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语录”那些职业经理人管理水平确实很高,就如同波音飞机引擎一样,但是如此高性能的引擎真的适合拖拉机吗?
“马云创造”马云曾经多次反复强调“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
马云也曾经相信过成功的人,想要通过精英来将阿里巴巴带上一个新的台阶。所以,在创业之初,他就对自己的十八罗汉讲过:“你们只能够担任排长、连长的职务,团长以上的职务我要另请高明。”
但是这些“高明人士”并没有给马云带来想像中的效果。马云在《赢在中国》的点评现场就讲到过这样一件事情。阿里巴巴在刚起步的时候,为了能够尽快地步上正轨,他请了一个曾经非常成功的的职业经理人,这位职业经理人的确魄力很大,张口就要1500万美金的预算,把马云听得是目瞪口呆。因为这个时候阿里巴巴的几位创始人掏尽了口袋,也不过凑了50万元创业资金,与这位成功人士的要求差距太大,无奈之下,马云只得送走了这位“大神”。
经过这样的实践,马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创业时期不要找明星团队,不要把一些成功者聚在一起,尤其是那种35岁、40岁的时候已经成功的人,已经成功过的人在一起创业很难,创业初期要寻找那些没有成功,渴望成功,团结的团队。等到事业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请一些人才。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
2002年,在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的对话中,马云对于这位力挺MBA教育的经济学家,丝毫没有客气,说出了一句很有气势的话:“三年来,我的企业用了很多的MBA,95%都不是很好。”
原来,1999年,阿里巴巴得到高盛的投资以后,就想把自己的员工素质提高一下,所以花了很大的代价从香港和美国引进大量的海外经营,尤其是精英中的精英——MBA。。
当时,刚刚获得风险投资的阿里巴巴有点“财大气粗”的架势,组建了一个“精英团队”,当时,12个人的高管团队中除了马云自己一个“土八路”之外,其他高级管理层全部是“海龟派”。而且,马云还大规模地从哈佛、斯坦福等名校引进MBA,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95%的人都被马云赶走了”。
精英为什么不“精”呢?原因不外乎有两点:首先是水土不服,用马云的话就是“在淡水里养海龟”。那些MBA水平确实高,但那是就是不适合中国,不适合阿里巴巴,“讲起来全对,做起来全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精英”的敬业精神不“精英”,马云现在提起来还满肚子火:“基本的礼节、专业精神、敬业精神都很糟糕,一来好像就是我来管你们了,我要当经理人了,好像把以前的企业家、小企业家都要给打倒了。这是一个大问题。”
在创业初期寻找“高人”,用马云的话说就是“把波音飞机的引擎装到了拖拉机上”。说起来马云还有些后怕:“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四分五裂。”马云说:“那些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水平确实高,就如同把飞机引擎装到了拖拉机上,但是如此高性能的引擎真的就适合拖拉机吗?业界的高手们讲起来头头是道,感觉真是很有道理,但是结果却是讲起来全对,做起来全错!但是太幼稚,公司当时的发展水平还容不下这样的人。”
对于这些“精英”的建议,马云说:“MBA学了两年,最好还要花费半年时间去忘掉MBA学的东西,那才算是真正的成功了!”
从此以后,马云再也不用那些“成功人士”了,只寻找适合阿里巴巴的人,大力从内部培养人才,使阿里巴巴慢慢地强大起来了。
“创业宝典”有一些学历比较高的员工,往往是一副踌躇满志、胸有成竹的样子,让人觉得这就是自己寻觅已久的智谋、胆识兼备之才,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些人只懂得纸上谈兵,并无实际工作经验。如果单凭其“抱负”、“理想”和所谓的“理念”就委以重任,一旦遇到实际困难,他们就会手足无措,盲目行事,给公司带来损失。因此在寻找人才时要多加注意,多用实际问题来考察他们。
高明的用人单位一般不会过分看重什么学历、职称,因为他们需要的是立马能派上用场的人才。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什么都清楚了。对于创业者来说,最需要的是能够马上进人工作状态的有用人才,因此,在招聘过程中,不要唯学历、唯经历是从,而是要唯才是举,也就是说,审核文凭不如考核水平,审核职称不如审核其工作是否称职。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有用就是唯一的标准。
“创业实战”创业者要找到合适的人才并不容易,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人才需要挖掘才能发现;另一方面,很多人才并不稳定,他们会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频繁跳槽。对于初创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在招聘人才时要克服一些主观障碍。
创业者在招聘人才时的主观障碍主要体现在:
1.个人的好恶爱憎以及心理偏见和成见
这一点是创业者在招聘人才时必须要克服的。创业者在招聘时应该明白这一点:你是在招聘人才而不是选择朋友,所以你必须以应聘者的实际能力为依据,不能受自己的好恶爱憎为评判标准,否则往往容易将第一印象不好又有真才实学的应聘者淘汰掉,而很有可能将第一印象好而没有实际能力的人留下来。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受资历、资格、学历、现实问题等因素的限制
某些创业者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学历,对那些高学历、高职称、资历深的应聘者,情有独钟。殊不知,在现代这个职称泛滥、文凭泛滥的社会里,很多人的学历、职称、资历与其能力并不相称,如果过分看重这些表面的东西,那么往往会导致花了天价招来的却是一些派不上用场的平庸之辈。因此,创业者必须对此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