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88500000001

第1章 导论:比较思维中的现代视角(1)

现代化,是世界文明史上最为复杂的过程。在中国现代史上,新儒家与现代化浪潮的遭遇是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其不可等闲视之,原由恐不仅是新儒家心声实为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某种凝聚性表征,更深一层的理由在新儒家们大多有着自己较富超越性的反思与批判性的思考,从而力图拿出自己的一套“方案”,尽管我们所说的方案多为一种思想方案。

因而,探讨现代新儒家的“现代”视角,是个饶有趣味而又颇费心力的话题。新儒家的现代视角,并非全然由“全盘西化”一语而激起,然而确切地说,新儒家的所有人物,无不从中西思想文化的比较思维中获得了自己的“现代”视角,这在第一代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与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身上尤其突出;进入到各位新儒家的思想深处,让我们大感惊异的是,很难用一种话语来概括他们的共同性,或许这本来就缘于他们的思想魅力乃源于他们的思想个性。若要抓住其唯一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深究了中西思想的内涵,而且都试图这一比较中作出自己的“现代思想方案”,找出一条不废中国古代思想精髓的现代出路。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共同的困境,无疑是个两难悖论。这让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汉学家艾恺在描述现代新儒家梁漱溟的评传《最后的儒家》中,要用这样一个显眼的副标题——“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如何理解这个“两难”,及新儒家们如何应对他们所理解的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恰好构成本文所要论述的核心话题,这个话题当然离不开中西思想比较与新儒家们的现代视角。

一、

我们仍要从梁漱溟开始。即便在第一代新儒家人物中,梁漱溟也算得上高明通达的儒者;他本人就极为崇仰通达高明之人,因而他不仅不排斥现代进化论,也不排斥马克思主义。在与艾恺的对谈中,他说:“高明的人通达无碍。所以像是宋儒吧,就有点排佛,排斥道家,在我看就是不够通达。通达的人呢,无碍,没有滞碍,什么事情都看得很通。有碍,是你自己在那里给自己设了妨碍,原来是可以不必的,高明人他就超出来了。宋儒像朱子他们,朱熹他们,有不少儒者都排佛呀,排道家呀。”艾恺采访梁漱溟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25页。梁漱溟自认是一个乐观的文化论者,正是站在这一立场上,我们可看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

我是乐观的,我觉得那个马克思主义很好,它比那个空想的社会主义高明。艾恺采访梁漱溟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9页。

梁漱溟进一步向艾恺解释道: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叫科学的社会主义,是因为它持有一套客观发展的逻辑。正如艾恺在《最后的儒家》中所指出:“梁漱溟对西方社会发展的总的分析实际上是一种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梁漱溟是赞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美]艾恺著《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梁漱溟坚信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要通过社会主义来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美]艾恺著《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梁漱溟与艾恺就现代化问题也有深入的对谈,正如梁氏对自己的定位:是个乐观派。故当梁氏问起艾恺什么是现代化时,艾恺说:现代化是一种使人类失去他们本性的过程;还说现代化带来的是使人的善良本性逐渐消失。梁漱溟当即说道:“如果是带来,已经不是今天的事情了,带来很久了。可是尽管受到一定破坏,但是还是有没有破坏的地方。就是这些点将来有变动,也不一定就叫破坏。”艾恺采访梁漱溟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9页。当然,梁漱溟同时也承认现代化带来的危机,要通过国家从教育入手来加以关注。而对现代科学,他则格外赞赏:“实验的科学是一定要试验,一定要实验室,一定要出来考察,要做许多的实践,”艾恺采访梁漱溟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39页。他宣称自己很喜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爱因斯坦不把时空分开是对宇宙观真有所悟。这充分看出,梁漱溟确实是一个重实际而又不空谈理论的儒者;正是基于此,才有了他的一套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而艾恺也正是基于传统儒家知行合一的原则来评价梁漱溟的:“他不同于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从不‘坐而论道’;他总是思考着社会问题,一有所悟便去力行。”“他四处寻求理解和支持,以实现他心目中的为人之道和改进社会之道。”“一百年后回顾20世纪中国的思想家,或许只有他和少数几个人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为历史所记住。”[美]艾恺著《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文版序言。

而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梁漱溟的现代观,则首先要从他的“宇宙生命”观入手:“说宇宙大生命者,是说生命通乎宇宙万有而为一体也。”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学林出版2006年版,第51页。而在这个不断进化的大生命体中,“人类生命是宇宙大生命从低级生物发展出来的顶峰。”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学林出版2006年版,第216页。可见,梁漱溟已然相信宇宙大生命到人类生命是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当然,对梁漱溟而言,进入到精神的进化即“心”的进化,才有了实质性的“道德”意义:

从生物进化史看去,总是心随身而发展的,身先而心后,有其身而后有其心。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学林出版2006年版,第217页。

他深心发问道:“敢问道德之真如何?”“德者,得也;有得乎道,是谓道德;而‘道’则正指宇宙生命本性而说。”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学林出版2006年版,第216页。可见梁氏的这一道德观内在地关联着他的宇宙生命观。必须看到的是,梁漱溟正是立于进化的现代观立场上,才断然说:“科学的社会主义家马克思、恩格斯资藉于科学论据以阐发其理想主张,不高谈道德而道德自在其中。‘因为在理论方面,它使伦理学的观点从属于因果性的原则’。”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学林出版2006年版,第218页。这似乎也使他的宇宙生命观也有了几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色彩:“万象差别不善观其通,固然不可;翻转来,泯没其差别又何尝可以行?这就是要唯物辩证主义的宇宙观。宇宙从无机而有机,而生物,而动物,而人类……总在发展变化着;发展变化是起于内在矛盾的,其间由量变而达质变——亦称突变或云飞跃——便显见出由低升高的许多阶段区别来。阶段大小不等,而涵小于大;区别则从量到质,通而不同。宇宙发展愈到后来,其发展愈以昭著,愈以迅速,前后悬绝不可同语。”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学林出版2006年版,第125—126页。这已是用量变、质变的现代唯物主义辩证观来认识宇宙生命的发展了;此外,梁漱溟不但能够接受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论”,更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柏格森的自由创化论。梁漱溟也极为强调人类心灵的自由发展,他坚信人是生物界中争取得最大活动自由者,而在他看来,所谓自由活动就是其活动非所预定者。这种典型的现代基础上的人心自由进化观,导致他得出结论说:“人类实已超出生物甚远,而有其无限之可能;因之,其问题亦无限。因而不能把人类活动,历史发展,限定在一个或几个问题上。若把人类活动,历史发展,限定在一个或几个问题上,那简直是笑话!他不晓得人类历史愈到后来,或人类文化愈高,便愈远于其生物性。”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作为一个现代儒者,能有此种追求“非限定性”的“无限可能”的自由发展,是极其深刻而富有远见的。

可以预言,无论历史的走向如何,梁漱溟进化、自由的现代观思想印迹是不会磨灭的。尽管上个世纪他已被人们视为文化守成论者,甚至是最为逼近中国传统的儒者;然而在现代新儒家人物中,若论观念的先进性,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也能诚心悦服,非梁漱溟何人可属之?艾恺写下《最后的儒家》,仅就此书名而言,亦可见出其感叹之深意。为了印证他所仰慕的这位“最后的儒家”,他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不远千里从美国特来华专访了梁先生,从而有了这本《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更让我们亲切地听见了这位长者的真实心声。艾恺在此书的序言中如此对梁漱溟作了个总体评价:“就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单是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是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与许多20世纪的儒家信徒相比较起来,他更逼近传统的儒者,确实地在生活中实践他的思想,而非仅仅在学院中高谈。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体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就这点而言,他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艾恺采访梁漱溟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序,第4页。

同类推荐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试验科学致丧失其性命,如南北极及海底探险之类。又如新发明之学理,有与旧传之说不相容者,往往遭社会之迫害,如哥白尼之惨祸。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可于科学中养成之。纵观中外几千年的学术史,在学问中,真正杂而精的人极少。这种人往往出在学艺昌明繁荣的时期,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以及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中的几个大哲学家。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一)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一)

    本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卷一主讲古代哲学。
  •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是20世纪最伟大的灵修大师,他一生致力引导人们点亮自性之光:认识自我,旨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自由境界。在本书中,我们撷取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的精粹,在其的引导下深入探讨与心灵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心灵送去一星火种,点亮人类的自性之光。
  •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热门推荐
  • 乍见欢

    乍见欢

    【宠文】她是和亲的公主,奈何成为了无宠的贵妃,莫名其妙的,她重返五岁,可一切似乎都和前世不一样了,疼她的后娘,爱她的老爹,还有那个痞里痞气又精明的小冤家。喂,妞,咱俩五岁的时候就私定终身了,不嫁我,你还想嫁谁?男主女主身心干净~
  • 机传

    机传

    想象一下,一个被改装后的装饰机器人融入都市生活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去书里寻找答案吧。
  • 相思局

    相思局

    宫规礼仪样样拿的出手的玉淑阁姑姑,小小年纪,便一脸老成,偏偏遇到个不讲规矩的,被打乱了平静的生活。每每望着他漆黑深情的双眼,总会有勇气去努力,丝丝缠缠,绵绵柔柔,渗入心间。看他们如何在这诡谲动荡的深宫相知相守,相爱相思,谱一曲相思局。
  • 亿劫天神

    亿劫天神

    只有经历无数浩劫,才能成为正真的强者!“人踏之途,谓之神途。神历之劫,谓之浩劫。”“神途无遥,浩劫无量。随劫而生,随劫而灭。”踏上神途的人,或破茧而出,或灰飞烟灭。
  • 重生之医女倾城

    重生之医女倾城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紫禁城内,枯井藤下,他日重生,情仇两偿。三年梦魇,无有一日,不曾想,饮他血,吃他肉。涅槃重生,他日再遇,只轻道一声:殿下。“东方亦辰,你欠下的终会一点一点还回来,我会让你尝尽这世上最极致的苦痛。”——萧潇。
  • 恶魔校草,别这样!

    恶魔校草,别这样!

    恶魔校草,别这样!讲的是男女主家世显赫,个个本领通天,两座冰山碰在一起,会怎么样呢,当他们在一起时,男主惊奇的发现,原来与女主之前见过,女主还救了男主一命,当男主去找女主时,会发生什么呢,请期待……
  • 镜中彼女

    镜中彼女

    镜中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如果有完全相反的人生,你会选择吗?
  • 鬼夫很钟情

    鬼夫很钟情

    她始终相信。有些爱是可以打破常规的。她始终坚信。灵魂不灭就不算死亡。所以,他一定还活着。若说天道无情,却又在细微之处留下一线生机。他爱她,所以哪怕为她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所不惜。他爱她,所以避开阴差的重重追捕,逗留人间,只为守护。他只爱她,所以,一步一步走向那至高无上之位,只为护她无忧,守她安危。
  • 彼岸有花名往生

    彼岸有花名往生

    望乡台,三生石,孟婆汤,忘川河,三途河,奈何桥,摆渡人,彼岸花,往生花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