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4800000010

第10章 当个好家长

“给孩子写封信”——一位能反省自己的家长

我们去花都家访,王先生向我倾诉苦衷,说他的儿子常常与他过不去,甚至在众人面前让他难堪,让他下不了台。

王先生的妻子心直口快,说:“这不能全怪儿子,你当父亲也有不是。”她数落着先生的不是,最后说:“人家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你一不如意就训斥,一点面子不给,他不顶嘴才怪!”

王先生对《四书五经》很有研究,在同辈中算读书人。后来办砂轮厂,企业做得很大。他从一个土秀才变成一个大老板,有志用半部《论语》治厂子,常有“洒点墨水”的管理措施。他管家庭也“儒”味甚浓,常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工厂,工人要听老板的,在家里,儿子应听老子的,不然就没有规矩!偏偏儿子比较叛逆,遇到这个“古董”老子,怎么受得了!据妻子介绍,父子俩“半年没说话,坐不到一起”。

据老师们反映,他儿子王刚原来很优秀,现在成绩急剧下滑。以前很活泼,现在寡言少语,像变了一个人。经了解,问题出在家里。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父亲太啰唆,一副儒夫子派头,喜欢教训人。他说:“工人怕他,我才不怕他。他让我下不了台,我让他没面子。”但他承认父亲很能干,很辛苦,让家庭富裕起来。另外,父亲对工人也不错,有善心。

王先生知道孩子在学校退步,很着急,但他本人没一点办法。他希望我们帮忙做做工作,因为“孩子是我的儿子,也是你们的学生”。他还说自己也有不对,教育方法有问题。另外,他认为孩子也有不少优点。说完,他一声叹息:“这孩子怎么这样犟,这教育怎么这样难?”

我们想,做父亲的认识到自己有不足,做儿子的承认父亲很能干,够辛苦,说明都认理。认理就好办,有沟通的基础。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不评判是非,只是想办法让他们沟通。王先生对孩子的退步很着急,毕竟是他的儿子。那么,现在倒是个沟通的机会。

我说:“王老板你能不能给孩子写封信,说说想法,也讲一点你望子成龙的苦衷?”他说:“这个怎么好写?”我又说:“子不教,父之过。儿子是你的,解铃还需系铃人,怎么写,你想想吧。”他犹豫了一下,答应了。

回到学校,我找到一本《读者》,其中有篇文章说,一个儿子因对父亲误解,怀恨在心,一直到父亲去世才发现事情的真相和父亲的高尚,感到后悔不已。我找到王刚,与他“聊天”。谈他的学习、生活,转了很大的弯才说到他与父亲的矛盾,最后我将这本《读者》递给他,说:“希望你好好看这篇文章。过几天,你将收到一封你父亲写的信,希望你和父亲的关系有一个变化。”

不久,王刚收到了父亲的信。后来我问他信里写了什么?他吞吞吐吐地说:“老爸这么一把年纪,还检查自己,我倒受不了。”我明白了,这王老板不愧是个聪明人,也是个好父亲。他的信一定写得很诚恳、很坦白。具体怎么写的,这是隐私,我没多问。不过,这件事倒是应了一句古语:人到弯腰处,不得不弯腰。王老板这条血性汉子,为了教育儿子,终于弯了一下腰。怎么个“弯”法,只有他父子俩知道。儿子感到不好意思,老子也没丢面子,很可能王老板“弯”得有情有义又不卑不亢呢!

家庭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儿子大了,你把他当孩子,他就做孩子,与你顶撞,反正是孩子嘛!你把他当大人,他就做大人,与你讲理,因为大人都讲理。现在,儿子变了,老子也变了,感情变了;儿子仍是儿子,老子还是老子,地位没变。

人文上缺失、教育上肤浅、政治上投机、经济上赌博、经营上急功近利,是改革开放初期草根企业家的一般性特征。而较聪明、有胆识、讲义气,又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创业很艰辛,守业更艰难。但若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家,就必须扬长避短,作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而他们一旦转型,就会有非凡的创造力,能做很大的事业。王先生能处理好家中这样的难题,可以推测,他应当是正在转型中的企业家。

我喝的是“闷酒”——一位真情流露的家长

吃饭时,谭老板拿来一瓶“二锅头”,一个人自斟自饮。“二锅头”有65度,他喝得额上直冒汗,不停咳嗽,他还是喝,喝了一杯又一杯。

难得回家一次的儿子谭辰急了。父亲不会喝酒,今天是怎么回事?他很崇拜父亲,父亲很能干,办的工厂是本地金牌企业。看父亲的样子,莫非工厂出了什么麻烦?

他小心翼翼地问:“爸爸不会喝酒,今天怎么喝这么多呢?”谭老板半天没吭声,脸涨得通红,又喝下一杯,盯着儿子说:“你知道吗?我心里很难受。”说着,他从皮包里拿出两份材料。一份是统计科科长送来的工厂生产情况报表,一份是学校发给家长的《学生成绩报告书》。父亲说:“两份材料,工厂一份让我开心,学校一份让我揪心。你看你的成绩,科科中不溜秋,还有一科不及格。你以前哪是这样子啊!”谭辰这才知道父亲喝酒的原因。父亲是个实在人,平常不多话,一遇到什么烦心的事,就一个人喝酒。母亲最怕见这样的事,说这喝的是“闷酒”,最伤身子。父亲又说:“看老师给的评语,原来你上高中松了、懒了、退了。你让我担心啊!”谭辰很孝顺,听父亲一说,忙一个劲儿地赔不是。他承认进高一后松懈了,认为到高三还早,没用功,并主动“交代”自己还有上课开小差、抄袭作业等现象。

本来儿子难得放假回家,母亲做了很多菜。以前每当先生喝“闷酒”时,她总是没话找话,进行劝导。今天是儿子惹的事,她一点都不知道,还一直在丈夫面前夸儿子。这下她没话可说,只管低着头吃饭。大家都不吭声,这顿饭吃得格外冷清。饭后,父亲又讲了几句话,不重,但谭辰每个字都记住了。

回校后,谭辰变化很大。班主任从周记中看到他家曾有“老爸喝闷酒”的事情,这是学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我看过班主任拿来的周记,与谭老板见面时谈及此事,很欣赏他的真情流露,更欣赏他抓住机会教育孩子的方式。

谭老板很谦虚地说:“孩子成绩下降了,我心里很难受,想喝点酒解闷,没想到触动了孩子。孩子很懂事,很在意我的情绪。他初中很优秀,进高中变了。不过变化刚开始,要把它卡住,不能放过。”他还说:“我们平常工作很忙,孩子进步,主要靠学校。孩子若有反常,我们一发现,就会重视,会与学校沟通,我们一起配合解决。”

人的发展讲求机遇,孩子的教育讲求机会。家长喝了一餐“闷酒”,使孩子幡然醒悟。这机会把握得好,这酒喝得实在、喝得值得,也喝得巧妙。

门上贴张小纸条——一位既有信心又有耐心的家长

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家庭,兄弟姐妹没分家,祖孙三代几十口人一起生活。老大有威信,是家庭主管,也是家族公司的老总。五个分公司,兄弟姐妹各管一块,各负其责。老大是当地商会领导人,被人们尊称为王老大。

王老大的儿子在同辈中也是老大,进初三后成为“问题”学生。他不愿读书,不进家门,不做正事,不听劝说。打不得,骂不得,哄不得,一切手段都用了也没效果,让学校、家长伤透了脑筋。

王总痛感自己忙于事业,疏于孩子教育,加上家境条件太优越,孩子受当地不良青少年影响,以致发展到如此地步。他说,孩子发展不好,企业再好也没什么意思。他决心,钱可以少赚,孩子不能放弃。

妻子为儿子淘气流了不少泪,她怪孩子太不成器,太令人伤心。有时气愤地说:“别管他,让他自作自受!”王总说:“孩子读书没兴趣,但尽了力。他不是读书的料,成绩不理想,找不到感觉,我们何必偏要往这条道上逼呢?其实,只要他不往邪道走,好好做人,将来还是块金子。”

王总在卧室和办公室的门上贴了张小纸条,上面写道:“我还有一个孩子问题!”进门出门,他都要停下来看看小纸条,提醒自己:这是个不能大意的问题,一个不能忘记的问题,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他想了很多办法,与孩子从感情上贴近、从思想上沟通、从兴趣上切入、从生活上关心。老师、朋友、亲戚,该动用的力量都用了。王总财大气粗,向来不屑求人,但他为了孩子却不得不几次求助于孩子的那帮“朋友”。

王总的心血没有白费。

一年后,这个孩子变了,变成了另一个人。谈起这段历史,他不好意思地说:“不知道怎么回事,像进了迷魂阵,进去就出不来。”

三年后,这个孩子以几分之差没能进入大学。但父亲很满足,说:“能考这么多分就不错了。你还是跟着我做吧!”他跟着父亲,走入了社会。他体会到,只有用汗水换来的钱,花的时候才知道珍惜。

五年后,父亲要他掌管一家企业,他干得津津有味。他告诉我们,担子很重,压力很大,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

现在,这个孩子已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小王总。他一边报读函授进修,发誓取得大学学历,补回这一课;一边主管物流、有色金属等经营,成为华南地区铜铝材最大的供应商之一。

我们回顾小王总的成长史,“贴纸条”是一种成功的做法。在子女教育上,家长难免遇到麻烦。除了“父辈很出色,子女很争气”的外,富人家的孩子遇到的麻烦,往往比普通人家的孩子遇到的麻烦更多、更大。因为他们的孩子更有能量制造麻烦,可能会制造更大、更深层次的麻烦。作为家长,高度重视的、任其自然的、无可奈何的,各种表现都有。像王总这样将深沉的父爱转化为教育的信心与耐心,让孩子从不同渠道成才,足以让同行钦佩,让我们感动。

学校侧重于对语言和知识的培养,有些孩子即使很用功也学不好,是因为缺乏这方面的天赋。但他们一定有另外一种天赋,如或有艺术特长,或对数字有敏锐的洞察力,或擅长交际,或组织能力很强等。正如这位小王总,读书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情商很高,敢于冒险,不怕承担风险,能带领几十、上百员工与他一起奋斗,管理让人瞩目的公司,做出让人羡慕的成绩。这说明,读书固然重要,而仅凭是否会读书就断定孩子的发展前景,是不当的。

老王总的事业蒸蒸日上,小王总的事业正在发展之中。我们估计,小王总将来的成就,很有可能会超越老王总。

签个协议拉个勾——一位设法改变孩子不良习惯的家长

吴先生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只要孩子喜欢,他都会尽力满足。孩子的兴趣广泛,喜欢钢琴、足球、画画等。孩子脑袋瓜子也特别灵,喜欢上什么,就能钻进去。

春节期间,儿子吴瑞要买电脑,说要上网查资料、学知识。吴先生觉得有道理,给买了一台,放到小书房,给他专用。半年后,问题来了。儿子一回家就打开电脑,一进门就不出来,后来发现是在玩“游戏”,玩得不想吃饭,不愿看书,不完成作业。

现在暑假刚开始,吴先生还无法控制事态,不知道这个假期会出现什么情况。他办稀土分离有限公司,是个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人。现在,他没招了。

我们去家访,刚坐下,他就向我们求教。我问:“玩的什么游戏?”他说他不懂,有一天听见儿子大叫“过了,到了四十了”,他让电脑部主任去瞅一瞅,发现儿子在网上会玩很多游戏,什么“奇迹”、“街舞”、“梦幻世界”、“热血传奇”等。

他的儿子12岁,小学六年级,很聪明,成绩很好。但这样下去,难免会出问题。我们商议了一下,请来他的儿子吴瑞。果然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家伙!我们开始“聊天”。

我说:“吴瑞,听你爸爸说你很优秀啊!”他不好意思,说:“现在差了点。”我说:“你想到我们学校读中学,欢迎啊!”他说:“谢谢老师。”我又说:“你玩电脑水平也很高啊!”他笑了笑,腼腆地点点头。接着,孩子的父亲又当面介绍他有三大优点:聪明,成绩不错;当组长,有领导能力;在家能帮做点家务,如浇花等。一个缺点:玩游戏过了头。

我说:“给你提个建议,保持优点,改正缺点,行不?”他点头说:“行。”

我说:“假期嘛,游戏一点不玩不行,但要给个限制。你说,要多少时间。”他想了想,说:“一小时吧。”他目光怯怯地看着我。看那样子,言不由衷,要得太少,做不到!我让他再说,他想了一下说:“一个半小时吧。”他还是摸不清老师的底,又让了一步,估计还做不到。我们让他再想想,要做得到,再提。他忽地眼睛一亮,说:“两个半小时,上午一个半小时,下午一小时。我放个闹钟,到时间就关,能做到!”看他认真的样子,感到这才是有点勉强但可以接受的妥协。我们当即拍板,写了个书面协议,大家签字,表示严格遵守。

回学校的路上,我与吴先生用电话商议。我们的共识是,最近是改变孩子疯玩游戏的关键时间。我希望吴先生最近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每天做好记录,按照协议,兑现了就表扬。

吴先生做到了,每天两个半小时之外的时间,他和孩子在一起参加各种娱乐活动,或者陪孩子读课外书,或者走走亲戚、看看自己的工厂。

两个星期后,吴先生来电话说,效果不错,孩子对游戏的兴趣淡了,有几天没用两小时就提前结束了。

吴先生坚持了20多天,终于改变了孩子的不良习惯。他说,虽然花了一点时间,但很值得,因为上班再也不用吊着一颗心了。

假期没结束,每天记录照常,由母亲接班负责。后来,吴瑞的兴趣转移了,更广泛了。母亲说;“儿子变了,不怎么玩电脑游戏了。他轻松,我也轻松了。”

孩子一旦痴迷于某种爱好,只有玩腻了、烦了才会脱离。而一旦陷入,仅靠批评几句或教训一顿并不能解决问题,它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方法。

开个家庭会议——一位把孩子的“小事”当“大事”的家长

周日中午,在本地一家高档宾馆的五楼,正召开一个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陈先生一家三口,还有孩子的叔叔和舅舅。叔叔是作家,舅舅与爸爸是公司同事。孩子很受叔叔和舅舅喜爱,与他们谈得来,也特别听他们的话。于是,凡是涉及孩子比较重要的事,陈先生都要请孩子的两位长辈来聚一聚,谈一谈。

这纯粹是一个家庭会议。

儿子初一英语期中考试成绩不及格,问是什么原因?儿子说,老师呗!他小学英语那么好,就是因为老师好。他要爸爸提议校领导换个老师。陈先生一了解并非这样,他在那次家庭会上教育儿子:“出现问题要找自己的原因,与你小学同班的同学都进步,只有你退步,你说应该找老师还是找自己的原因?”叔叔和舅舅都同意这个意见。儿子没得说。

儿子初二当了语文课代表,是语文老师提名的。其实,他语文成绩不是最好,但老师说他写作有灵感,有潜力,能做管理工作。陈先生听到老师这样评价儿子,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在家庭会上,陈先生要儿子说说这课代表打算怎么当,又如何把自己的语文成绩提高一点,做到名副其实,更有威信。他还说:“我们家八辈子没人做过官,你可要做好这个官啊!”叔叔和舅舅都表扬孩子,叔叔给侄儿介绍自己当年学语文的“经验”,舅舅提出一些管理方面的“建议”供外甥“参考”。

就孩子的教育问题,陈先生开家庭会议的办法很管用,每次都能解决一个问题,都能让孩子有变化、有进步。陈先生说,孩子的事是大事,不抓不行,天天抓又做不到。抓一些有代表性的事或很典型的事,向孩子表明你关注他,然后指导他、提醒他、促进他,这就抓住了根本。

儿子受到表扬很舒服,受到批评也服气。大家谈谈学习,聊聊生活,说说道理,然后在一起吃顿饭,很轻松、很愉快。

最近,儿子做了一件让陈先生很恼火的事:学校放五天假,儿子给父母说留在学校补课,结果他与另外两个同学一起报旅游团出去兜了一圈。

旅游是可以的,但不能骗父母。陈先生觉得这不是小事,要认真对待。陈先生对此事很恼火,脸色铁青。他说:“做人要诚实,要堂堂正正。你利用假期旅游我不反对,你给我说也没问题,但你不能骗我。这是对父母的尊重问题,是诚信问题、人品问题。”叔叔、舅舅也说了很多,说到修养方面、安全方面等。儿子满脸通红,很惭愧。他知道,父亲很开通,也很大气,他若直说了,父亲应该会同意,但自己却做了傻事。儿子终于明白,今天的家庭会议为什么不像以往在家里开,而挪到餐馆开。

儿子承认了错误,他说:“本来我确实准备补课,但两个同学临时改变主意,邀我一起出去旅游。我想征得父母同意,但怕万一得不到允许,扫了同学的兴,会没面子,就先斩后奏了。请爸爸原谅,我错了,以后绝不会再错。”

话说透了,孩子认识到了错误,问题解决了,气氛一下子缓和起来。大家还是谈谈学习,聊聊生活,说说道理,然后一起吃饭,很轻松,也很愉快。

家庭教育,需要家长既要有心,又要用心。有心,大部分人能做到,但用心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将孩子的“小事”郑重其事地搬到“家庭会议”上解决,陈先生可以说是有心教诲、用心独特。

停下一个工厂,先“管管”孩子——一位勇于取舍的家长

孩子进初中后很反常,脾气暴躁,一副什么也“无所谓”的派头。尤其不能让人接受的是,他上课“闹堂”:做小动作,给同学做鬼脸,趁老师板书的时候乱扔粉笔头。回答提问时,他有意讲不着边际的话引起哄堂大笑。老师气得发晕,班主任也管不了。

父亲欧阳先生刚步入中年,办了三个厂,他的工厂获得区市两级“明星企业”称号。他有硕士学位,是个高学历的企业家,也是个一天到晚没得停的大忙人。孩子像父亲,天生一个大个子,很活泼,也很淳朴。孩子小学六年一直不错,不用家长操心。进初中后,欧阳先生发现孩子变化很大,与以前判若两人。他不清楚是孩子遇到了青春期问题,还是从小学到中学的“更学期”问题。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让他很不安。他与班主任进行了几次交流后,下定决心:停下一个厂,挪出一些时间“管管”孩子。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是需要勇气的。他的想法是,工厂重要,孩子更重要。若有必要,他打算再转让一个厂。若赚钱与教育孩子二者不能得兼,他放弃赚钱。

我们欣赏他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没想到他下了如此大的决心。我试探着问:“有没有必要下这么大的本钱?”他说:“你在小学毕业班家长会上的《不可大意的更学期》的讲话稿,我看了几遍,我觉得稿中提出的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孩子进初一,是产生变化的当口。我有位同事大意了,孩子积重难返,很难办。我要引以为戒,否则到初二更麻烦。孩子的问题不解决,我没心思管工厂。”

他管孩子的做法很简单。

他每周日来学校与孩子相处一天,一起活动,一块儿聊天。聊天的内容不谈学习,谈足球,谈爷爷奶奶,谈班上的事、宿舍的事、球场上的事,谈孩子感兴趣的事。平常上课期间,他与孩子约定:每天下午六点整课外活动时间,他准时与孩子通电话。少则几分钟,多则一二十分钟。不谈生活,只谈学习。谈上课的内容,谈发言的积极性,谈作业的得分等。

这一阶段,欧阳先生准备了一套儿子学的课本,通读教材,做每道习题。儿子在电话中提出的任何问题,他都能随手找到在哪本书,哪一页,哪一行,并准确回答。父亲做了一件很不容易做且更难以坚持的事,使儿子在课堂上找到了以前没有过的感觉。不久,儿子在老师心目中变了个样。

一个学期后,欧阳先生与我通话说“孩子变了”,我说:“变化很大。”他说:“最重要的是,习惯改过来了。”他的评价与班主任的评价完全一样。

他准备恢复停下的厂,但同时继续关注孩子,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周到学校陪孩子,也不再与孩子每天通话。他说孩子不希望他继续这样操心,他也认为没必要继续这样做。

孩子是家长的传承,是民族和国家的继承。在现代的教育环境中,家长把孩子扔给学校,一切都指望学校的做法是错误的。强调工作忙,疏于对孩子关心是不聪明的。而孩子不“惹事”就以为“没事”,从而不鼓励,不促进,不能让其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是不明智的。

“一个孩子就像一条行驶中的小船,当其状态不佳的时候,需要帮一帮、扶一扶、推一推。否则,小船会摇摆,会打转,还可能会倒行。”欧阳先生回顾这一段经历后说,他的体会很深刻。

抓住机会教育孩子——一位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家长

王龙是副班长,又被选为学生会初中部组织部长。很多人说儿子像爸爸,能按爸爸的脚印走,是个领导型的人才。王先生很高兴,心里乐滋滋的。

王龙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参加竞赛获奖,外语尤其出色。王龙天分不错,只是性格像爸爸,有点急躁。最近,王龙有点傲气、飘飘然。王先生感到,儿子这样下去,肯定会退步。他觉得要“敲敲”儿子,但没找到机会。

果然,问题出现了。班主任来电话说,王龙和本班同学李骏“打架”,动了拳头。情况很简单,李骏与另一同学为一件小事争吵,班上一节自习课被他俩搞得很不安宁。课外活动时,王龙以学生会干部的名义找李骏到操场“谈话”。谈了很长时间,李骏不买账,认为他有偏见,不公道。最后双方争起来,拉扯之间动了拳头,李骏的嘴角出了血。全班同学一看,都一边倒地支持李骏,认为王龙作为学生干部,站在与他要好的同学立场上说话,处事不公,而且动手打人更不对。

王先生一听说,迅速来到学校。他首先找到李骏,向他道歉。说:“不管怎么样,王龙动手是不对的。”他将带来的水果送给李骏,说:“希望你能原谅王龙一次,我也会批评他。”接着,他找到王龙,教育他说:“学生干部管学生,天经地义,但要出于公心,更要文明。”

李骏基本平衡了,王龙倒愤愤不平。王先生与班主任商议,请几个班干部和知情同学开个座谈会,让大家谈谈。王先生首先表态,希望同学们公正地评价这件事情,不迁就任何人,也不必考虑家长的面子。

同学们一看这个架势,话匣子一下打开了。大家对事情的起因经过进行分析,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家长和老师面前,大家很理智、很诚恳。王龙听到了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声音,特别是几位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同学的批评,让他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王龙真诚地谈了自己的认识,向同学们认了错,并向李骏道歉。

王龙能做到这样,大家都没想到。李骏表示理解,说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接着,王先生和班主任又分别发言。王先生特别强调,同学们都讲了真心话,有利于矛盾的解决,很感谢。希望这件事能启发大家,吸取教训,共同创造良好的班风,并且希望大家努力学习,不辜负家长的期望。

一件不大不小的矛盾就这么解决了。李骏的爸爸在事情发生后曾打电话给班主任说,要到学校要个“说法”。开完座谈会,李骏给爸爸打电话作了介绍。班主任与他电话沟通,他最后说:“孩子们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没什么!”

孩子的成长都有一个从混沌到理智、从迷茫到自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我们很认同王先生正确对待教育问题的态度,也赞赏他借孩子犯错的机会有效教育孩子的做法。他说:“孩子大了,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不怕发生问题,但要处理好问题。我家王龙在家里太宠了,在学校太顺了,有点忘乎所以。正好遇到这个事,是个机会。让他受一次教育,也给他的傲气降降温。”

家中设了个实验室——一位善于呵护孩子兴趣的家长

黄先生的儿子读初中,他儿子的兴趣很广泛。初二那年,儿子要订报。什么报?《人民日报》。黄先生说:“怎么要订这样的大报?”儿子说不清。黄先生很犯难,这《人民日报》是办公室订的报,是领导们看的报,你小孩子凑什么热闹?他征询儿子的意见,能不能订一份小报,例如《文摘报》、《杂文报》,订两份也可以。儿子不同意,他坚持要订《人民日报》。黄先生没办法,一年几百元,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就这样掏了。那时黄先生的工资并不高,但他说过:“只要孩子喜欢的事不是错的,他都会满足。”他不能违背诺言。儿子最喜欢看《人民日报》的“时事”和“新闻评论”版,抄了厚厚的一本,还有一大本剪报。这份报订了一年,儿子说不订了。

上了初三,儿子学化学,学得津津有味,他买了一些化学仪器,还有实验药品、试剂等带回了家。这可麻烦了,家中三个房,睡了两个,还有一间堆满杂物,往哪里放?而且,有些化学药品有毒,比如浓盐酸,滴一滴就可将衣服烧个洞,将皮肤烧坏,很危险。这个儿子,怎么这么荒唐呢。黄先生有点生气,不吭声,他让儿子找他妈妈。他私下里对太太说,这小子不知道发什么神经!

妈妈是医生,听过后竟然答应了儿子。然后,她亲自动手,清理杂物间。打扫干净后,给儿子布置了一间很标准的家庭“化学实验室”。她还在门上贴了张小纸条,上面写到:实验重地,闲人免进。

儿子白天在学校做化学实验,晚上回家后也做化学实验,兴趣很大,非常投入。

有一次为了要买一个试管,黄先生星期天骑摩托陪儿子跑遍全城,买了回来。回家路上遇上暴风雨,两人全身湿透。黄先生的一双新皮鞋也泡汤了,非常心疼。儿子对爸爸感谢不已,说:“等我工作了,我买一双最好的赔你。”

高中毕业时,儿子参加化学奥赛获一等奖,被学校推荐成为南方最好的一所重点大学的保送生。父母征求他的意见,他说他要参加高考,不愿意保送。黄先生夫妇觉得很可惜,又不能勉强儿子,最后还是尊重儿子的意见,放弃保送。结果,儿子参加高考考了高分,其中语文和化学两科尤其出色,被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

当地电视台了解到这个信息,请黄先生介绍经验。黄先生谦虚地说,他没有什么经验,只有一个体会很深刻,他说:“孩子的兴趣要呵护,个性要培养。有时候,孩子热情来了,也许只持续一段时间,也许会让家长莫名其妙,但只要不是错的,我们都要支持他、满足他。这个机会很难得,他会让孩子得到一般情况下得不到的东西。”

黄先生教育子女很成功,或许有很多因素,但这一定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教子有方有道,身教胜于言教——一位把“人品”

放在第一位的家长“我们这样家庭的孩子,不出问题则已,要出问题就是很难办的问题。”这是一位曾有过丰富革命斗争经验的省级老干部家长的话。他还说:“我看孙子,第一看人品,第二看能力,第三看学习。”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个孩子,成才需要智慧,成人则需要品质,要想在社会上取得成就,第一需要的还是品质。爷爷也看孙子的考试分数,但不是很在意。也许孙子学习成绩优秀,他不用操这份心。

古话说,皇帝爱金子,爷爷爱孙子。爷爷退休了,因此孙子的成长成了他的头等大事。孙子在学校担任英语课代表,参加演讲比赛,组织团员献爱心等,他都感兴趣,大力支持。孙子回家后,他们一起讨论,一起设计。学校组织语文教学研讨会,请有兴趣的家长自愿参加。爷爷跑了100多公里来参加这个会,先听老师上课,后参与讨论。在讨论会上,他作了很热情也很有见地的发言,让授课老师和学校领导受到很大的鼓舞。

教孙子学做人,爷爷从不讲大道理,总是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很本能地体现。他经常向班主任了解孙子的情况,与校长谈孙子的情况,然后想很多办法让孙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孙子对爷爷很敬重,有时把他当老人,有时把他当朋友。祖孙二人无话不说,无事不谈。

爷爷兴趣广泛,能唱歌,会跳舞,上网是常事,摄影很内行。他出了本影集《足迹》,记录了自己“跨越两个世纪,经历两个社会,从大山深处的穷孩子到革命战士,又成为省政府领导”的人生旅程。画册中那穷困的山村、坎坷的山路、解放战争出生入死的画面、革命建设深入一线的镜头,是他少年艰苦、青年奋斗、中年负重、老年潇洒的忠实记录,也是他正直、善良、坚韧、刚强、睿智、豁达、积极向上、奋斗不息的人生写照。这是一本特有的家庭教科书,孙子从好奇,到了解、体味、吸收,获取了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孙子健康成长,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我们私下谈论,这孩子颇有爷爷的气质和风度。

古人有“富不过三代”的俗语,也有“五代出侯”的说法。前者是盛极必衰的转化,后者指家风良好的累积。所谓风水轮流转,有其规律性,也是事在人为。倘若家长有清醒的认识和得力的做法,前者能够迁延,后者可以加速。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风气,每个家长都是无声的榜样。孩子既可以将长辈的优点发扬光大,又可以使长辈的缺点得到复制。“祖德蹈前哲,家风播清芬。”若家长总是用最健康、最淳朴的品质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家庭教育就成功了。因此,教子有道有方,身教胜于言教;父母养育孩子,家教塑造孩子。

顺着孩子走,没事别打岔——一位陪着孩子走过来的家长

卢女士的女儿考取了名牌大学,很多人向她取经,请教教子“秘方”。她说哪有什么“秘方”。禁不住大家一再要求,她说了一句话:“顺着孩子走,没事别打岔。”

她作了一些很平常的介绍:

小时候,孩子很听话,老师喜欢她,母亲看着她,让她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学。

上小学,她曾经有点“淘气”,如放学不回家、作业拖拉等,但只要有苗头,就会引起母亲的注意,批评她、教育她,让她改正。

进中学,孩子青春期时曾一度烦躁,母亲特别注意与她谈心、交心,常和她一起度周末,一起散步,一起聊天。这一阶段没出现反复,安全度过。

孩子一直积极向上,母亲总是跟着她的感觉走:一起设计,一起分析,一起分享。女儿高兴,她陪着一起开心;遇到小麻烦,帮她及时解决。

这并没有什么教育之道,她说,在他们家,一直就这样,平平静静地生活。若有什么问题,都能敞开心扉,诉说衷肠,什么事都不藏在心里,这是他们家的风气。爷爷、奶奶住在乡下,他们定时去看望,这是他们家的规矩。

从小到大,他们没给孩子报什么培训班,或者补课。孩子读书成绩一直很好,也很平稳。她说,什么事都有依赖性,你补了第一次,她就等着第二次。关键要有好的开头,然后保持良好的习惯。

她家的墙壁上,有几张奖状特别引人注目。仔细一看,“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都是不同时间、不同单位给家庭颁发的荣誉称号。

卢女士说,自己和先生都有很多奖状,女儿也有很多奖状。女儿提出,各人奖状贴在各人房间里,或放在抽屉里,唯有这类奖状挂在大厅。他们都同意。

看到这些,我们不由想到,在教育过程中,理论用于指导,方法用于操作,而这环境、氛围,它以无声、无形的力量,时刻都在影响、浸润、熏陶。它有着看不见的力量。

有人说,对孩子要么“不怎么管”,要么“管到位”,切不能似管非管,不伦不类。看很多家长,用尽心思,讲究科学,孩子成才;很多家长,好像没用什么心思,只是看着孩子成长,孩子照样成才。如此说来,这家庭教育,又有着另一番道理。

平静的生活蕴藏着幸福,温馨的生活滋养着智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成才的第一任教师。

让孩子走更多的路——一位有效利用家庭资源的家长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资源,要让这份资源得到最合理的使用。”这是李先生在子女教育中一句感受至深的总结。

李先生是广州一家国际旅行社的总经理。女儿喜欢旅游,李总就这么一个女儿,岂有不满足的道理!他从女儿九岁开始就带着她出国旅游,跑了十几个国家。女儿从只看热闹,到学看门道,几年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更开朗,更热情,更善于交际。女儿的语言能力很强,能讲流利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高二时,作为来校访问的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的全程翻译,受到杜教授的特别赞扬。

女儿高三毕业时参加中国传媒大学的专业考试,在几万名考生中,专业课拿了第一名。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她的英语会话。

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就美国的一座城市谈谈自己的看法。她浏览了阅读材料,清清嗓子,侃侃而谈。从城市谈到市民,从人文谈到经济,从市政方针谈到个人认识,谈得“知识面广阔,见解深刻、独到”,谈得主考老师从心里面称赞。材料所涉及的城市是美国洛杉矶,她去过几次,有一次在那里住了六个月。

按规定,此类面试的时间是十分钟,但已经大大超过了,家长在外面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回事。带队的卢老师却说:“别急,有戏了!”后来一查,果然如此,主考老师给了最高分,全国五大考区第一名。女儿被中国传媒大学英语播音与主持专业录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家长会上,大家要求李总介绍子女教育的经验。他说:“古人说要‘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就是要长见识,长知识。读书的事靠孩子自己,走路的事我能帮她。我让女儿走千里路,走万里路。让她尽可能地到世界各地,了解风土人情,领略自然风光,汲取人文精神。”

每位家长都从事不同的事业,也就有不同的教育资源。你搞企业,你可以让孩子利用假期帮你管一个班组,提高管理能力;你是画家,你可以培养孩子欣赏书画的雅趣,提高艺术素养;你是领导,你可以让孩子学学对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进行思维训练;你是农民,你可以让孩子和你一起下农田耕耘,感受那份辛苦和收获的喜悦。当孩子在综合能力、文化素养、精神、意志等方面得到与众不同的提高时,说明你的教育资源已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是做家长的一门学问。

李总经常到学校与老师探讨孩子教育问题,他陪同孩子到北京前也曾与我们商议有关指导。孩子在参加面试的前一天晚上,我给她发了个信息以作临场前的鼓励:“人在做一件大事的时候,不仅要聪明,而且要精明。”学生做到了,她在面试中表现得非常得体。孩子的父亲,利用自己的职业,提高了孩子的素质,帮助孩子圆了大学梦。

成功的家庭教育有不同的做法,利用家庭资源帮助孩子成功是更方便、更有效的做法。

每月找校长讲几句话——一位鼓励孩子大胆交流的家长

那一年,有一个学生找我特别多,每月至少一次,有时两三次,想请教校长,和校长聊聊,我当然很热情地接待他。以后发觉这里有文章:一是每次都有新问题,二是找的地方不只是办公室,还有球场、阅览室等。谈的内容很广泛,有他自己的事、班上的事、家庭的事、国家的事等。

我一直很重视与学生交流,觉得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有更多的学生愿意与校长交流,对学校管理很有意义。而我自己,也能找到近距离接触学生的感觉。

以后,我发现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谈的问题越来越有分量,谈的语言越来越有水平,谈的方式越来越多样,谈的内容越来越让我感兴趣。渐渐地,我喜欢上了他,觉得跟他谈话很有意思。若有一段时间没见他,倒想找他聊聊。

有一次,我表扬他,说他进步很大,尤其是说话水平。他说:“我老爸告诉我,若能每个月找校长谈一次话,他就奖励我。开始我喜欢在家里找老爸辩,不敢找校长谈,后来敢了,渐渐上了瘾,不找爸爸,只找校长。”

原来如此!我不得不佩服家长的高明,他把与校长对话也纳入自己的家庭教育之中,孩子岂能不进步。

说话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说话能力的提高。这一能力要经历一个敢说和会说的发展过程,这里有知识的积累、有技巧的使用、有水平的提高。善于说话、多交流可让孩子开朗、活泼、豁达,有利于人格的健全。

我还是很热情地与这位同学交流,但没敢在大会上表扬他,我担心全校的学生都学他找我个别谈话,那会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与孩子分享快乐——一位善于鼓励孩子的家长

女儿数学竞赛拿了一等奖,回家告诉父亲。父亲很开心,二话没说,卷起衣袖,走进厨房。他亲手做了孩子最喜欢吃的三个菜,端上桌子。他拿出两瓶可乐,喊着女儿的小名说:“玲玲,祝贺你。干!”说完,他一口气喝干。

父亲是医生,平常不吃甜食,今天例外。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女儿在学校能拿个什么奖,父亲都要“分享快乐”,表示祝贺。做法很简单,给女儿做几个菜,喝一瓶可乐、雪碧或女儿最喜欢的酸奶。

父亲是个大男人,平时不下厨房。大家都各吃餐厅,很少聚餐。父亲很斯文,话不多。每当这样的场合,他就像是另外一个人,眉开眼笑,情绪格外好。女儿不在意可乐、雪碧或者酸奶,就喜欢吃父亲亲手做的菜。不是父亲做的菜有什么特别好吃,而是喜欢看父亲那个高兴的样子,让她心里格外幸福。小学三年级时老师让学生写“你的理想是什么?”,女儿竟然写道:“让爸爸开心!”于是,她总是很努力,争取拿更多的奖让爸爸开心。

母亲也很高兴,说:“爸爸做饭,我洗碗。”又讲了几句“妈妈”的话,意思仍然是两点:“一祝贺你拿奖,二祝愿你再拿奖。”

按照惯例,女儿要介绍一下获奖的有关情况,如怎么复习怎么考试,得分和排名,老师的评价和同学的议论等。说到高兴时,女儿还会唱一曲小调,那是她最喜欢的一段家乡戏。在学校不敢唱,因嗓子不靓。现在,她可以撒个娇,放肆一下,而且规定妈妈要陪着唱。三个人,三个菜,吃得有滋有味,吃来一屋子欢乐,吃来女儿学习的新动力。

人需要鼓励,需要表扬,特别是孩子,尤其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

表扬能鼓励孩子,当然非千篇一律。适当表扬有用,滥用表扬无益,而且为表扬而表扬则可能有害。做父亲的若能做到与孩子融洽相处,他的精神、他的向往,都会成为孩子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今天,父亲采用的这个方式,很简单、很朴实、很真挚、很深情。它凝聚了爱心,又蕴涵着用心,也显示了期望孩子进步的内心世界。国有国情,家有家情,也许它不是最好的方式,却是这个家庭最受欢迎、最有用也最到位的方式。

它,给了孩子一个肯定,一个欣赏,一个快乐,一个鼓励。

初一学生做了篇大文章——一位能激发孩子潜能的家长

黎扬在寒假中写了一篇大文章:《举办出国留学报告会策划报告》,12页,共计一万二千字,思路清晰,材料翔实。一份报告,七个附件。从策划动机,到活动安排,到具体操作,包括会议通知、给两位指导教授的邀请函以及对他们的介绍,非常周全。一个初二学生能写出这么一篇大文章,让我们感到惊喜。

黎扬小小年纪,少年老成。思考有见地,办事有主张。写作能力很强,组织能力也很强。他有意出国读名牌大学,常在网上搜索有关信息。与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不少同学。于是他想,办一个报告会,分析一下出国留学的好处、弊端;看哪些人适合,哪些人不适合;怎样出国留学,怎样选择学校,让大家有个了解。黎扬是学生会主要领导,他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掀起一个学习的高潮,促进学校的学风建设;二是让同学们有机会进入世界名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黎扬的爸爸是深圳一家公司的老总,很忙。看到孩子要做这么大的一个策划,觉得与他的年龄和资历都不相称。但他看到孩子一脸的自信,感到很有意思,决定帮帮他。他们父子约定:报告由儿子写,父亲帮着看;父亲只提意见,儿子进行修改。提不出好意见父亲负责,改得不满意儿子负责。于是,父子俩写写改改,改改写写,弄了一个多月,牺牲了儿子的旅游、父亲的休假,将这份父子合作的作品完成了。

语文老师看完报告后说,内容既有学生设想的稚嫩,又见父亲经验的成熟;文笔体现了学生的青春气息,也看到成人思维的痕迹。最后他得出结论:学生下了功夫,家长用了心思。

学生会认真地讨论这份《报告》,决定根据策划意见,举办并开好报告会。

一个孩子,当他产生一个有朝气但也有点超越常规的想法时,家长怎么对待。是呵护、支持,还是漠然视之?

一个孩子,当他在兴致之下要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时,家长是热情帮助,不厌其烦,还是只做旁观者?

爱好、特长、专长是人的专业发展三部曲,而就其专业内容来看,很少能始终如一。成熟的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但绝不过早地给孩子“铸模子”、“圈圈子”、“定调子”。他们的做法是:关注孩子,把握时机,激发、呵护、培养孩子的兴趣与情趣。

孩子的成长往往是两种状态的交错,一是按部就班,步步行进;一是倾注精神,跳跃性发展。前者是常规性积累,后者能获得突破性提高。有见识的家长重视前者,更注重后者。因为它是难得的发展机会和关键时刻,让孩子的想法得到支持而成熟,让孩子的做法得到帮助而成功,它将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

黎扬现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就读,是学生会的干部。他说,当年策划这份《报告》有一股初生牛犊的勇气,在爸爸的帮助下,将一个与自己年龄不相当的事情做成了。现在看来,收益很大。

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一位让事业与孩子学业

同步发展的家长“父母的事业发展跟我的成长是同步的。”这是一位叫王小红的同学说的。

小红的家在汕尾,她还没出生时,父母开一个小餐馆,苦心经营,历尽艰辛。小红六岁时,父母改行办起了制衣厂。父母很忙,小红一个人待在餐馆附近的小屋里,孤独寂寞。进小学时,她自己上学,父母没时间陪她。上中学时,父母扩大投资,将企业发展到有千名职工的规模。父母更忙了,照顾不到家,于是,她远离家乡,来到四五百公里之外的英豪学校求学。小红的成长,有险遇车祸的惊吓,有母亲边打点滴边批文件,打完点滴又进工厂的记忆,有告诉老师家里不如学校好的感受,有倾听母亲忙于工作而难以照顾孩子歉疚后的理解。小红对父母的情感,是一根发展的曲线,由无奈到理解,由不怨艾到对父母劳累的同情,由对父母的听从到对母爱的深刻领会与感激。

很多家庭都有着类似的经历,但小红家却尤为特殊。母亲说,为了孩子,我怎么辛苦也能承受。女儿说,我深知父母为家庭创造的一切来之不易。我必须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父母严格管理工厂,认真学别人的经验,保持产品优质;女儿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的前列。父母的产品参与评比,获得很多荣誉;女儿努力拼搏,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录取。那年夏天,小红到广州参加“动感媒体主持人大赛”,在9000名选手中获得了前20的好成绩,为家庭争了光。

小红说:“父母事业的发展跟我的成长是同步的”。原来,十几年来,父母与她既有在生活上互相关心的心愿,又有在工作和学习上互相促进的默契,还有各自的奋斗目标。在这个家庭,父母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孩子走进了大人的世界。父母与孩子,互相成为对方发展和提高的动力。

中央电视台“家庭”栏目摄制组来小红家采访,他们被这样的家庭境界感动。他们将镜头对准这一家人,对往事进行回顾,他们在短片《起点》的结尾不由发出感叹:“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他们在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孜孜以求,在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在无形地影响着女儿。有时候,孩子不光是听父母说什么,更多的时候,他们在看父母怎么做。”

女儿太纯,像一杯水——一位轻松、巧妙调整女儿情感的家长

女儿王玲刚上高二,收到一封男孩的信。她将信交给妈妈,说:“有个男孩说喜欢我。”女儿很单纯,特别亲近母亲。觉得天下唯有母亲一人,她可以交心,什么话都说,不需隐瞒,不必顾虑。

母亲唐女士接过信大吃一惊,女儿的学习刚刚上路,竟遇到这么个问题。她很着急,却故意淡淡地说:“你大了,长得又漂亮,男孩喜欢你很正常呀,我当年也是这样的。”女儿听妈妈这么一说,抿着嘴笑,说:“真的呀!”母亲说:“是呀,妈妈哪会说假的?”母亲又说:“你能不能告诉我是哪个男孩,妈妈帮你看看。”女儿点点头。

那天母亲到学校,女儿从教室里跑出来,拉住妈妈的手,用眼睛朝门内瞥了瞥说:“从门边数第三组第四个。”母亲“仔细”看了看,回家对女儿说:“这个男孩不行,你看他那个眉毛、鼻子长得多难看。你好好读书,先别想这些。”母亲当然委屈了这个男孩,男孩也不知道自己不声不响地被人“臭”了一顿。女儿呢?听妈妈这么一说,没吭声,只低着头看书。母亲看女儿好像有点心思,又没怎么当回事,打住了,不再说什么,她静静地观察着女儿的反应。

唐女士远离家乡来广东工作,女儿离开了特别娇宠她的爷爷、奶奶,离开了话不多、但可以为她不惜一切的父亲。她读书比别人早,一直是班上最小的妹妹。生性胆小,见人腼腆。喜欢玩,看小说,还有拉手风琴。她凭小聪明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到新的学校适应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刚刚有点状态,就遇到这种事情。所以,这件事让母亲着实担心。她观察了一段时间,也很随便地问过两次:“那男孩又写过信给你吗?”女儿说:“没有。”母亲发现女儿的表情有一点异样,不知道是不太懂这回事,还是对那个男孩不感兴趣,或者是听了妈妈的话,没有新的发展,一切很正常,她终于放下了一颗心。

两年后,王玲考取了理想的重点大学。唐女士的几个同事在一起谈起这段往事时,大家都称赞唐女士处理得好。唐女士说:“当时我心里又急又气,倘若发一顿脾气,或者讲一通大道理,孩子能否接受,还很难说。我把女儿当朋友,是妈妈也做‘大姐’,她能听我的。其实,她后来还收到别的男孩的信,没交给我。我知道,装作没看见。这件事就这么悄悄地来,也悄悄地去了。当然,我委屈了那个男孩,那小伙子长得很帅。但我这样处理,对他也是好事。”

大家又谈到自己的孩子,都认为孩子到了青春期,情感意识朦胧,男女孩爱慕对方,是很正常的事。作为家长,有时候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有时候却要装点糊涂。只要细心观察,充分理解,运用智慧,就能帮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说到这里,母亲又有了新的担心。她说:“女儿太单纯,像一杯水。在身边时我能把握,到社会得靠她自己啊!”母亲解决了眼前的“麻烦”,想的是将来可能的“麻烦”,真是操不完的天下父母心啊。

爱心、用心、耐心——一位帮助

孩子度过青春困惑期的家长

女儿正是豆蔻年华,与一位男同学关系密切。一个深夜,女儿在家里接到男同学的电话。对方滔滔不绝地倾诉爱意,表示对女儿的学习非常关心,还告诉女儿要有面对家长反对的思想准备。

女儿的反常举动,引起母亲王女士的警觉,她在自己卧室通过连线电话“偷”听到通话的全部内容,如坐针毡,没想到一向乖巧听话的女儿竟会这样。她第一次对女儿发火,要求女儿立即断掉这种联系。她告诫女儿,不要毁掉自己的学业,也不要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女孩的青涩花季。由于身体发育的特殊性,她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方式有很大被动。她们多了些叛逆,多了些躁动,也容易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来。

母亲生硬的做法让女儿接受不了,她认为自己不是早恋。男孩子要求自己好好学习,并非谈情说爱。对方平常帮自己补课,他们在一起很开心。她认为妈妈太武断,没道理。她一声不吭地忍受着挨骂,但在心里决定:你骂吧,尽管骂吧,我一定会与男孩联系下去!

女儿的逆反心理被母亲发现了,她在抗拒,不说话,烦躁,敢怒不敢言。王女士精明能干,在事业上遇到什么难题都敢面对,都能解决。她善于从思想上分析问题,想方法解决问题。如今她有点手足无措,这次她遇到了一个更大的难题,一个家庭教育难题。

此后一段时间,母女俩一直处于一种不冷不热、不尴不尬的状态。“骂”不能解决问题,又不能不管。王女士决心换种方法,探寻与女儿沟通的技巧。

一次,著名歌星陈慧琳来广州,女儿私下约了表姐,俩人在白云宾馆等了几个小时,就为了看陈慧琳一眼。回家时,她买了陈慧琳的歌碟和书。以前,母亲反对女儿追星,认为太浪费时间,也浪费感情。这次,她一反常态,下定决心女儿追什么她也追什么,要跟女儿形成共同语言。于是,她跟着听陈慧琳的歌,看陈慧琳的书。结果,她发现陈慧琳有很多方面的优点值得自己学习。于是她向女儿声明,从今以后不反对她追星,支持她追星,自己还要和她一起追,一起寻找共同的感觉和乐趣。

她们终于缓和了紧张的关系。

暑假,为了让女儿与男孩子保持距离,有个认识和反省的空间,期待她有所感悟,母亲安排女儿到国外旅游。她还登门和男孩家长一起商议,探讨防止双方子女交往过热而影响学习的办法。对母亲用心良苦的一系列做法,女儿有过抗拒,有过反省;有过配合,有过反复。

母亲捧起了放下多年的《心理学》,再一次给自己充电,探寻教育女儿的良方。

家里最讨人喜欢的小狗才一岁,它“早育”两个小狗崽又很快夭折。母亲利用这件事给女儿上了一堂课,她说:“狗不到一岁生崽,太早,没有经验,小狗崽都可惜地死去。因为小狗还没长大,担负不起生崽的责任,结果伤害了自己,更伤害了孩子。”母亲又说:“人也一样,什么样的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情,否则将会受到惩罚,会遗憾终生。”女儿深有体会地说:“有道理啊!”

母亲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效果。在母亲的耐心指导和教育下,女儿的感情慢慢从炽热冷却下来。男孩转学时,她曾决定不顾一切地要利用晚自习时间,在校外的另一个地方见他一面。妈妈知道后立即打电话进行劝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还是取消了约见,毅然返回学校,完成了一个非常不易的转变。

来自家庭的关怀和温暖又填补了女儿失落的精神空间。女儿认识到:“妈妈是对的!”觉得自己让妈妈费了太多的精力,很内疚,对不起妈妈。最后她把精力投入到自己最应该做的学习中去,很快就取得了进步。

一场因男女孩过热交往而引起的家庭风波过去了,女儿终于从旋涡中摆脱出来。她在人生的旅程上转了一个弯,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作为母亲,对孩子的这种交往看得过去肯定不行,看不过去也不行;任其发展不行,操之过急地制止也不行。在母亲的帮助下,女儿完成了一个由热到冷、由朦胧到清醒、由沉溺到解脱的过程。

回顾这段经历,我们认识到,青少年在成长中难免走弯路,弯的直径越大,损失越大,对他们的影响也越大。作为家长,要想孩子尽可能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或只走很小的弯路,需要正视现实,需要爱心奉献,需要用心探求,耐心调教。

子女的教育是大事,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家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汲取文化营养——一位善于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家长

匡先生的儿子、儿媳在异地工作,上下班没个准儿。孙女读书成了问题,没办法,只好由爷爷、奶奶承担起来。

有人说爷爷、奶奶带孩子不利于教育,一是过分溺爱,二是知识落后,三是观念陈旧。怎样跳出这个怪圈,培养出优秀的孙女,也为爷爷、奶奶们争口气,这让匡先生费尽心思。

孙女出生一周就来到爷爷身边,从咿呀学语,爷爷就带着她玩儿,见什么,就说什么成语。如山清水秀、高楼大厦、红花绿叶、车水马龙等,看见河中有鹅儿浮水,就教她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孙女喜欢听爷爷讲故事,兴趣来时,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听。爷爷有时很忙、有时很烦、有时很累、有时很不舒服,但不管怎么样,孙女的要求,他都会满足。否则,孙女不答应,还会找奶奶“发话”。每天三个故事,少了孙女会说爷爷“小气”。

孙女上中班,爷爷买了很多故事书,与孙女一起读。孙女读故事认了很多字。遇到有不认识的,画个横线,遇到几次,就认识了。有不懂的,她画个圈,爷爷解释一下,她就懂了。爷爷懂拼音,但不敢教孙女,怕教不准。孙女记忆力特好,她识的字,完全是读故事书记住的。

孙女上幼儿园大班,读的故事更多。什么“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睡前故事”等。读过以后,她讲给小朋友听。平常讲话,她时不时会讲出一个词语,一个句子,都是故事中的。于是,孙女成了小朋友中最会说话的“铁嘴”。

后来,爷爷教她编故事。爷爷说:“从前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几个小和尚……”孙女打断说:“这个故事我知道,我来说。”她说了一通她已听过的这团团转的故事。于是,爷爷重新编故事,编“小马与老牛”、“门前有棵桂花树”、“从飞机到飞船”等,都是自己编的。听几次后,孙女说:“这故事,我也会编。”刚开始她编很简单的故事,后来又编有点趣味的故事,编有点“弯弯绕”的故事。每编一个故事,爷爷都会评价一番,表扬一番。后来,爷爷编故事升级了,要与孙女联合编,一人编一段,叫故事接龙,孙女想象力很强,编得很顺。

孙女的爸妈放假回家,爷爷吩咐他们:假期孩子交给你们,每天至少给孩子讲三个故事,编一个故事。爷爷的理论是:好习惯不能中断,中断了很难捡回来。

孙女进小学一年级,老师发现她认识很多字,作业题目不用老师读,她全认识。考试拿了第一名,老师综合几次语文测试成绩,发给她语文“状元”奖状。爷爷、奶奶很高兴,说:“看,读故事读出个状元,下次再拿个数学状元怎么样?”孙女正看《包公审石头》的故事书,顺嘴就说:“知道。”她答得很轻松,估计不清楚“状元”是什么意思。看完故事,她忽然说:“爷爷,我觉得毛主席和包公都很伟大,但伟大不一样。”爷爷问:“怎么不一样?”她说:“毛主席是管理国家的,包公是解决问题的。”一个一年级孩子能作这样的评价,很难得。爷爷表扬她说得好,并根据家庭的奖励机制,给她记三颗红星。

孙女大了,读故事不“过瘾”,要读书,读很多的书。爷爷没落后,陪孙女一起读,孙女读什么,他就读什么。孙女来了兴趣,讲给爷爷听。讲得好,爷爷表扬她“真厉害”;讲得不好,爷爷讲讲自己的。孙女有时表扬爷爷,有时与爷爷争论,爷孙俩争得面红耳赤。爷爷说“凡事要认理”,有时你说服我,有时我说服你,但有时谁也说服不了谁。

孙女读完小学,进了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语文尤其棒,考试拿高分,竞赛拿一等奖,电视台还对她进行采访,作专题报道。

我们很欣赏这位爷爷,要他谈谈体会。他说:“孩子的爸爸、妈妈没时间,我们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这个兴趣要培养。兴趣比金子还可贵,我们不要勉强孩子一定要学什么,要根据孩子的爱好,要讲究方法,要有耐心。”

请你“拿个意见”——一位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家长

陈先生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做得很红火。当年他下决心变卖家产从四川进军广州,在考虑是做鞋生意还是服装生意时却举棋不定。夫妇俩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发现各有利弊,很难决断。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用两张纸片分别写上“鞋”和“服装”,揉成团放在桌子上,他们对才八岁的儿子小卫说:“你拿个意见吧,你抓哪个我们就做哪门生意。”小卫感到很新鲜,信手抓了一个,打开一看:服装!于是他们决定做服装生意。后来服装生意做得很顺手,门面也扩大了。后来家庭有什么拿不准的事情,都要小卫“拿个意见”。久而久之,“拿个意见”成为家庭决策的惯例。

小卫渐渐长大了,家里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需要研究,他都会“拿个意见”。有添置家庭用具的小事,有买房的大事,有购置店铺铺面等更大的事,还有小卫读书这种“特大”的事。当然,后来“拿个意见”与第一次不同,小卫只是提出看法,分析道理,以供父母参考。

父母慢慢意识到,让儿子参与家庭决策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越来越会说话,越来越会分析问题,越来越为父母着想,越来越有责任感。

与小卫同住一个小区的有几位校友,小学毕业上初中,有两位打算转学。家长们聚在一起商议,父母回家征询小卫的意见,小卫想了一会说:“如果服装生意做得很好,又何必改做鞋生意呢。”爸妈觉得很有道理,就没动让小卫转学的念头。

小卫进了初中,选上了班干部。班主任说,小卫想问题很周到,特别善用脑子。同学们说,小卫的能力很强,班上他负责的事情,做得最好。一次,学生会组织校外活动,他担任初中部总指挥,他把活动安排得既严密又妥帖,没让老师操心。同学们玩得很畅快,也很有收获,非常成功。

他学习很用功,成绩一直不错。他说,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对自己负责。学习成绩没搞好,就像爸妈做生意亏了本,是自己没努力,没想办法,没尽责任。

原来,父母与小卫有个约定:你好好读书,父母好好开店,大家各负其责。

责任心,是关系到一个人日后取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重要品质,需要从小培养。小卫父母开始未必有这个意识,后来才逐渐有了这个意识。因为他们越来越懂得,孩子有责任心,是成长中很关键的因素。

读书也像做产品,过程最重要——一位善于“看”作业的家长

王女士夫妇从湖南来到东莞打工,几年后,先生从工人、班长,做到车间主任,挣了一笔钱。后来,他们夫妇商议:“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做老板。”于是,他们租厂房、招工人,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皮具厂。三年后,他们的皮具产品在质量评比中获一等奖,订货量大增,他们又扩大规模,投资兴建了自己的厂房。

企业做大了,工作更多了,王女士却“下岗”了。王女士的丈夫林先生说,反正要招聘工人,不如多招一个。他要妻子负责儿子教育,兼料理家务。

儿子林成读小学五年级,由于跟着父母“南征北战”,读了五年书竟换了六所学校。林成特别聪明,读书却不上道,做作业一马虎、二拖拉、三抄袭,没有学习兴趣。孩子落到这个地步,父母不能怪他,因为是父母为创业影响了他。林先生说:“父母耽误了孩子,有责任补回来,不能赚了钱却丢了孩子教育。”于是,这担子就落到王女士肩上。

王女士读过初中,对于小学课程,语文无障碍,数学没问题,外语也能捡起来。她给孩子补课,用了所有能用的时间,但效果不佳。后来,她换了个办法,让儿子预习,有不懂的,母子俩一起学,效果不错。每到假期,她给儿子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又安排一定的时间学习。儿子玩得很开心,学得很有趣。

林成进入初中后,王女士看课本有点吃力。自己学的差不多都忘了,渐渐地,她看不进去了。怎么办呢?她又换了个方式:看作业。怎么看呢?一看是否整洁,二看是否全对。她说,看“整洁”促儿子作业认真,看“全对”让他上课更认真。后来,她又加一条,看是否涂改。她说,做作业若能落笔生根,形成习惯,考试就像做作业,不会紧张。她将作业卷面分“甲、乙、丙”三个等级,几道题,几个对号,占多少比例,都记入流水账,摆在大厅最显眼的地方。孩子做得好,她会当着他爸爸的面表扬一番,不时送个小奖品,或者做几道孩子最喜欢吃的菜。

林成性格有点大大咧咧,有时想偷个懒,打个马虎眼。妈妈发现了,会教训他:“读书像做产品,过程最重要。你看我们厂做皮具,备料、裁料、台面、车位、检验等,一步不能少,否则不能出好产品。你读书也是这样,把好上课和作业两个环节,成绩就会好。”此后,孩子上课用心了,作业认真了,成绩慢慢上来了,有几科成绩还很优秀。

学校实行“作业满分工程”,鼓励学生做作业尽可能得满分,以促进中下程度学生的提高。王女士非常配合,她在家长会上说:“学校的规定很科学,理科全对算满分,文科A等级也算满分。孩子考试得满分很难,作业得满分不难,只要上课认真、作业认真就能做到。”说到这里,她脸上露出笑容,说:“我和学校领导想到一块儿了。孩子平时上好课,做好作业,成绩怎能不上去?”

有家长问,孩子抄袭怎么办。她说,孩子大了,比我们精明。家长看作业,他有时会给你玩一点小聪明。有次看作业,发现老师打了个大问号,有道题过程是错的,答案却是对的。一追问,原来是抄了别人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她毫不含糊,让孩子不好意思,甚至很难堪。她对孩子说:“我们做皮具,机制不能代替手工,修面皮不能代替头层皮,搞假就会露馅,会退货,会吃官司,会破产。”她告诫孩子要诚实,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会可以向别人学习,但不可以抄别人的。从那以后,孩子再也不抄袭了。

王女士当过代课教师,懂得教育的道道,大家都赞扬她。王女士又说:“因为我们的拖累,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我看作业是想引他上路,是没办法的办法。看了三年,孩子的习惯变好了,我已经不看了。我担心,靠父母管着才好好读书,他会产生新的不好习惯呢!”

王女士决定上班工作。做哪行?先生说:“你防止作假有点办法,你就负责产品检验和质量监控吧。”上班后,她偶尔会给孩子通个电话,内容很广泛。有时还谈谈作业,但只是问问而已。

同意你的要求,但有个条件——一位让孩子假期愉快又充实的家长

学校决定新学期对高一实行按层次分班,一下子捅了马蜂窝。学生和家长一个个盯着成绩榜,看着班级的划分与教师的安排。王兰差三分,进不了A班,排B层次第一名。她非常难过,后悔考前没抓紧,就差了那么一点。王兰本应进A班,平时与她成绩差不多的同学都进了A班。

看到女儿一副沮丧的样子,母亲李女士感到既气愤又同情。考前她曾“敲打”过女儿:“中考是对智力和知识的检验,毕竟是大考,你应该有点紧迫感。”女儿却一脸的不屑,说:“紧迫什么?考个高中有什么问题!”母亲又告诫她:“你对考试可以有平常心,但绝不可以懒散。”但女儿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人家加班复习,她玩新买的魔方,还不时拨弄着在母亲面前兜一圈。现在,女儿没能上A班,她一下子蔫了,一天到晚无精打采。

女儿磨磨蹭蹭地来到母亲身边,求她给学校领导讲讲情,让她进A班,她保证跟得上。母亲没好气地说:“你的事你处理,自己找吧。”女儿哪敢!背地里,李女士找到校长,商议有没有调整的余地。校长说:“学校规定综合素质可加分,但一定要有材料,要经过评审。”李女士向女儿如实转告,女儿低着头掐手指,半天没吭声。

其后一家旅行社组织学生参加“新西兰暑期教育考察团”,为期15天,内容有在当地中学生家住宿、生活、结谊,还有到著名大学、中学参观等。

王兰硬着头皮向父母要求参加此次活动,父母一听,经费没问题,但初中孩子能考察什么。他们一商议,决定答应女儿。李女士对女儿说:“同意你的要求,但有个条件:考察回来,你必须交一份考察报告,四千字。”女儿犹豫了一下,随即又坚定地说:“可以!”

每年放暑假,家长很麻烦。很多孩子暑假过了,书本忘了。怎样让孩子过得既愉快又充实,还不中断学习,是个难题。王兰中考没考好,进不了A班,作为母亲,李女士也是个要面子的人,为此事几夜没睡好觉。上次校长介绍学校对“综合素质”加分的具体规定,有一条是:假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写出不低于三千字的报告,可给10分以内加分,这促成了他们此次的决定。

15天后,王兰回来了。三天以后,一份《新西兰教育考察报告》写好了。两大部分,十个要点,洋洋洒洒,五千多字。第一部分“新西兰简介”,从“概况”、“教育”和“我所寄宿的家庭”三个方面,记述了新西兰的地域、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特别受重视的教会的情况。第二部分“新西兰教育”,介绍了新西兰教育体制,以及独特的“自由的学法”和“艺术的教法”。最后,她还谈了自己的体会、认识和联想。报告的文字通顺,材料翔实,很有看头。看来,王兰此次旅游,用了心思,是带着任务去考察的。

李女士翻阅着女儿的考察报告,表扬女儿报告写得不错,女儿调皮地说:“首先,你给我下任务,我哪敢不完成。其次,这次活动很有意思,我大开眼界。再次,我遇到了一个新西兰女孩,与我同岁,讲英语,也会汉语,我们很谈得来,了解到很多东西。”其实还有一点她没说,她心底有数,那就是学校“综合素质”加分的规定,临行前妈妈给她透了个气。

王兰将《新西兰教育考察报告》送到学校,经过评审,得了九分。开学时,王兰进了A班。同学们都很奇怪,有不清楚而疑惑的,有知道缘由而钦佩的。她没说什么,坐到位子上,认真看起了书。从此以后,王兰认真踏实,勤奋刻苦,像变了一个人。学校将她的《新西兰教育考察报告》登上校报,赢得很多赞扬。王兰如同开了窍,写作能力一下子提高了很多。三年后迎接高考,她吸取教训,更加用功,考取了重点大学。

孩子毕竟是孩子,在成长中难免有退步和挫折。家长要怎样面对,怎样引导,这里有学问。王兰中考失误,家长通过一次旅游,让她吸取教训,加倍努力,高考取得了好成绩,于是,挫折变成动力,坏事变成好事。

并非可望而不可即——一位帮孩子实现梦想的家长

女儿文欣想考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与主持专业,志向可谓远大。作为母亲,何女士认为女儿有点异想天开,不切实际。

对于自己的理想,文欣很神往,很执著。母亲没办法认同,但也没理由反对。但后来,何女士仔细想想,觉得女儿似乎真有这方面的天赋。女儿从小爱读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很广;从幼儿园开始,她当过很多次主持人,颇有主持人的气质;她思维敏捷,舞台形象好,应变能力很强。想到这些,何女士觉得自己应该支持孩子,给孩子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于是她开始从学习、生活、交往等各个方面给孩子创造条件。

而一个专家的评价几乎让她失去了信心。学校鲁老师陪同母女俩千里迢迢来到京城,请一位在媒体界享有盛名的专家面试,希望得到他的赏识,再请他进行专业辅导。没想到专家面试后对鲁老师说:“孩子缺乏表演天分。”这句话如同向母亲泼了一大盆冷水。

母亲和鲁老师都很郁闷,不敢告诉孩子。文欣不知道专家的评价,她志向没变,热情未减,一如既往地钻了进去。每天都那么勤奋,那么阳光,那么开心,简直像是有个舞台正在等她登场。母亲无法拦阻,但心里又很受煎熬。她反复分析,冷静思索,翻翻传媒大学的招生资料,又看看女儿的可爱样子,她忽然觉得,专家讲的话未必就是金科玉律,女儿的梦想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知女莫如母,女儿的那份自信,一定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那一年,中国传媒大学在英豪学校设立南方考点,此前举行艺术专业培训。何女士心里在盘算让不让女儿参加培训。这不仅有一个数额不小的培训经费问题,还有一个高考前复习时间的安排问题。

何女士是个热心家长,是学校家长委员会的负责人。十几年来,她心甘情愿,为学校的发展花了很多时间,用了很多心思,做了很多事情。将她的女儿送进最理想的大学,一直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个心愿,希望能将此作为对家长的一个特别回报、一份最好的礼物。学校决定,让学生免费参加培训,促她一促。同时建议何女士:让孩子做好报考传媒大学和普通文科两个准备,以求保险。

学校的鼓励、家长的关心,文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更努力,更投入。这一阶段,她有了一个跳跃性的进步和质的提高。

高考放榜了,文欣不负众望,文化课成绩与专业课成绩都考得非常好,超水平发挥。她顺理成章地被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录取,专业是播音与主持艺术。

孩子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何女士满面春风,带着孩子来到学校,办了几桌丰盛的谢师宴。她高高举起酒杯说:“女儿很幸运,实现了理想,非常感谢学校。”我们也高高举起酒杯说:“学生很幸运,达到了目标,应该感谢母亲。”

幸运,需要努力,需要实力,需要勇气,需要睿智。幸运是偶遇,也是积累。它需要坦实的心路,更需要明智的抉择。

文欣的母亲,既是呵护孩子的教练,更是对一颗在临界线上闪烁不定的新星施加动力的推手。孩子经历了一次考试,母亲也经历了一次考试,母女俩共同经历了一场艰辛而又成功的考试。

给老师写封信,与老师交流——一位要求孩子有点绅士风度的家长

刘老师性情直爽,说话幽默。班上同学跟他很亲近,因为他姓名中有个“发”字,大家私下里都称他“发哥”。

但刘老师脾气不太好,有时会沉不住气,眼睛一红,就火冒三丈。这时候,同学们会说,刘老师发“张飞脾气”了,都让着点。他曾为一件小事与同事大吵,受到学校大会通报批评。刘老师很难受,学生私下里安慰他说:“刘老师别怄气,我们心里有你。”

不久,刘老师所在的班上出了个麻烦,班长王昊与他闹翻了,要换班,不然就转学。王昊号称是刘老师的“拍档”,也是他的头号粉丝,这让刘老师很没面子。刘老师找王昊谈了一次,谈不拢。没办法,他将“闹翻”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孩子的家长王经理。

王经理与刘老师经常交流,知道刘老师是个直性子。他对儿子说:“我在家对你妈妈发脾气,你常批评我,讲很多道理,还说我缺乏绅士风度。这天下没有不想孩子好的家长,也没有不想学生好的老师。老师也是普通人,难免有缺点。你何不给他讲点道理,也体现一点绅士风度呢?”儿子说:“他那个犟脾气,以为自己都是对的,我讲不了。”

王经理又将事情原委了解了一番,觉得刘老师确实做得不当。儿子是个大男孩,又是班长,只是好心做了一件错事,同学们都原谅他,觉得没什么,刘老师却上纲上线,在班会上批评他“笨”、“很蠢”,让孩子哪有面子?这个话,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我做父亲的也不敢说,老师怎能随便说?但王经理还是鼓励儿子与老师交流,建议他写封信给刘老师。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可以狠狠地批评他,批得他没得说,让他很难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王经理说:“刘老师粗中有细,说不定在后悔呢。”王经理还答应,信由他当面转交。

王昊听从了爸爸的话,他给刘老师写了封信,信中有几句话让刘老师很不好意思。他说:“您来自张飞当过县令的地方,您说您很欣赏张飞,要求我们也学张飞。学张飞的豪爽,但不学他的粗鲁;学张飞的正直,但不学他的简单。您这次恰恰表现得很粗鲁,很简单。粗鲁得让我受到伤害,简单得缺乏老师最起码的水平。若我们都学您这样,今后还怎么走出校门?”

刘老师收到了信,看了一遍又一遍。过了几天,他将王昊“请”到办公室,说:“那件事我错了,你就原谅我‘发哥’一次啦!”刘老师话不多,但很诚恳。王昊知道,他说这几句话很不容易,从那个语气、那个表情就可以看出。

从那以后,刘老师确实改变了自己,讲话柔和多了,态度和蔼多了。了解问题很细致,处理问题讲究方法。爽气还是爽气,爽气得让人很舒服。

师生俩和好如初,一切就这么过去了。王昊工作更主动,对刘老师更尊重,还是刘老师的头号粉丝。

“天下没有不想孩子好的家长,也没有不想学生好的老师。”王经理的认识可谓精辟。“老师也是普通人,难免有缺点。”王经理的境界可谓很高。在这个问题上,倘若家长采取另一种处理方式,如向校长投诉,或与孩子一起指责老师,或要求孩子换班、转学,最后的结果不得而知,但一定令人很尴尬,很棘手。

孩子受到委屈,很难接受。王经理为了教育孩子,也帮助老师,在处理中体现了修养和工作艺术,可以肯定,它将作为一笔精神财富传给下一代,孩子走上社会后,会在不同时间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情养性,提高文化素养——一位常陪儿子下棋的家长

钟先生是象棋爱好者,他儿子也是。星期天用过早餐,钟先生喊儿子:“龙仔,杀一盘!”儿子高兴得不得了,于是,父子俩摆上小茶几,“杀”将起来。

儿子钟龙天性好胜,小时候,连输两盘,他会哭,说错在一步,不服输,吵着要爸爸再下一盘。连赢两盘,他也哭,说爸爸下假棋、假输,骗他,要爸爸来真的,再下一盘。这下爸爸赢也不是,输也不是,说:“下就下吧,下到你不下为止。”后来,他给儿子说:“男子汉做事,要能赢不怕输。你输不得也赢不得,这脾气要改。”他与儿子订了个“君子协定”:输、赢都不许哭,哭一次罚一周不下棋。后来,儿子不哭了。儿子棋艺越来越高,父亲越来越觉得是棋逢对手。在星期天,父子俩最大的乐趣就是“杀一盘”。

钟太太开始很反对,认为要儿子下棋,不如要他看书。钟先生说:“孩子天天学习,回来还是学习,没好处。龙仔家庭作业做完了,应该调剂调剂。”太太又说:“你悠闲,陪儿子下棋,家务事全交给我。”钟先生说:“要么你来下棋,我来干活!”他明知道太太不会,故意调侃。

父子俩“杀”几盘,休息一下。钟先生去拖地,说拖地的事归他。儿子去洗茶碗,说洗茶碗的事归他。看着这父子俩,钟太太也没什么好说的。

其实,钟先生与儿子下棋是用了不少心思的。钟先生每下一盘棋都要说说自己的招数,什么三步出“车”,是主动进攻;叉上“士、象”,是稳定后院;“车”、“马”、“炮”齐上,是协同作战;小卒子过河抵半个“车”等。儿子听了,活学活用。父子俩面对面角逐,时而快速激战,时而静静思考,时而沾沾自喜,时而眉头紧锁,下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有时候,钟先生和儿子散步,边走边谈“棋经”:棋局既讲势,又讲术。每局棋要有整体意识,每步棋要走出分量。局势好,不能骄傲,要扩大战果;局势不好,不要灰心,要设法扳回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是棋局的基本追求。精心布局,左右逢源,步步推进,就能夺取胜利。

儿子钟龙在学校成绩很好,在年级都是数一数二;又是学生会干部,很有威信;年年被评为“三好生”,各种各样的奖状多的是。他说他与爸爸下棋收益不小,他特别记得爸爸谈棋经时说的:“象棋千变万化,要想取胜,首先要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学习也是这样,首先要打好基础。”“人生也是一局棋,棋中很多道理,与人生相通,要慢慢琢磨,体会。”这些话,他觉得很有道理。每当遇到什么困难,或解决什么学习问题、工作问题,他都会想到父亲的“棋经”。于是,他越来越喜欢与父亲下棋,与父亲谈棋。

先生陪儿子下棋下出了理论,对儿子有教益,太太再也不反对,做家务毫无怨言,连拖地、洗茶碗的事也一起做。

下棋,如同打球、拉琴、看书、练书法、钓鱼、养花等,都是兴趣和爱好,蕴涵着不同的知识和智慧,作为家长,自己有一种爱好并能传给孩子,还能在交流中浸润教育之道,让他学会怡情养性,提高文化素养,这也是一种成功的家庭教育。

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一位不给孩子“行个方便”的家长

期末考试结束了,同学们都在打听成绩。学校实行“滑动制按层次分班”,大家都很关心自己会分到哪个班。

廖林一看成绩慌了,他从A班降到了B班。考完数学那天,他一直忐忑不安。本来可以考得很好,就那一道三角函数题栽了。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的公式背得滚瓜烂熟,用起来却混了。这道题丢了15分,将总分拉下六个名次。去年他以高分考上高一,自我感觉良好,初中怎样学,高中还是怎样学。老师提醒他要改进学习方法,更要抓紧,他听不进去,以为三年早呢,着急干什么。现在,他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失败,有点不知所措。

廖林走进年级组长王老师办公室,向他求情。王老师说,这成绩明摆着的,大家都盯着,他能有什么办法?他又鼓起勇气找教导处罗主任,罗主任说:“有几个与你情况差不多的同学都找了我,都提出理由,想进A班。我不能答应你,只能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看看没有希望,他硬着头皮找到父亲,希望父亲找校长行个方便。廖林的父亲廖先生打通了我的电话。我介绍了相关情况,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了分析。我们进行一番商议后,廖先生来到学校。

他将廖林领到年级组长王老师办公室,翻开成绩统计表,要求孩子仔细看,看成绩统计是否准确,有没有比他分数低的进了A班。廖林反复看过几遍,说:“没有。”

他又将廖林领到主任办公室,请罗主任将分到B班又要求照顾进A班的同学情况介绍一下。罗主任对着墙壁上的表一一列举,还拿出几份要求进A班的申请报告。廖林一看傻了眼,有男生,有女生,有班干部,有自己要好的朋友。

最后,他将孩子带回校长办公室。落座后,廖先生对孩子说:“成绩统计没错,你看过。有很多分到B班的同学都想进A班,主任无法满足,你知道。我早就发现你要退步,几次批评你,你不当回事。后果是你自己造成的,你应该自己承受。”廖林低着头不吭声。廖先生又说:“我今天来到学校,没打算请校长行个方便。校长在上次家长会上讲得好,‘每位同学都应坦然面对竞争,参与竞争;咀嚼竞争的苦头,品尝竞争的甜头’。我觉得,你从哪里跌倒,就应在哪里爬起。我建议你再看看校长怎么讲的,也看看别人遇到这个事是怎么做的。”说着,他从口袋里拿出我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思考》讲话稿。

廖林接过稿子,愣了半天,看看父亲,看看我,吐出一句:“我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廖先生与我相视一笑,说:“这才有一个男子汉的样子。”

廖林说到做到,铆足精神,认真学习。第二次考试分班,他又“滑”回A班。当他背着书包走进新的教室时,班上的“老朋友”们纷纷鼓掌欢迎。

廖先生,作为一名有识家长,抓住一个机会,做了一件让孩子深受教育又终生受益的事情。倘若他听从孩子的请求,要求学校特别照顾,不仅很难如愿,更不利于孩子认真总结,深刻反省,重新奋起。

对此类问题,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唯有站得高、看得远的家长,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与孩子“切磋”、“切磋”——一位

利用业余爱好教育孩子的家长

王总是个羽毛球高手,他的儿子王矗也爱好羽毛球。每到周末,父子俩都要去球场切磋切磋。

王总是大公司老总,很注意团队素质的提高,认为这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王总更重视孩子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他感到家大业大,需要一个理想的传承。

王矗很聪明,很憨厚。他不爱动,爱看电视。放学回家,做作业三下五除二,写完就看电视。王总批评他,教育他“凡事不可过度”,儿子总是无动于衷。

最让王总无奈的,还是儿子那个“秉性”:甘居中游,“与世无争”,对什么都无所谓。他说读书有七八十分就够了,要那么多分干什么?俨然一副“大将风度”!王总一辈子积极进取,敢于拼搏,儿子与他简直大相径庭。

为解决这个问题,王总把儿子带到羽毛球场,他要把儿子从电视机前引出来,换个休闲方式并进行一些交流和沟通。有一阶段,王矗考试成绩很好,有点飘飘然,说没看什么书居然考得不错。这时候,父子俩打球,儿子很少赢球。有一阶段,王矗情绪不好,因为选班干部得票最少,连历史课代表的位置也让了别人。父亲装作不知道,打球时常输给他。王总说,赢他的球,挫挫他的骄气;输他的球,给他一点信心。但父亲不明说,让儿子自己领情。

王矗打球上了瘾,球技有很大提高,被选进学校球队。体育老师张老师为提高球队水平,将队员分成几组,进行对抗赛。每局三分,积分评比,张榜公布。王矗积分最低,拖了小组后腿。队友们埋怨他,他很不好意思,恨不得球技一下子提高。

回家后向父亲倾诉,父亲一听说,自告奋勇给儿子当陪练,约定平常每天40分钟练球,周日半天练球。他指导儿子,羽毛球强调动作舒展,步法合理,反应迅速,反击果断。这里面有学问,有规矩,有章法。王总参加过羽毛球正规训练,请过退役的羽毛球“国手”指导自己,球打得不错,理论上也有一套。他说:“打球能休闲,锻炼身体;练球有章法,讲究科学;赛球要拼搏,战胜对手。”儿子想甩掉“积分最低”的帽子,将父亲的话句句都记到心里,练球很认真,进步很明显。

市体委组织中学生羽毛球比赛,球队队长在校长那里立下军令状,发誓夺取前三名。队长对每个选手都提出了奋斗目标,并设计奖惩方案。王矗是男单和混双的选手,压力很大。为保证战绩,球队想特别聘请王总担任顾问,请王矗转达意思。王总毫不犹豫地答应,还给球队赠送了一批球拍,抽出很多时间指导球队,练步法,练手法,以提高灵敏性和协调性。

他给儿子进行个别指导,说:“身材高有利于抢攻,但很难兼顾快与狠。你个子不高,只有以快制高,以己之长,制人之短。”他还说:“竞赛是和平年代的战争,战胜对手是目标。玩球可悠闲自在,练球可缓急相间,而赛球就要有舍我其谁的气魄。这不是骄横,不是狂妄,而是一种竞技心态、一种勇气。”

儿子觉得父亲讲得很有道理,很精辟。他照着做,进步更快。

比赛结束了,王矗拿了一个冠军、一个亚军,为球队争得了荣誉。学校领导奖励他,家长表扬他。从那一天起,王矗彻底改变了在人们心目中不求上进的形象。谈起这段经历,王矗很有感慨。他写了一篇《我与父亲打羽毛球》的作文,回顾自己与父亲打球的经过。文章最后说:“人要有所追求才能活得精彩。”这种认识可谓深刻。

家庭教育,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爱好,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做法。王总是羽毛球爱好者,他用小小的羽毛球改变了儿子。

每到周末,父子俩时不时还到球场“切磋”、“切磋”。王总仍然是羽毛球高手,但已经不是儿子的对手了。

做一个“天使”的好母亲——一位勇于改正自己错误的家长

王医师人到中年,是主治医师;妻子是护士长,是先进工作者。他们有一个女儿,正读初中。夫妻俩男才女貌、天生一对,女儿既遗传了父母的优点,也遗传了一些他们的缺点。很聪明,会讲话,满身都是文学细胞;但个头不高,皮肤不白,模样不够俊俏。母亲身材高挑,是医院出名的“模特儿”。一谈起女儿,她一脸的遗憾,总是说:“老天爷”怎么回事,尽让女儿遗传了我们的缺点。

女儿幼小不懂事,听母亲说这类话,她跟着嬉笑。进了小学,她听到也像没听到一样。渐渐地,她感到不自在,有点不舒服,有点自卑。进中学后,她从心里怨恨,怨父母没给自己一个好模样,恨母亲竟然歧视自己。一个很灵巧的孩子,变得不求上进,沉默寡言,“就这么回事”成了她的口头禅。学习成绩下降了,母女的感情疏远了。

王医师觉得妻子有点过分,哪有母亲嫌自己孩子长得不好的。孩子这么聪明,长得也很大气,我们应该满足。但无奈妻子虚荣心强,怎么劝也听不进。于是他评价妻子,是个称职的护士长,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在单位医患关系很融洽,在家里母女关系不和谐。

我和王医师是老乡,两家关系一直很好。那年国庆长假,孩子们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我们则结伴到井冈山自驾旅游。王医师对我说:“老婆对女儿太过分了,老兄你是搞教育的,希望你能利用这个机会教育教育她。”

于是,我们边走边聊,谈他的女儿,谈孩子的教育。

我从孩子的表现,谈到她的天分;从孩子的习惯,谈到她的性格;从孩子的爱好,谈到她的兴趣;从孩子的情绪变化,谈到影响她的各种因素。最后我说:“女儿是上帝送给你们的礼物,是天使,你们不仅要接受她,更要爱护她,培育她。爱护的第一点是什么?让她快乐,让她阳光。”

“心情好能让孩子灿烂。”王医生一边驾车,一边插话:“你没见舞台上,那心情舒畅的,一个个面若桃花;而那哭丧着脸,心情不好的,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护士长忽然感到我们在联合教训她,冲着丈夫说:“算了吧,孩子长的就像你们王家人,不找你算账已经便宜了你。”王医师说:“决定遗传的关键是染色体和基因,胎儿的染色体,父母的各占一半。智商能遗传,长相也能遗传。你怀孕期间老发无名之火,我怎么做你也不满足。结果,遗传的基因链被你破坏了,越是不希望遗传给孩子的,越是遗传,能怨得了我?”

王医师是遗传学研究生,他讲的这些话,是学术真道理还是唬妻子的歪道理,只有他自己清楚。护士长翻过不少书,知道人的智力取决于遗传、环境两方面因素。至于基因链是什么,她不清楚。

学校离井冈山600公里,来回开车花了十几个小时。我们谈得很开心,也深刻。没料到,此行竟成为母亲对女儿态度改变的转折点。

她改变了看法,改变了想法,也改变了做法。变得有耐心,宽容,亲切了。她为此前的事感到很内疚,觉得对不起女儿。于是,对女儿亲近多了,赏识多了,关心多了。

女儿也变了一个人,很活泼,很懂事,很自信,个头也长高了。学校举行教师节文艺演出晚会,女儿一登场,大家都被她那大方、高雅的气质所吸引。那清澈的眼神、秀丽的脸庞,让人感受到天使般的端庄和美丽。

外婆观看了晚会说:“外孙女漂亮了,比她妈妈当年还漂亮。真是女大十八变啊!”

后来我们赞扬护士长,说她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女儿。她说:“井冈山一行改变了我。你们教育我很多,但最触动我的还是‘女儿是上帝送给你们的礼物’这句话。”她感到,女儿是自己生的,只有爱她,尽最大努力培养她,才能做好一个“天使”的母亲。

于是我们约定,等孩子上了大学,我们再上井冈山,再谈他们的女儿。

男孩首先是一个男人——一位

希望孩子“调皮一点”的家长“我希望他调皮一点!”这是李先生对儿子的要求。李先生是个论学历有学历、论资历有资历的企业高管。他懂教育,常有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

儿子李平性情很温和,亲戚朋友都说他知书达理,不愧是知识分子的后代。李先生不这样看,他说他不反对温和,但儿子过了头。他还说了一句能让人琢磨半天的话:“男孩,首先是一个男人。男人的温和、斯文,应修养而成,而不应是天性。”

李平读初中,每年班上无记名投票评选“三好生”,他都得全票。他很明白事理,在同学中人缘很好,不与人闹矛盾,不惹麻烦。他不喜欢参加活动,一有时间就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班长推荐他当副班长,专管班级读书活动,班主任同意,同学们同意,他却不同意,因为他没有自信能当好副班长。

这件事尤其让李先生失望,他说:“嬉戏玩耍、调皮捣蛋是男孩的天性。哪能一天到晚只知道看书,什么活动也不参加?”他还说:“孩子的秉性天生,习性可后天培养。人总会有点个性,有特点,有缺点也不怕。我们家李平个个都说他好,没缺点,这没缺点就是最大的缺点!”

李先生来到学校谈了自己对儿子的忧虑,我们一起商讨。谈孩子的天性,谈孩子的习惯,谈性格特点,谈个性特长。最后,我们达成很多共识。

我们认为,人的性格有不同的特点,或意志坚强,充满自信;或善解人意,认真负责;或聪明灵活,心智活跃;或宽容和善,感情丰富;或心胸开阔,不拘小节;或谨慎沉稳,理性好学……凡此种种,皆以成熟为度,若越过一步,就是缺点,若无限制发展,即为性格缺陷。譬如人要有自主意识,但不能以“我”为中心;人需要谦虚,但不可唯唯诺诺。古人说“过犹不及”,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孩子都秉承了父母的一些性格特点,还会接受环境的熏陶和教育的影响。对孩子的培养,既要“近视”又要“远视”。“近”要追求读好书,“远”要追求在素质和能力上为将来走向社会作一个良好的铺垫。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对孩子的性格完善,我们不追求完美,但追求人格健全。这不是认真学习、提高成绩之类的事,但更值得家长和老师重视。

我们商定,作为学校,我们对李平的个别教育将作相应调整。如要求他必须参加社团活动,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安排他负责一个学科的学习方法指导。至于副班长,我们去做思想工作,让他学着做。班长积极帮助他,让他提高交际和组织领导能力。

李先生对学校的举措很感激。作为回报,学生会组织“请企业家谈人生”活动,他请同事做了三场报告。他还向学生会承诺,只要用得上他,他都会支持。而李平也有了新的变化,找到了新的感觉。他在成长之中。

同类推荐
  • 中国行会制度史

    中国行会制度史

    本书介绍了行会的起源,萌芽时代,隋唐时代的行会,宋代的行会,元明时代的行会,会馆,近代手工业行会,近代商业行会等。
  • 牛虻(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牛虻(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员工关系管理

    员工关系管理

    本书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课教材。本书第一版2004年底出版,在员工关系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本领域研究者、学生以及实际部门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笔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该书进行了重新修订,并根据新的环境和变化,做了大量的修改和补充。对新时期企业员工关系协调机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 中外神话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中外神话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契诃夫作品选(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六辑)

    契诃夫作品选(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六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热门推荐
  • 死亡永生

    死亡永生

    什么是真的,什么又是假的?讽刺的是,有时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真相的却是人人畏惧的死亡。在亡者的世界里没有死亡,因为所有人都已经死过一次,等待他们的是永恒不变的黑暗。亡灵界的灵魂没有归途,只有一条漆黑的死路。
  • 爆笑萌妃:冷王心尖宠

    爆笑萌妃:冷王心尖宠

    她,是医学界的高才生,也是全国抬拳道总冠军。因为一朝穿越,她成为丞相府痴傻嫡小姐。被退婚后,未婚夫娶了自己庶出的妹妹。因此外人都以为她会伤心欲绝,可是这却合了她的意。他,是轩阆帝国三王爷,俊美无双,功绩赫赫,得恩圣宠,当朝无两。传闻,三王爷手段凶残,杀人只在眨眼间,令人闻之丧胆!传闻,三王爷冷酷无情,从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传闻,三王爷不举好男色。然而,自从某女嫁给某王时就独得某王恩宠。某女:“说好的不举和好男风呢?果然传闻都是假的,啊啊啊啊啊!!!!!”
  • 偕天同苍

    偕天同苍

    任时光荏苒,白马过隙,心中所念只有一人。这是一个起于三苗“罪血之人”的故事。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世界!
  • 死在冲锋的路上

    死在冲锋的路上

    爱情,或是别的什么,总有觉得毫无希望的时候。很多人在这时选择了放弃,可是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最接近成功的时候。为什么不最后冲一把?就算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直到最后一刻也决不放弃,明知没有希望也要战斗下去,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信念之力,化为勇气。
  • 帝陵:民国第一风水师

    帝陵:民国第一风水师

    风水世家隐姓埋名,爷孙三代命运多舛,孙辈化名杨砚卿,手执罗盘阴阳牌行走江湖,军阀也好,洪门青帮也罢,皆因帝陵而起,昔时慈爱父亲,再重逢竟正邪莫辨,命批之人接连出现,命中注定亦是孽缘再续,惊天改命,究竟前路何在?当真相大白,道不同,不相为谋,命定之人来历成谜,相爱不能相守,兄弟恩,民族义,杨砚卿该何去何从?
  • 魔破仙穹

    魔破仙穹

    天下之大,位面之多。神界之主,3亿年轮回!天穹星神轮回巧遇轮回境故障,竟然轮回到了大水世界!丹田破碎,不能修炼,不怕,我可以修补的。巧遇灵武老祖,废材,还会是废材吗?且看林天穹的逆天之路!“你若想死,我便成全!”
  • 南诏德化碑

    南诏德化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阴律

    阴律

    阳间管生,阴间管死,生死轮回都在阴律之中。阴阳两界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涛汹涌,究竟是谁在霍乱人间,造成无数人的枉死?又是谁在掀起腥风血雨,企图推翻阴阳秩序?且看守正辟邪的金氏家族第三十代掌门人金燕子如何一层层剥开迷雾,找到真凶!一片荷叶铸就了一段千年情缘,情到深处不论是人是神,都无法逃脱情的牵绊。遵守因果循环,却换来了前男友邪妄肆虐的残忍报复。命里的老公注定无缘白头到老,她只能独自承受孤独残破的余生。三段感情,三个男人,最终,心高气傲的金燕子将花落谁家?--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爆裂枪神

    爆裂枪神

    如果我也能长出翅膀,大概也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作为人类,难道仅限于双足立地仰望星空吗?毋庸置疑,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说从零开始,将来也能够拥有一切。
  • 末世之系统

    末世之系统

    这就是一个妹纸穿越之后,带着系统打丧尸升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