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519200000010

第10章

【注】

①加:给予。②易:《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③过:过失,过错。

【译】

孔子说:“假如再给我几年时间,50岁的时候去研习《易经》,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解】

这一章体现了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好学精神。据说,孔子晚年非常爱好读《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

【原文】

子所雅言①,《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注】

①雅言:正言,指标准规范的语言。

【译】

孔子在诵读《诗》《书》,赞礼的时候,都是用标准规范的语言。

【解】

孔子在平时谈话的时候是用鲁国的方言,但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是以当时周王朝的官话,即“雅言”,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

【原文】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②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③。”

【注】

①叶(shè)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的大夫。②奚:为什么。③云尔:如此罢了。云,如此的意思。尔,而已,罢了。

【译】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呢,你应该这样说:他这个人嘛,发愤追求学问,专心致志到了忘记吃饭的程度,沉溺于学有所得的快乐中而忘记了忧虑,甚至自己即将进入老年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解】

子路没有回答,因为一时很难用短短几句话概括孔子,所以有了后边的夫子自况。结合整部论语来看,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最多的就是“好学”了。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

孔子说:“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只是爱好古老的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解】

这一章孔子主要强调自己并不是“生而知之者”,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是勤奋刻苦、善于思考的缘故。然后世儒家还是把孔子抬到了“生而知之”的祭坛上。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

孔子从来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解】

圣人语常不语怪,语德不语力,语治不语乱,语人不语神。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儒服儒行

【译】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选择他们长处学习,将他们不足的地方作为借鉴而改正。”

【解】

孔子认为,真正好学之人从不拘于固定的老师,随处随时都可以向人请教,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要本着一颗谦虚的心向旁人请教,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同时,孔子也提醒人们,在求学的过程中,要用自己的辨别能力去判断老师的长处和短处,并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不要盲目地崇拜。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①其如予何?”

【注】

①桓魋(tuí):宋国的司马向魋,主管军事行政事务,因为是宋桓公的后代,所以又称为桓。他曾有谋害孔子的想法,学生们得知此事后,马上告知孔子,并劝孔子暂时避开,但孔子并不在乎,遂发此感慨。

【译】

孔子说:“上天赋予我如此的德行,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

【解】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去往宋国的途中,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于是拔其树。在孔子与弟子撤离时,弟子让孔子快一点走,孔子回答说,“上天赋予我如此的德行,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

宋人伐木

【原文】

子曰:“二三子①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

①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译】

孔子说:“你们认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任何行为不向你们公开的,这正是我的为人啊。”

【解】

大概当时门人总认为孔子还有什么秘诀没有传授给自己,出于好奇,有问,所以孔子作此回答。即使在今天,向老师、前辈寻求秘诀、秘籍的人不也还有吗?

【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文献、行为、忠心、诚信。

【解】

这一章主要讲孔子的教学方向和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教育学生首先要让学生们学习历代的经典文献,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还要注重从“忠”“信”方面进行人格修养和锻炼。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①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②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③而为泰④,难乎有恒矣。”

【注】

①斯:就。②恒:恒心。③约:穷困。④泰:宽裕,富足。

【译】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见到了;能够见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完美的人,我不可能见到了,能见到保持高尚品德的人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虚空却说成充足,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保持好的品德的。”

【解】

孔子一向注重一个人的仁德修养和人格的塑造。这里提到的“圣人”和“善人”是孔子理想人格中的理想人物。对于“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孔子给予严厉的批判,认为这样的人是难以保持良好品德的。

【原文】

子钓而不纲①,弋②不射宿③。

【注】

①纲: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横断水中,这种捕捞鱼的方法叫纲。②弋(yì):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③宿:归巢的鸟。

【译】

孔子只用钓竿钓鱼,但不用纲的方法网鱼;孔子只射飞鸟,但不射捕食归巢栖息的鸟。

放鲰知德

【解】

圣人仁被万物,草木鱼虫鸟兽亦在此列,但又不至于像佛家一样舍身饲虎。儒家之仁,最终还是以人为落脚点。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①也。”

【注】

①次:次一等,差一等。

【译】

孔子说:“大概有不知晓就妄加创造的人吧,但我不是这样的人。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并且牢记在心,这是比生而知之者次一等的智慧。”

【解】

孔子对自己的学风和做学问的态度做了概述,同时也是对当时存在的“不知而作”的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求知,孔子指出对自己不知的东西,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原文】

互乡①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②其进也,不与其退也,惟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③其往④也。”

微服过宋

【注】

①互乡:地名。②与:赞许,赞扬。③保:据守。④往:过去。

【译】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交流沟通。但互乡有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孔子的学生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应该赞赏他的进步,不应该放任他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应该容许现在的干净,不要计较他过去的旧恶。”

【解】

本章是孔子“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与人为善”的思想的最佳体现。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诚心求仁,仁就自然来了。”

【解】

《里仁》篇有言:“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只要立志求仁,就不会有恶行了。

【原文】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③礼。”孔子退,揖巫马期④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⑤,君子亦党乎?君取⑥于吴,为同姓⑦,谓之吴孟子⑧。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

①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陈,陈国。司败,官名,即司寇。②昭公:鲁国的君主,名惆,“昭”是其谥号。③知:知晓,懂得。④巫马期:孔子的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⑤党:偏袒、包庇。⑥取:通“娶”。⑦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⑧吴孟子:春秋时期国君夫人的称号,这里指鲁昭公的夫人。由于鲁昭公娶于吴违背了“同姓不婚”的礼制。所以,“吴孟子”为昭公对夫人的讳称。

【译】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礼吗?”孔子说:“懂礼。”孔子离开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不偏私的,难道君子也偏私吗?鲁昭公迎娶了吴国的同姓女子为夫人,讳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的,那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误,世人一定会知道。”

【解】

“同姓不通婚”这在古时候是大礼,孔子不可能不知。鲁国是孔子的故国,鲁昭公是鲁之先君,若孔子直言不知礼,便是失礼行为,(在孔子看来,陈司败故意这样问已是失礼行为)所以孔子直接回答“知礼”。事后被指出来时,也不作辩论,只说是自己的过错,并感激指出错误的人。整个对答,委婉而微妙,也说明孔子相当地会说话。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一定要请那人反复咏唱,然后再跟着唱。

【解】

喜欢听音乐,热爱唱歌的孔子,比高高在上的学堂先生平易近人多了!

【原文】

子曰:“文,莫①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注】

①莫:大约、大概。

【译】

孔子说:“学习礼仪文献,也许我和别人差不多。像君子那样身体力行,我还没有做到。”

【解】

孔门教育,一直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①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②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

①抑:只不过。②云尔:这样说。

【译】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努力朝着圣人和仁人的目标前进而从不感到满足,教育学生也从不感觉疲倦,只能说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难以学到的啊。”

【解】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的认真、好学、谦虚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原文】

子疾病①,子路请祷②。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③曰:‘祷尔于上下神祇④。’”子曰:“丘之祷久矣。”

【注】

①疾病:疾,生病。病,病情严重。②请祷:向鬼神祈祷。③《诔(lěi)》:祈祷文。④神祇(qí):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祇。

【译】

孔子生病了,而且病情很严重,子路为他祈祷。孔子说:“有这样的道理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已经祈祷很久了。”

【解】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祈祷,孔子却说:“丘之祷久矣。”言下之意,这样做没有用。孔子讲天命而不迷信,对鬼神之类的东西保持敬畏之心而不讨好屈从,值得借鉴。

【原文】

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

①孙:通“逊”,恭顺,谦让。②固:固执。

【译】

孔子说:“奢侈的人不谦逊,节俭的人固执。与其不逊,宁肯固执。”

【解】

孔子由生活经验指出,奢侈的人常傲慢,简朴的人多固执。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解】

君子有着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万事万物,不计个人利害得失,所以君子的心境是宁和的、坦然的、舒服的、惬意的。小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心境自然忧愁。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谦恭而又安详。

【解】

待人接物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才可能达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境界。这不仅需要大量生活经验的积累,更需要长期的修养和沉淀。

泰伯第八

【原文】

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②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陵阳罢役

【注】

①泰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秦伯自号句吴,为春秋吴国始祖。②三:多次。

【译】

孔子说:“泰伯啊,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他再三让王位(给季历),(因其隐居)得不到老百姓的称赞。”

【解】

这一章孔子主要赞颂泰伯谦让的品德。据说泰伯赏识三弟季历的儿子(文王)的圣德,便想把王位传给季历,以便日后文王继承王位,于是他“三以天下让”。几经波折后,泰伯终于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了姬昌,即周文王,文王传给了武王,遂灭殷朝,统一了天下。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①,慎而无礼则葸②,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③。君子笃④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⑤不遗⑥,则民不偷⑦。”

【注】

①劳:辛劳,劳苦。②葸(xǐ):拘谨,畏惧。③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④笃:厚待。⑤故旧:故交,老朋友。⑥遗:遗弃。⑦偷:淡薄,冷漠。

【译】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按照礼仪的规范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按照礼仪的规范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按照礼仪的规范就会导致祸乱发生;只是正直而不按照礼仪的规范就会尖刻伤人。君子如果对自己的宗族厚爱有加,老百姓就会自修仁德;君子如果不遗弃自己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

【解】

此章讲了内在的情感和外在礼仪的关系。内在情感只有在礼的规范下,才会既真实地传达出其本来意思,又显得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原文】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①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②夫,小子③!”

孝经传曾

【注】

①启:看看。②免:指身体免于损伤。③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同类推荐
  •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宗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和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是他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作者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
  • 一生成就悟《论语》

    一生成就悟《论语》

    《论语》是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现实生活的指导书,它的许多思想和原則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从古至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就曾自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本书目的正在于解析《论语》智慧对人们在当今社会成就人生的重要意义。书中以生动的事例和精到的点评,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把《论语》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透彻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 庄子选读

    庄子选读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凡是能够以文字的形式留存到当代,都是经过几千年无数先贤圣哲们精挑细选并通过实践证明的,是对人的生存、行为规范、社会构造、民族发展、国家兴旺具有重大影响和积极意义的经典。这些经典,在今天看来,就是浸透在我们的遗传基因中的文化因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枝繁叶茂的文化之根。传承民族文化,播扬人文精神,最好的方式和途径,莫过于阅读经典、学习经典。诵读这些经典,就是在和古圣先贤对话,就是在获取文化的精髓,就是在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就是在擦拭我们的心灵之尘,就是在接近我们的自然之性,就是在回归我们的宁静 致远的祥和之境。
  • 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话语

    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话语

    人格概念是一个多义词。在有的语境里,人人都有人格。连刑事罪犯也有人格,有其人格的尊严。这个人格概念当然不是从道德品质的意义上界定的。而在别的语境里,只有那些品德高尚、事业显赫的英雄人物才是有人格的。中国人讲人格常常与道德品格相联,赋予人格一词浓厚的道德与伦理色彩。
  • 庄子诠言

    庄子诠言

    本书分为“庄子总论”、“道与德”、“天与人”、“物与我”、“群与己”、“神与形”和“结论”等七章,论述了庄子关于个人自力与外在关联的哲学思辨。
热门推荐
  • 杨唐绯颜

    杨唐绯颜

    她是现世普通女子,已为人妻已为人母,家世一般、模样一般、性情一般、身高一般、体重一般,除了智商高一点外,很是普通,生活平淡,只有小情无大爱。一次意外,造就了她的人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她是现世那个普通女子?容颜无双、聪明伶俐、家世显赫,在那个淹没于历史洪流的朝代里,她颠覆了世人眼中一个女子该有的形象,成为最为明亮的星星,遥不可及…请看诺的新文,《杨唐绯颜》看一个女子,怎样玩转一个朝代。(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马天宇尘封念夏

    马天宇尘封念夏

    书中马天宇高中时代家中贫穷情况不一样,不是天宇真正高中时代一样的。因为作者不想将天宇的血泪史写进来,一切由剧情发展情况定论。同桌美女许冉倾是个女强人,没有她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天不怕地不怕,倔强,坚强,坚持,打不死是她的标签。书中主要写六位主人公因为友谊甚至爱情而发生的等等故事,喜怒哀乐,爱恨交织。
  • 魏忠贤小说斥奸书

    魏忠贤小说斥奸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断念绝弦

    断念绝弦

    淅音玄,21世纪的豪门之女,却惨遭朋友的背叛。临死之际,毁掉了自己心爱的弓,却不想因此穿越时间与空间,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 圆梦者

    圆梦者

    你是真神的信徒吗?如果你是,请许下你的愿望,我定能帮你实现。我是真神旗下的圆梦天使,我是一个善良而又纯洁的圆梦天使。我穿梭在宇宙的各个时空里,我能帮真神的信徒实现最卑鄙、最龌蹉的,呃,不是,是最美好的愿望。我是圆梦者,信我,就对了!!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肖恩

    肖恩

    苦难与折磨,阴谋与诡计。阻止不了我前进的步伐。仇恨与亵渎,诅咒与谩骂。瓦解不了我坚绝的意志。亲情与羁绊,邂逅与幸福。挽留不住我离去的决心。
  • 幻想境界的崩坏旅程

    幻想境界的崩坏旅程

    颠倒妄想,如恒河沙一心不动,吾以观复
  • 绝色召唤:妖娆元素师

    绝色召唤:妖娆元素师

    她是二十一世纪杀手月絮,被男朋友杀害,无奈穿越成废物。废物?看我如何亮瞎你狗眼!元素?本小姐十系全修!神兽?还不跟着本小姐走!不过,这个妖孽男整天抱大腿是要闹哪样?
  • 算命大神

    算命大神

    刚刚毕业遭受情敌打击为难的江诚,幸运得到上古天机门的传承,修练气运之道,逐渐开走上了人生巅峰。气运之道:入门:可看破人之福禄寿三远,从而可断人之贵气、财气、福气、晦气、死气······小成:可看人因果罪业,可断人善恶是非,窥测人之潜能才艺(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唱歌跳舞)大成:剥夺他人气运。是你的?你说了不算,我说了才算圆满:得道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