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为精神领袖,让周围的人追随你,形成一个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领导核心,仅仅依靠体制和职务赋予的权力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该建立在由宽广的胸怀、完美的领导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等方面构成的个人权威之上。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加强君权,经常采用的一个手段便是极力美化君主。“神圣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长,此天之道,人之情也。”统治者总是力图使人民相信,君主的人格是完美的,君主即代表着伟大、睿智、圣明、仁德、英武。
事实上,古代君主可能并不具备上述美德,或者也认为自己不需要在实际上去追求这些美德。他们所要做的,仅仅是一番虚伪的表演,只要在臣民心目中造成君主人格神圣完美的假象,就算达到了目的。对于一位君主来说,事实上没有必要具备全部的美德,但是却很有必要显得具备这一切品质。要显得慈悲为怀、恪守信义、合乎人道、清廉正直。尽管君主在政治实践中“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但应当注意,千万不要从自己的口中露出一言半语不是上述美德的话,并且注意使那些看见君主和听到君主谈话的人都觉得君主是位慈悲为怀、恪守信义、讲究人道的人。这样才能达到“顺应民心”的目的,为自己招徕一大批忠心追随的信徒。
西汉末年,每遇到水旱自然灾害,都会为野心家王莽提供表现“美德”的机会。“每有水旱,(王)莽辄素食”,皇太后大为感动,特下诏褒扬慰劝:“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孰,公勤于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王莽是否真的为“忧民”而不食荤腥,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番沽名钓誉的表演,却收到了效果,大大增加了王莽的政治资本。
从积极的角度看,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此来加强自己的精神感召力和影响力,让人们心甘情愿地追随自己。
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你必须不遗余力地提升自己的精神感召力,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为你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