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思维之间是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音乐思维是综合思维的领头雁。让音乐思维带动其他思维,是开发综合思维的关键。
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到的一样,我针对我自己孩子的培养就是从音乐开始的,我想,音乐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根本,估计很多人不会反对吧。要不然,中国琴童能以万计数?
如果仍不认可,我们可以想想爱因斯坦,他母亲是钢琴家,爱因斯坦从小受母亲的古典钢琴曲熏陶,再者,爱因斯坦特别喜欢拉小提琴。正是音乐思维促成了爱因斯坦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的。
所以,音乐思维是核心思维,所以这里倡导各位家长一定要把音乐教育当成领头雁。
这里再强调一次,音乐思维即在7岁前脑细胞之间受古典音乐的刺激后可以达到脑细胞回路的精密连接。脑细胞回路实质就是信息通道。
西方很流行音乐医疗法,简单地说,就是治疗精神疲倦的音乐。音乐医疗法采用了被称为“f分之1拍”的节奏。“f分之1拍”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声、光波动中的节奏。例如,小河的潺潺流水声,风摇摆树梢的声音,小鸟的叫声,缓缓冲刷着海边的海浪声,以及水上的粼粼波光等,都是大自然演奏的和谐而美妙的音乐。
当置身于这种自然的节奏之中时,人的脑电波会出现很强的α波,内心也会被“f分之1拍”的节奏所支配。当身心都置于这种节奏之中时,人会感到安逸,心灵就会保持放松、平静的状态。
古典音乐中“f分之1拍”节奏的曲子很多。特别是贝多芬、巴赫、肖邦、车尔尼、勃拉姆斯、莫扎特、维瓦尔蒂等被称为巴洛克古典派作曲家创作的曲子,大多是“f分之1拍”的节奏。与此正相反的是“f0分之1拍”,一般认为这是最令人心情舒畅的古典音乐。“f分之1拍”使人精神放松,使脑电波变为α波状态。
也就是说,虽然处于觉醒状态,但适度的刺激已进入到大脑深部,为我们创造出更宁静、更理想的身心状态。
通过查阅大量科学资料证明:人脑电波的波形与钢琴发出的波形是近似的,我分析不同种类乐器发出的声音波形都不一样,长笛的波形、小号的波形、单簧管的波形、小提琴的波形,它们发出的声音波形各不相同,只有钢琴发出的声言波形最接近脑波形。
但是用钢琴弹奏时代曲或摇滚乐曲时发出的波形变化很大。西方经典钢琴曲的音乐波形最接近脑波形,贝多芬、巴赫、肖邦、车尔尼、勃拉姆斯、莫扎特、维瓦尔蒂等被称为巴洛克古典派作曲家创作的曲子,是最令人心情舒畅的古典音乐,使人精神放松,能进入到大脑深部使脑电波变为α波状态。当处于这种状态时,人的学习和记忆效果最好。
让孩子经常听古典音乐是非常必要的智力开发方法之一。经常听古典音乐的儿童,在智力反应速度、与人交往上,都明显优于不常听古典音乐的儿童。
儿童虽然还不能理解音乐的深刻含义,但经过长久刺激,音乐信息会进入儿童的大脑皮层,形成音乐信息记忆库,会加强记忆力,扩展思维空间,以及建立思维网络等。
类似钢琴的电子琴对开发大脑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弹奏键盘乐器能训练十个手指灵活运动,对开发大脑极其重要。脑科学告诉我们:大脑里面操纵手指的区域,竟比控制胸腹的部分还要大,还要发达。
有序的音乐刺激、灵巧的拇指运动促成大脑神经冲动的交叉作用,完成精巧的神经系统连接。
目前学钢琴的孩子不在少数,成才的却是寥寥无几,这也造成了音乐教育成为孤雁。我想,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家在教孩子学钢琴的过程当中过分重视指法练习,使孩子手指产生痛感,使孩子厌恶,这就是教育本末倒置最典型的表现。
我们应该以抢儿童的音乐思维开发时间为首要任务,否则过了年龄音乐思维就会关闭。而相对于音乐思维而言,孩子的指法练习则是粒芝麻。
所以,我建议,不要管“为了孩子养成好的弹琴习惯”,一切是为了尽快建立音乐思维。
开发音乐思维是万重之重。
音乐思维开发如果不抓紧时间,那么音乐思维就会关闭。再者,学音乐,建立音乐思维是为了开发全脑思维做准备的,只有开发全脑思维才有价值,任何单一的开发,其作用在未来都是有限的。简单来讲,音乐思维开发代表了右脑思维开发,逻辑思维开发代表了左脑开发。
我研究过钢琴古典音乐,这些音乐的频率都属自然频率,而大脑细胞的频率也属自然频率。在物理学里有个共震原理,当钢琴古典音乐频率与大脑细胞频率叠加会产生共震。共震的效果可以使脑细胞突融间产生连接完成神经回路的链接,而神经回路是信息流的通道,这样就使信息可以传达到“目的地”。但是,用其他乐器弹奏古典音乐,频率将发生变质(不属于自然频率了)。
开发大脑的手段之一是听西方的古典钢琴曲。
西方古典音乐(肖邦、柴可夫斯基、车尔尼、贝多芬等等)都属自然频率,让儿童听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重要,尤其是钢琴曲。这些音乐都属自然频率,自然频率是促进大脑发育的最佳工具,因大脑细胞的频率也是自然频率。
我特别热衷于让初学音乐的孩子首选电子琴而非小提琴,因小提琴属于擦奏弦鸣乐器,孩子会在听音练耳上浪费大量时间,且十个手指的运动量相对缺少。电子琴选日本产的“雅马哈”或“卡西欧”即可,不追求功能只图音质准确,音质不准会造成孩子听音失误,终生难以纠正。
儿童初学音乐最好使用电子琴,发挥电子琴的优势,以抢时间开发儿童的音乐思维是首要任务,否则过了年龄音乐思维就会关闭。儿童运用十个手指弹奏电子琴又可促进大脑发育。
思维是个西瓜,指法是粒芝麻。首三年学习音乐的万重之重的任务是开发音乐思维,三年后淘汰电子琴改换钢琴,慢慢纠正指法向钢琴指法过渡,花上几年训练指法也没关系了。
传统观点认为一开始就让儿童学电子琴会造成指法错误,传统观点至今也没有认识到学习音乐的重要意义。一开始就让儿童弹奏钢琴,钢琴使孩子手指产生痛感(因为钢琴需要一定的手上力气才能弹响),这是儿童厌恶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在指法练习上花大量时间也是孩子厌恶的重要因素。所以学成钢琴的孩子寥寥无几,即便学成也没时间开发其他思维,音乐成了孤雁。
走这样的音乐教育路线,成功率是99%,而且腾出了宝贵时间可以开发其他思维,让音乐思维带领其他思维腾飞。
音乐是领头雁。有条件的家庭千万别错过孩子的音乐教育。学音乐最好具备这三个条件:(1)年龄条件,不能大于9岁。(2)家住在大城市,可以聘请到音乐老师。(3)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至少付得起老师工资。外加上面描述的学习路线,这是音乐教育成功的保障。
各思维之间是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音乐思维是综合思维的领头雁。让音乐思维带动其它思维,是开发综合思维的关键。
音乐家教老师的选择
只要老师是8岁前学钢琴(或者电子琴和手风琴的)。
一直没间断学习的。
现在水平相当于八级的。
只要是在校大学生,不一定要读音乐系的,其他专业的也可以。爱孩子,有耐心。
音乐家庭教育的建议
在这里我要阐明一些大家对音乐教育的误区:
我这里所指的音乐教育的最初目标是建立孩子的音乐思维,而非通过钢琴级别考试。当然,一旦音乐思维建立了,通过钢琴十级当然不在话下。
同样,以建立音乐思维这一目标为指导思想,我要强调的是不要太注重孩子的指法,而要着重于音乐思维的开发任务。下面是我对音乐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对以前没学过音乐的9岁以上的儿童,我不建议让孩子学音乐了,音乐思维一定要抢在9岁以前开发。
9 岁以下的儿童,如果家庭经济宽松的,应该尽量让孩子学习音乐。三年学电子琴后,孩子基本可以作曲了,这代表音乐思维已建立了。三年后,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孩子换钢琴了,然后花两年时间纠正孩子的指法。
在家学五线谱,回学校学简谱。孩子学了五线谱后,再学简谱对孩子来说是小菜一碟。
选择世界经典钢琴曲(CD),多听钢琴大师(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舒曼、李斯特、舒伯特、巴赫等)的钢琴曲、美国乡村英文歌曲、法语经典歌曲、现代钢琴曲,并且以此作为孩子在玩玩具时的背景音乐(因为孩子五官功能是分开独立的,边玩边听,不在乎孩子喜欢不喜欢)。
不要图孩子思想集中的时间有多长,愉快学习、玩中学就行;
要让儿童听单一的钢琴古典演奏曲,尽量不要听交响乐。
这里再附一篇音乐家教写的总结,以及我对其的点评,仅供家长参考,可参照执行。
第一堂课总结
鹏鹏只有两岁半,是个机灵可爱的小男孩,第一次见面时他显得有一点害羞。一开始我弹了一首海顿奏鸣曲,他在旁边静静地听着。
然后我给他讲乐理,讲拍号、音符时值。我抓着他的小手,让他弹中央C,一边弹一边数时值。而我感觉到他的拇指真的主动去弹琴,这关于以后讲到手指力量的转移很重要。
再弹了几首儿歌,其中鹏鹏一听到《玛丽有只着小羊羔》和《唐老鸭》就显得很开心,好听的旋律果然是可以感染人,《唐老鸭》里有一部分是模仿鸭子叫声,鹏鹏对此显得很兴奋。
虽然部分时间都是我在弹琴,小孩在一边玩玩具。但与成年人不同的就是孩子可以一心万用,成年人只可以专心于一事。所以我知道他在玩的同时,也在学东西。
第二堂课总结
第二堂课,我给鹏鹏大致提了上节课的内容:五线谱的组成、谱号、拍号、音符、中央C位置等等。这些都是最基础的音乐知识,只有让他认识清楚了,以后才可以往更深入的地方学习。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每节课都复习一下前节课的内容,相信有助于鹏鹏对新内容的理解。复习结束,开始添加新乐理知识:表情术语、力度术语、音乐家介绍、关系大小调、三和弦转位。读懂表情术语和力度术语很重要,一个一个地教孩子读,就是让他明白,有感情、有强弱的旋律才能入耳。
音乐家:让孩子了解音乐名人事迹,就像听故事一样,培养兴趣,让故事人物成为他的榜样。
关系大小调:二十四个大小调均有各自的表情色彩,升号调明朗,降号调深沉。
三和弦转位:分为原位、第一转位、第二转位。学好这个对钢琴即兴伴奏有很大帮助。
结合新乐理知识,给孩子弹了几首儿歌:《仙女的竖琴》《圆舞曲》《莫扎特的旋律》《皇宫》等等。多听不同风格的曲子,培养孩子的乐感很重要。
显然这位老师非常有爱心,也很有责任心,也深刻地理解了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音乐思维。据孩子妈妈反映,孩子已经能够很准确地复述出老师教的专业术语了。这位孩子真的是很有福气,得到了一位好的音乐老师的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