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以退为进,引蛇出洞
孔明见司马懿不出,思得一计,传令教各处皆拔寨而起。当细作报知司马懿,说孔明退兵了,懿曰:“孔明必有大谋,不可轻动。”张郃曰:“此必因粮尽而回,如何不追郃”懿曰:“吾料孔明上年大收,今又麦熟,粮草丰足,虽然转运艰难,亦可支吾半载,安肯便走?彼见吾连日不战,故作此计引诱,可令人远哨之。”军士探知,回报说:“孔明离此三十里下寨。”懿未信,乃更换衣服,杂在军中,亲自来看,只见蜀兵又退三十里下寨。懿回营,谓张郃曰:“此乃孔明之计也,不可追赶。”又住了旬日,再令人哨探。回报说:“蜀兵又退三十里下寨。”郃曰:“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愿往决一战。”懿命郃引兵一郃,自引兵接应。孔明令人哨探,见魏兵半路而歇。乃命王平、张翼各引一万精兵伏于山谷中,分别截断魏兵前后队,又命姜维、廖化领锦囊之计在蜀兵被围困之际偷袭司马懿大营。魏军军心惶惶乱逃。张翼随后掩杀,魏兵大败。张郃等魏将亦望山僻小路而走,蜀兵大胜。
这是诸葛亮巧用引蛇出洞法,引司马懿中计,以退为进,击败魏军的一次战役。是《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中的内容。对于司马懿闭城不出,按兵不动的计谋,诸葛亮连退两次想引蛇出动,反客为主速战速决。但狡猾的司马懿未敢发兵追击,等到诸葛亮第三次退兵时,司马懿才渐渐信以为真,再经部下战将张郃的反复请战,最后还是出兵了。狡猾的司马懿任凭如何小心谨慎,但在诸葛亮的连环妙计面前还是上钩了,结果被蜀兵杀得首尾难顾。
可见在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先暂作退让,先予利于敌,就能为最后的出击、最终胜利创造条件,制造机会,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力。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变通的例子和迂回的思想是很多的,从哲学的角度讲,这是一种辩证法,正确地认识并能适时地运用这一计谋,对于今天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来说,其价值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没有退让就不可能前进,因为任何事情不可能永远顺利,富有战略意义的退让,是进攻力量的积累,是进攻方向的调整,也是挽回不利局面,甚至是反败为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