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于大小,谋于众寡
【原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之有无,料人民之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能知如此者,是谓权量。
【译文】
上古时代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必定要权衡天下的形势,并且要揣摩各地诸侯的实情。假如衡量权势不够准确,就不能掌握诸侯强弱虚实的形势。假如揣摩实情而不够详细周密,就无法洞悉诸侯隐蔽变化的动静。什么叫作“衡量权势”呢?答案是:要测量大小,要谋划众寡。衡量物质财富的有无与数量的多少;估料民众的多少及其富足还是贫乏、有余还是不足;辨别地形的险要与平易,以及对谁有利,对谁有害;谋略运筹方面,哪一方高明,哪一方拙劣;考察君臣之间的亲疏关系如何,以及谁更贤能,谁更不肖;还有宾客幕僚的智慧,哪一方少,哪一方多;观察天时的祸福,何时吉利,何时凶险;与诸侯之间的关系亲疏远近,哪些诸侯可以效力,哪些诸侯不能利用;天下百姓的人心向背变化,哪些地方平静,哪些地方有危机,哪些人拥戴,哪些人憎恶,如果发生反叛,如何察知。能掌握以上这些情况,就可以称作是善于权衡天下的形势。
智慧典例
赤壁之战胜曹操
三国时期,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而后兴兵南进。在强敌压境、存亡未卜的危急关头,孙权和刘备为了避免彻底覆灭,终于结成了联合抗曹的军事同盟。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长江西上到樊口与刘备会师。而后继续挺进,在赤壁与曹军遭遇,曹军受挫,退回江北,屯军乌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孙、刘联军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优势,但毕竟力量弱小,要打败强大的曹军谈何容易!当时曹军疾病流行,又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只好把战船用铁环首尾连接起来。周瑜的部将黄盖针对敌强我弱、不宜持久及曹军士气低落、战船连接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火攻,奇袭曹军战船。周瑜采纳了这一建议,制定了“借助风势,以火佐攻”,因乱而击之的作战方略。
周瑜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弱点,先让黄盖写信向曹操诈降,并与曹操事先约定了投降的时间。曹操不知是计,欣然容允。于是,黄盖率艨艟(一种快速突击的小船)、斗舰数十艘,满载干草,灌以油脂,并巧加伪装,插上旌旗,同时预备快船系挂在大船之后,以便放火后换乘,然后扬帆出发。当时,江上正猛刮着东南风,战船迅速向曹军阵地接近。曹军望见江上船来,均以为这是黄盖如约前来投降,皆“引颈观望”,丝毫不加戒备。
黄盖在距曹军不到一里时,下令各船同时点火。一时间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直冲曹军战船。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分散不开,移动不得,顿时便成了一片火海。这时,风还是一个劲地猛刮,熊熊烈火一直向岸上蔓延,烧到了岸上的曹军营寨。
曹军将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惊慌失措、溃不成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在长江南岸的孙、刘主力舰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
曹操被迫率军由陆路经华容道向江陵方向仓皇撤退,行至云梦时曾一度迷失道路,又遇上大风暴雨,道路泥泞不堪,以草垫路,才使骑兵得以通过。一路上,人马自相践踏,死伤累累。孙、刘联军乘胜水陆并进,穷追猛打,扩大战果,一直追击到南郡。曹操留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己则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到北方。这场赤壁大鏖兵至此以孙权、刘备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评析】
“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是说如何辨别地形的利弊,从而为自己谋划策略创造有利条件。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分析曹操失败的原因,除了个人的骄傲轻敌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地形分析不够。北方人不善水战的致命弱点被孙刘联军加以利用,从而以火攻导致了魏军的惨败。
体察民情筹粮草
公元501年,萧衍在襄阳起兵讨伐南齐,立萧宝融为帝。此后,萧衍又联合邓元起进攻郢州城。不久便攻下郢州,萧衍便让邓元起任益州刺史,代替原益州刺史刘季连。
刘季连原是南齐皇帝萧宝卷任命的,萧衍起兵讨伐萧宝卷时,刘季连犹豫不定,左右摇摆。当他得知自己将被取代时,就征召士兵,誓守益州。
邓元起得到刘季连誓守益州的消息后,便先进兵巴西(今四川绵阳),太守禾士略开城投降,听从指挥。于是他开始招兵买马,一时间便增至3万人。可是四川长期战乱频繁,人们大多逃亡,田地荒芜,无人耕种,3万人马的粮草供应竟成为问题。邓元起对此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出主意说:“蜀地政治混乱,连年征战,很少有人想在这获取东西。他们认为这里的百姓已所剩无几,即使有,也是伤残带病的,没有丝毫用处。实际上并非如此,老百姓往往趁政治混乱、管理松懈的时机,在户籍上假装残疾,以欺骗官府、逃避赋税,这种情况在巴西郡尤为严重。如果您现在下令核实户籍,把那些假装残疾的人给以重罚,粮草之事几天便可解决。”
邓元起听从了这个意见,准备派人核查户籍,以筹备粮草。
涪县(今四川绵阳县)县令李膺知道了这个消息后,连忙拜见邓元起说:“请大人先不要这样做,我对巴西的情况很熟悉,让我来告诉您怎么办吧。”
邓元起见李膺相貌堂堂,一股浩然正气,便下令先不要核查户籍,看看这位涪县县令有什么高明之策。
李膺说:“刘季连拥兵誓守益州,又派出强将准备来讨伐大人,现在您是前有强敌,后无增援。如今又处在粮草短缺的境地,巴西的人们刚刚依附于您,正在观望您的德政如何。这时候如果核查户籍,对隐瞒官府的人,施以重罚,势必会造成他们的不满。他们忍无可忍,便会趁机作乱,对您有百害而无一利。万一离心离德,您后悔都来不及了。孟子说过:‘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鹞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大人该不会不懂这个道理吧!”
邓元起听了之后高兴地说:“我差点听信小人之言啊!既然你能分析透这件事情,又对巴西很了解,那粮草之事就交给你去办吧!”
于是李膺答应邓元起,五天之内筹备齐粮草。他命人把当地的富户找来,对他们说道:
“如今形势朝不保夕,谁能预料到第二天还能不能活!难道你们不想过太平日子吗?现在邓元起将军领兵接任益州刺史,而原益州刺史刘季连却陈兵反对。邓元起将军一心要为民造福,却因粮草短缺不能实现。我劝各位往长远处着想,帮邓灭刘,如果到时天下太平了,我们巴西也可沾光;如果死守财物,说不定哪天就会被乱兵抢夺一空啊!”
众人听了,都连声说:“正应如此,正应如此。”
不到三天,李膺便将粮草如数交给邓元起。
【评析】
“称货财之有无,料人民之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说的就是在制定策略时也要考虑到百姓钱财的多少、民众的反应如何。在战乱纷争的年代,百姓深受其害,所以才假装残疾以逃避征兵和纳税。这是他们谋求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把它也打破了,后果不堪设想。李膺深明此理,所以不向穷苦百姓筹粮,只从富户身上想主意。富户虽然爱钱,但是毕竟性命重要,为了保住生命,就只能拿钱来换了。
洞察秋毫息争斗
宋仁宗时期,富弼采用了李仲旦的计策,从澶州的商胡河开凿六漯渠流入横陇的故道,以增加宋朝的水利灌溉渠道。
贾昌朝素来憎恨富弼,于是暗地勾结宦官武继隆,想置富弼于死地。正在这时候,宋仁宗生病了,不能上朝理政,贾昌朝便密令两个司天官趁朝中官员商讨国事时上奏道:“国家不应该在北方开河,以致皇上身体不安。”
众大臣听了,都不以为然。
宰相文彦博知道他们是别有用心,但当时无法制止。
数天之后,这两个人又上疏请皇后一同听政,并罗列许多理由来证明皇后听政是上策。
史志聪把他们的奏疏交给文彦博。文彦博看后默不作声,把它收藏在怀中,没有给任何大臣看,脸上却露出得意的神色。诸大臣都很奇怪,问他上面写的是什么,他只字不提,只是命人把那两个司天官召来责问:
“你们两人的职责是静观天象,只要略有动静,马上上报朝廷。可是现在你们怎么想干预国家大事啊?你们的所作所为按法律应当灭族!”
两人听后非常害怕,脸色惨白,浑身发抖。
文彦博又说:“我看你们只不过是自作聪明,所以不想治你们的罪,从今以后不准再如此狂妄了。”
两人连忙退出,文彦博这才取出奏疏让诸位大臣观看。
大臣们看后全都愤怒地说:“这两个人如此大胆滥讲,为什么不斩首呢?”
文彦博说:“把这两个人斩首,事情就会张扬开来,对皇后和在宫中养病的皇上都不是好事,一定会影响他们。”
诸位大臣连忙说:“你说得有道理。”
接下来他们一同商议派遣司天官去测定六漯渠方位,文彦博便指名让那两人前去。
武继隆请求把他们留下,文彦博说道:“他们只不过是小小的司天官,竟敢如此胆大妄为,议论国事,这其中一定是有人在暗中教唆!”
武继隆铁青着脸,一言不发。
那两个人到了六漯渠以后,恐怕朝廷治他们的罪,于是就改口说:
“六漯渠在京师的东北方向,不是正北方向,开河之事根本没有什么害处。”
后来宋仁宗的病渐渐好了,精神也渐渐地恢复,这件事就这样化于无形之中。
【评析】
“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文彦博不但明察秋毫,还有一双善辨忠奸的眼睛。为了平息这场风波,他尽量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免事态扩大而导致无可挽回的损失。面对两个司天官的无理,他丝毫没有动怒,而是在平静中制止了一场争斗,同时又让皇上、皇后得到了安宁,而武继隆也受到了震慑,真可谓一箭三雕。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
【原文】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
【译文】
所谓揣度实情,必须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去加大、刺激他们的欲望,使其达到极点,他们既然有欲望,就不容易隐瞒实情;还必须在对方恐惧的时候,去加重他们胆怯的心理,使其达到极点,由于内心有强烈的厌恶感,就难以隐瞒实情。因为人的情欲往往在或喜或惧时表露出来。
智慧典例
装贪巧饰得信任
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准备出兵讨伐楚国。
秦王因为李信在追击燕军时表现极为勇敢,便问道:“灭楚需要多少士兵啊?”
“20万足够。”李信回答道。
于是秦王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60万不可。”
秦王认为王翦年老胆怯,便委任李信为主将,蒙恬为副将,率军20万伐楚。王翦则顺水推舟,推托有病,解甲归田,告老还乡。
第二年,李信出师不利,大败而归。秦王大怒,后悔当初不听王翦的话,迫不得已,他亲自到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王翦的住宅,向王翦承认错误,说:
“寡人不听将军的话,李信果然失败,令秦军受到耻辱。将军虽然有病在身,难道忍心抛弃我吗?”
王翦回答道:“我有病在身啊,不能领兵打仗了。”
看到秦王不答应。王翦说:“如果非要我出兵打仗的话,一定需要60万士兵。”
秦王于是答应他的要求,征集60万大军,交给王翦指挥讨伐楚国,秦王亲自到上送别。
王翦乘机请求秦王把秦都附近上好的田宅赏赐给他。秦王说:
“将军快走吧,你根本用不着担心啊!我给你就是了!”
王翦说:“我跟着大王当将军,即使有功劳,也得不到封侯。我还是要点房产田地,为子孙打算打算吧!”
秦王大笑,不以为然。
当军队到达武关(今陕西商洛西南)时,王翦又派使者向秦王索要良田美舍。副将蒙恬说:“将军如此请赏,不是太过分了吗?”
王翦私下偷偷地告诉他说:“你不知道我请赏的原因。秦王强横而且多疑,现在把60万大军交给我掌管,就是把整个国家都托付给我了。如果我不多多请赏,多要点田宅,为子孙打算,以此说明我并无野心,就会使大王坐卧不安而怀疑我的。”
王翦通过请赏田宅以释去秦王的怀疑,终于使秦王放手让他独立指挥战争,不久,便灭掉了楚国。
【评析】
王翦正是揣摩到了秦王的多疑,才故意暴露贪欲,自轻自贱,以赢得秦王信任的。统军60万,秦王必定心存戒备,官僚们妒忌诋毁也是正常事,如果背后诋毁,很可能就会对战局十分不利,所以如何赢得秦王信任便成了此次出征的关键。从表面看,王翦缺乏忠诚廉洁。一会儿装病避战,一会儿索要田舍,显得贪得无厌。其实,他是借此来消除秦王的疑心,以外表的假象表明自己并无任何野心,只是为了良田美舍。这一心理战术的运用使秦王消除了疑虑,转忧为喜,此时王翦继续以“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来表露贪心,更进一步得到了秦王的信任,不仅保全了自身,也为克敌制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伯温巧言解梦
朱元璋好不容易得了天下。他深深地知道江山易夺,守住却难的事实,常常为之忧虑,生怕自己的皇位朝不保夕。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俘虏们被捆绑得牢牢实实,排成一队队,挤向又矮又小的牢房。他们愤怒的目光注视着朱元璋,他从梦中惊醒,吓得满头大汗。此后,他心里就有了一个解不开的疙瘩,总觉得那些愤怒的眼睛仍然盯着自己,尤其担心会有人谋反。第二天,朱元璋就吩咐监狱主管把牢里的俘虏全杀了。
军师刘伯温闻讯后大吃一惊,如此滥杀无辜,必定引来怨恨,不得民心。他急忙赶来,问道:“皇上现在大开杀戒,不知究竟为了什么?”朱元璋便将昨晚的梦境讲与刘伯温听,然后说:“俗话说‘梦反为吉,梦正为凶’,那小牢房不正表示我的土地将越来越小,而俘虏往里面挤,不正表示他们都要跑掉了吗?显然他们跑后对我心怀敌意,不如现在杀了他们,以绝后患。”
刘伯温一听,原来是一个梦引发了皇上的杀人之心,刚才的忧虑便消失殆尽。他知道打消朱元璋的念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估计原因是他对自己的江山能否稳固太过忧虑,于是想出了一个主意。刘伯温满脸欣慰之情,对朱元璋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现在我正烦着呢!那些俘虏的眼睛时不时地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何喜之有?”朱元璋不耐烦地说。
“皇上的梦乃大吉大利之梦也!”刘伯温毕恭毕敬地回答。
朱元璋说:“何以见得?难道我刚才解的梦没有道理吗?那你给我解释解释!”
刘伯温解释道:“如果‘梦反为吉,梦正为凶’,则那些硬挤入牢房的囚犯,正是安居乐业、极力拥护您的百姓;那些又窄又小的牢房正预示着您的江山将越来越雄壮,而且还会不断地扩大;俘虏们被牢牢实实地捆绑,则表示那些还不服从的民族必将归顺于您。这个梦实在是太吉利了。皇上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
朱元璋听后龙心大悦,频频点头,马上收回成命。
【评析】
刘伯温顺势而谏,抓住的正好是朱元璋在噩梦中惊醒后的恐惧情绪,在对方失去理智的情况下明白了欲杀俘虏的原因。而后巧言圆梦,使朱元璋的情绪稳定了下来,并高兴地接纳了他的劝谏,收回了命令,轻而易举地避免了一场血光之灾。
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
【原文】
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译文】
如遇情感受到触动却不能体现好恶喜惧的人,就暂且搁置不与他深谈,而去了解他所亲近的人,从侧面了解其情感依托的根据。对那些情感在内心发生变化,就会有外在表现的人,必定能够从中获取他的内心真实情感。所以,人们常常根据观察到的外在表现来探测他人的内心隐情。这就是揣测内心深处实情的方法。
智慧典例
李林甫口蜜腹剑
唐玄宗时重用大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致使朝政日益昏暗,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尤其李林甫这人不学无术,专爱玩弄投机取巧、阿谀奉承的手段。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子打得火热,由此探听宫内的动静。唐玄宗在宫里说了什么,喜好什么,他都事先知道了。当唐玄宗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对答如流,就好像唐玄宗肚里的蛔虫一样。唐玄宗听了觉得很舒服,认为李林甫很有才能,又善解人意,比张九龄强多了。
唐玄宗做了20多年皇帝,便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习气。他认为天下太平无事,政事有宰相管理,边防有将帅把守,自己又何必为国事日夜操劳呢?所以就享受起安逸的生活来。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挺着急,时常劝谏唐玄宗,要以国事为重。唐玄宗起初还是很尊重张九龄的,但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不但听不进去,甚至还渐渐疏远了他。
当时在后宫的武惠妃深受玄宗宠爱,其生有一子,被封为寿王,其他皇子无法与之相比,就连太子也遭到了冷落。李林甫就利用宦官传话给惠妃,说自己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很感激他,两人联合起来蒙蔽玄宗,后来李林甫被封为侍郎一职。
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为宰相,跟张九龄商量。张九龄知道李林甫不是正经人,就直截了当地说:“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恐怕国家将来要有灾难发生呀!”李林甫知道了张九龄在玄宗面前所说的这些话后,恨得咬牙切齿。
朔方(地名,在今宁夏灵武)将领牛仙客,虽然目不识丁,但在理财方面很有办法。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张九龄没有同意。李林甫在玄宗面前说:“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才是宰相的真正人选;张九龄是个书呆子,不识大体,皇上不要听他的话。”
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张九龄还是不同意。唐玄宗动怒了,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由你做主吗?”唐玄宗越来越觉得张九龄让人讨厌,再有身旁李林甫的诽谤和诬陷,最后便找了个罪名撤了张九龄的职务,让李林甫当上了宰相。
李林甫知道自己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当他排挤一个人时,表面上不露声色,笑脸相待,但在背地里却暗箭伤人,使人防不胜防。
有位官员名叫严挺之,被李林甫排挤在外地当刺史。后来,唐玄宗想起他,就问李林甫:“严挺之这个人还在吗?我认为他很有才能,还可以用呢。”李林甫说:“陛下既然想起了他,我就派人去打听一下。”退朝后,李林甫连忙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说:“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一面吗,我现在倒有个办法。”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如此关心哥哥,心中很是感激,连忙请教该怎么办。李林甫说:“只要叫你哥哥上道奏章,声称自己有病,希望能够回京看病,我就有办法帮他的忙了。”严挺之接到弟弟的信,就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看病。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唐玄宗,说:“真是太可惜了,严挺之现在身得重病,不能干大事了。”
唐玄宗听了以后很是惋惜,也只好就此作罢。
尽管李林甫装扮得很巧妙,但他的阴谋诡计还是终有被识破的一天。人们都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即口蜜腹剑的来历)。
李林甫当了19年宰相,许多有才能的正直大臣都遭到过他的排挤,而一批批溜须拍马的小人却受到重用提拔。就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从兴旺转向衰败,“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逐渐消失,接着出现的就是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评析】
“问其所亲,知其所安”,纵观李林甫发迹的过程,他之所以受到玄宗的宠信,就在于善于揣测玄宗的心意。通过和玄宗身边的人套近乎,迂回了解到了玄宗的喜好,而后曲意逢迎,讨好玄宗。张九龄被罢职,就是他事先知道了玄宗已经有了讨厌张九龄的意思,便合着玄宗的心意去添油加醋,才排挤掉了张九龄,使自己登上了相位,得到了玄宗的赏识,从而为自己的仕途打下了基础。
和糰深谙揣情术
在中国古代的官员中,最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莫过于大贪官和糰了。
有一次,和糰在乾隆的轿前听差。乾隆的大驾急于起地,仓促间找不到黄龙伴盖。乾隆大怒问道:“这是谁的过错?”銮仪卫的轿夫、侍卫左右相顾,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和糰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乾隆见面前的这个人眉清目秀,仪态高雅,口齿清楚,便对他有了几分好感。通过询问才知他就是满洲学员和糰。
和糰升为侍卫后,常在乾隆身边伴驾,便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言行举止都了如指掌。时间久了,也把握了乾隆的性格。乾隆想要什么,何时想办什么事情,他通过乾隆的脸色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有时不等乾隆开口,他就能把其想要的东西准备好,从而深得乾隆喜爱。
爱听奉承话也是乾隆的一个特点,但又不喜欢人当面捧他,这就需要捧人的技巧。乾隆喜欢谈文讲史,如查出文史整理工作中有错误,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大臣们常因此迎合他。和糰自然也不例外,他除了对乾隆曲意逢迎外,对乾隆喜欢的人更是百般讨好。
十公主是乾隆的小女儿,后被封为和孝公主,乾隆非常疼爱她。和糰为了讨好乾隆,就特意讨好公主。有次乾隆去圆明园游玩,和糰伴驾,十公主也女扮男装前往。圆明园建造华丽,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圆明园福海之东有同乐园,皇帝每年赐大臣在这里观剧,乾隆年间,每到新年,园中还设有一条买卖街,由专门为宫中办事的皇商经营。当他们来到买卖街后,在一家店铺前见有一大红呢夹衣挂在那里。十公主看了微露喜色,和糰却把这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后来以二十八金的高价买下那件衣服进献给了公主。
和糰还用了许多小恩小惠,贿买在乾隆身边的一些太监。太监虽然没有什么地位,但他们天天在宫中进进出出。他们无意间的几句话,有时在皇帝和皇后面前会起很大的作用。心眼极多的和糰深谙此道。
一次,和糰见乾隆说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话,就趁机向乾隆描述了江南的山光水色,还讲了康熙皇祖下江南的盛况。他在讲述这些的同时,忘不了以适当的方式称颂乾隆的盛德,说:“万岁的文治武功在百姓心中和皇祖一样。现在是太平盛世,如果万岁也能像皇祖那样南巡,乃万民的福气。”
乾隆被和糰说得有些飘飘然了,就决定也要效法圣祖巡游江南。和糰却借着此次南巡,把自己的私囊填得更加饱满了。
乾隆四十五年,和糰因查办云南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再次受到乾隆恩宠,还在赶回北京的路上就被擢升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和糰回京后向乾隆汇报了云南盐务、钱财、边事等,尽说乾隆爱听的话。乾隆听了他的汇报,自是十分高兴,夸奖他很是能干,并给予了重赏,又将公主赐婚其子,待年行婚礼。从此,和糰与乾隆的关系又近了一层,即儿女亲家的关系。
【评析】
揣术讲的是筹措国家大事,进行政治斗争,应当审察形势,掌握信息。游说人主,必须揣度人主的心意欲望,心性品行,能做到这些,才可以取得高位,可以获利,可以富贵,可以成功。和糰深谙此术,运用灵活,揣透了乾隆的心理,千方百计力投乾隆所好,曲意逢迎,终于得宠,如愿以偿。
故观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
【原文】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可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事而生,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有谋虑。故观?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
【译文】
因此,凡是谋划国事的人,就应当详细缜密地衡量天下的形势;在向君主游说或陈情献策时,就应当仔细揣摩其内心实情。凡是谋虑情欲,必然都用这种策略。如此精于揣度之术,就可尊贵,也可卑贱,就可尊重,也可轻视,就可有利,也可有害,就可成功,也可失败,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揣术的运用。所以,虽然有古圣先王的德行和智谋,假如不揣摩实情也无法得到隐匿的情报。这是谋略的基本原则,而且是游说的通用法则。经常有新的事情发生在人们的面前,而人们不能事先预料到新的事情会到来,这是最难做到的事。所以说揣摩实情这件事最难,必须在适当时机掌握对方的谋虑和言论。因此,当昆虫蠕动时,都有它们自己的利害关系存在,以此观之,就可以利用顺逆利害的道理成就事业。而事情的产生变化往往表现为一种极微妙的自然现象。这种揣摩实情的说辞,要在做粉饰华丽的修饰、写成文章之后再论述。
智慧典例
公孙鞅料事如神
商鞅姓公孙,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后来他到了魏国,由于智慧过人,很快就成为魏国公叔痤的家臣。
不久,公叔痤就发现商鞅有治国安邦的才能,打算向魏惠王推荐,不料自己生起病来,而且越来越重。魏惠王闻讯,亲自到相国府来探望公叔痤,并委婉地问道:“先生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寡人的社稷靠谁扶助呢?”
公叔痤道:“我正要向大王推荐一个人。我有个家臣名叫公孙鞅,是个治国安邦的奇才,大王如能将国家委托给他治理,我相信一定能使魏国迅速强盛起来。”
魏惠王低头没有作声。过了一阵,魏惠王要告辞,公叔痤连忙屏去左右,悄悄地对他说:“大王如果不能重用他,就要赶快杀掉他,千万不能让他离开魏国。”
魏惠王应允而去,等他一走,公叔痤就唤公孙鞅过来,向他赔罪说:“刚才大王问我谁可以担任相国,我推荐了你,大王没有作声。我身为大臣,不能不忠于国君,所以又对魏王说如果不能重用你,就一定要杀掉你。大王已经答应了,如今我先公后私,又告诉你,你赶快逃跑吧,不然就来不及了。”
公孙鞅听了,淡淡一笑,从容不迫地说:“大王既然不肯听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会听你的话杀掉我呢?你放心吧,我不会有危险的。”
果然,魏惠王离开相府后,并没有像公叔痤所说的那样去抓公孙鞅,而是长叹一声,对左右的人说:“公叔痤病得太厉害了,真令人伤心啊!他竟然要寡人将国家委托给公孙鞅治理,如若不成,又要杀掉他。这不是太糊涂了吗?”
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正在召贤,就应召到了秦国,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后来实行变法,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
【评析】
由小及大,见微知著。公孙鞅之所以没有被公叔痤的话吓跑,来源于逻辑推理,由普通的话语了解到了魏惠王的为人,才胸有成竹地留了下来。因为魏惠王既然不肯听公叔痤的话重用公孙鞅,又怎么听他的话杀掉公孙鞅呢?
曹操难中巧脱身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在朝中争权夺利。外戚为了除去宦官,把董卓召入京城。结果董卓乘机把持朝政,将少帝废去,立陈留王为汉献帝,滥杀朝中大臣,满朝文武敢怒而不敢言。
一天,司徒王允以生日为名把朝中大臣秘密召至家中。三杯酒后王允忽然掩面大哭。
众人深感吃惊,不禁问道:“今天是司徒大人生日,为何如此悲伤呢?”
王允说:“我的生日并非今天,这只是个借口而已,以免董卓老贼怀疑。现在董卓把持朝政,胡作非为,这样下去,我们必会死在他的手中。”说完又哭,众人也一起大哭。
此时,独有一人却拍掌大笑,说:“满朝文武,明哭到夜,夜哭到明,能把董卓哭死吗?”
王允抬头观看,原来是骁骑校尉曹操,便生气地说:“你曹家也世代享受朝廷俸禄,却不思报国,反而讥笑我们。”
曹操忙解释说:“司徒大人不要误会,我认为当务之急应想个绝妙的办法。虽然我不是什么英雄,但愿意冒险刺杀董卓,取其首级,悬挂于京都城门之上,以告慰天下。”
“你有何办法?”王允离席惊问。
曹操说:“董卓对我比较相信,我可借此机会接近他,然后再寻找机会将他杀死。听说司徒大人有一把七宝刀,愿你能借给我去刺杀董卓,即使我死了也在所不辞。”王允欣然同意。
第二天,曹操佩带宝刀前去董卓的丞相府。他径自来到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吕布侍立在一边。
“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呀?”董卓问。
“我的马非常瘦弱,走得太慢。”曹操回答。
董卓对吕布说:“我有西凉进贡的良马,你去马圈选一匹好的送给他吧。”吕布便离去了。
曹操心中暗喜:“现在吕布走开了,看来是董卓老贼的死期到了!”于是便想拔刀,又怕董卓气力大,所以一时没敢轻举妄动。董卓身体过于肥胖,经不起久坐,于是便躺在了床上,侧身而卧。曹操趁机抽出宝刀,想动手杀他,不料董卓在床上的穿衣镜中看到了曹操在背后抽刀,慌忙转身问:“你想干什么?”此时,吕布已把马牵至小阁边。曹操十分害怕,情急中突然有了主意,他双手捧刀跪在床前道:“我有宝刀一把,想献给丞相,以报恩德。”
董卓接过一看,见刀背上有七种颜色的宝石嵌饰,长约一尺有余,既锋利又珍贵,果然是把世间罕见的宝刀。董卓大喜,欣然收下宝刀,交给吕布保管,曹操把刀鞘也解了下来。接着,董卓领着曹操出房看马去了。
曹操牵马一看,谢恩说:“果然是匹好马,不知骑上去感觉如何。”董卓便命手下人备好马鞍。曹操牵着马走出相府,跃上马背,加鞭朝东南方向逃去。因为他知道此事终究会败露,所以不如早早离开这是非之地,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评析】
本篇揣术不仅是说要善于揣摩他人的心思,也说到要善于揣摩事情前后发展的变化,能够做到知己知彼、料事如神,做事才会游刃有余。曹操在此成功脱险,就做到了以上几点。首先他知道吕布在董卓身旁时没有机会。当吕布离开时,他又因董卓力大而没有贸然下手,尤其被董卓发现在其背后抽刀时,又机警地以进献宝刀为名摆脱了险境。获得董卓所赐马匹后,又以试马为名急忙逃身,这一连串的行动,足以表明了曹操的见微知著、料事如神的揣情功底。
【智慧总结】
本篇讲述的是如何揣摩他人的心思,从对方的外在表现去了解他内心的思想活动。
所谓“揣”就是指揣摩、估计、推断等,通过这些方法对游说对象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揣的范围有两种:一是“权量”,也就是考察一国的综合国力,包括财富的多少、民众的贫富、地形的利弊、谋士的忠奸、君臣的关系,以及百姓的向背等;二是“揣情”,也就是揣度游说对象的内心思想,了解对方的喜好与厌恶,以求应和其心意,有利于自己下一步的游说计划,以便制定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游说之策。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揣情”这个至关重要的游说环节呢?《鬼谷子》强调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可以顺着对手的性情去“揣摩”,简言之就是投其所好。文中举例说道:“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意思是根据游说对象的情绪来交流,引诱对方情不自禁地说出实情。
二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手段去“揣摩”。对于有一定控制力的游说对象,先不要急于与其直接沟通,最好通过其身边的人来间接了解,就如文中所言,“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利用游说对象的亲近之人来达到目的。
三是采用见微知著的方法去“揣摩”。能够在观察到对方小的漏洞后,便乘虚而入,进而了解其更多的内心活动,这需要运用者有敏锐的眼光和灵活的头脑,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能力,如文中所说“故观?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
在揣测游说对象时,要眼耳并用,从对方的言辞中,从对方的表情变化上,细细揣摩,加以思考,同时还要在谈话过程中注意诱导和试探,使对方朝着自己需要的方向深入。有了切实可行的游说之策,把握住了游说的时机,再加上具体的揣情方法,我们便可成功揣摩到对方的心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