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私有序,泾渭分明
孔明舌战群儒之后,黄盖与鲁肃引领孔明入见吴侯孙权。行至中门之时,恰遇其兄诸葛瑾,孔明忙向哥哥施礼。诸葛瑾说:“弟弟来到江东之后,怎么不来看我呢?”孔明说:“我既已为刘豫州做事,理所当然地应该先公后私。公事尚未完成,我怎敢顾及自己的私事。希望哥哥多多原谅。”诸葛瑾说:“待弟弟见过吴侯之后,咱们再叙谈吧。”说完便离去了。
孔明受刘备之命出使江东,其时家兄诸葛瑾为孙权的谋士之一,也在柴原郡。他因有使命在身,并未前往探看久别的家兄。这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等思想精神,都是同一种较高的人生境界。
孔明在高卧隆中时,就已踌躇满志,纵有管仲、乐毅之才,在未遇明主之前亦难尽其用,但当他被刘备茅庐三顾之后,为感念知遇之恩,全身心予以投入,亦正是士子们所乐此不疲的,因而有言“士为知己者死”即是明证。在孔明与张昭舌战之时,他曾嘲讽道:“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其实这也正是他本志的自明,言说他的志向的高远。在恰逢刘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这一时刻,于危难之机扶助刘备“匡复汉室”。此次出使江东,又意义非同寻常,是茅庐初出之后的又一次关系其主公生死存亡的重大行动,刘备能否获得生存之机,关键在此一举。这岂敢小视,必当一心一意,尽心竭力为之才是。因而,他的“先公后私”,既是孔明施展才学抱负的思想基础,也是当务之急。凡为开创历史基业的志同道合者,皆须以天下为公,用此感召民众,获得广泛支持,才会把良好愿望变为现实。然而,如若在起始之初便掺杂着假公济私的东西在里边,欲想获取事业的成功则是很难的。
“事君者果能以公胜私,于治天下何难。”统御者要想治人、治事、治理国家,必应先约束自己,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境界,用至公之心治理天下,才能以德服人,一呼百应。这是统御术中的上乘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