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5000000022

第22章 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

禅宗五家七宗都重视教外别传,同时对佛教经典也给予了充分的注意。从法眼宗的禅修实践来看,法眼宗对经典最为看重,并擅于熔铸经典义理而形成自己的宗风特色。五家七宗中,其他诸宗多是以开创者弘法之地来作为该宗的名称,唯独法眼宗是用文益的谥号“大法眼”来命名,显示了法眼宗注重佛法眼目的特色。文益《因僧看经》偈云:

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

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

这首禅偈表明了法眼宗对经典的基本态度:既不迷信经典,又很重视经典。三乘十二分教,数如恒沙,名相繁复,研读这些卷帙浩繁的佛经,容易陷在名相的沼泽中,难以通晓其义,佛经反而成了悟道的“理障”,使修行难以圆满。但是,如果不研读佛经,没有理论的指导,修行又会成为盲人摸象,容易误入歧途。因此,要想获得正法眼,就必须研读古教。于是,研读佛经遂成了法眼宗的明确主张。玄本见僧看经,作颂说:“看经不识经,徒劳损眼睛。欲得不损眼,分明识取经。”研读佛经,贵在“识”经,以一双慧眼领略经文所传达的佛心,否则就是白费精力。

其一,吟咏楞严三昧的禅诗。

《楞严经》七处证心、八还辨见两大公案,明白指出堕入烦恼窠臼者,都是心目为咎。要脱离心目的桎梏,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它的要旨在于“闻心”“见性”,亦即刊落声色,明心见性。见闻之性、自性有周遍、大全、不灭的性质,参禅者要“随缘无作,动寂常真”,在随顺时节因缘、或动或寂中,保持自己的纯真清明的本性。

清除知见是楞严三昧的重点。遇安禅师阅《首楞严经》,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遂破句读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有人提醒他:“破句了也。”遇安却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时人称为安楞严。遇安的改动,将知见彻底清除出禅悟之门,与法眼宗“般若无知”的宗风合若符契。遇安临终前作偈示弟子(《遇安》):

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

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

既不是大庾岭头达摩初祖将禅法携来东土,也不是迦叶尊者会心一笑就将禅道继承下来。因为迦叶得法、祖师传法,都是表象,而禅宗慧命得以延续的真正原因,乃在于对知见的破除,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非吾今日为君裁”,并不是遇安故意要裁开原有的句读,而是因为“自古圣贤皆若此”。禅不在知见文字之中,又怎可寻章摘句拘泥于经文?进行创造性“误读”,用佛经来印证悟心,正是禅宗一贯的创造性本色。悟心不立知解。朋彦博学强记,自恃精于《楞严经》,向慧明诘难,慧明引《楞严经》“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之语相诘:“今天台山嶷然,如何得‘消殒’去!”朋彦无法对答。可见,仅凭知解是难以得楞严三昧的。文遂尝参究《楞严经》,撰成专著,参谒文益。文益用《楞严经》八还来勘验他,问他明还什么,文遂根据经文回答说,明还日轮。文益进一步追问,日还什么,文遂懵然无对。文益遂令他烧掉所注之文,文遂自此“始忘知解”,究明本心。

法眼宗对楞严三昧的汲取,重点正在清除知解上。匡逸示众:“人且自何而凡,自何而圣?于此若未会,可谓为迷情所覆,便去离不得。迷时即有窒碍,为对为待,种种不同。忽然惺去,亦无所得。譬如演若达多认影迷头,岂不担头觅头。然正迷之时,头且不失。及乎悟去,亦不为得。何以故?人迷谓之失,人悟谓之得。得失在于人,何关于动静。”《楞严经》的演若达多失却头譬喻指出人人皆有自性,在悟不增,在迷不减。匡逸指出,人们之所以有凡圣的不同,是由于有迷悟之别。堕入知解即是迷,清除知解即是悟。由此可见,法眼宗汲取楞严三昧见闻之性周遍大全的精髓,启发参禅者在现象界中保持纯明的本性,以获得见闻之性的超越,并主张只要清除了知见,便可开悟成佛。

其二,吟咏金刚般若的禅诗。

金刚般若的最大特点是扫相。瑰省临入灭前,“宝树浴池,忽现其前”,呈现出祥瑞之相,而禅师却借用《金刚经》名句,平静地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三日后集众言别,安坐而逝。其言行作略,深得金刚般若扫相之神髓。文益一日与李璟同观牡丹花,李璟命他作诗,文益遂吟成一首: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需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李璟读罢,顿悟其旨。此诗形象地表达了文益的体空观。体空观是不待析破色、心诸法,而直接体达“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之观法。《三论玄义》谓:“小乘拆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与小乘析空观不同,大乘不待分析坏灭一切有为法的事体,而直接体达其当体即空。在大乘看来,因缘所生之法如梦如幻,并无实性,洞察当体即空,即是体空观。《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维摩经·不二法门品》:“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僧肇在《注维摩诘经》卷八中发挥说:“色即是空,不待色灭然后为空,是以见色异于空者,则二于法相也。”与一般人从色、香、味、触的感性世界中得到感官享受不同,文益从斑斓绚烂的感性世界中,体悟到了缘起性空、迁变流转、当体即空的人生宇宙之无常,以般若慧眼烛破缘生幻象,从而不为色相所染,保持了心境的虚明澄澈。

金刚般若最大特点是随说随扫,法眼宗汲取金刚般若神髓,在启发学人时,往往采取随说随扫的方法。道恒上堂,众人才集,便说:“吃茶去。”或者说:“珍重。”或者说:“歇。”并作颂一首(《道恒》):

百丈有三诀,吃茶珍重歇。

直下便承当,敢保君未彻。

吃茶、珍重、歇,相当于灭却机心的大死,这是参禅的第一步。但如果执着于这大死,则又不能见道。因为大死之后倘不能大活,不能发挥真如自性的活泼妙用,就会沉于断灭空。道恒担心学人执着于他的三诀,所以说出之后,立即予以扫除。学人问禅师:“如何是正真一路?”禅师答:“七颠八倒。”禅师之答,旨在启发学人在烦恼的现实生活中证悟佛法真谛,但学人听了之后说:“恁么则法门无别去也。”这就执着于法门无区别,容易产生将“七颠八倒”与“正真一路”简单等同的弊病,故而禅师遂立即扫除:“我知汝错会去。”又如这一段对答:“如何是佛?”“汝是什么人?”“莫便是也无?”“是即没交涉!”学人的问题,是离开现实别求佛祖。针对这种情况,禅师采取截流之答,指出每个人都是佛,脚下的生活就是禅悟境界。学人执着于这种认识,因此禅师又立即再予扫除。扫到无可扫,方见本来心。法眼宗通过对金刚般若的神妙运用,达到了一切现成、无住生心的禅悟之境。

其三,吟咏维摩不二的禅诗。

法眼宗启发学人超越矛盾的常用方法是不二之对:“如何是吹毛剑?”“擀面杖。”又如:“如何是清净伽蓝?”“牛栏是。”答语与对语看似截然对立,旨在斩除学人的分别心。一旦分别心被斩断后,世俗坐标中对立的意象就可以同时在禅境自由自在地呈现了。僧问庆璁“东山西岭青”意旨,庆璁作偈以答(《庆璁》):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

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运用不二法门的法眼宗禅诗,完全泯灭了二元分别识,流宕着“泥牛行处,阳焰翻波;木马嘶时,空花坠影”的禅定直觉意象,描摹出一幅又一幅不可思议境。

其四,吟咏楞伽唯识的禅诗。

《楞伽经》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楞伽经》卷二说“三界唯心”,谓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现象都是一心所变现,心为万物本体,此外无别法。佛教通常把唯识宗看作相宗,把华严宗看作性宗。不论性宗还是相宗,都认为一切诸法皆由一心所现,故说万法唯识。但对这个“心”的含义,性、相两家说法不同。相宗指阿赖耶等心识,以此证成阿赖耶缘起乃唯识所变之义;性宗则指如来藏之自性清净心,即真如随缘生起诸法之义。从法眼宗的实际情况看,法眼宗在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时,更偏重于唯识宗的立场。文益颂《三界唯心》曰: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唯识唯心,眼声耳色。

色不到耳,声何触眼。

眼色耳声,万法成办。

万法匪缘,岂观如幻。

山河大地,谁坚谁变?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但唯心唯识,并不意味着眼声耳色式的观物。法眼宗强调万物有其原本的秩序,自然天成,眼触色成形,耳应声为响。眼见色,耳闻声,宇宙万法才会显示其原本的规律和秩序。眼色耳声,就是一切现成。一切事物,都是缘起而有,因此以慧眼观之,世界犹如梦幻般存在。山河大地似乎是永恒的,但在这个“坚”的表象背后,却涵蕴着“变”的铁律。法眼的意图,是教人证入“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的不二智。法眼门人德韶作偈:“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法眼赞为“即此一偈,可起吾宗”。在诗中,德韶以“通玄峰顶”作为学禅达到的境界,认为学禅达到了峰顶时,已经超脱了尘寰万象,与人间完全不同了。但万法唯境,境是心现,因而心外无法,随处可以看到禅境。处处皆禅,不待他求。

唯识宗所立三自性之一是圆成实性(在《楞伽经》中称作“成自性”),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法眼《圆成实性颂》云:

理极忘情谓,如何有喻齐。

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

果熟猿兼重,山长似路迷。

举头残照在,元是住居西。

参禅的第一步是穷理,理明到了极点,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妄念全消,就是“忘情谓”,到了这个地步,任何比喻都用不上,任何语言都是多余,因为此种境界根本无法表述。尽管如此,作者仍然采用了一组玲珑意象加以象征:空山阒寂,皓月高悬,在深秋的夜空倍显皎洁。但它并不留恋碧柔的苍穹,而是任运无怨地坠落到前溪,既无恋天心,亦无映水意。这是不被任何意念所束缚的无心的世界,法喜充满,道果成熟,但要走的路还很长。层峦叠嶂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必须精进不懈才能抵达终点。经历了艰辛的跋涉,修行者于山穷水尽处,蓦地发现一抹清丽的晓月余光,映亮了自己原来的住处,见到了灵灵明明的本来面目。此诗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圆成实性的感悟,同样呈现出法眼宗一切现成的感悟指向。

平常心是道,要『平常』到连『平常心』的意念都没有,才是真正的平常心。如果有了平常的意念,则失却了平常心。这平常心,是灭却了浮华的清冷淡泊的悟心,虽然没有世俗的滋味,但每当它发生作用时,都有活泼的机趣,在至纯至淡之中吐露着悟性的光华。

§§第七章 杨岐宗禅诗

中国禅宗入宋后数十年间,临济宗下杨岐方会、黄龙慧南又开出杨岐和黄龙二派。杨岐禅风灵活多变,除了雍容平淡之外,直截了当处,则一似金刚圈、栗棘蓬,颇有临济那种痛快淋漓、不容拟议的风格。杨岐兼得马祖道一的大机、大用,加上他灵活的教学方法,显得浑无圭角,因此,佛教史家称他“宗风如龙”。在杨岐宗的禅学感悟中,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僧问:“如何是杨岐境?”师云:“独松岩畔秀,猿向山下啼。”进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贫家女子携篮去,牧童横笛望源归。”

学僧问什么是杨岐所证悟到的境界,杨岐雍容接机,随手拈来,而妙趣天成。独松吟风、群猿啼啸,都是在宣说摩诃大般若。但此种声音,只有心性澄明之人才能感应。没有定性者,若经行此路,则未免岩崩股颤,猿啼断肠。杨岐境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贫女在这里可以得到山花野果,学道者在这里可以得到维持慧命的资粮。牧童横吹短笛,向水草丰茂处放牧;悟道者潇洒不拘,向人性的源头回归。杨岐应对学僧的话语,完全是哲理化、禅悟化的诗句,诗意语言所具有的形象生动、凝练含蓄、意义多元等特质,为杨岐应答学人提供了绝佳的材质。

同类推荐
  • 体悟《心经》深意

    体悟《心经》深意

    《体悟心经深意》是台湾学者郭永进先生经过真修实证以后的解经之作,通过很多幻灯片的生动演示,图文并茂地来诠释《心经》这部深奥经典的真正内涵。让很多人都能轻松读懂这部“无字天书”, 透过这些超越经典、超越文字的“心路”,直接指引大家去看到那活生生的生活,进而通过实证而渐入心灵自由的解脱之境。
  • 圣经故事2

    圣经故事2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本书是“聆听大师”丛书胡适系列的第四本,以胡适谈禅说佛为线索,遴选其综述禅宗历史、考证禅宗代表人物、以及谈禅说佛杂记等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虽然不能说全面完整地反映了胡适对于禅宗和佛教的思考和主张,但基本上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尤其是胡适谈禅宗历史的文章,深入浅出,学理清晰,趣味横生,凸显大师小书的品位,可读性极强。
  •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1:心宽天地宽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1:心宽天地宽

    本书为社会议题探讨,此类别收录了大师八篇言论,包括有大师对环保、经济以及自杀的防治与女性问题等提出的应对之道。大师的开示,均针对人们的现实困境与心灵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并给与疗愈,继而启发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热门推荐
  • 《易经》64个人生智慧

    《易经》64个人生智慧

    本书的主旨,叫“《易经》给人的64个生活智慧”,这表明,《易经》没有那么神秘,它是科学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都受这64个哲理的左右。我们以什么科学的态度对待这64个哲理,就形成了64个感悟,64个感悟回答了人生的64个怎么办。 本书所写的指引人生的64个感悟既环环相扣又相互渗透,涉及每个年龄阶段的人生疑难问题,旁征博引地把《易经》的精髓真实而又生动地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 风过温凉

    风过温凉

    简介智障,改不了了,将就着看下你若负我即便逃到天涯海角我也定要你偿还我若负你即便跨过世间轮回也要还你前世情债简介不够阿礼发挥,详细简介见正文第一章
  • 温酒斩谁

    温酒斩谁

    那一天,电闪雷鸣,乌云漫天,山摇似帝落,地动如末法。应龙嘶吼着坠落至无底深渊,凤凰悲鸣着扑向熔岩火山,麒麟不断泣血,玄武黯然神殇,堆积的尸骸铺遍了大地,哭声与呐喊充斥着天空。那一天,罪恶之人站在蜃楼顶端的蟾宫,沐浴着苍穹哭泣落下的猩红雨滴,聆听着亡灵们缠绕在他耳边的诅咒。厌恶、唾骂、愤怒,他是罪恶之人,是造成一切灾难的元凶。但是他不在乎,也不后悔。他只是飘扬着白发,佝偻着身子,颤抖着声音,一遍一遍的嘶喊着,一遍一遍,到最后,整个天地间都只剩下了他的嘶喊,从那残破的喉咙里钻出的嘶喊。敢问上天,是否有仙?——(逐风曲Ⅰ拢扇)
  • 难为千金夫

    难为千金夫

    平民身份的他也唯有出卖自己的婚姻坐上郝氏的总经理宝座,继而凭借他自己的努力与才华令郝氏短短几年内横跨多行业,成为首屈一指的大集团,而他也成为郝氏名副其实的凌大总裁。事业成功的他却不得不肩负起出卖婚姻的后遗症,他的千金小娇妻!好吧,他娶的不是妻,而是个废材女儿。他得身兼多职,教导她成人,才不至于他不在家她就饿死的地步,可为何他们的关系却越走越远,违背了他最初的设想?
  • 傲慢总裁的热火小娇妻

    傲慢总裁的热火小娇妻

    在别人面前,他总是板着一张脸;可在她面前,看到她甜甜的笑容他也不会不由自主的笑。眼里充满了宠溺。。
  • 双面公主逆袭记

    双面公主逆袭记

    【永不弃坑】墨发轻扬,白衣上的点点血迹和她旁边的尸体在向世人倾诉少女的杀戮。少女轻叹一声跳进了晚风之中,只留下了满地的尸体。刚才还在轻叹的少女被一位俊美的青年用双手搂在了怀里,少女的脸上一改刚才的忧愁,忧愁变为一脸难以诉说的幸福。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单纯少女如何从错手杀人到杀人面不改色的故事,旁边还有一个无论少女做出什么事都能面不改色的维护她。他们也会吵架,但吵完架之后却能一起吃饭然后接着吵的逗比夫妻的感情成长史
  • 杀神录之幻爱红莲

    杀神录之幻爱红莲

    穿越了?不要紧,不是乱世就好。是乱世?不要紧,不遇到坏人就好。遇到坏人?不要紧,别爱上他就好。爱上了?不要紧,还有男二号来救我……哀怨脸望男二号……妖孽绝美的腹黑男,冷傲正直的美郎君,你选哪个做情郎?聪明却HP值万年为零的女主角一号,漂亮却一根筋正气的女主角二号谁是命定的前世杯具人物?看我把乱世搅得天翻地覆的幸福生活(?!)要的就是挑战苦逼命的胆魄
  • 逆时针旋转的树

    逆时针旋转的树

    孤单更容易被孤独吸引,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感同身受,哪来什么相濡以沫。茫茫人生,如同荒野。而这种人就好像在寻找两种极端的美好一样。充满了触目惊心的压抑和喷薄欲出的野心。他们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们之间的磁场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两个人总是能在那般特别的时候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也说不清楚为什么,或许有的东西根本不能解释。而那些相似的片段真的就很偶然就这么结结实实走进了一个人的内心,轻盈而又简单。或许在多年以后,想起来心里还是会盛满感动。这样的孤独让人有一种凄烈的美,让人觉得风花雪夜都不比与良人共朝夕,这样的孤独在本质上给人一种向上清澈的力量。就好像朝天椒一样,蓬勃而向上。
  • 红尘商女

    红尘商女

    滚滚红尘中,她只是一小家碧玉,因缘际会,竟遇上了光芒万丈的他;几年后,已成弃妇的她,与立于巅峰的他,有缘相见可有份?命运会为他们开启怎么的一片天地?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孙绮萝,一介平民,但求相夫教子,却反被遗弃,无奈成为商女,青年才俊来来去去,何人才会成为那个他?温歆瑶,异世灵魂,前生伤痛难灭,今世光阴短暂,谁能抚平她的伤,谁能进驻她的心?
  • 星轨突击队

    星轨突击队

    在星历1433年,一艘飞船从小行星带捕获了一只未知的生物,一年后,疯狂的虫海席卷了整个德萨克斯星球,克里斯.唐和帕克带领一支星轨突击队降落守护人们撤离,却意外发现当地军队的反叛,原来整个虫子入侵竟然是一场阴谋,为了自己所爱的世界与人,唐必须阻止这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