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调虎离山,乘虚而入
却说安定太守崔谅,在城中闻蜀兵围了南安,困住夏侯木矛木,十分慌惧,即点军马约共四千,守住城池。忽见一人自正南而来,口称有机密事。崔谅唤入问之,答曰:“某是夏侯都督帐下心腹将裴绪。今奉都督将令,特来求救于天水、安定二郡。南安甚急,每日城上纵火为号,专望二郡救兵,并不见到;因复差某杀出重围,来此告急。可星夜起兵为外应。都督若见二郡兵到,却开城门接应也。”谅曰:“有都督文书否?”绪贴肉取出,汗已湿透,略教一视,急令手下换了乏马,便出城望天水而去。不二日,又有报马到,告天水太守已起兵救援南安去了,教安定早早接应。谅即点起人马,离城而去,只留文官守城。崔谅提兵向南安大路进发,遥望见火光冲天,催兵星夜前发。离南安尚有五十余里,忽闻前后喊声大震,哨马报道:“前面关兴截住去路,背后张苞杀来。”安定之兵,四下逃窜。谅大惊,乃领手下百余人,往小路死战得脱,奔回安定。方到城壕边,城上乱箭射下来,蜀将魏延在上叫曰:“吾已取了城也,何不早降?”原来魏延扮作安定军,夤夜赚开城门,蜀兵尽入,因此得了安定。
这个故事片断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这个片断像是在演一出戏,不过主角不是崔谅,而是诸葛亮。诸葛亮假戏真作,调崔谅出城,天衣无缝的表演让崔谅不得不信以为真,一旦崔谅出了安定城,机智的诸葛亮怎么会不要“出场费”呢?诸葛亮的“调虎离山”之计,关键在于一个“调”字,也就是如何让对方心甘情愿而又不能不跟着自己的目的走。诸葛亮精巧设扣之处在于先以真人、真物(书信)示之,让崔谅真假难辨,正在迷惑之际,又叫城外人以声警之,“天水郡已去了,你安定郡还犹豫什么?”权衡利弊加之真真假假的诱导,怎不叫崔谅上当“虎”离深山,落入平川,剩下的只有任凭诸葛亮安排了。诸葛亮以调虎离山之计,引诱崔谅离开自己的屏障,然后趁其立足未稳之际,乘虚而入的计谋对今天的经营者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崔谅能让诸葛亮无可奈何之处是有坚固的城池,一旦离开或失去自己的优势所在,自己在明处,他人在暗处,拿自己的劣势去与对手的优势较量抗衡焉有不败之理?
因此经营管理者要时刻认清自己的形势,自己的优势,且不可轻易出击,把自己的优势拱手相让他人,让别人牵着鼻子走;相反应学会破解他人之长处为自己所用,以敌制敌,以求掌握先机和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