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79700000008

第8章 运思篇(4)

首先是左拉——

左拉在观察时候所常用的工具,是书籍、报纸、照片以及其他各种的文件。当他要就某种问题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就搜集许多和这问题有关的书报,抄的抄,剪的剪,分类储藏,然后再用这些储藏着的材料来写作。有时候,他也去做实地的观察,为了要描写唱戏生活,他曾去和优伶接近;为了要明白赌徒心理,他曾去赌场里狂赌;他也常去参观各种不同的生活,跟各种不同的人物谈话,细心地记下那些语言和印象。不过就大体说,到了要写作的时候,临渴掘井,以局外人的态度去访问,去搜集,所得的总不免是一些表面的形状,结论自然也不能深刻、正确。那方法,是不宜于袭用的。另一个作家巴尔扎克说道:“在我,观察甚至于成了直觉,他不会忽视肉体,而且更进一步,他会透进灵魂。”究竟用什么方法来透进灵魂呢?因为要去调查平民的性格和生活,他就穿着工人的服装,混在群众的队伍里,显出漠不关心的样子,使他们不加提防,一面却留心他们散工后的闲谈,看戏回来时的夫妻之间的私语:家务的盘算,工钱的支配。他浸沉于这些琐碎的扳谈里,他说:“当我谛听这些人的谈话的时候,我能够深入他们的生活;我觉得他们的褴褛披在我的身上,我的脚穿了他们的破的皮鞋走路;他们的欲望,他们的需要——一切都渗入了我的灵魂,或者是,我的灵魂渗入了他们的。这是一个清醒的人的梦。我和他们一同忿恨那暴虐的工头,那欠债不还,使他们反复奔走的坏蛋主顾。摆脱了自己的习惯,由于正义之感的一种陶醉使我变成了自己以外的另一种人,而且任情地弄这玩意——这构成了我的迷幻。”这迷幻通过巴尔扎克的作品,终于也陶醉了他的所有的读者们了。

我想,这就是使文章比较普遍,使文章比较永久的主要的因素。

不过巴尔扎克的观察法虽然较为真实,较为深刻,较为能够握住问题的核心,但在物质条件未臻齐备,士大夫阶级的封建意识未尽消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完全分离的我们的社会中,这办法行使起来,是会有许多困难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在巴尔扎克和左拉之间,另外寻出一条适当的路途来。在这里,我以为契诃夫的观察法,是值得一提的。

契诃夫虽然不像巴尔扎克一样,化装着混到群众里面去,但也不像左拉似的依赖现成的书报,他往来于各级社会里,随身带着札记簿,把所见所闻的一一记下来,他并非为题目而搜寻材料,却是由材料而产生题目的。因此,出现在契诃夫笔底的故事和人物,一点也不矫揉造作,完全是俄罗斯社会的活生生的典型。

巴尔扎克的方法使我们深入,契诃夫却叫我们多看,多记,由此精选。

高尔基说过他的创造孚玛·戈尔狄耶夫,曾经观察过“不满于自己的父亲的生活事业的一二十个商人的儿子”,鲁迅也说他的小说里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此外如果戈理的乞乞科夫,屠格涅夫的罗亭,刚查罗夫的奥布洛莫夫筹,都是观察了许多同一类型的人物,这才写成的。创造一个人物既然如此,要创造作品里的一个情境,当然也是如此的。必要的工作是研究和观察。

在我们的社会里,有许多事物,我们天天看惯,十分平凡,自以为很能懂得了,其实是并未深思,算不得怎样熟悉的。譬如吧,我们天天说话,却很少有人曾经注意到自己的语调;说话的当儿时时装手势,也很少有人能够记住自己的举止;不但对于日用品如电灯、热水瓶之类,未必全能懂得其构造,就是闭拢眼睛,再来想一想自己最亲热的朋友的脸孔,也不免于模模糊糊,记不出什么特点来了。这就因为平时不曾仔细观察,还没有取得深刻的印象的缘故。

要使题材丰富,我们必须细心地观察事物,把所得的结果记下来:人物的性格、风貌、举止,事件的起因、经过、影响,自己的感想、意见、心得,乃至一个单字,一句土话,一串生动的句子,一些不常见的词汇等等。记录不但便于查考,而且可以供我们比较、研究。虽然《文章修养》的读者不一定要做文学家,然而为求普通的文章写得像样起见,多看多记还是必需的。从前的诗人有所谓诗囊。一到春秋佳日,就带着这诗囊到郊外去寻句,想到了,立刻用纸条记下,收入诗囊,积储既多,然后再拿来整理、修改、拼合。据说李贺作诗,就是专用这种方法的。

这诗囊在意义上,大概也和我们现在的笔记簿差不多吧。

不过揆其实际,却又并不一样。因为古人所记的不过是一些触景生情的所谓妙句,而我们现在要记的却是由观察得来的活生生的现实;古人是把这些妙句拼合起来完事,而我们现在却是要从这些所记的动人的事实里自然地生发开去,用艺术的手腕把这些最主要的、最足以代表的材料概括起来,普通化起来,由此造成一个典型的人物、情境,或者议论。一句话,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

然而其间也还需要一番揉炼的工作。

旧时读书人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最易犯的毛病就是生拼硬凑,把自己肚里所有的一些成语古典,非常牵强地嵌到文章里面去,使通篇前后不相调和。我们在读着这种文章的时候,往往觉得其中有一段很好,好到可以媲美名家;有一段忽然又很坏,坏到简直不能成话。这是因为作者只把题材像百衲衣似的一块块乱贴起来,完全不曾经过溶化和洗炼,有所依据的地方头头是道,一失了蓝本,这就现出本相,显得十分浅薄了。

倘不把题材好好地加以溶化、洗炼,我想,就是在现今,也还是容易染上这种毛病的。

然则怎样来溶化呢?我以为首先的是整理;怎样来洗炼呢?我以为主要的是选择。题材有了,我们就得按照时间和次序,按照内容和性质,把它们一一编排,部署既定,再来做一番挑剔选择的工作,使不必要的枝节可以删去,新的思想和想象逐渐增加起来,然后加以组织,这就可以敷衍成文了。所以,在未曾落笔之前,无论是写纲要也好,打腹稿也好,总之,是必须经过一番筹思的。

譬如吧,当我们要写一篇日记的时候,我们当然得把这一天里所见、所闻、所想、所做的事情,先来回想一下。等到这些事情聚在我们脑里,摆在我们眼前的时候,然后再来剪裁,决定什么是应该写的,什么是可以省的,随着需要去写,这才可以成为一篇像样的日记。如果叫一个小学生去动手,他就常常会把起身、披衣、穿鞋、著袜、洗面、漱口、吃饭、拉屎 ,甚而至于打一个喷嚏,捉一只苍蝇,统统都写进里面去。无疑地,这样的写法是会失败的。然而作为这失败的原因却很简单,那是因为作者只把搜集到的材料堆积起来,却不曾加以剪裁,并不懂得整理和选择的缘故。

剪裁的标准决定于文章的主题。主题从题材产生,它是文章的灵魂,当我们提笔作文的时候,问问自己:究竟为着要说些什么而写这篇文章的呢?通过手头的材料,我们要说明一种东西,或者要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要提出一个主张,或者要发抒一番感情,总之,当作者决定了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文章的主题也就存在了。题材提供主题,主题抉择题材,两者是有着相互的关系的。

旧时文人在谈到文章作法的时候,有所谓立意和命题,是专谈作者怎样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意见的,这正和现在的所谓主题差不多。按照常例,命题必须用决断的语气,或者肯定,或者否定。即使有时候在题目里用了疑问的语气,但那实际的含义,却还是确定的。譬如,我们常常看到“中国往哪里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等的题目,但这其实就是“中国往××去”“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变相说法;即使是提出疑问,也要态度明朗。因为必需是确定的命题,才能代表一种完全的意见。这一层,在议论文和说明文里,尤其应该注意。无论是正是反,每段的意义,必需在同一主题下统一起来。

这就是说,一个句子有一个句子的含义,积句为段,所以每一个段落里,也总有一个可以独立的思想或情景,来作为这一段的代表。然而,“群山万壑赴荆门”,这些独立的思想或情景,却又挨着次序,互相联系,彼此统一,同时或正或反地衬托出一个中心思想——一篇文章的主题来。

主题把握得正确与否,是决定于作者的思想的。

所以,一个初学写作者必需学习思想方法,对现实(题材)多多地体验,精密地观察。 在平日既有这样的准备,写起文章来的时候,只要题材现成,这就可以确定主题,毫不困难地动起手来了。

(选自《文章修养》,三联书店,1983年9月)

写作什么(叶圣陶)

国文科牵涉到的事项很多,这儿只讲一点关于写作的话。分两次讲,这一次的题目是《写作什么》,下一次的题目是《怎样写作》。我的话对于诸位不会有直接的帮助,我只希望能有间接的帮助。就是说,诸位听了我的话,把应该留心的留心起来,把应该避忌的随时避忌,什么方面应该用力就多多用力,什么方面不必措意就不去白费心思。这样经过相当的时候,写作能力自然渐渐增进了。

诸位现在写作,大概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国文教师按期出题目,教诸位练习,就要写作了;听了各门功课,有的时候要作笔记,做了各种试验,有的时候要作报告,就要写作了;游历一处地方,想把所见所闻以及感想记下来,离开了家属和亲友,想把最近的生活情形告诉他们,就要写作了;有的时候有种种观感凝结成一种意境,觉得要把这种意境化为文字,心里才畅快,也就要写作了。

以上几方面的写作材料都是诸位生活里原有的,不是从生活以外去勉强找来的。换句话说,这些写作材料都是自己的经验。我们平时说话,从极简单的日常用语到极繁复的对于一些事情的推断和评论,都无非根据自己的经验。因为根据经验,说起来就头头是道,没有废话,没有瞎七搭八的无聊话。如果超出了经验范围,却去空口说白话,没有一点天文学的知识,偏要讲星辰怎样运行,没有一点国际政治经济的学问,偏要推断意阿战争、海军会议的将来,一定说得牛头不对马嘴,徒然供人家作为嗤笑的资料。一个人如有自知之明,总不肯做这样的傻事,超出了自己的经验范围去瞎说。他一定知道自己有多少经验,什么方面他可以说话,什么方面他不配开口。在不配开口的场合就不开口,这并不是难为情的事,而正是一种诚实的美德。经验范围像波纹一样,越来越扩大。待扩大到相当的时候,本来不配开口的配开口了,那才开口,也并不嫌迟。作文原是说话的延续,用来济说话之穷,在说话所及不到的场合,就作文。因此作文自然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来。照诸位现在写作的几个方面看,所有材料都是自己的经验,这正是非常顺适的事。顺着这个方向走去,是一条写作的平坦大路。

同类推荐
  • 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方水清等主编的《国学经典导读》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的综合导读作品,分上、中、下三册,中册精选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宋词》、《唐五代词》等著作,对每部作品都按“原文”、“译文”、“师说”、“知识卡片”、“故事链接”五部分进行详细解释,以便为读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经典,提供必要的阅读门径与学习指南。
  • 红楼梦(青少年四大名著)

    红楼梦(青少年四大名著)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它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 成语故事百咏(英汉对照)

    成语故事百咏(英汉对照)

    本书采用英汉对照的形式把100个成语典故改写成100首叙事诗,读起来合辄押韵,朗朗上口,是学习普及成语典故知识、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新尝试。本书选用的成语,故事性强,使用频率高,多见于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报刊,好记易懂。本书适用于中学生以及具有初等以上英语水平的读者。
  • 最新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最新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本书以新大纲为指导,以新教材和新考纲为依据,全面、准确、新颖地融合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的针对性,具有极高的资料性与工具性。本书可供平时学习使用,亦可供考前复习参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语文基础知识必备工具书。
  • 以案说法: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案例选编

    以案说法: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案例选编

    本书分公司企业类、合同类、担保类、知识产权类、产品质量类、民事诉讼程序类、其他相关案例七部分,案例按照案情介绍、处理经过、经验教训与案例评析、本案法律要点四部分的体例编排,通过对案件起因、背景情况以及处理经过的介绍,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等。
热门推荐
  • 凉城空

    凉城空

    在寂静的夜晚,所有人安睡的时候,还有那么一些人,缩在某个角落里,孤独心痛,或许是爱情,又或许是亲情和友情,每个人都那么舍不得。但是,每当阳光洒入窗内,每个人又要画好属于自己的妆,在新的一天强颜欢笑。这一切该结束了吧,真的该结束了吧,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爱的人,这一切该结束了,亲爱的,我肯为你做任何事,甚至背叛亲人,甚至死亡,只要你一切安好。
  • 穿越之我是巫女

    穿越之我是巫女

    死去的她却随着古老玉镯到了异世,穿越女主茵陈长大,有神医爷爷、世外高人师父,太子“未婚夫”,被套上了取不下来的“魔戒”。为了逃开“未婚夫”,茵陈下山游历,被不知来历的黑衣人追杀。身世之迷开始揭露,倾心相爱之人却是亡国仇人,情何以堪?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剑问踏天路

    剑问踏天路

    曾为圣界一方至尊,呼风唤雨,却遭人偷袭,魂魄转世,沦为凡界之人,看圣界至尊如何以剑问天,重踏天路,重修回圣界?
  • 邪宠天下:凤女巧戏无赖皇

    邪宠天下:凤女巧戏无赖皇

    一朝穿越,她一心本只想与异世同胞兄长笑傲于江湖,可自他的出现,一切都被给打乱。什么英雄救美、假身份、替入城主府,那都只是头盘菜。耍无赖、玩失忆、逼婚那才是他的重头戏。什么?怪她先招惹他在先?喂,咱是文明人,好歹也讲讲理好不好?人家明明只是……只是一时没控制住,小小的调戏了一下下嘛,至于这般小气?某男直接乎略某女那一脸伪装的无辜的表情,一个打横将她抱起,直径往寝宫行去。一会儿没收拾,朕的皇后又开始调皮了。
  • 新月修仙记

    新月修仙记

    谁说医师只能站在人身后护理,谁说医师就不能上战场,一群以新月为医师的二笔团队,阵法师、搞笑厨师、虫蛊师还有哪个国家的萨满,一个奇葩组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 梅花与牡丹:中国文化模式

    梅花与牡丹:中国文化模式

    21世纪,地球村中,什么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我们以什么样的文化姿态对世界文明做出回应?作者以经济学之根底,社会学之角度,跨界研究中华文化之渊源。无鱼群的巨型孤岛的设想,“塔斯马尼亚岛效应”的产生;同源变异的断想,“盛世悖论”的提出,作者苦心造诣,以过人之学力,道义之担当,谱写新时代的中华文化精神——梅花与牡丹!
  • Agamemnon

    Agamemn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残琴记

    残琴记

    虽有仙琴憾世,但天下人之欲念却无形刺伤琴心。琴问天理何从,却知人道自命天理。于是血心浩起,为护琴心。
  • 走近了怎么走远

    走近了怎么走远

    喜欢是乍见之欢,爱是久处不厌。可有一种爱也可以是你可以不喜欢我,但这并不妨碍我继续喜欢你,我不打扰你的世界,因为我曾来过你的世界爱过你。
  • 秦淮河畔

    秦淮河畔

    前世帝王今世侠,百花绽放争芳华。一世恩怨今生了,情仇虐恋思无涯。从秦淮河畔说起,明朝末年,朝政腐败,才子精英与秦楼名妓弹琴作对,饮酒赋诗,整个高层精英堕入烟花之地,时遇清军入关,在朝廷日渐消靡外敌来犯的动荡年代却产生了许许多多关于秦淮名妓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