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519200000009

第9章

【译】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还能算是觚吗?还能算是觚吗?”

【解】

这一章反映了周礼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名与形相依存,实与质相表里。天下之器皆有矩,失其棱角,则失其形制,则无规矩,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依据。故孔子有此感叹。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②也,不可陷③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

①仁:人。②逝:往。③陷:陷入。

【译】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如果别人告诉他说,‘井里掉下去一个人’,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仁德的人是可以前往营救的,但是不能陷自己于井中啊;有仁德的君子可以被欺骗,但绝不可被人愚弄迷惑。”

羵羊辨怪

【解】

孔子认为,一个有仁德的君子,可以拟定救人之法前往援救,可以杀身成仁,为真理而牺牲,但绝不会被迷惑,不会上当受骗,更不会被庸人的荒唐说法引诱而去跳井。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仅要在为人处世上做到问心无愧,还要本着“大爱”之心对待万事万物,懂得因时因势而灵活应变。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①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②矣夫!”

【注】

①约:约束。②畔:通“叛”。

【译】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用礼仪来约束自己,其言行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解】

这一章孔子提出了成就君子的两条重要措施——“博学于文”和“约之以礼”。孔子认为,只有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用礼仪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才能治国、平天下。

【原文】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④者,天厌之!天厌之!”

【注】

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操行失礼,行为淫乱。②说:同“悦”,高兴,愉悦。③矢:同“誓”,发誓。④否:不对,此处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

孔子拜会了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不正当的事情,就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解】

据说南子是一个淫乱的妾妇、一个不道德的人,但孔子却拜而不避。所以平日很亲近孔子的学生子路都有意见了,孔子被逼得无法解释,只好对天发誓以表白自己。这里的孔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活化的孔子,没有板脸孔,更没有滥用权威,可爱而有趣。

子路

【原文】

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

①中庸:适当,折中。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应该算是最高的了吧!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很少能够做到了。”

【解】

庸,《说文解字》谓:“用也”。朱熹谓之“平常也”。徐复观认为,“庸”就是把“平常”和“用”连在一起,以形成新的内容。中庸,也就是万古常行的平常事物、普遍行为。因为是万古常行,所以随时随地,时时刻刻皆能被践行。其中蕴含的不仅是道德规范,更有普遍的人性关怀。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

子贡说:“如果有人对百姓广泛地施予好处,又能救济贫困大众的人,怎么样?可以算是仁德之人了吗?”孔子说:“怎么能只是仁人呢?简直就是圣人了!唐尧、虞舜恐怕都难以做到。凡事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有所建树,必须先帮助别人成就事业,自己想要显达,必须先帮助别人通达。这样凡事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解】

此处孔子在“仁”之上,又提出了“圣”的概念。比起“仁”,“圣”更包含了外在的功业和所有客观的成就,并不只有一己之道德修养。同时,孔子还说尧舜也难达到“博施于民”的境界,说明孔子对人心、社会皆有充分的认识,并非一味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主义者,这一点和后世的儒学是有区别的。

述而第七

【原文】

子曰:“述①而不作②,信而好古。窃③比于我老彭④。”

【注】

①述:传述。②作:创造,新制。③窃:私自,私下。④老彭:彭祖,商朝贤大夫。为人自爱而谨慎。

【译】

孔子说:“阐述前人学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文化,我私下认为可以和商代的彭祖相比了。”

【解】

孔子自谓“述而不作”,但是其思想其实已暗含在所“述”里了。孔子继承周礼,同时又阐发了“仁”的观点,并使“仁”成为儒家的重要观点。此外“述而不作”的特点也延续到中国古代学者的身上,所以中国传统多集解类图书,注重对前人思想的阐发,而少专著类书籍。

【原文】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②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

①识(zhì):记住。②诲:教诲。

【译】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从不感到厌烦,教诲别人不知道疲倦,这些品德我做到了哪些呢?”

【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它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强调的是一种学习育人的态度和精神,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

①徙(xǐ):迁移,奔赴。

【译】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仁义之事而不能奔赴去做,有了不好的行为却不去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解】

不讲品德修养,不讲学问,不讲仁义原则,不改正自身缺点,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孔子所忧虑的事情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反映和社会现实的写照,但实际上也是每个时代、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的弊病。

【原文】

子之燕居①,申申②如也;夭夭③如也。

【注】

①燕居:安居、闲居。②申申:衣冠整洁大方。③夭夭:情态舒畅自然的样子。

【译】

孔子闲居在家的时候,衣着整洁大方,仪态温和舒畅。

【解】

孔子会忧心“道”之不行,会感慨世风日下,但是在家的时候并没有一张愤世嫉俗的脸,这种平淡旷达的态度也许值得今天的专家学者学习。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①。”

西狩获麟

【注】

①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鲁国的封始之君。

【译】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已经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

【解】

孔子一直把周公视为周代文化的代表,周公是孔子最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在孔子的这段话中,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

【原文】

子曰:“志①于道,据②于德,依③于仁,游于艺④。”

【注】

①志:志向,向往。②据:根据,坚守。③依:依靠,固守。④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译】

孔子说:“志立于道,据守于德,依据于仁,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范围之中。”

【解】

从育人方面来讲,孔子始终以道、德、仁为中心,以六艺为基本点,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是孔子自我修养的基本原则,也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入平仲学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①以上,吾未尝②无诲焉。”

【注】

①束脩(xiū):十条干肉。脩,干肉,又叫脯。古人相见,必须执物为礼,束脩是其中最菲薄的一种。②未尝:从来没有过。

【译】

孔子说:“自愿带着十条干肉以上的礼品来拜见我的人,我从没有不给予悉心指点教诲的。”

【解】

孔子的这段话,反映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体现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表明了孔子施行教诲的思想品德的前提条件,即“自行束脩以上”。只要真心前来求学的人,无论生活贫困还是富足、身份高还是低,孔子都一一指点教诲,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原文】

子曰:“不愤①不启②,不悱③不发。举一隅④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

①愤:苦思冥想却未得真谛的样子。②启:开导,诱导。③悱(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④隅(yǔ):角落。

【译】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要求弄明白而不得要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侧面的知识,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个方面,那我就不再教他了。”

【解】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不愤不启”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悱不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说,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旨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立体思维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

孔子在有居丧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如果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解】

有同情心、恻隐心的成人皆会如此吧。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②!”子路曰:“子行三军③,则谁与④?”子曰:“暴虎⑤冯河⑥,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注】

①藏:隐藏,远离。②夫:语气词,相当于“吧”。③三军:指大国的军队。古时,天子六军,大国三军,小国一军,每军约为一万二千五百人。④与:一起。⑤暴虎:空拳赤手和老虎搏斗。⑥冯河:徒步过河。

【译】

孔子对颜渊说:“国家任用我,我就推行我的政治主张;国家不任用我,我就远避世事,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与谁同行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而徒步涉水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赞同的。我一定要找遇事小心谨慎,又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共事。”

【解】

此为门人间有趣的小对话。孔子盛赞颜回,喜欢夸耀自己勇敢的子路在一旁听了,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没想到孔子并未直接回答,而是从侧面指出“光勇敢是不行的啊”。

【原文】

子曰:“富①而可求②也,虽执鞭之士③,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

①富:财富。②求:合乎道义可以去追求的方法。③执鞭之士:指地位低下的官吏。

【译】

孔子说:“如果财富是可以求得的,即使是给人执鞭这样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做。如果富贵是不可求得的,那我宁愿舍弃它去做我所喜欢的事情。”

【解】

孔子谈论财富的“可求”和“不可求”,指出财富并不是求而必得的。这种“尽人事、听天命”的财富观和今天的投机致富似乎大相径庭。

【原文】

子之所慎:齐①、战、疾。

【注】

①齐:通“斋”,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净身以示虔诚。

【译】

孔子谨慎处理的三件事是:斋戒、战争、疾病。

【解】

这一章孔子明确指出国君应该谨慎对待的三件事——斋戒、战争、疾病(传染病)。

【原文】

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②为乐之至于斯也。”

画息鼓琴

【注】

①《韶》:舜时古乐曲名。②不图:不曾想到。

【译】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沉浸其中,以至于很长时间都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音乐的快乐竟能达到如此境界。”

【解】

孔子重视音乐,也重视以乐教化,因为音乐无关乎知识、技艺,而是直接作用于心灵,有感于心,陶冶性情。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①卫君②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注】

①为:赞同。②卫君:即卫出公,名辄,卫国的君主,卫灵公的孙子。

【译】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赞同卫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问问老师。”于是子贡进去问孔子,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是古代有贤德的人啊。”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伯夷、叔齐追求‘仁’的境界结果达到了,他们又怨恨什么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是不赞成卫君的。”

【解】

卫君,即卫出公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太子蒯聩因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在晋国。卫灵公死后,立辄为国君。此时晋国的赵简子又把太子蒯聩送回,借以侵占卫国。卫国抵御晋兵,自然拒绝蒯聩回国。也就是说蒯聩和辄父子俩在争夺卫君的位置,这和伯夷、叔齐两兄弟相互推让抛弃君位相比,恰恰形成鲜明对照,所以子贡借伯夷叔齐之事试探孔子对卫君的态度。

【原文】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

①疏食:粗粮。②曲肱(gōng):弯着胳膊。肱,胳膊。

【译】

孔子说:“吃的是粗粮,喝的是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虚渺啊。”

【解】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乐道而守义的高贵品德,“安贫乐道”是孔子一直称赞的。君子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快乐,违背道义而得的富贵和我没什么关系。

【原文】

子曰:“加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②,可以无大过③矣。”

韦编三绝

同类推荐
  • 小窗幽记(下)

    小窗幽记(下)

    本书分为醒、情、灵、素、景、奇、法、倩等十二卷内容,辑录了晚明清言的精华,体现出晚明清言多重的理想和追求。
  • 让你的斗篷镶满星辰:跟雪莱学成功学

    让你的斗篷镶满星辰:跟雪莱学成功学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成功都需要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希望。不管际遇如何,不相信自己的未来会更好,不去为自己的人生打拼,则基本与成功无缘。雪莱的诗句有禅思,而本册书将精选出雪莱赞美希望、赞美新生的诗句,管中窥豹,使读者能够在诗意的语言中获得振奋的力量,实现自我激励。当你掌握了这些,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之时,内心就不会被一时的逆境所打垮,而是在品味雪莱的诗句中,用哲学从源头解决问题,锤炼自己,让自己变得比以前更自信、更乐观、更强大!
  • 道德情操论(经典超译本)

    道德情操论(经典超译本)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出版的第一本主要着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
  •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是20世纪最伟大的灵修大师,他一生致力引导人们点亮自性之光:认识自我,旨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自由境界。在本书中,我们撷取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的精粹,在其的引导下深入探讨与心灵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心灵送去一星火种,点亮人类的自性之光。
  • 史海探真:为中国哲人申辨

    史海探真:为中国哲人申辨

    本书探讨了中国思想史或教育史上的人物,大体上可用“哲人”来概括他们,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也有相对没那么出名的陈白沙、容闳、徐复观等。
热门推荐
  • 梨花醉冢

    梨花醉冢

    如梦般的繁花岁月在记忆中余意不绝。记得那晚你亲手煮的梨花酿,配得上这一世浮沉,缤纷了岁月,映醉了生命,却唯独不见你泪影中欣然的世界。有时我曾深深地认为我们二人之间没必要处在这样的处境中,可是,现在又是为何呢?
  • 灵宝归空诀

    灵宝归空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你就是一朵百合花

    你就是一朵百合花

    《原创阅读文库:你就是一朵百合花》朴实无华、语言洗练、视角独特,展示了校同生活的种种现状,具有鲜明的校园原生态的特点。作者比较注重描写、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和细节的刻画与渲染,精心塑造了一个个血肉鲜活、个性鲜明、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不少篇什所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内涵。
  • 大唐土豪

    大唐土豪

    唐小东穿越盛世大唐,但现实可不是那么好混,他只能一步步的去奋斗,在红颜知已们的帮助下,努力去实现自已的目标—大唐第一土豪。
  • 姐姐是只猫

    姐姐是只猫

    我的姐姐是只猫??你不信!那么就请来听一听。一个不会说话的女孩与一只傲娇猫咪的故事。
  • 宰相你别跑

    宰相你别跑

    “你为什么老是跟着我?”白衣男子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女子,奇怪的问道。“因为我喜欢你”“还是不要了,我才不想娶你呢?”男子听后不住的摇头。“谁要嫁你呢?”女子不懈的看了他一眼。“那你说这干嘛?”“我要娶你”男子刚听完果断决定跑······
  • 习蛮贤妻KO花心总裁

    习蛮贤妻KO花心总裁

    情这个字一直围绕着三个人。她,夏琳晴,小时候因为一场车祸事故导致了父母双亡。在初中时结识了一个比她大两岁的阳光开朗的男孩子,他便是萧夜,他也是从小父母双亡的可怜孩子。他(她)们随着时间,都渐渐地喜欢上对方。直到高中时才发现萧夜遗传了他逝去的母亲的盲症,同时也遗传两父亲的神经症,这让本来阳光开朗的萧夜从此变得闭锁心理,会控制不了地摔东西。他是人见人爱的花心总裁,从小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有着一副很帅的脸,可是他并不快乐。他虽不缺钱,但却缺知心朋友,在他身边的人个个都是因为他有钱,一次上天安排的缘分让他遇到了一个特别的女孩,她便是夏琳晴。
  • 梦里花落知多少(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梦里花落知多少(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美少女万花镜

    美少女万花镜

    第一卷缘之空,第二卷夏洛特(即将结束)。下一卷《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作者搬网站了,造成的不便万分抱歉T_T。PS:书友群552815698。
  • 爷爷的抗战史

    爷爷的抗战史

    以我爷爷的亲身经历描写日寇的残忍和抗战的艰苦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