可能让自己出类拔萃,引导潮流。
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早晨,一只山羊在栅栏外徘徊,想吃栅栏里面的白菜,可是它进不去。这时,太阳东升,斜照大地,在不经意中,山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它的影子拖得很长很长。于是它想:自己如此高大,一定会吃到树上的果子,吃不吃这白菜又有什么关系呢?
远处,有一大片果园。园子里的树上结满了五颜六色的果子。于是,它朝着那片果园奔去。到达果园,已是正午,太阳当顶。这时,山羊的影子变成了很小的一团。它又想:唉,原来自己是那么的矮小,是吃不到树上的果子的,还是回去吃白菜好!于是,它怏然不悦地折身往回跑。跑到栅栏外时,太阳已经偏西,它的影子又变得很长很长。
它又想:自己干吗非要回来呢?山羊很懊恼,凭自己这么大的个子,吃树上的果子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这是一种“从众”心理,就像故事中那只山羊一样,由于对自己认识不清,完全被外界评价所左右。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现象。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一位上班族都应该克服“从众”心理,即拒绝从众,在决定从事什么职业,去哪家公司时,不要盲目随大流,乱“扎堆”,更不能老用别人的眼光定位自己要找的工作。因为工作要靠自己去干,自己的事要自己把握。
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不仅要有自己的看法与想法,更要懂得自己去改变现状,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能总是活在别人的影子底下,或为了明哲保身,随波逐流,而沦落为庸俗之辈。
要有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坚持自己的原则,并且去执行它,也要相信,你的与众不同、拒绝从众,将会使你变得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