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4400000010

第10章 文学生态

本编主要探讨与文学存在相关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文学生态、文学价值、文学接受、文学界定等。文学活动的兴衰、发展、变革,均与构成文学生态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科技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由文学生态切入,会使我们更为科学地把握人类文学活动的某些特征与规律。文学价值,是文学存在的理由。而文学价值是多方面的,除通常所说的审美价值之外,亦不能忽视其认识、教育及商品价值。如何通过共生、竞生的多重途径,创造多元化的文学价值,无疑是决定文学存在效果,并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文学接受,是文学存在的根基,如果没有了读者的接受,文学也就不存在了。正是通过对文学接受的研究,才使我们进一步了然文学存在的奥妙。何谓文学?长期以来,这一直是一个歧见纷呈、不易回答的难题。在探讨文学生态、文学价值、文学接受的基础上得出的认识,或许会更为切合实际。

文学生态第九章

文学生态,指影响文学生成、存在、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状况,作家生存状态,文学作品的发表、出版、传播条件,读者的反作用等多方面的因素。从文学起源阶段的原始形态的文学,到数字时代的文学,文学沿革是文学生态各元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节 人类文明与文学起源

在人类的史前时代,文学何以会发生,如何发生……这些问题非常有趣,但又异常神秘。起源问题,难以用科学的、客观的方式进行研究。正因如此,中西方都有关于文学起源的神话。中国的《山海经》中记载:“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41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从这段话看,诗歌是拜上天所赐。古希腊神话中也有对文学的神话式的解释。文艺的保护神阿波罗神统率着九个分管各种艺术的“缪斯”,人身上附着了缪斯,才创作出了文艺作品。文学起源的神话透露出人类对文学起源这一问题认识的朦胧性和神秘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关于文学起源的探讨,又形成了一门学问,被称为文艺发生学或发生学文艺学。德国人类学家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芬兰美学家希尔恩的《艺术的起源》、俄国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都是其中极有影响的代表性作品。

甲骨文卜辞

文学是人类最早的文明成果之一。“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则甲骨文卜辞便有很强的文学味道,与汉乐府中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有异曲同工之美。许多学者甚至认为,文学发生于文字之先。研究中国文学要追溯到《诗经》,研究欧洲文学要追溯到《荷马史诗》,讲印度文学要追究到《梨俱吠陀本集》。当然,这些还不是最早的文学。正如鲁迅所说:“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鲁迅:《门外文谈》,见《鲁迅全集》,第6卷,93~94页。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诗最初的形态不是文字,而是声音。郑樵《通志·乐略》总序中曾说:“浩歌长啸,古人之深趣”,“诗在于声,不在于义”蔡仲德注释:《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619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早期的文学发展,大都经历了口耳相传的史诗阶段。因而我们对于文学起源的探讨,只能是一种遗憾的探讨。不能像知道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人的生卒年月那样,有迹可考、确切翔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文明成果是逐渐积累起来的,文学的起源也绝不是突发的、偶然的,而是有一个生长过程的;同时,文学作为人类文明早期的重要成果之一,不会孤立出现,而是与其他文明要素发生了相当复杂的作用。

对文学起源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是对文学本体、文学特质、文学与其他社会现象关系进行研究的一种方式,因为事物的发生过程也就是事物的形成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往往能更好地揭示其各种性能。文学是人类最重要、最具有标志性的文明成果之一。因而,文学起源问题的研究又与人类文明的探讨结合在一起:人类文明的研究推动了文学起源的探讨,反过来,文学起源的研究又在一个特定的方面推进了人类文明的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文学最初萌芽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同时在现在发现的原始艺术中,各种艺术相互联系、相形无间。因此,文学起源问题需要置于整个艺术起源中加以考察。

对文学起源的探讨,一般采取三种路径。一是基于考古学理论对史前艺术遗迹进行研究。依据考古学的发现,人类艺术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万年前的欧亚大陆冰河期。这与人类300万年的历史相比,微不足道。二是从现代残存的原始民族文化来考察艺术起源的可能状况。当代一些原始民族保持着许多史前社会的生活痕迹,他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可当作原始状态的反映。三是从儿童心理与原始人心理存在相似之处出发,通过对儿童艺术心理的研究来推测艺术的起源。朱光潜曾言:“儿童在个体生命史中和野蛮人在种族生命史中是相平行的。”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174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另外,还有口头文学采风的搜集、历史文献研读、理论综合分析等方法。

目前,关于文学起源的种种研究,大多是立足在必要的历史环节的基础之上,结合文学的特点、文学的功能所进行的假设和推论。在文学理论史上,基于对文学不同的认识,曾经有过许多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它们因立论基础不同、论述角度殊异,得出的结论也见仁见智。其中,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有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等几种学说。

(1)模仿说。文学起源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生灵、对社会事件的模仿。模仿是人的一种重要本能,也是一种重要本领。人的认识、实践,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模仿。模仿是人类文明推进的一种重要方式。人类的文明成果,有许多来自于模仿。《吕氏春秋·古乐》认为,原始歌舞产生于“听凤凰之鸣”、“效八风之音”。这是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艺术起源的模仿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理论家对这种说法作了发展,比如,认为文学不应只是对现有现实的模仿,而更应是对应有的、理想化的事实的模仿;文学不仅是对物质化的事物、事件的模仿,而且更应是对人的内心心象的模仿。文学起源的模仿说,有着极大的合理性。它从文学的原始形态出发,抓住了文学与现实密切相通的根基,凸显了文学的认识作用。但同时,将文学简单地归于模仿,又很难圆满。从历史起源上说,这种学说将文学活动与原始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割裂开来,因而没能解决原始人为什么模仿的问题。同时,随着文学史的发展,文学作品样式的增加,有许多文学作品,比如现代主义的诗篇,就难以用模仿说加以解释。模仿说的影响渐渐减弱。

(2)巫术说。这种学说主张文学起源于巫术。它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原始人认为自然万物都像人一样拥有灵魂,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图腾崇拜、魔法、禁忌、仪式等巫术活动,希望借此来影响神灵,为自己消灾招福。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泰勒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巫术的两种思想原则:一是“相似律”,“把彼此相似的东西看成是同一个东西”;二是“接触律”或“触染律”,认为“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地互相作用”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法国人类学家洛蒙·雷纳克通过研究欧洲旧石器时代的艺术,正式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这种理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看,确实存在过一个巫术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即使在当前的人类社会生活中,也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巫术思维的迹象,如崇拜特殊的石头、特殊的植物、某一种动物,赋予某些数字以奇特功能等。另一方面,从文学作品考察,能发现文学与巫术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一是巫术是在人与自然、人的自身能力与观念意志的矛盾中以想象来弥合整体世界,形成最早物我不分的艺术思维方式,基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巫术仪式又给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创造元素。屈原的《九歌》融合了香草美人等奇特形象,就带有巫歌的特点。二是原始巫术的神用观,与文学的终极信仰、彼岸关怀有相通之处。巫术活动仪式中的情感活动和歌舞形式,对于原始诗、乐、舞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它幼稚的、充满自信的浪漫思维塑造了文学的特色,在文学起源阶段产生了巨大影响。巫术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高度的精神愉悦,在后世的文学中也产生了长久的影响。王国维认为戏剧始源于巫:“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见《王国维戏曲论文集》,6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拉美作家马尔克斯创作的《百年孤独》,引领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潮流,其中就充满了这种巫术思维:人被床单卷上天空,老吉普赛人梅尔加德斯留下的羊皮书手稿预言着家族命运,马孔多整座城最后被一阵飓风刮走,大自然的神秘景观,神秘的宗教传说与神话,恐怖的传奇故事,再加上宿命般的洪水、战乱、瘟疫、失忆,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量。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创造出了独特的高密东北乡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红高粱肃穆庄严、壮阔神圣、充满灵性,在“奶奶”中弹倒地时,一群雪白的野鸽子突然飞来落在高粱梢头。此类描写,让人感受到这种巫术思维带来的巨大感染力。对文学起源于巫术说的质疑主要有两点:第一,无法确认巫术要早于文学艺术;第二,原始艺术中,有许多作品源于人们饱餐后的满足,或与性的表现有关,与巫术没有直接的关联。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起源理论依然有很大的生命力。

(3)游戏说。这种学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这种理论由18世纪康德首先提出,后经席勒和斯宾塞阐发为系统理论。康德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都是“自由的”活动,“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的成功”席勒强调游戏的心理基础,认为艺术最深刻的根源不是模仿,而是“游戏的冲动”,“以外观为快乐的游戏冲动一出现,立刻就产生出模仿的创造冲动,这种冲动把外观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来对待”英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则从生理基础出发强调人的游戏和艺术基础活动。他认为,高级动物需通过发泄的方式来释放过剩精力,游戏是有效的方式,并逐渐发展为艺术。他提出:“我们称之为游戏的那些活动是由于这样的一种特征而和审美活动联系起来的,那就是它们都不以任何直接的方法来推动有利于生命的过程。”这也正如王国维所说:“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人之势力,用于生存竞争而有余,于是发而为游戏。”王国维:《文学小言》,见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册,37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文学起源的游戏说主要是基于文艺的特点、功能而做出的理论推测。文学与游戏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一是文学如游戏一样都源于精力过剩,带有发泄疏导、平复心理的功能,正如中国古人所说“消愁莫如诗”、“愁来半凭诗谴兴”。二是文学与游戏都具有以假为真的特点,蕴含一种虚拟的真实,并在虚拟的真实中体现出人的自我主体性。在游戏中,人在游戏的同时,观照自身。从文学史上看,中外文学史上确有许多带有游戏特点的作品。大诗人杜甫曾作《戏作俳谐体遣闷》,其中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游戏诗句。苏东坡有一首题为《赏花》的回文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本来就是游戏之作。鲁迅也曾作题为《由她去吧》的爱情诗。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羊脂球》、钱钟书的《围城》等作品,确都或多或少地有着游戏的特点。游戏说把文学与日常生活中最能张扬人的主体性、自由性的游戏结合起来,有其合理性。西方哲学家提出人的生存就是一个大的游戏。文学也是人生游戏中的重要内容。文学起源游戏说遭受质疑之处在于:这种学说重视从游戏冲动、从生理学的意义来看待文学艺术的发生,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意义。

(4)劳动说。这种学说认为,文学起源于劳动。这种学说在我国文学理论界影响尤为巨大。德国学者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中探讨了劳动、音乐和诗歌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有从属的意义。”转引自《淮南子·道应训》中有:“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见《诸子集成》,第7册,190页,北京,中华书局,1954.鲁迅曾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鲁迅全集》,第6卷,94页。这种学说的理由在于以下三点。第一,劳动创造了文学创造主体——人,创造了人灵巧的双手和发达的头脑、各种感官和人对世界认识和感受的能力,这是文学产生的基础。第二,在创造人的过程中,劳动生活提供了文学创作的内容。第三,由此也就可以理解,劳动生活是原始艺术的直接的表现对象。这种学说的不足之处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忽视了劳动之外其他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对原始艺术的意义。人类文明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除了劳动之外还有悼念、娱乐、爱情、战争等内容。例如,原始社会中哀悼死者的挽歌,情真意切,凄婉动人,但与劳动的关系不大。二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但并不直接构成文艺起源于劳动的理由。成为人,是一切人类文明形式的前提,但某一种文明形式的产生还有着各自特殊的原因。

除此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文学的情感表现说、文学的本能起源说等。情感表现说认为文学起源于人表现情感的愿望。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曾有:“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6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英国诗人雪莱在《为诗辩护》中提出: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自有人类便有诗。人是一个工具,一连串外来和内在印象掠过它,有如一阵阵不断变化的风,掠过埃奥利亚的竖琴,吹动琴弦,奏出不断变化的曲调。托尔斯泰的《论艺术》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标志表现出来。本能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有柏格森和弗洛伊德。柏格森提出,生命冲动是人的一切创造的根源,艺术就是人的生命冲动的表现。弗洛伊德则把艺术归结为被压抑的“潜意识”和“性本能”,艺术是人类童年时期被压抑的欲望,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被发现并表现出来的结果。

文学起源是人类文明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模仿、巫术、游戏、劳动、表现、本能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很难说哪一种因素是文学唯一的起源。现代学者谭正璧曾对文学起源有一个形象的描摹:“文学发生于文字之先,此说已为多数学者所赞同。至于文学的起源,以诗歌为先,此说亦有相当的理由。讲到诗歌的起源,大家都引《诗传序》:‘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则言之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这一段虽然是诗的起源说,也可以当它是文学的起源说。此外,如近人所说:‘歌谣之兴,在未有文字之前,性情所至,自然流露’;这‘性情所至,自然流露’八字,真能形容尽致,尤为言简而有味。我们试想,在太古时代,人类刚从猿人进化为纯粹的人类;对付环境,渐由用手而进于用脑;既用脑,思想自然便发达了。‘他们在饱腹嬉游的时候:感着山川云霞自然的美丽,心脑中鼓舞欣感到极端,便不期然而然的发出一种赞叹歌慕的声音,自然而和谐,流利而清亮,可以感动他人,促起同样的快乐’,于是文学便胎生了。”谭正璧:《中国文学史大纲》,13~14页,上海,光明书局,1940.

综合以上种种理论,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考查文学起源问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文学起源问题没有确切的解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内含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之中;同时,这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人的生理完善、心理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匈牙利理论家卢卡契依据系统性原则,就曾提出:人类的审美活动不可能由唯一的一个来源发展而成,它是逐渐的历史发展综合形成的结果。第二,文学起源于人类自身的完善。随着劳动和整个生活的复杂化,人类的各种器官和能力充分成熟,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身的改造。文学创作中,复杂、细腻的情感,阔大、灵动的想象等,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第三,文学起源于人类的自觉。人类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力量,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世界也成为人类打量的对象,审美的需要不断推动艺术创造活动。人类文明发展到自我确证阶段,文学的起源也就发生了。第四,文学起源依赖于人类思维的进化。这其中包括:万物有灵的泛神意识、人化自然的“情感投射”、神秘感应的“互渗律”等。第五,文学起源于人的多层次的需求。这其中包括:交流思想情感的需求,解除心理压抑的需求,超越现实的需求,等等。

对文学起源的探讨与人类文明研究的进程同步。随着考古新成果的发现,人类文明研究新理论的提出,文学起源的探讨也会有新的理论成果。

对艺术起源的考察,推动了艺术本体、艺术功能等方面的探析。德国理论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提出:“没有一种民族没有艺术……就是最粗野的和最贫困的部落也把他们的许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艺术上。”他发现艺术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集中体现在:“艺术不是无谓的游戏,而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职能,也就是生存竞争中最有效力的武器之一”,“原始艺术之最高的社会职能是统一,而文明人的艺术则因作品丰富繁复之故,不仅造成统一,而且更能提高人类的精神”。他由此反思社会上对艺术的轻视:虽然“文明国民站在实用和科学的高台上”,贱视艺术为“无谓把戏”,但“艺术必将因生存竞争而发展得更加丰富更加有力”([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236~24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当下社会,不断出现否定文学艺术的声音。格罗塞的这种论断依然具有强大的力量。数字时代、图像社会、消费经济……在新的时代境遇之下,文学艺术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文学艺术具有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开拓人们思想境界的作用,为心烦气躁的人类提供诗意的生存方式,为人类进入自由之境打开一条道路。

第二节 文学生态与文学沿革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心雕龙·时序》)。从诞生之日起,文学就走上了“沿革”的历程。这里以“文学沿革”替代常用的“文学发展”,原因在于文学沿革更能包含文学变化的复杂性。文学发展一词,面临着许多质疑。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3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史诗、悲剧、十四行诗、荒诞派戏剧,每一种艺术形态都依据自己的标准,在特定的时代达到了顶峰,成为后世不可企及、不可复制的范本。因而,用“文学发展”来描绘文学变化的轨迹,会引发偶然性与必然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文学沿革是在文学生态各元素的综合中进行的。文学沿革,同文学起源一样,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文学生态中的各种元素如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道德等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从文学生态的角度入手,更利于深入研究文学沿革的表现、影响文学沿革的因素等问题。

文学沿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首先,总体的变化趋势为从实用到审美的转变。文学最初和其他实用文体处于相混融的状态,如《尚书》中大都是一些誓词、文诰和记事文字。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财富的积累、阶级的分化,文学逐步独立,最终形成了以语言创造审美观照对象的特殊艺术门类。其次,文学在形成自己审美特点的同时,又不断地和其他文体、其他艺术形式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扩大自己的功能和影响。如把广告与文学结合,形成特殊的广告体文学;把文学与网络多媒体结合,形成文字、声、光、电并俱的多媒体文学;等等。再次,在特殊的时期,文学还会发挥引领时尚、教育受众甚至影响社会政治发展等重要作用。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改变了当时德国青少年的穿着习惯、审美风尚;革命战争时期,文学被当作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武器;20世纪70年代末,伤痕文学引领当时中国整个社会的反思。

(2)文学观念的沿革。大致说来,文学最初曾被当作神的启示。近代,文学则成为社会生活的反映。20世纪,一些文学家将文学视为人类救赎的工具,认为文学能把人类从秩序化、机械化的僵死机制中拯救出来。随着时代境遇的不同,文学观念不断变化。在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学观念便发生过一系列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是时代反思的重要途径。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为代表的伤痕文学,以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为代表的改革文学,以刘心武的《钟鼓楼》、阿城的《棋王》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都有着强烈的理性思辨色彩。80年代中期以后,文学向非理性倾斜。以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恒的《伏羲伏羲》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以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为代表的先锋派小说,以苏童的《妻妾成群》、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不再倚重于理性的阐释、批判,而是转向现实的感知。90年代以后,文学观念中表现出重感觉的倾向,身体写作、美女作家(美男作家)作品、八零后作家作品都体现出这一特征。

(3)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对社会认识的变化。各个时代都有大量反映同时代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作品。《诗经》反映出先民时期到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生活,《红楼梦》写的则是明清时代的社会百态,莎士比亚的戏剧折射的是文艺复兴时代,高乃伊剧作折射的是古典主义时代。与此相关,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对社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同是写潘金莲,《水浒传》中的她是丑恶的典型;1927年,欧阳予倩则把她写成了一位觉醒反叛的女性;1985年,魏明伦又把她塑造成不得不沉沦、带有荒诞特色的女子。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如《海底两万里》、《从地球到月球》等在今天看来,许多情节已难称科幻,这恰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4)文学形式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三方面情况。第一,文学形式日趋丰富。诗歌、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学大家族。第二,表现为某种文学形式自身的变化。如王国维曾历数诗的变化:“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4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三,文学的整体格局发生变化。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史诗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诗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独领风骚,当下则是小说占据重要位置。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文学沿革?不同的文学观念,有着不同的认识。黑格尔强调“绝对精神”、“绝对理念”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苏联理论家弗理契认为,艺术的盛衰与经济上的盛衰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还有的理论家提出,政治斗争影响了文学的兴衰。这些观念上的不同,源于对文学生态的构成元素、这些构成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认定不同。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普列汉诺夫对于文学在政治社会地位的分析,文学处于一个五层结构关系之中,即一定程度的生产力的发展;由这个程度所决定的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些人的关系所表现的一种社会形式;与这种社会形式相适应的一定的精神状况和道德状况;与这种状况所产生的那些能力、趣味和倾向相一致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影响文学沿革的因素可概括为自然条件、社会整体状况、其他文学艺术审美经验等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影响文学沿革。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通过社会因素,影响文学沿革。温克尔曼在《论希腊人的艺术》等文中把希腊艺术之所以较其他民族繁荣的第一个因素归结为“气候的影响”斯达尔夫人在《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中,把西欧分为南北两方。南方气候清新,又多丛林溪流,人们情感奔放、很少拘束,因此,南方文学比较普遍地反映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北方土地贫瘠,天气多云阴沉,容易引起人们对生命的忧郁感和哲学沉思,因而人们都有独立的意志,反映在文学上,则是较多表现个人的性格。中国《汉书·地理志》中,把《诗经》中“秦风”所表现的尚武精神以及“郑风”、“卫风”所表现的男女爱悦,归之于受它们所产生的地理条件的影响。法国的泰纳认为,环境是文学艺术产生、发展的“外部压力”,与种族——“天生的遗传的那些倾向”,文学艺术产生、发展的“内部资源”,时代——文学艺术产生、发展的“后天动量”一起决定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参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226~229页。

(2)社会整体状况影响文学沿革。社会整体状况包括经济、政治、道德、宗教、社会心理等各方面因素。

经济影响文学沿革。其一,从历史发展上看,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分工对文学的发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社会大分工之后,物质财富积累增多,引发阶级、阶层分化,文学才逐渐摆脱简单、幼稚、粗糙的原始状态,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二,经济水平的提高改变文学创作的主客体条件,表现在知识结构的更新、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的变化,文学传播媒介和方式的日新月异。其三,经济影响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例如,宋朝城市经济繁荣,市民人数增加,才产生了词、曲、话本等艺术形式。当前,影视文学的繁荣,与经济发展水平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文学产品的商品性增强,也在影响着文学存在的状态和审美品位。

政治影响文学沿革。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政治要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思想,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影响着作家对题材的选择、处理和形象的塑造。其一,具体的文艺政策直接影响文学沿革。较为宽松、符合文学发展规律的文艺政策,促进文学的发展,反之,则阻碍文学的发展。明末清初,统治者基于维护理学思想、礼教传统与缓和政治斗争、民族矛盾的需要,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禁止小说的刊印、传播、阅读与租赁,形成了诸多的创作禁区与忌讳。其二,领袖人物的审美趣味影响文学的沿革。政治人物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文学也不能例外。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分析,汉大赋到了汉武帝至汉哀帝一百多年间才得以发展,就是缘于“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骛”。曹操喜欢创作慷慨悲凉的诗作,引领了以“建安风骨”著称的建安文学。其三,激烈的政治斗争、动荡的政治局面影响文学沿革。乱世文学兴,波云诡谲的时代,往往也是文学繁盛的时代。19世纪的俄国,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大师云集,这与巨大的政治变革、社会动荡有着直接关系。

哲学思潮影响文学沿革。从社会的整体文学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往往以新的哲学思想、哲学思潮为先导。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便受到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提出的民主主义思想的极大影响。反理性现代派文学作品,与尼采的“酒神精神说”、柏格森的“直觉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说”,以及存在主义的艺术理论等有着密切关系。从作家个体来看,文学家受制于自己所信奉的哲学思想,甚至把文学创作当作宣扬某种哲学思想的方式。18世纪,法国孟德斯鸠创作的哲理小说、伏尔泰创作的正剧、狄德罗创作的书信体小说、卢梭创作的教育小说等,都以宣扬启蒙思想为主旨。20世纪50年代的存在主义小说、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味道更加浓重,甚至可以看作哲学的形象文本。达到很高境界的文学作品,一定也蕴含着哲学上的深刻思考。

社会心理影响文学沿革。社会心理指某一社会群体的稳定的心态,它以经济发展、政治状况为基础,又直接作用于意识形态。“社会人的心理被视为该时代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意识形态的共同底土”特定时代的社会心理影响文学作品表现内容、刻画主题。盛唐时代,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国力强大、朝气蓬勃、发扬蹈厉、高度自信,加之“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士子普遍存在一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的心态,“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王维),“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形成了中国边塞诗的顶峰。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的清代,整个社会的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的《儒林外史》刻画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匡超人等一批为功名奔波的儒生形象,正如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所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吴敬梓:《儒林外史》,1页,济南,齐鲁书社,2008.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深入挖掘、淋漓尽致表现社会心理。正如泰纳所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作品中所找到的会是人的一种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理。”

伦理道德影响文学沿革。伦理道德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手段,在一定时期和地域内,伦理道德具有共通性、稳定性的特点,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广泛而又深刻。一个时代的伦理道德,往往会成为一个时代艺术作品的主题。因而,伦理道德的变迁会影响文学沿革。《简爱》符合了当时张扬个性、主张平等的伦理要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则是个人服从革命需要的革命道德的范本。莎士比亚的作品张扬人的理性,受人文主义道德观的影响,洋溢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豪情;当前,生态主义的作品,则是受到祛除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的影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封面

宗教影响文学沿革。宗教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文明成果。梁漱溟曾指出:“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致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非有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的统一,却每都有赖于一大宗教。”《梁漱溟全集》,97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近代社会学奠基人的涂尔干也曾说:“宗教宛如孕育了人类文明所有萌芽的子宫。”强烈的情感性,鲜明的形象性,深远的超越性,在这三点上,宗教与文学有相通之处。也正因此,宗教对文学沿革有时会产生强大的影响。其一,宗教诱使文学为其服务时,会束缚甚至窒息文学的发展。在宗教世界观的支配下,欧洲中世纪文学被紧紧地束缚在宗教题材和宗教主题之下,成为神学的婢女。其二,宗教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内涵极为丰富,为文学提供了大量素材。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的厚重,得益于其深厚的宗教底蕴。佛教人物与故事,成为《西游记》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其三,独特的宗教思维方式启发和丰富了历代作家的玄想与构思,这对于扩展创作领域和创作方法都具有重大意义。基督教的罪感意识,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佛教、道教也极大扩展了中国文学的空间。中国的文学传统强调兴、观、群、怨,注重对现实的忠实反映。而佛、道提供了放诞无忌、大胆夸饰的思维方式,给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生机,有助于创作风格的丰富和多样化。

除此之外,自然科学发展也会影响文学沿革。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拓展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了人们对世界整体认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会不断丰富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医学、生理学、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往往会成为情节转变的契机,时空变体、外太空等研究也开拓了文学想象的空间。

(3)其他文学艺术审美经验影响文学沿革。其他文学艺术审美经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他艺术类型审美经验,本民族文学传统,其他民族文学,民间文学等。

其他艺术类型的审美经验影响文学沿革。文学被称为艺术之母,为其他艺术类型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同时,其他艺术类型的审美经验也会影响到文学。闻一多便曾提到:“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要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26页,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鲁迅在谈到“力避行文的唠叨”时,举中国旧戏“没有背景”为例;在谈到写人要传神时,引证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点睛”,“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见《鲁迅全集》,第4卷,512~513页。电影的蒙太奇结构方式,音乐对节奏的强调等,都给文学提供了借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曾在欧洲流行的印象主义,就是先在绘画、音乐领域里发展,然后影响到文学,形成了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否定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理性提炼加工的印象主义文学。同样的例子还有,表现主义绘画、新现实主义电影都曾对文学沿革产生了极大影响。许多文学大师是通才,如老舍既会写小说,又懂得曲艺,曲艺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语言运用影响了其文学创作。现代多媒体艺术,也给予文学一定的影响。文学在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过程中大大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获得了新的发展。

本民族文学传统影响文学沿革。文学具有继承性。杜甫曾言:“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之二)。其后世的韩愈则针对贬低李白、杜甫的现象作诗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前人创造的文学遗产成为文学沿革的推动力。这种影响在相邻时代的文学发展中格外明显。刘勰便曾指出:“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策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文心雕龙·通变》)这种影响还可以跨越历史时空。中国诗与骚,西方的神话与史诗,在文学沿革中形成强大的传统。这种影响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人物、故事、主题、场景的继承。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王、美狄亚,成为莎士比亚戏剧、当代影视文学中的主人公。描写杨贵妃与唐明皇两人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在唐代便有陈鸿的《长恨歌传》、白居易的《长恨歌》、丹丘的《开元遗事》,元代则有白仁甫的《梧桐雨》,明代有《彩毫记》、《惊鸿记》,清代则有洪昇的《长生殿》。经典的人物、故事、主题、场景往往给人说不尽之感。其二,文学形式的继承。新的文学形式是在旧形式基础上改造而来的,传统的五、七言的近体诗和五、七言的古体诗以至汉乐府中的五言、楚辞中的七言有着密切联系。有时旧形式衰落,但其某些部分传承下来。《诗经》中四言诗的句式整齐、隔句用韵的特点对新诗也发挥着影响。我国传统的格律诗、词、曲等文学样式,用以表现当今的生活仍有一定的生命力。其三,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继承。在一个民族发展的历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些固定的思想观念、审美情感,并在文学中集中体现。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了中国文学中一脉相承的浓郁的忧患意识。

其他民族文学影响文学沿革。各民族早期的文学,因民族成员语言、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障碍,交流较少。随着交通等交流手段的发展,各民族文学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从整个文学沿革来看,任何民族的文学都曾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不同民族间的文学影响一般与经济、政治等交流相伴而生,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越频繁,文学影响越深入。比如,中国文学所受到的欧洲文学的影响,在古代要远远小于近现代。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具有时代性特点。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往往决定被影响民族的取舍。在大变革的时代,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甚至要远远大于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文学中所表现出的自由民主的精神,与意大利、英国、法国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相契合,古希腊文学对这些国家文学沿革的影响,就远远大于这些国家中古文学传统自身的影响。我国“五四”时期,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也正在于这些文学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契合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另外,这种影响具有不对等性。文化强势民族对文化弱势民族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民间文学影响文学沿革。民间文学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众所创作的神话、民间故事、歌谣、话本等类型的文学作品,多以口头的形式存在。它一般没有固定的作者,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淳朴、真率是其主要特点。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提出的“真诗乃在民间”的观点,经常为后世提及。俄国著名的诗人普希金曾说:“我听民间故事,我想借此来矫正我受的该死的教育的缺陷。”从这些观点中,不难看出民间文学对文学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民间文学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中国《诗经》的十五国风,采自民间的土风歌谣,是后世文人不断开掘的文学富矿,正如杜甫所言“别裁伪体亲风雅”。西方的希腊神话,成为欧洲文学的一个传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一些世界名著,有着民间故事的背景。歌德著《浮士德》,其中浮士德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近两百年。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其中的三国故事晚唐时就在民间流传,《东坡志林》曾记载北宋时有一个“说三分”的民间艺人,能使听众“频蹙眉”甚至“出涕”。《西游记》的成书更是酝酿了七百多年,融汇了众多民间艺人的智慧。其二,民间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形式,从而推进文学沿革。春秋末期的民歌《孺子歌》、秦时的《长城歌》,开启了东汉五言诗。宋词的源头,可追溯到敦煌的曲子词。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说唱文学、傀儡戏、话本小说等都为戏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也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其三,民间文学的许多创作方法成为文学创作的准则。《诗经·国风》中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成为后世文艺方向纠偏的有力工具。初唐诗人陈子昂不满于齐梁诗歌的“彩丽竞繁”,认为同时代的创作“风雅不作”、“兴寄都绝”,于是发起了诗歌革新运动。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在杜甫的“因事立题”、白居易的“歌诗合为事而作”中都能找到回响,最终成为一种写作准则。

清代诗人赵翼写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学沿革,是一个在文学生态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复杂过程。

文学史是对文学沿革的描述与研究。因对文学沿革形式、动力等看法不同,理论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学史观。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提出,作家对“陌生化”的追求推动文学变化:一个已有的文学形式由于不断被仿制、被重复,于是“自动化”了,不能再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于是文学家不得不依赖于“陌生化”,去寻找新的艺术形式以代替失去了艺术性的旧形式。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德国理论家尧斯则提出,读者的期待视野影响文学创作,文学史是读者接受作品和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影响的历史。美国学者韦勒克在其《文学理论》中提出,将决定文学现象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经济条件、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都是僵化的做法,更不能因袭生物学或病理学的概念来探讨文学,“大多数最主要的文学史要么是文明史,要么是批评文章的汇集。前者不是‘艺术’史,而后者则不是艺术‘史’”从以上看,单纯认为文学沿革源于一种动力,或自然生理的、或社会的、或文学形式自身的变化,尽管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并不乏启发意义,但同时又存在偏颇。这也证明了,文学沿革是文学生态各元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三节 数字时代的文学景观

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大规模普及为标志,人类业已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时代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代名词,因电子信息的所有机器语言都是用数字代表而得名。从生存环境到生活方式,数字技术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使文学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作者普通化,超文本、多媒体文学等新的文学样式出现,文学语言产生新变,文学批评表现出新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景观。

数字时代,实现了“全民写作”,直接引发了文学作者的普通化。网络世界是一个低门槛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进行文学写作,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从20世纪90年代起,诞生了痞子蔡、李寻欢、宁财神、安妮宝贝、今何在、何员外等一系列网络写手。他们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一,青春性。网络写作需要技术支撑,年轻人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更有优势,对此也更有兴趣,因此以20~35岁年龄段的网络写手居多。因而,网络文学又称“青春文学”。其二,业余性,即非职业化写作。许多人没有文学背景。痞子蔡学的是水利,何员外学的是热能工程,沧月则是建筑学硕士。因为写作具有业余性,所以这些创作者较少束缚。其三,凭兴趣写作,随意性强。网络写手大多没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如罗莎夜罗说自己是一个“满脑子充满幻想的人”,七点77则表白:“因为孤单?我的文字正在记录所有不变的东西,因为我试图变得越来越有安全感。”莫言曾言:“网上的文学比网下的文学更加随意、更加大胆,换言之,就是更加可以胡说八道。”莫言:《人一上网,马上就变得厚颜无耻》,http://tech。sina。com。cn/review/media/2000.09.05/35870.shtml。

“超文本小说的开创者”麦

可·乔伊思(Michael Joyce)

众多写作者,不断求新,基于数字技术,创生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代表性的有超文本文学、多媒体小说等形式。超文本文学,是最能体现网络文学特征的文学形式。超文本的概念,由美国学者托德·尼尔逊于1969年提出。他认为,世界上所有存在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人类全部文本可以合成一个总文本。1987年,美国的麦可·乔伊思发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超文本小说《下午,一个故事》。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每一个页面的底部设置了一个链接按钮,点击后可进入不同的事件。1996年,马休·米勒的《旅程》问世,被认为是超文本小说的典范。小说的主线是主人公走遍美国,为两个孩子寻找母亲。读者可以用鼠标点击地图上的任何一个州,也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行程。超文本小说具有迷宫式的情节构成,多种可能的故事结局,能够给读者以独特的阅读感受。数字时代另一种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是多媒体作品。在这类作品中,创作者根据情节和情感表达的需要,常常在文字文本的背景上通过Flash画面的流动或增设旁白来实现虚拟真实叙事,还可以用歌声、音乐、音响等听觉效果来酿造故事氛围。2003年,李臻创作了我国首部多媒体小说《哈哈,大学》。作者用校园照片、或调侃或煽情的文字、伤感的音乐,做成Flash。文字、图片、声响,集合性的阅读感受能引发读者深深的共鸣。

在数字时代,文学语言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对节奏感的重视。数字时代,是键盘写作的时代。键盘输入的节奏感比较强,使写作者更偏爱简单化、时尚化、生活化的带有口语色彩的简短句子。例如:“长乐宫四周四五万人,慢慢退却,足足花费了将近一个时辰。这些将士都觉得今晚似乎做了一个不知所云的大梦,不知何所为,何所往,何所归。”(宜炫《转世汉王》)陈村就曾指出:“从文学的历程看,书写越来越容易,文字也越来越‘水’。”陈村:《网络两则》,载《作家》,2000(5)。徐坤则自称越来越习惯于大量运用网络符号写作和交谈:“网络在线书写就是越简洁越好,越出其不意越好,写出来的话,越不像话的样子越好。一段时间网上聊天游玩之后,我发现自己忽然之间对传统写作发生了憎恨,恨那些约定俗成的、僵死呆板的语法,恨那些苦心经营出来的词和句子,恨它们的冗长、无趣、中规中矩。整个对汉语的感觉都不对头了。我一心想颠覆和推翻既定的、我在日常工作中所必须运用的那些理论框架和书写模式,恨不能将它们全都变成双方一看就懂的、每句话的长度最多不超过十个汉字的网络语言。”徐坤:《网络是个什么东西》,载《作家》,2000(5)。第二,强烈的炫技色彩。写作者为了张扬个性,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营造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往往打破语言常规,费尽心机地炫耀自己的语言技艺。比如,把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自由与爱情》进行改造:“肉丝诚可贵,肉片价更高。若有大肉块,两者皆可抛。”(唐家三少《冰火魔厨》)把著名的诗句改编,既显示写作者诗歌修养的积累,还显示了写作者作诗的才能,并体现了其幽默感。再如:“但大师就是大师,他跟我说一句惊世绝艳的话,导致我死心塌地崇拜上了他,以至于才有了后来一连串的霉运。”(张小花《史上第一混乱》)连用了“惊世绝艳”、“死心塌地”两个成语,并把用来形容人容貌的“惊世绝艳”来修饰“话”,收到了奇特的效果。

文学批评在数字时代发生了变革。首先,批评者的责任感弱化。传统的文学批评观念认为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认为文学批评活动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方式而对文学及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深刻影响的。传统的文学批评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文学使命,而在网络文学批评中,这种责任感大量缺失。网络空间中,文学批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爱好对网络文学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随意作出自己的评价,在很多时候,这种评价并没有多大的文学思想价值,甚至有的时候是一种恶意的人身攻击。其次,文学批评是一种“在线性”批评,改变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时间性。传统的文学批评是通过纸质媒介传播的,一篇批评文章的产生到公布于世一般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而网络文学批评是一种在线性批评。如此,网络文学就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文学批评标准,它就需要以“人气”来评价,赛博的文学空间中判断“人气”的表现就是点击率。

数字时代,文学既有变化的因素,又有不变的因素。在写作工具、传播方式等技术层面上发生了变化,不变的是,文学的价值与魅力关键还要靠内在的艺术品质与精神境界。正如作家陈村所说:“重要的是积累作品,尽可能写得更好,而不是标出一个名目。有人一口咬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陈村:《我看网络文学》,http://news。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29/20000519/class002900014/hwz31927.htm。因此,诗人、作家、艺术家只有保持稳健而又平和的心态,守住自己的心灵世界,注重诗意创造,才能赢得文学的更大辉煌。

关于数字时代对文学的影响,学术界大致已形成了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高度肯定数字技术对文学艺术的积极影响。如姜奇平在《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一文中指出:“信息时代的字,机器味只在形式上,骨子里是很‘个人’的;倒是工业时代的字,形式上是很‘个人’的,但骨子里却是很‘机器’的。”(姜奇平:《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http://www.cj888.com/book/kepu/shuzishidai/002.htm.)任晓雯认为:“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将是艺术和技术携手作用的结果,也许,这会是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网络、文学——一种众语喧哗背后的传播学现象》,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netters/nenxiaowen/rxw24.html.)第二种看法与第一种看法相反,认为在电影、电视、电脑网络成为未来世纪主导文化媒介形式的情况下,“文学式微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许兵:《文学式微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载《兰州大学学报》,2000(3))。德里达甚至断言“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将不复存在”,“‘电信时代’的变化不仅仅是改变,而且会确定无疑地导致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学,甚至情书的终结”(参见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载《文学评论》,2001(1))。第三种看法则较为审慎,既意识到随着声画信息传输形式的发达,书面文学必将“边缘化”,但同时又认为“‘边缘化’不是死亡,不是价值的消失。传统的艺术形式将在新的媒体、新的时代找到新的定位,将融入新的艺术门类之中并为之增添光彩”(黄鸣奋:《危机与际遇:电脑时代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载《东方丛刊》,1998(1))。鲁枢元以积极迎接挑战的姿态,主张进一步高扬“文学艺术”的精神价值,以规避“计算机统治”及“数字化”的风险。(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173页,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第一种看法是不切实际的,数字技术虽然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尚看不出实质意义的“革命性”;第二种看法未免过于悲观,数字化生存固已构成了对文学的迫压,但文学自身固有的特质决定了文学不可能必然地走向“式微”,更不可能彻底终结;第三种看法才是值得重视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于文学艺术,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促使其在更为本原的意义上得以提高与发展,使之进一步强化与凸现自身魅力的机遇。

本章概要

文学生态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了文学沿革。从文学最初的、原始的形态,到数字时代的文学,文学沿革贯穿在人类整个文明史的发展之中。文学起源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带有遗憾的研究,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文学起源探讨的意义在于,它是探究文学本体、文学功能的诸多途径中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文学起源于史前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文学沿革的推动力,不能定于一种因素,不管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还是其他因素。文学沿革是一个在文学生态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复杂过程。数字时代,文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在,变与不变并存,技术层面的改变,改变不了文学依靠诗意取得地位的原理。创作者只有力避功利诱惑,保持平和稳定的创作心态,注重诗意创造,才能创作出文学精品。

本章关键词

文学生态:指影响文学生成、存在、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状况,作家生存状态,文学作品的发表、出版、传播条件,读者的反作用等多方面的因素。

模仿说:一种重要的文学艺术起源理论。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生灵、社会事件的模仿,文学艺术最初根源于人模仿的天性。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中国古代思想家都对此理论做出过贡献。这种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进一步得到发展。文学艺术不应只是对现有现实的模仿,更应是对应有的、理想化的事实的模仿;不仅是对物质化的事物、事件的模仿,而且更应是对人的内心心象的模仿。

巫术说:主张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基于人类学研究成果提出的文学艺术起源理论。最早由人类学家泰勒提出,后弗雷泽著有《金枝》,影响巨大。这种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为了巫术这一目的而被创造出来的,运用了巫术的思维方式,发挥了巫术的作用。

游戏说:主张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最早由康德提出,后经席勒、斯宾塞等人阐发为系统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文学艺术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游戏的冲动”,游戏是高级动物发泄释放过剩精力的有效方式,后来逐渐发展为艺术。这种理论注重从生理学意义上来看待文学艺术的起源,相对忽视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意义。

劳动说:主张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这种学说在我国文学理论界影响尤其巨大。这种理论认为,劳动创造了文学艺术创造的主体——人,劳动生活提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内容,劳动生活是原始艺术的直接的表现对象。

社会心理:由俄国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提出,指某一社会群体的稳定的心态,它以经济发展、政治状况为基础,又直接作用于意识形态。

民间文学: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众所创作的神话、民间故事、歌谣、话本等类型的文学作品,多以口头的形式存在。它一般没有固定的作者,而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淳朴、真率是其主要特点。

数字时代:电子信息时代的代名词,因为电子信息的所有机器语言都是用数字代表而得名。从生存环境到生活方式,数字技术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超文本小说:也称超文本文学,超链接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先锋小说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由文字、图片、影音片断及多路径进入的结构组成的电子文本。一般认为,1987年美国的麦可·乔伊思,发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超文本小说,即《下午,一个故事》。超文本小说以网络为载体,具有非线性、互动性、开放性、非中心化、未完成性等特点。

多媒体小说:数字时代的一种典型文学样式。创作者根据情节和情感表达的需要,常常在文字文本的背景上通过Flash画面的流动或增设旁白来实现虚拟真实叙事,还可以用歌声、音乐、音响等听觉效果来酿造故事氛围。2003年,李臻创作了我国首部多媒体小说《哈哈,大学》。文字、图片、声响等集合性的阅读感受,能引发读者深深地共鸣。

推荐阅读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郑元者,艺术之根,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钱中文,文学发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杨守森,孙书文,李辉,等,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济南:齐鲁书社,2010.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思考题

1.研究文学起源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2.文学沿革体现在哪些方面?

3.政治如何影响文学沿革?

4.哲学如何影响文学沿革?

5.民间文学如何影响文学沿革?

6.在数字时代,写作者有哪些特征?

7.在数字时代,文学语言有哪些新的变化?

8.如何评价数字技术对文学的影响?

同类推荐
  • 激发青少年物理兴趣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激发青少年物理兴趣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冒险追踪记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冒险追踪记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王子与贫儿(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王子与贫儿(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本书详细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同时辅以实战案例,系统、全面、深入地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思想、理念和方法,分为四个部分共15章。
  • 教育硕士优秀教学设计选编(教育硕士学习丛书)

    教育硕士优秀教学设计选编(教育硕士学习丛书)

    我国从1997年开始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教师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近几年来,教育硕士的招生专业不断增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推进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开辟了接受高层次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提高基础教育师资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热门推荐
  • 天堂无门

    天堂无门

    这是一个男人的故事,走在自己的路上,或许这只是一个梦而已
  • 竹马翻译官I

    竹马翻译官I

    小时候被人称为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从俊朗的少年到帅气的男人,她陪他成长了十余年。可是十余年的时间似乎也不够她了解他。他从小就特别喜欢欺负她,没有他在的时候他就不许她跟别的小朋友玩。长大后的他依旧霸道无比,可是她却从没拒绝,只因为她觉得自己在他心里是特殊的。可是,现实永远磨人,两颗不能交集的心,永远站在彼岸。再见面时,他是全世闻名的翻译官,而她只不过是一个小镇教师。时光流逝,记忆中刻骨铭心的爱情始终忘不掉……
  • 《校草殿下等等我》

    《校草殿下等等我》

    她,无恶不作的恶魔女孩时刻保持恶魔式的危笑。他们,圣皇蒂斯亚学院的一群高贵美少年,完美校草殿下。当她遇上他们。一场关于恶魔的战争开始了。恶魔少女对战恶魔美少年谁会是赢家呢、、、、、
  • 废土圣徒

    废土圣徒

    沉睡的异族苏醒,重临大地;蛰伏的大凶出世,搅乱风云。人族势弱,在这个乱世中何去何从?是委曲求全、苟延残喘的为奴?还是揭竿而起,热血奋战,死而无憾?“人族永不为奴!”一个人族少年怒吼,以血与骨征伐,为人族杀出一片朗朗乾坤!
  • 玉皇道元

    玉皇道元

    ??一千六百年前,一轮血月在北方的天空升起,魔族始出。????此时,昊天道一分为二,一者为中原大统,正一道。<????另者为南方大教昊天门。八百年前,魔君自不死城出,一路南下,杀向昊天门,昊天门弟子几乎全部惨死,到如今只剩下一个守山老人,和老人捡来的一个孩子。
  • 似水青春流年时光

    似水青春流年时光

    美好的青春,美好的班级。青春似水,在慢慢流失……命中注定相识,流年时光我们相遇……梦幻般的友谊万岁!至友谊!
  • 异世之武修

    异世之武修

    修炼一途,乃夺天地之造化,方可成就长生之道……他前世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小混混,他这世断言要站着这个世界的巅峰……未婚妻退婚、族人的羞辱,让他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从此,他脚踩天才,拥怀佳人成群……
  • 一曲江湖任风歌

    一曲江湖任风歌

    十年话江湖,一笔书恩怨,刀剑平日月,情仇震乾坤。
  • 符咒驱魂

    符咒驱魂

    跟老子,打架?嘿嘿!先用符咒砸死你!
  • 圣武仙皇

    圣武仙皇

    神魔大战崩坏天地,致乾坤倒转时光逆流,本应神魂俱灭的主角残留的一缕幽魂来到亿万年后的人间。炼惊世法器,修盖代秘技,唤上古战魂,收仙阶元灵。入京寻母,揭神秘身世;上殿面君,揍嚣张太子。帝王一怒,赤地千里。某人一嘘:惹了我,叫你血飙九霄!圣武宗城,繁衍出人族最精粹修行文明的耀眼城堡。八宗会弑,云集人族各宗派的强者大牛,谁能在会弑中勇折桂冠?是谁要重临颠峰?是谁要傲啸苍宇?我,罗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