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有一匹马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后,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没想到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儿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剽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这匹马出游,心中扬扬得意。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他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后,纷纷来慰问。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了性命,或许是福气呢。”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都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许多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住了性命。
杂言
【原文】老子终日浮水,儿子做了溺鬼;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译文】父亲如果成天游手好闲,这样就会带坏了孩子;父亲小偷小摸,孩子长大了可能会去杀人放火。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王羲之曾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墨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便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的书法绘画水平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一次,王献之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儿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时,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苦练了五年,并且完全是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认真地看了三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叹了口气说:“只有这一点像你的父亲呀。”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十八大缸水,书法上的技艺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王献之的成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父亲王羲之给其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正是这个榜样给他指明了一个前进的方向,也成为其不断努力奋进的动力之源!
【原文】休着君子下看,休教妇人鄙贱。【译文】不要让君子看轻你,不要让妇人看不起你。
晏子的车夫有本事、有志向的人,大都谦虚谨慎;而那些骄傲自满、趾高气扬的人,大都眼光短浅、志向不高。一天,晏子乘车外出,马车正好从车夫的家门前经过,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往外看,只见自己的丈夫正替相国驾车,坐在车上的大伞盖下,挥鞭赶着高头大马,神气活现,十分得意的样子。车夫回到家里,妻子就要跟他离婚。车夫大吃一惊,忙问什么原因。他妻子说:“晏子身为齐国宰相,在诸侯各国中很有名望。可我看他坐在车上,思想是那样深沉,态度是那样谦逊。而你呢,只不过是给相国赶赶马罢了,却趾高气扬,表现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像你这样的人还会有什么出息呢?”车夫仔细思量着妻子的这番话,既受了教育又感到惭愧,便向妻子认错。自此以后,车夫变得谦逊谨慎起来。车夫的这一变化,使晏子感到奇怪,就问车夫原因,车夫把妻子的话如实地告诉了晏子。晏子认为车夫的妻子很有见解,也对车夫勇于改过的态度感到满意,便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原文】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任你心术奸险,哄瞒不过天眼。【译文】家破人亡,十有八九是由言语引起的。任凭你如何奸邪狡猾,都瞒不过上苍的眼睛。
杨修之死三国时期,魏王曹操得知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杀,便亲率大军二十万为他报仇,不想屡遭挫败。一天,曹操看到厨房送来的鸡汤,觉得目前的战局很像啃鸡肋骨,丢掉舍不得,吃却没什么肉。此时,大将夏侯惇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而答:“鸡肋!鸡肋!”行军主簿杨修听到这一口令,随即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惊讶地问缘故,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将要退兵。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的战局也正是这样,进不能胜,退恐遭人笑,不如早归。我料定魏王明天必要班师回朝,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夏侯惇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也收拾起来。曹操知道后大怒,以“乱我军心”之名定杨修死罪。杨修的死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他恃才傲物,在没有主帅命令的情况下随便散布一些消极言论,正好被曹操抓住把柄将他斩杀了。这真是祸从口出的典型。
【原文】使他不辩不难,要他心上无言。【译文】和别人辩论的时候,让别人不再争辩不难,重要的是让他心服口服。
英明的汉昭帝汉昭帝十四岁那年,有一次,辅政大臣霍光出去检阅禁卫军时,把一名校尉调到他的大将军府里。朝廷中反对他的人抓住这个机会,假造了一封燕王的信,派了一个心腹冒充燕王的使者,向汉昭帝告发霍光。汉昭帝接到那封信,看了又看,想了又想,然后把它搁到一边。第二天,霍光检阅回来,听到燕王告发他,就躲在偏殿里,不敢去见昭帝。昭帝让内侍召霍光上殿,霍光一上殿,就脱下帽子,伏在地上请罪。汉昭帝说:“大将军不要惊慌,我知道是有人有心想害你。”霍光磕了个头说:“陛下怎么知道的?”汉昭帝说:“这不是很清楚吗?大将军检阅御林军就在长安附近,调用校尉还是最近的事,一共不到十天,燕王远在北方,怎么能知道这些事?就算知道了,马上写信送来,也来不及赶到京城。再说大将军如果真要谋反,也用不着调一个校尉,这明明是有人想陷害大将军。”霍光和满朝文武大臣听了都很佩服这个小皇帝的英明。
【原文】人言未必皆真,听言只听三分。【译文】别人说的话未必都是真的,不要全部相信,只要相信十分之三就可以了。
诸葛亮巧赢孟获心三国时期,蜀国的南中地区发生了叛乱,一个叫孟获的人成了南中叛军的统帅。于是,诸葛亮带兵前去平乱。有一次,叛军和蜀军展开了激战,蜀军败退,孟获带领叛军乘胜追击,想一举击溃蜀军。殊不知,他已经中了诸葛亮的诱兵之计,结果被俘虏了。诸葛亮并没有杀死孟获,反而以礼相待。他劝说孟获归降蜀国,并给他分析了种种有利于南中的好处。但是孟获并不服气,他说:“我只是不小心中了你们的埋伏,如果让我重来一次,我不会输给你的。”诸葛亮笑着对孟获说:“既然这样,咱们来个约定,如果我能抓到你七次,你就归顺蜀国,怎么样?”孟获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孟获回去整顿兵马又来挑战。可是,七次交战,孟获都被诸葛亮活捉。此时,孟获对诸葛亮心服口服,感叹地说:“丞相七擒孟获,信守诺言,说到做到,待我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佩服丞相,哪里能不遵守当初的约定呢?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就这样,诸葛亮以他的诚信和卓越的才干,赢得了孟获的心,亲近了南中的黎民百姓,使南中成为蜀汉的强大后盾。
【原文】休与小人为仇,小人自有对头。【译文】千万不要和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结仇,小人自己就有对头。
王守仁不与小人结怨宁王朱宸濠叛乱失败被王守仁拿获后,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忽然又决定要巡游南方,一些奸臣蒙骗皇上,居心叵测,王守仁对此十分忧虑。恰好这时有两个宦官到了浙江省,王守仁在镇海楼设宴招待他们。酒宴进行到一半,王守仁打发走其他人,拆掉上楼的梯子,取出两箱书信给两位宦官看。原来都是他们勾结叛逆分子宁王朱宸濠的书信。王守仁将这些书信全部交还给他们,两个宦官感激不已。王守仁后来能免于遭祸,多亏了这两个宦官从中调解维护。假如当时王守仁抓住他们的把柄,对他们进行打击,那么仇恨和隔阂就会加深,灾祸就会没完没了。
【原文】干事休伤天理,防备儿孙辱你。【译文】做事情千万不要伤天害理,以防将来儿孙做出不好的事情来辱没你。
窦燕山改错五代时期,有个人叫窦禹钧,因为他的家乡在燕山一带,因此也叫他窦燕山。他为人不好,以势压贫,有贫苦人家借他家的粮食时,窦燕山是小斗出,大斗进,小秤出,大秤进,明瞒暗骗,昧心行事。由于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子女。窦燕山也为此着急,一天晚上做梦,他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心德不正,恶名已经传到阴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你要赶快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从此,窦燕山暗下决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不仅如此,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专门帮助有困难的乡亲。慢慢地,人们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后来,窦燕山的妻子为他生了五个儿子,而且每个儿子长大后都考得了功名。
【原文】你看人家妇女,眼里偏好;人家看你妇女,你心偏恼。【译文】在你眼中,别人家的女子都是好的;可是,当别人看你家的女子时,你却心生懊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