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519200000004

第4章

【解】

本章反映了孔子对礼法研究的程度和谨慎的态度。也反映了孔子讲的古礼多无法印证,并由此演变出了中国的一种改良传统:推陈出新,即转化型创造。历代儒家也不是另立旗号,而是通过对原典的不断解说来阐述新的观点,直到打倒孔家店前,康有为、胡适等莫不如此。

【原文】

子曰:“禘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注】

①禘(dì):祭名。古代只有天子才有举行祭祀祖先隆重典礼的权力,此祭祀之礼为五年一次。②灌:祭名,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译】

孔子说:“对于施行禘祭大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再看了。”

【解】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禘祭之礼是古代一种极为盛大的祭礼,仪式非常隆重。但当时鲁国祭祀不仅僭越本分,而且无诚不敬,流于形式,第一爵敬献神禘的酒刚被端上以后,主祭者就已经心不在焉,潦草而轻慢,所以孔子说他不想再看下去了。

【原文】

或问禘之说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②诸斯乎!”指其掌。

【注】

①禘之说:关于禘祭的规定。说,理论、道理、规定。②示:展示。

【译】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就像把东西摆在这里(手掌上)一样容易吧!”孔子指着自己的手掌说道。

【解】

这一章与上一章都反映了孔子对鲁国的禘祭之礼的不满,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又不好明说,只能故意说不知“禘祭”的由来。但孔子又接着说道,懂得禘祭道理的人治理天下就容易了,因为这样的人深谙礼仪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①。”

王孙贾②问曰:“与其媚③于奥④,宁媚于灶⑤,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⑥也。”

【注】

①如不祭: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祭,祭祀。②王孙贾:周灵王之孙,名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③媚:谄媚、奉承。④奥:古代的家神。位于屋内的西南角,宗庙及五祀之神皆祭于奥。⑤灶:灶神。⑥祷:求助神的保佑。

【译】

祭祀祖先,就像被祭祀的魂灵真的站在面前一样,祭祀神灵就如同神存在。孔子说:“如果我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

王孙贾问孔子道:“与其奉承家族远神,还不如祭祀自家的灶神。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违背天理,祈祷也于事无补了。”

【解】

祭祀最重要的不在于仪式,而在于诚心诚意。孔子反对装模作样或者别人代祭等行为,要求祭祀者在祭祀时,至诚至敬。至今民间还有“信则有,不信则无”“心诚则灵”等说法。

【原文】

子曰:“周监①于二代②,郁郁③乎文哉,吾从周。”

【注】

①监(jiàn):通“鉴”,借鉴。②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③郁郁:丰富、浓郁。

【译】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朝和商朝的典章制度制定而成,是多么完美文雅啊!我遵从周朝的礼乐制度。”

【解】

周礼是在夏朝和商朝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当今的文化文明也是在包括了夏商周等在内的五千年文明的基础上,逐渐累积形成的。唯有借鉴前朝,并注意与当下的形势完美结合,才能开创出郁郁乎文的大时代。

【原文】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②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太庙问礼

【注】

①太庙:古代开国之君太祖的庙。鲁国的太庙是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②鄹(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鄹,是孔子的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就是指孔子。

【译】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请教。有人说:“谁说鄹县那个人的儿子是懂礼的?他进到太庙中,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后,说:“这正是礼呀!”

【解】

这里孔子既非假装不懂而问,也不是真的完全不懂,只是为了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所知和未知而不耻下问,这种良好的修养和谦虚谨慎处事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注】

①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②科:等级。

【译】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以射透箭靶为标准,因为各人的力气不同。这是古代的规矩。”

射矍相圃

【解】

射击比赛以射中为目的,而非比较其力,这体现了一种有节制的竞技精神,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点到即止”。反观现今的体育精神,莫不以突破人体极限为傲,大多数运动员由于年轻时过多的负荷,年老以后的身体状况常常不如常人,当体育运动脱离了身体保健,其中得失又如何计量!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①之饩羊②。子曰:“赐也!尔爱③其羊,我爱其礼。”

【注】

①告朔:古代的一种制度,每年秋冬之际,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这历书包括那年有无闰月、每月初一是哪一天,叫颁告朔。诸侯接受了这一历书,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于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告朔,听政叫视朔,或者听朔。告,为上告下之义。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②饩(xì)羊:祭祀用的活羊。③爱:爱惜。

【译】

子贡打算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用的活羊撤去不用。孔子说:“赐啊,你爱惜那只羊,我爱惜那祭祀之礼。”

【解】

告朔之礼到了子贡的时候,每月初一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而且也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应付了事。所以子贡认为才提出这样的建议,认为干脆连羊也不要杀了。但孔子却认为残存的形式也比什么都不留的好。现今的许多节庆行为,如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吃月饼,等等,就多延续自古礼的残存形式。

【原文】

子曰:“事①君尽礼,人以为谄②也。”

定公③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景公尊让

【注】

①事:侍奉,服务。②谄:谄媚。③定公:鲁国的君主,姓姬,名宋,“定”是其谥号。襄公之子,昭公的弟弟,接替鲁昭公的王位,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译】

孔子说:“按照礼制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你这是谄媚求荣呢。”

鲁定公问孔子:“国君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国君,各自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任用臣子,要合礼;臣子事奉国君,要忠诚。”

【解】

君臣之礼是建立在礼与忠的基础上的,双方都要以礼相待,互敬互爱,但“礼”同时也会随着社会时代改变。按以前的礼(《乡党篇》)描述的,国君有命召见立即动身,国君在场要有恭敬、惶恐的姿态。当时的人认为这是“谄媚”,实际是和当时国君威慑力减弱、神圣的光环消失以及新阶层的兴起都有很大关系,是社会变革必然带来的影响。其实随着君主神性光芒的减弱和消失,最后人与人之间实现的将是坦诚的作为平等之人的相互尊重。孔子遵守古礼,按古礼事君,被当时人不解也是情有可原的。

【原文】

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②,哀而不伤。”

【注】

①《关雎(jū)》:这是《诗·周南》的篇名,为全书的第一篇,现代研究者认为此篇是写社会男女恋爱的作品。②淫:过多,过分。

【译】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解】

“乐从中出,礼自外作”,儒家十分注重理性与情感的消融渗透,使理性与欲望相调和,最终融为一体,达到中庸的境界。

【原文】

哀公①问社②于宰我,宰我③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④。”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哀公立庙

【注】

①哀公:鲁国的君主,名蒋,定公之子,在位27年。②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③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④战栗:恐惧,发抖。

【译】

鲁哀公向孔子的弟子宰我问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栗木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战栗害怕。”孔子听到后,告诫宰我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解释了,已经施行了的事就不用再规劝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解】

“既往不咎”既反映了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人乐做“和事佬”“和稀泥”的特质。如果是普通的邻里拌嘴、小孩子犯错,确是可以“既往不咎”,且也该如此不计较,但若国之高位者犯错也“既往不咎”,就不可不慎重了。

【原文】

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

①管仲:即管敬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初期政治家,法家先驱。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宰相,尊称“仲父”,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③摄:兼任。④树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⑤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的君主时,用以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设施,用土筑成,形似土堆,鉴于两槛之间。

【译】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太小了!”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藏金的府库,家中的各项事务都有专职人员处理而不兼任,这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说:“国君在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为了和别国君主的友好往来,特在堂上有安放空酒杯的反坫,管仲也有这样的反坫。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解】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施行的改革措施极为有效,使齐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富强起来,并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此处孔子在礼仪方面对管仲提出了批评,但在《宪问篇》,孔子又称许管仲有“仁”,可见孔子盛赞其功业,同时也讥讽其器小。但总体上肯定大于否定,造福于民的功业大德高于行为细节上的小德。

【原文】

子语①鲁大师②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③如也;从④之,纯⑤如也,⑥如也,绎⑦如也,以成。”

学琴师襄

【注】

①语(yù):告诉,动词用法。②大(tài)师:乐官名。③翕(xī):相合、和顺、协调。④从(zòng):放纵、展开。⑤纯:美好、和谐。⑥皦(jiǎo):音节明亮清楚的状态。⑦绎:连续不断。

【译】

孔子告诉鲁国乐官演奏音乐的原理,说:“乐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翕翕然给人以热烈的感受;继续展开下去,纯纯然给人以和谐的感受;皦皦然给人以清晰的感受;绎绎然给人以余味无穷的感受。如此以至曲终。”

【解】

与孔子相比,孟子以及后世的儒者皆少谈乐。乐最通情,是礼乐教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世重礼过于乐,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重理过于重情,尤以宋明理学为甚。

【原文】

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②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仪封仰圣

【注】

①仪封人:守卫仪邑的官员。仪,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镇守边疆的官。②从者:指随从孔子环游的弟子。③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④木铎:指铜制木舌的铃铛。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广大听众。

【译】

仪地的边防官求见孔子,孔子说:“凡是有道德的君子到这里来,我没有不会见的。”孔子随从的学生们带着他去见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官职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把孔夫子作为教化天下人的‘木铎’来警世人的。”

【解】

这一章主要记述仪封人对孔子的景仰和歌颂。从仪地长官的言语中,可对当时天下的无道情形略窥一二。

【原文】

子谓《韶》①:“尽美②矣,又尽善③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

①《韶》: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的名称。②美:就乐曲的音调和舞蹈的形式而言。③善:就乐曲的思想内容而言。④《武》:古代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的名称。

【译】

孔子在评论《韶》时说:“美极了,而且也很好。”孔子在评论《武》时说:“美极了,还不够好。”

【解】

这一章孔子以善和美的标准对《韶》和《武》作了评价,瞬以文德受尧之禅,武王以兵力革商之余。武乐虽美而未尽善,大概是孔子认为以兵力得天下,乐多杀伐之气的缘故吧。

此外这里还涉及评判艺术的标准“善”和“美”,须知若纯粹以“善”为善,亦会创造出许多善而不美的艺术来。后世许多“助人伦、美教化”的文章诗歌,包括“文革”时期的许多作品,由于过度求“善”,以致磨灭了艺术真实,最终只能沦为失败品。

【原文】

子曰:“居上①不宽②,为③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注】

①居上:身居高位的人。②宽:宽厚。③为:实施、实行。

【译】

孔子说:“坐在上级的位置,待人不宽厚;执行礼制,不庄重认真;参加丧礼,不哀痛,这还有什么可看的呢?”

同类推荐
  • 蔡元培卷(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

    蔡元培卷(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

    本书所遴选的是六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现代美学家,其中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者和中国现代美学、文艺学的拓荒者,他们引进西方学术思想资源,努力与中国国情结合,筚路蓝缕,拉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帷幕;而宗白华、朱光潜、丰子恺则是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学的推进者、建设者和实践者,他们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播撒和培育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种子,立下汗马功劳。“文丛”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合流时这几位美学大家所做出的探索与努力,对此次基础文献的整理,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找到了根与源,展现了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初创与发轫期的面貌。
  • 《道德经》新评赞:老子领导成效最优化解“极”

    《道德经》新评赞:老子领导成效最优化解“极”

    全书讲的是领导成效总体和方方面面最优化的哲学,老子明确提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到底如何使领导成效实现最优化呢?这一问题“玄之又玄”,他自己解“极”。本书或明确或隐晦地揭示了他的答案,以免“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在中国属于正在建立的一门学科,本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著作,许多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审美现象即主客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本书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根据,指出以往美学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价值范畴之外找美。作者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从多方面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特性,并对审美价值的发生学进行了考察,对审美价值的生产类型和规律、审美价值的消费、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及审美接受中的共鸣与观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 渊海子平

    渊海子平

    这本《渊海子平(最新编注白话全译)》是“中国古代命书经典”系列之一。《渊海子平(最新编注白话全译)》将原书古文逐一对译成白话,并加上必要的提示。《渊海子平(最新编注白话全译)》将原书中明显错误之处在遵照原义的基础上予以订正。书中的错字、繁体字等一律改正为简化字,但原书中有的论述虽有欠妥之处,为忠于原著,则不予改动。
  • 男人,一定要讲逻辑

    男人,一定要讲逻辑

    本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逻辑是什么、为什么男人更要讲逻辑、逻辑怎么个讲法、控制自己的非理性、理清话语中的概念、怎样的论据才可靠、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严密的推论等。
热门推荐
  • 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赤枫烬染

    赤枫烬染

    繁星点点,月色凌厉。碧枝飒飒,琴声如梦。她,生性单纯,却杀伐果断。人心险恶,迷茫的路又该如何走下去?他,冷漠无情,唯独面对她时温柔似水。情,终究困住了太多的人,再强大的人也难逃它的掌控。半壁江山如何?颠覆天下又如何?终抵不过佳人一笑。堕落其中,自是无法逃脱,犹如困兽犹斗。但他心甘情愿。逆天之人,终将踏上属于他们的逆天之路!
  • 梳簪记

    梳簪记

    突然失母,林听白意外发现父亲竟包庇真凶,尚未来得及细细调查,竟卷入赢王世子与七皇子争夺之中,帝王顾忌功臣之子,下令让林听白自己选择夫君是谁?看她如何步步为营,巧妙周旋,自护护弟间,如何替母报仇!
  • 女王归来!

    女王归来!

    被妹妹背叛?爹不爱?娘早死?世人厌恶?有什么关系!那都是他们的想法,自己做自己的事让他们说去吧!再说了这都是很简单的问题。但是。。。。这是怎么回事!这些兽兽是怎么了?这群男人怎么回事?这个世界坏掉了吗?还是我坏掉了?
  • 逆星使命

    逆星使命

    弓箭手姐弟误入虚象世界,这个世界的人都拥有一个有生命的专属虚象,石头在这个世界是珍宝。他们无奈走上修炼之路,结识各路好友。没想到误入竟然是回家?帝国,叛逆,祭典,盛宴,同伴皆为使命,把败落的家族重振于世要这么坑爹吗?话说,弓箭什么时候变成了废品啊?姐姐霸气与弓箭无缘,小弟压力大啊!咆哮:“废材都谈不上的人对于逆天是有管闲事权利的!”
  • 上清侍帝晏桐柏真人真图赞

    上清侍帝晏桐柏真人真图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牵着背影逆走

    牵着背影逆走

    陌上花开的重逢,只有纠结和伤害;倦鸟迟归的疲惫,只剩下绝望和伤痕。如果爱你是一个错误,那为什么不可以结束?还要伤害仅有的在乎,留下彼此在角落的无助,当初,为什么要许诺我生命的全部?莫失,失不了的绝望;莫忘,忘不了的天堂。你许诺的天涯海角,只剩我一个让你守候。因为太在乎,在乎到伤害;明明太过爱,爱到不明白。爱情本来就自私,只能存放一个人在心底,告诉自己,告诉心,对你,只还剩冰冷的对不起。若有机会,我定抓住你的手,向世界宣告,青梅竹马,白头偕老。
  • 狼泣

    狼泣

    十八年前,山狼村发生大规模狼灾,所有村民死于非命,只有一个四岁小男孩得于幸免!十八年后,男孩长大成人,在一古董店打工,过着平静而又祥和的日子!直到有一天,男孩见到一个狼牙,这一切的一切就从此拉开序幕......
  • 鹿晗:暖夏花语季

    鹿晗:暖夏花语季

    苏木棉一直以为自己会一直傻傻的懵懵懂懂的过完高中,走过大学,再过完一辈子。她从来不相信,自己这种平凡的人也有一天,会像童话里的灰姑娘一样,遇到生命中的王子。当生活的层层迷雾被揭开,苏木棉发现,这根本不是灰姑娘的美梦,这只是一场虚无的幻想。与此同时,苏木棉对自己的身世产生了怀疑,她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吗?命运在角落里发出嘲笑声,一切的改变,从苏木棉的高中开始。
  • 为你负天下

    为你负天下

    他为了她,宁愿放弃权倾天下,她为了他,宁愿苦等十年白了发,为解身世之谜,那个男人不惜乱了天下,她说想在有生之年看见太平盛世,男人微笑着回答,十年我还你一个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