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2100000054

第54章 学习赵朴老总揽全局开拓创新的卓越品格

赵朴初(1907—2000)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佛教领袖,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中国文坛的一代宗师。凡是和赵朴初接触过的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他的一身正气,一团和气,一脸慈善气,大家都无比亲切地称他为赵朴老、朴老。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在纪念赵朴老百岁诞辰之际,认真学习、继承和弘扬赵朴老总揽全局、开拓创新的卓越品格,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赵朴老总揽全局、开拓创新的品格,我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他关于中国佛教的一系列创新性的论断和理念上,其内涵相当丰富,就我的初步了解,我想以下八项是比较突出的。

(一)关于佛教本质的界说。赵朴老的主要论断有二:一是佛教是无神论,认为中国佛教既不是偶像崇拜,也不是多神论。其根据是佛教教义是缘起论,信奉“诸法缘起性空”的学说,佛教不承认有创世主,也不相信有主宰人类命运的天神。“佛是人,而不是神。”佛是觉者或智者。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早期佛教并没有佛像,一般用佛的脚印图或菩提树作为标记,大乘佛教流行后才开始雕刻塑造佛像,一是为了纪念,二是表示佛教的教义,这和偶像崇拜不是一回事。(详见《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同时,朴老也承认后来佛陀被神化了的事实。

第二个论断是众所周知的,赵朴老机智而深刻地阐扬了宗教是文化的命题。就佛教是文化的命题而论,我认为赵朴老是从三个角度切入的。一是为了否定佛教是封建迷信之说;二是从佛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立论,并指出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三条途径——学术化、艺术化和社会化;三是在概念上运用广义的大文化概念。这都和毛泽东对宗教、佛教的看法完全一致。毛泽东为了纠正视寺观为封建迷信的片面观点,十分强调寺观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他在1952年10月8日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时,还明确地指出:“文化包括学校、报纸、电影等,宗教也在内。”我初步体会,从大文化而言,包括信仰文化和非信仰文化两部分,宗教信仰属于大文化范畴,从宗教是文化的一种类型这层意义来说,宗教就是文化,或者说是信仰性文化。宗教是文化这一命题本身就逻辑地蕴涵着信仰是文化中的必要成分。至于小文化的含义,如指文学艺术(文化部主管的事务),则与宗教有别,文化不是宗教,虽然宗教与文学艺术这类文化也有交叉关系。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历史表明,佛教文化大繁荣之时,也是佛教信仰兴盛之际。未来历史也会表明,佛教文化的繁荣,不仅将推动佛教的整体发展,而且也必将带动佛教信仰建设的进步。赵朴老生前十分重视佛教文化建设,如主持开展保护和整理佛教文物的工作,成立中国佛教文化24页图说1992年3月,赵朴老邀请季羡林先生、方立天先生为中国留学斯里兰卡的5位比丘做博士生导师。前排从左至右分别为:方立天先生、赵朴老、季羡林先生、吴立民先生。研究所,出版佛教著作和学术刊物,等等,有力地推动了佛教的弘扬和传播。

(二)关于中国佛教的特点。赵朴老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指出,中国佛教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全面性。中国佛教吸纳了印度佛教的全部内容,形成汉语、藏语、巴利语三大语系的佛教。朴老生前和十世班禅大师共同倡导、发起和创立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朴老还一直主张将南传大藏经翻译过来,为中国佛教注入新鲜血液。二是丰富性。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派的繁多。三是广延性。中国汉、藏两语系的佛教虽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而发展,但并未成为民族的宗教,反而广泛流传到其他民族和国家。如汉语系佛教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藏语系佛教传入蒙、满各族。近代,这两个语系的佛教又传入欧、美等地。

(三)关于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1983年,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做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报告,总结了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即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朴老首先强调指出,佛教先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佛教徒在农事耕作、造林护林、造桥修路以及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都有优良传统。我想朴老总结的这一传统,对当前佛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有现实意义的。其次,关于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佛教既是宗教,也是哲学,其学术思想非常丰富,这是佛教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佛教的一大强项和优势,是维系和延续佛教生命的有力支撑。朴老生前重视佛教学术研究,他也关注和尊重学者的佛学研究。有一次我去接受朴老的教诲,他当面对我说,你们学者研究佛教,对弘扬佛教文化是有功德的。朴老肯定了学者对佛教文化的研究,令我十分感动。再次,继承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方面,赵朴老从维护中国周边睦邻友好和国际和平大局出发,以民间外交的形式大力推动国际和平、友好和交往。他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劳心竭力,难行能行,对促进中日友好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名副其实的中日友好的民间大使。朴老还指出中日韩三国佛教友好交流自古到今已形成一条“黄金纽带”,并提出重建“黄金纽带”的构想。他的比喻和建议得到韩国和日本两国佛教界的热烈响应,并决定由三国轮流召开佛教友好交流会议。自1995年在北京召开首次中日韩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了10次,为三国人民友好、东亚稳定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有益和有力的推动。

(四)关于中国佛教的发展道路。赵朴老在1983年还提出要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后来又多次强调要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坚定地走人间佛教的道路。朴老认为:“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摄,前者着重在净化自己的身心,后者着重在利益社会人群。”(《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他还说,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发展、无常变化、无尽无休的洪流,一个人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菩萨行就是主张只有利他才能自利,也就是以救度众生为自救。朴老认为佛教的这种无常论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朴老揭示人间佛教的思想内核是自度度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五)关于中国佛教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早在1980年年初,赵朴老就充分地论述了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问题,提出:一方面党和国家从政策上、法律上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一方面宗教徒则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拥护党的领导,报国家恩,报众生恩,积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朴老反复强调佛教的利益必须与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他说,我们的生命好比一滴水,只要我们肯把它放到人民的大海中去,这一滴水是永远不会干涸的。他还在多种场合深入阐发爱国和爱教的关系,认为对佛教徒来说,爱国和爱教是完全统一的。爱国不碍爱教,爱教首先必须爱国。他说,宗教是没有国界的,国家是有界限的,属于自己的国家只有一个,仅有宗教信仰,没有国家,犹如一叶浮萍,没有根基。每个宗教徒首先要有自己的国家,然后才是信仰自己的宗教。不爱自己祖国的人,谈不上热爱自己的宗教。他还说中国宗教界一直是爱国的,爱国主义是宗教界的光荣传统。

(六)关于中国佛教的自身建设。赵朴老在赞叹当代中国佛教宝镜重光,法炬复燃,得以复苏和发展的同时,也冷静清醒地看到中国佛教由于长期衰落而存在不少的缺点和局限。他在1993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所作《中国佛教四十年》报告中提出,佛教要加强五个自身建设,就是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五个方面的建设。他强调这五个方面中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这是为了推进中国佛教的发展,倡导要在信仰价值、态度风貌、传灯人才、仪轨制度以及组织方面,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全面地为中国佛教的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七)关于中国佛教的人才培养。上述五项建设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建设,因为其他四项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人上来,都要通过涌现有素养的僧才来体现;同时也只有高素质的僧才才能带领广大信徒推进其他四项建设。赵朴老高度重视佛教人才的培养工作,在他的关怀和推动下,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并在“文化大革命”后得以恢复,又设立了栖霞山和灵岩山分院。他主持召开了1986年和1992年两次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在1992年的会上提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朴老强调,培养佛教人才、绍隆佛种是“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还提出调整教育规划,编写教材,联合学界力量培养研究生等,为中国佛教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八)关于中国佛教的信仰体系格局。1997年赵朴老在《无锡灵山大佛开光大典上的致词》中说,目前神州大地堪称佛像之最的五个方位上也形成了五方佛的格局,这就是北方云冈大佛,中原龙门大佛,西方乐山大佛,南方香港天坛大佛,东方灵山大佛。从修因证果的关系上说,在因行上有四大名山四大菩萨的信仰,在果德上有五方五佛的崇奉。他强调要注意保持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五方五佛的信仰体系格局,使之成为广大信徒心目中的稳定依托,进而有助于广大信徒信仰感情的落实,有助于整个教团在信仰上形成一种凝聚力。

以上八项是赵朴老围绕中国佛教的建设和发展这一中心展开的,其范围论及中国佛教的本质、历史、道路和前途等一系列佛教基本问题,是一个互相联系、交叉的统一整体,构成了当代中国佛教建设与发展的思想理念框架,不仅在文化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中国佛教来说也具有持久的指导意义。

赵朴老生前在遗嘱中表达生死观云:“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这充分展现了他富有禅味的心灵境界。赵朴老的崇高精神境界,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

[原载《中国宗教》,2007(11)]

同类推荐
  • 菜根谭(第三卷)

    菜根谭(第三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谁终将声震人间:跟尼采学自我激励

    谁终将声震人间:跟尼采学自我激励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他从来都是一个面对世人冷遇及逆境仍能保持意志力强大、内心坚毅的人,而对于身后的声誉他也是充满信心的:“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20世纪的序幕刚刚拉开,尼采在受尽精神疾病折磨后溘然长逝。然而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不久之后,尼采的思想逐渐被发掘并得到重视。
  •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因为他最早提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阴”谋策略,所以被后世学者称为“月亮下的智者”。但是,老子的为人处世智慧也不是一味退避,其实他提倡的是更大的进攻,如:“将欲取之(刚),必先予之(柔)”;“他认为最高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争”,舍己从人,不强出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作正面冲突,伪装示弱,弃近谋远,这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因为它超越了有限、暂时和表面的成功,取得的是更加博大、高超、长远和实质性的利益。不争表现出一种品性,美好和谐,最得人心,却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同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主要从原文、注释、译文、解说四大方面进行精练的解读。同时适当穿插孔子门人故事,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孔子所处的时代。"
  •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热门推荐
  • 放逐杀途

    放逐杀途

    高天之上,绚烂而神秘的天地漩涡,无情地收割着一个个文明,是摧毁?是新生?还是放逐?亚特兰蒂斯、古希腊、古中国、玛雅……在放逐的世界有着怎么样的交集?看消逝的文明如何擦出火花,读儿女情长与英雄气短,问谁才是真正的主宰与囚徒……放逐吧,看谁才是放逐者!
  • 末世之女仆契约

    末世之女仆契约

    都市新书《我的绝色神剑》火热连载中——我有一剑,可劈山,可断流,可保家,可定国,可做云中梭,亦可水中游。我有一剑,千娇百媚生,万里斩敌酋。
  • 神魂记

    神魂记

    古代三教九流求仙传奇,成仙历险故事。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神仙梦是共同的追求!
  • 青云剑法

    青云剑法

    每一个人都有个武侠梦,我写出我心中的武侠,看我如何习得内功,如何创造剑法。
  • 战神笔仙

    战神笔仙

    神笔马良七十八代传人,谢羽意外画开时空之门。来到了一个原本不属于他的世界。在这琴棋书画都可成为武器的时代,他该如何从无名小卒中蜕变,为了自己的生存他只能杀戮---只有这样看见曙光
  • 灵界之神

    灵界之神

    战神之威,万灵敬仰,天邪双帝,俯视灵界,三祖之地,天地皆宁,四大学院,天地之间,无人不以向往,灵界浩瀚,无穷无尽,万众生灵,无数种族,一生只为那修行二字,而这位来自千都城的少年,身上有着属于他的使命,他注定会是一个不平凡之人,这也注定将会是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 快乐中老年健康枕边书

    快乐中老年健康枕边书

    本书针对当代中老年人经常遇到的、急需了解和解决的健康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力求为中老年人提供科学、实用、系统的养生保健知识。本书在阐述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知识时,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简洁明了,非常方便中老年朋友阅读。
  • 黄巢传

    黄巢传

    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创造了英雄……
  • 妖孽高手混都市

    妖孽高手混都市

    一次偶然落魄小子得到了一扇神奇的门,从此,美女,钱财纷至沓来,乱花迷眼心不醉,玄奇乱世,鉴宝奇能,财源滚滚,且看他如何笑傲风尘,称霸都市……
  • 龙川后裔

    龙川后裔

    命运的交响曲停止演奏,众神消失,人间一片混乱龙川这个古老的名字还有多少人记得。当魔族和亡灵的大军再次来袭,长矛将指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