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如大河奔流的市场经济,难免泥沙俱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编织着一些所谓识时务者的“理想光环”,提到原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物质利益原则,他们或主张百分之百的按劳分配,或贪图少干工作,多付报酬,更有甚者,觊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然而,在鹤峰审计机关,奉献总是第一位的。作为一种原则,它不容许审计人员为着物欲、安逸而讨价还价消极怠工。他们,有自己的楷模:受到省人事厅、审计厅表彰的党支部书记、副局长王子业,已是年近花甲的人了,又患颈椎病和冠心病,可任何人也阻止不了他那拼命干工作的热忱,有时住进医院,仍不顾医生劝阻,坚持半天工作半天治疗。去年在省城做手术后还未康复就提前出院上班。几年来,他深入审计工作第一线,当主审、挑重担,先后对上百个单位开展过审计,亲手撰写及修改审计报告上百份。人们问他图个啥?他果断作答:图的是一个共产党人的价值原则!
原则,党的原则,国家的原则,人民的原则,正直人的原则,如果每个国家机关都像鹤峰审计那样,把神圣的原则奉为至上,自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994年
伯父的招牌
伯父年近古稀,面庞清癯,精神矍铄。尤那目光仍是犀利,似乎时刻都在审视一切。
伯父虽为仅读过几年私塾的一介村夫,可制作各种招牌的技艺,却名传乡里风靡县城。只要他制作的招牌一挂,人们便仰其风骨啧啧称奇:“这肯定又是周老先生的大手笔,!”小时候,我就看到他成天地砍呀、刨呀、刷呀、写呀,常常忙得饭也顾不上吃,觉也顾不上睡。一块粗糙的杉木板,经他砍去毛边,刨得光滑,刮上石膏桐油混捣的“填补”,再刷上生漆或油漆,之后写上某某单位名称,便成了一块亮闪闪的招牌。人们歆羡不已的是他的拿手书法,那融颜柳为一体的楷书,既刚劲稳健,又飘逸洒脱,真乃全县一绝。“文革”中,“黑体”、“仿宋”成为一种时髦。伯父找来报纸。几经揣摩,很快适应了这种新潮。他一气呵成的“黑”、“仿”,被公认无懈可击。大半个县城机关单位的“黑”、“仿”招牌,几乎全出于他这个高手。常言道,一人出名,举族有光。我和我的亲友常常为伯父的声望而自豪不已。一次我问伯父:“您的招牌怎么做得这么绝呢?”伯父却不以为然地说:“招牌,招牌,乃昭示之牌,一点都不能马虎!”
时下,招牌之风席卷神州大地。各种艺苑、艺社、公司以“最佳服务”,接纳着千千万万热衷以招牌取胜的人们。竞争之中,招牌用材从木板到三夹板到有机玻璃到铜铸金镀,日新月异;花样从平板无饰,到千变万化;书体从“黑”、“仿”到楷、行到隶、篆,无奇不有;价码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上千元数千元,“只要东西好,不论贵贱”……此时,伯父却冷落下来。他完全可以自立门户,办一个公司或服务社之类,以他的特技和声望,生意一定红火,丰厚的利润足以使自己阔起来。然而,当我辈请他“出山”时,他却愤而有词:“我宁愿不赚一分钱,也不能用金字招牌去助长一种世风!”
我想,伯父蛰居乡里,毕竟是没见过大世面的人,不免笑他老人家的短浅和保守。我开导他说:好的招牌,不仅给人以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许多招牌展示着主人的品格和追求。譬之酒肆饭馆,就有“好又来”、“包满意”、“醉八仙”、“四季春”之类;譬之商场商店,就有“任你选”、“美而乐”、“买后发”之类;譬之公司厂家,就有“振发”、“永富”、“保民”之类……无论我怎么说,伯父都不动声色。一日,某聚财执法单位举行挂牌仪式。事先,那请帖竹叶似飘了几百张。届时,人山人海。“上情”者一甩就是几百上千元,之后,便在上百桌筵席上狂饮美酒猛噬珍馐。临别,于跌跌撞撞、互道大发之中授受上乘纪念品若干。伯父手持拐杖,约我一睹壮观。我正沉醉经久不息、震耳欲聋、硝烟滚滚的热闹时,他拍拍我肩,用手杖指着披红挂彩的金字招牌,又指指一群衣冠破敞的围观者,对我说:“贤侄,你还笑我短浅、保守么?”好一会,我才醒悟:我教老人家识的时务,他还在耿耿于怀!
伯父呵,您怎么这样冥顽不灵!如果您对时兴的招牌之风嗤之以鼻,那么,您心中的招牌又是什么呢?
1995年
有感“架桥”
提到桥,人们自然会想到恢弘的铁桥,古雅的拱桥,秀美的风雨桥,甚至情不自禁的咏诵“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和“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在鹤峰走马财政所,我高兴地看到,全所30多名职工也在架设一座特殊的“桥”,一座连通机关和农村的“桥”,一座连通农村和市场的“桥”,一座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架设铁桥,靠的是钢筋铁骨;架设拱桥,靠的是坚韧基石;架设木桥,靠的是不朽栋梁,他们架设这特殊的“桥”,靠的是什么?所里的头说:靠的是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的思想、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牺牲自我的精神!
当空洞口号风行时,他们总是把视线投向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实际。单从走马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形成,便可看出他们在“架桥”中付出的代价!
我知道,70年代,走马茶叶收购站在汪家堡村搞了1.06亩“密植速成高产茶园”试验,4年后,以亩产干茶350公斤成为湖北“茶王”而发生轰动效应!区里的决策集团抓住这一优势,以茶为“龙头”,大搞产业结构调整,到1990年,全区茶园面积由几千亩发展到2万亩!
其间,“财政”如何运作?当我“沉”下去后便一目了然:原所长唐玉松等多次往来于福建、浙江等地,先后调运几十万斤茶种送到茶农手里,解决了茶农的燃眉之急!由此,他们尝到了“架桥”的甜头!
于是,1991年初,经一趟又一趟的“争取”,财政所同省财政厅签订了《重点乡(镇)财源建设效益目标合同书》,规定:走马区利用省、州、县财政倾斜投入的资金,发展生产,培植财源,财政收入在1990年296万元的基础上,1993年达500万元!面对这巨大的压力,他们为区领导“参谋”,确定以“两叶”为“龙头”,来个“三年三大步”!任务注了“铜版册”,时不我待!所里的“头”迅速组织财政职工下去包村、包组、包户、包产业,当年就办茶叶示范园近9千亩,烟叶示范片5千亩,这年,财政收入达376万元!走好了第一步,为掀起茶叶造园高潮,所里组织精兵强将,多次到福建等地共购运茶种34万公斤,购运化肥44万公斤,于是以新增茶园面积近1.5万亩的速度让人刮目相看!1994年,全区财政总收入达504.17万元,以优异成绩与省财政厅兑现了合同!
在架第一座“桥”时,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1990年,全区茶叶产量已达63.24万公斤,因上级只允许“主渠道”经营,由于收购资金有限和销路的狭窄,造成12.4万公斤茶叶积压,茶农手中的货卖不出去,怨声载道,有的甚至将茶树砍掉,付之一炬!对此,他们坐卧不安,忧心忡忡。难道就这样眼巴巴看着农民兄弟“见着财,抓不来”而愁肠百结么?他们决心架通另一座“桥”!1991年,他们与区委共谋架“桥”大计,在全州率先打破禁区,大敞四开茶叶市场,并到各地引进资金雄厚的客商到走马设点收购!这不按清规出牌的举措,大大活跃了茶叶市场。4年多来,由他们直接引进的茶商达48人次,资金680万元,共销售茶叶288万公斤,农民获利1280万元,财政税收488万元!为稳住茶商,增强“好又来”的魅力,除了优惠政策,财政所成为“礼宾司”、“服务站”、“排难处”,客商一到走马,连忙安排食宿,代办手续,陪同看样定价,帮忙找车找口袋,从速办理外销证等等。同时,对于欺诈客商的本地不法商贩,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查处!
在茶叶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架“桥”的同时,他们还为加工环节架起“连环桥”,4年来,共投放资金280万元,购置机械84台,为2个加工厂新增了4条生产线,还新办1个加工厂。
有道是,修路架桥,累坏腿腰!所党支部书记王家吉,身患严重胃病,多次住院未愈,便带着药罐上班,1993年初帮乡镇企业购运茶机,几乎翻车丧生!现已年近花甲的所长邓必巨,身患肝炎仍坚持在汪家堡办点,并第一个招商引资,打开茶叶市场。在他的记事本里,没有节假日的休闲,没有请病假事假的记录,只有“上班”二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走马财政所架设的“桥”,不仅通到村组、农户、通到内外市场、还通到省城,1990年以来,该所已6次受到省财政厅表彰!
走马财政所的“架桥”之举,让我感动不已!我想,如果全社会都来为农村、农民架“连心桥”、“致富桥”、“幸福桥”,那么,奔小康当是无阻无碍了!
1995年
“支柱”,让我赞美
当你看到巍巍高楼、恢恢长桥、铮铮铁塔的时候,你一定为那坚实的支柱而感叹!?
常常听到一种声音:作为生财、聚财、用财的财政部门,建立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财源支柱,显得尤为重要!在鹤峰财政,我耳闻目睹了许多。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风霜雨雪,围绕着两个“支柱”建设,全系统近300名职工付出的代价,让我深深感动!
俗有老、少、边、山、穷之称的鹤峰,走过了漫长的财政拮据之路。作为财政工作者,他们说,财政的贫困,首先是人的精神的贫困。要医治这种“精神贫困症”,财政干部首先应是精神富有者!多年来,他们总是把奋发图强、富县富民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做‘四有’新人”,这些看似概念化、口号化的政治述语,在他们的行动中折射出时代的光芒!
他叫杨雨田,已年届花甲又身患高血压,人说,他以其言传身教影响着老、中、青三代。就是这位雪染青丝的“班长”,几乎没有假节日的宽松,没有茶余饭后的消遣。老母蛰居乡下,他多么想去尽尽孝道!儿子身残可怜巴巴,他多么想亲手照料倾注父爱!然而,繁忙的工作,使他无暇享受天伦之乐,更无法尽家主之责。人们记忆犹新,他去省城为家乡父老“讨钱”,一场车祸,使他腿部骨折!他带着“补丁”,仍照常行走在“服务”岗位上……不用言必称马列,此外无声胜有声!
你可以听到许多基层苦斗者的故事,他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而无悔无怨!尤其是50多位招聘干部,他们大多工作了10多年,每月工资才200来元,何去何从,尚无归宿之定。然而,他们至今仍在义无反顾地谱写富县富民的奋斗史!他们中间的熊国庆,日夜坚守在北镇检查站,在同偷税漏税的不法分子斗争中,5次挨打,浑身布满伤痕!领导要他住院治疗,他却背着药罐坚持上岗,他说:“就是死,也要死在检查站!”
一个长期吃补贴的特困县,财政部门当家何其艰难!当经济建设某些工程因资短缺受阻的时候,当社会发展某些方面落后时代需振兴的时候,当增资政策不断出台,干部工资不能及时兑现的时候,尤其当看到一些衣衫褴褛的贫困户,努力睁着饥渴的眼睛向党和政府泣诉的时候,身担重担的财政干部,总觉得睡不安席,食不甘味!于是,建立茶、烟、林、牧等支柱财源,成为几代财政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生命工程”!
如果你到上10万亩茶园中去品味隽永的香清;如果你到6、7万亩烟海中去感受金色的诱惑;如果你到30多万亩高效经济林中去领略“摇钱树”的风姿;如果你到2万多亩人造草场去寻求一个个庞大畜牧家族兴起的诗意,你一定可以感知到财政干部为建设“露天工厂”、“绿色银行”所付出的代价!这是一组写入历史的数据:自1985年县政府同省财政厅签订“提前拨补,限期自给”责任书以来,全县共投入农村财源建设资金3500余万元。其中茶叶基地建设资金920万元;烟叶生产资金2000万元;茶叶以外的高效经济林建设资金200余万元,同时实行配套服务,不远万里到福建等地购运茶种200万公斤送到茶农手里,新发展茶园5万亩!帮助购运茶叶加工机械420台套,兴建茶叶加工厂180余个,兴建烟叶晾房、烤房免征耕地税100余万元!
人们说,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物质支柱!其实在建设物质支柱的种种打拼中,更能淬励出精神支柱的坚实、宏大!走马财政所,这个近6年来,年年受到省财政厅表彰的先进单位,领导班子一任接一任的“念茶经”、“玩龙头”、“架桥梁”,使全区茶叶面积由80年代初的几千亩发展到1991年的2万亩,之后,几个冬春的奋战,又从2万亩扩大到如今的3.5万亩!党支部书记王家吉,身患严重胃病,曾由县医院转州医院治疗,病未治愈,他却犟着回所上班,长期带着药罐上一线!1993年正月初,人们还沉浸在过年的热闹、香甜之中,他却和唐玉松一道外出为乡镇企业购买茶机,回家时已大雪封山,经过“大垭”时,因为“打滑”,整个车身搁在崖沿上,幸被一石头卡住,不然,两位所负责人都要魂断崖谷!年近“花甲”的现任所长邓必巨,是位“老肝炎”,早在走马镇任财政负责人时,就在汪家堡办点,几次累倒住院打吊针,使该村一跃成为全省的“茶王”!近几年来,他又和全所职工一道,为区委、区公所既当参谋又身体力行,使全区茶叶走着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路子。为打开茶叶销路,他广泛招商引资,并对客商行全方位服务。1991年至1994年,全所直接引进茶商58人次,资金1290万元,共生产茶叶388万公斤,农民获收2450万元,财政税收816万元!
灿烂的精神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物质之果。经过多年的努力,鹤峰终于成为“湖北茶叶第一县”,“湖北人平占有高效经济林第一县”。全县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682万元升到1994年的2221.5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相应由212元上升到722元!
支柱,撑起了一片蓝天,撑起了鹤峰人的自信与勇气,撑起了光明灿烂的希望……
相信,会有更多、更强大的支柱崛起!
1995年
如此“新气象”
机构改革,不少“四化”干部被推到领导岗位上,人们期望新气象如朝暾喷薄!
言路上若干眼睛盯着:多数有志者担任领导职务以后,自觉责任重大,马上深入基层,大搞调查研究,然后切合实际制定出工作方案,并很快付诸实施,开拓奋进办实事。所辖战线、部门、单位很快有了新起色,人们交口称赞;然而,也有极少数喜欢“办大事”的人恰恰相反,他们上任“三把火”,一是千方百计装点门面,尤其将旧招牌换之以新崭崭金字招牌,使单位“洋”起来,让人一看,“焕然一新”;二是打破“小家子气”,办公设施、小车之类尽量“鸟枪换炮”,体现一种“大家”气魄;三是大搞请客送礼,方方面面疏通“关系”,以便在社会上“立”起来。至于工作部署,则“且听下回分解”。
两相对比,谁优谁劣,一目了然!
可是,有的领导则习惯看表面文章。对大兴勤俭之风、默默无闻吃苦办实事者,认为没有起色,没有板眼,大不该委以重任!谁的门面装饰一新,谁的办公设施时髦,谁的小车高级,谁会八面玲珑,他们则赞之曰:“看,×××一上任,就出现新气象!”殊不知,这种讲排场、求奢华、善敷衍、不务实的“三把火”,恰恰是给群众身上泼的三瓢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