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美国大选,共和党在芝加哥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尼克松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竞选进入关键阶段,爆发“秘密基金”问题。一些人指控尼克松接受“百万富翁俱乐部”的贿赂,把一笔用于竞选的费用(秘密基金)挪为私用。全国各大报都作了报道,全国舆论哗然,一致要求尼克松退出竞选。而尼克松不愿放弃这次机会,坚持参加竞选。他最后决定在电视上为自己辩护。他向观众详细列出他的家庭开支和逐月账目,表明自己并未损公肥私,并未挪用公款,这已经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了。尼克松还在电视讲话中承认,在他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之后,家里确实接受过外人送的东西,但只有一件,是一条带黑白斑点的长耳朵小狗,他六岁的小女儿十分喜爱它,并给它取名“切尔克斯”。尼克松表示,不管人家怎么说,这件礼物他要留下来。这便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切尔克斯讲话”。尼克松在电视上的“报账”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大选揭晓,共和党获胜。1953年,尼克松就任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副总统,时年四十岁。
尼克松向全国人民报账,方式是很独特,但关键在于他作为一个领导人,并没有为己图私利,是清白的。而有些领导者却忘记了个人品性修养,心中只有一个私欲,违背了做人原则。
1989年,费尔南多·科洛尔参与总统竞选,曾多次向选民们承诺,一旦当选总统,他将以反腐倡廉为己任。他最终成为巴西建国以来最年轻的总统。为了取信于民,科洛尔上台伊始没有搬进总统官邸,而是继续住在首都巴西利亚郊外简朴的牧场里,但这却是虚伪的表象。
阿拉戈阿斯州的企业主保罗·塞萨尔·法里亚斯曾为科洛尔竞选提供了大量的竞选经费,是他的“财神爷”。科洛尔当政后,法里亚斯竟然控制了国家机构和公共企业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资金发放和使用权。科洛尔对法里亚斯听之任之,熟视无睹,并接受法里亚斯上亿美元的行贿。科洛尔在法国首都巴黎购买了一套价值一百七十万美元的公寓,在巴西购置了数座豪宅。可见科洛尔并没有像竞选时允诺的那样反腐倡廉,而是以权谋私,拉朋结党。最终,1993年1月,巴西最高法院通知科洛尔将接受法庭审判,对其所犯的贪污和渎职罪负刑事责任。而几个月前,科洛尔已被弹劾下台。
科洛尔之举是自掘坟墓,而另一位人物却与之截然相反,品性差异在此明显地表现出来。
1801年,托马斯·杰斐逊就任美国总统。他在就任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起着强有力的领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