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这对范畴来透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对范畴,我们就会轻松多了。说到底,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着物质生产,而在整个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又派生地生产出了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其他社会结构关系——上层建筑,它涵有相应的意识形态。
历史决不是赤裸裸的纯然的经济运动,社会生活必然充满着种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恩格斯坚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提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历史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观点;同时,他进一步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必须深刻理解的是:当马克思、恩格斯在为我们描绘一个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样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时,他们实际上是将一切观念的、意识形态的东西都归为上层建筑领域,作为生产关系的派生物来对待。尽管如此,恩格斯却尽力让我们看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及其所构成的互动关系,让我们确实知晓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并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规律性,它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决不是一个呆板机械的简单过程,而是要历经曲折而又复杂的过程。正如社会历史领域的思想传承,无法不从前人的思想材料的资源出发:“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页。恩格斯深具的科学睿智还使他清楚地看到了社会意识自身所具的传承特点,居然能够造成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种形象的说法,透露出恩格斯所具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思想,尽管恩格斯没有忘记强调经济基础的支配作用。
三、“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观的价值取向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观,是当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这一取向成为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传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很好地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这一传统仍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
以人为本,这也是当今中国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这也已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的基本共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显然,将“以人为本”这一凸显发展本质特征的哲学命题,来体现一种时代精神征侯,当然意味着一种价值取向,这一取向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社会主义途程中的价值选择。
“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起点: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马克思主义现代观的鲜明价值指向,是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极为深刻地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马克思毕其一生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批判,其目的就在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显然,其现代性批判与其价值关怀,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全然融为一体。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命运与资本的命运是密切相关的。资本为了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要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页。这就是说,普遍利用人的一切属性,培养具有高度文明的人。马克思如此说道:
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为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其实,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多种不同说法,如《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就有所谓“个人自身的全部能力的发展”、“肉体和精神力量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个人的需要、能力、快乐、生产力等等的普遍化”等等不同说法。这里尤其必须提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一个起点,就是现实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样说道:“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页。实质上,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与其他人道主义思潮及抽象人本主义哲学的区别就在于:唯物史观所理解的人是现实的人与“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的“感性人的活动”。正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上,马克思恩格斯才如此重视现实中活生生的人,他们曾标举的一个鲜明观点即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的确,“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18-119页。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所重视的人及其“活动”,既不是虚幻的、先验的人,也不是无条件、无目的而活动着的人。马克思恩格斯从来就坚信:要通过对人类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的分析去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奥秘。那么,怎么去考察并界定这种人及其活动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这里,“处在现实”并在“一定条件”中劳动着的人,其深层逻辑必然地指向了生产力、生产关系范畴。
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1—32页。显然,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得出这种生产的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观点的。的确,人的生存的第一需要难道不是为谋求衣、食、住等基本条件?值得我们谨记的是: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不可移易的根本原理;而人们的最基本的生存境况,又将决定其最基本、最通常意识下的“历史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为了获得自身物质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里,必然的逻辑连贯是:物质生产活动本身又是以人们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如此看来,生产与生产关系这一对范畴是先天地密不可分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6页。而“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7页。其实,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即已从劳动生产的对象化特征入手,揭示了人处于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中的“类本质”。正是在这部划时代的文献中,马克思向世人宣告:“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究其实,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眼中,人类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劳动的历史。马克思之所以赞扬黑格尔关于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之睿识,其理由即在此。然而马克思没有止步于此,他在其《资本论》中深入地探究了“劳动的体系”、“需要的体系”。此外,马克思还深刻地洞察了人类生产活动中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将引起不断的新的需要。同时,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将决定其生产关系,并建构起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之上则竖立着包括政治、法律、道德、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组成的上层建筑。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社会结构就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诸因素组成的。诚然,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持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念,实际已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一系列观念的萌芽。
今天,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重新透视“需要”、“劳动”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范畴,我们自然明白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为何要开宗明义的提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3页。正是这些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在按其需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时,被置于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组成的生产方式中,他们将成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反之,没有这些最活跃、最革命的人的因素,社会将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无主体空壳。因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起点,不仅是对人的重视,而且,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也直接成为他们“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在依据。这是我们下面要谈到的话题。事实上,对马克思恩格斯而言,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体现在他们当年即已树立的这一信条中:唯有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正如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初步形成的文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