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34100000048

第48章 乐圣之旅日记(2)

正对故居的广场北面是著名的密拉贝尔宫(SchlossMirabell),它同巴松花园和茨威格尔花园连成一片,把萨尔茨堡新城点缀得花团锦簇。

从卡普青山脚跨过莫扎特桥回河西老城,就是莫扎特广场;这是爱乐“朝圣”者们的必到之处。莫扎特铜像威风堂皇地高踞于广场中心。

登上修道士山去参观霍恩萨尔茨城堡。不坐缆车,以便更好地感受中世纪的氛围。城堡始建于十一世纪,断断续续修建到1756年莫扎特出世那年才完工。虽说纯属巧合,但萨尔茨堡好像就是在等待这位旷世奇才的出现似的。自从有了莫扎特,霍恩萨尔茨城堡就不再是这个古城的象征了,萨尔茨堡的象征从此归于莫扎特;尽管音乐家在世的时候,家乡并没有给予他如此殊荣。

城堡很大,坚不可破,在数百年里的无数战乱中从来没有被攻克过。在漫长的政教合一的中世纪,它一直是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官邸,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修道院。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这里的大主教往往也就是帝国皇帝的王公王储之一。今晚城堡内有音乐会,所以这么晚城堡还开着。

从山下的教堂传来了阵阵晚祷钟声,让人心旷神怡。细听,那旋律不是别的,正是莫扎特歌剧《魔笛》里捕鸟人帕帕契诺醉酒后那段著名的咏叹调《渴望有个年轻女人》(《EinMdchenoderWeibchen》)。果真如此:萨尔茨堡就是莫扎特。但莫扎特却未必就是萨尔茨堡,他属于整个世界。两百多年过去,凶神恶煞般的柯罗雷多大主教早已是过眼云烟,莫扎特则永远成为故乡的骄傲。音乐家在天有灵,想来也不会再对萨尔茨堡耿耿于怀了吧;萨尔茨堡毕竟曾给予了他一生中最幸福愉快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

六萨尔茨堡(II)(8月12日,星期五)

穿过窄巷来到了十七世纪建造的大教堂。不同于北欧雄伟的哥特式风格,这里的建筑以南欧巴洛克(Baroque)风格为主。广场中心的白色圆柱是专为纪念那位好心善待莫扎特父子的施赖顿巴赫大主教而立;邻近就是大主教的故宫,十七世纪以后它就代替了山顶城堡成为权力中心,童年和年轻时代的莫扎特常在此为显贵们演奏。如今故宫已经成为大型的艺术馆、音乐厅和国际会议中心。萨尔茨堡音乐节大厅紧靠老城山脚,正举办着例行的夏季音乐节。

莫扎特诞生的故居(MozartsGeburtshaus)

从1747年起,老莫扎特在老城中心的格特赖德街9号(Getreidegasse9)一幢橘黄色公寓的三楼住了整整二十六年,直至1773年搬到马卡特广场(当时称汉尼拔广场)为止。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于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这里,他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愉快的十七年。宽敞的客厅四壁挂着莫扎特父母和他童年时期的几幅肖像油画;那幅七岁的肖像画里莫扎特穿着华贵,这时他已经是名扬欧洲的音乐神童,经常出入宫掖府邸。靠窗摆着一架古钢琴,玻璃柜里陈列着莫扎特童年时拉过的小提琴,指板已经磨损;另一个玻璃柜中陈列着发黄的曲谱手稿。有一幅标题为《钢琴边的莫扎特》的未完成油画(1789年),画的是莫扎特的侧面,只有头部和上身,下身和钢琴部分已被刮去,作者是他的姐夫约瑟夫·朗格(JosephLange)。这是莫扎特最满意的一幅肖像,从它可以一睹作曲家的庐山真貌。两年后,莫扎特就撒手人寰,这成了他最后的画像。

从街上另一扇门可以走上该故居的二楼,也是博物馆的一部分,主要介绍莫扎特的歌剧。里面有许多微缩的舞台模型,显示了不同歌剧的场景。他的德语歌剧、也是他去世前完成的最后一部歌剧《魔笛》(《Zauberfluete》)占据了突出位置,介绍详尽,连展室里播放的也是《魔笛》里的音乐。这部莫扎特最后的歌剧,故事像童话,但寓意却远胜于童话;其音乐也许是莫扎特歌剧里最为深入浅出的,连儿童也不难入门;但它恰恰也是最耐听的一部歌剧。

莫扎特断想

莫扎特是个奇迹。他像是上帝派到人间来传送绝妙音乐的天使,让优美的旋律不断从他这口“神泉”里溢出来。一个正常的人,怎么可能在三十多年的短暂人生里创作出如此高质量、这么多数量的音乐?不可思议!

莫扎特的音乐是最经典的。然而,若把经典音乐理解成严肃的,则是大大的误解。经典的严肃应该理解为对艺术的虔诚。所谓经典(classical)在古拉丁和古希腊精神里,是代表乐观健康,而不是严肃古板;是优美恬静,雍容华贵;有点像中国古代的“魏晋风度”,使人觉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理解经典,那么还有谁会比莫扎特更为经典呢?

勃拉姆斯曾这样评价莫扎特:“如果我们没办法谱写得像莫扎特那么醇美,至少要学学他的纯。”旋律醇美靠天赋;“纯”则必须靠心灵的淡泊和平静。莫扎特的音乐无一丝一毫俗气,永远是优美恬静,雍容华贵。

很少有作曲家能像莫扎特那样“公私分明”。这里的“公”是指他的音乐;“私”则是指他个人的情绪和境遇。尽管他个人的遭际充满了坎坷痛苦,但他却很少把自己的情绪带进他的音乐;只要在钢琴前坐下,摊开谱纸,他的心灵里顿即就变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心灵里的晴朗比天空的晴朗更为重要;心灵如沐春风比躯体如沐春风更重要。

莫扎特音乐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极大的包容以及超越障碍的功能。这障碍包括时代、国界、语言和宗教;也许用“universal”(四海皆通)形容比较恰当。难怪在发向外太空探索球外文明的飞行器上所携带的人类文明标志里就有莫扎特的音乐。当然,也正因为莫扎特音乐的“universal”,使得有些爱乐者觉得顺耳而始终对莫扎特一知半解。莫扎特是快乐的朋友!一些乐友如是说。难道他的音乐里就没有愁云和沧桑之感或更为深层次的东西吗?

1959年夏高考前,我和朋友一起到电影院观看了东德拍摄的纪念席勒(FriedrichvonSchiller,1759-1805)诞辰两百周年的纪录片。尽管制片人观点很教条,但影片用莫扎特《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乐》作为背景音乐,显得不俗。席勒和莫扎特是同时代人,影片里反复出现最多的是略带沧桑之感的第二乐章《Andanteconmoto》(《流畅的行板》),令人印象深刻。这部交响乐把莫扎特的特征都包涵了进去:天朗气清、优美恬静、如行云流水般的第一乐章;略带沧桑之感的第二乐章;威严堂皇、雍容华贵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和辉煌的第四乐章。以阐释莫扎特音乐著称的奥地利指挥家勃鲁诺·瓦尔特(BrunoWalter,1876—1962)录制的“第三十九交响乐”就充分诠释出此神韵。倒是卡拉扬指挥的第二乐章快得漫不经心,韵味尽失。过分的功成名就使人踌躇满志、颐指气使;坐着自己的私人飞机,像教父一般被前呼后拥,那心灵里如何还留得住莫扎特那份“纯”?

《g小调第四十交响乐》第一乐章开门见山的主题是略带伤感的。

《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KV466)的第一乐章不太像莫扎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好像只有贝多芬才有。但这恰恰是真正的莫扎特。

《安魂曲》(《Requiem》)是一个异数,也是莫扎特最了不起的杰作。在步步逼近的死神阴影前,他已经不是为别人创作,而是为自己。面对生与死的严肃主题,他倾注进了自己的全部才华和情怀,充分显示出了最高尚的美。莫扎特在《安魂曲》里偶尔流露出对死神的恐惧是庄重而有分寸的,完全没有马勒那种对死亡阴影永远挥之不去、甚至于带有点暴戾和失态的恐惧。莫扎特在死神面前依然保持了雍容华贵,虽沉重却坦然;至少在他的音乐里做到了如此。安魂曲是莫扎特的绝唱!

下午前往维也纳。经过萨尔查赫河边,从《音乐之声》想到了最近的一部颇有争议的美国好莱坞电影《Amadeus》(《莫扎特》)。主要争议有二:一是置莫扎特于死地的《安魂曲》是否肯定是宫廷乐师萨利哀里的阴谋?最新研究的结果都是否定的。二是认为影片在许多场合丑化了莫扎特。莫扎特是一个奇迹,这奇迹有着许多层次的含义。莫扎特在人格上有十分明显的双重性:他的音乐纯美高雅,他的作风却炫耀浮夸。天才大多是傲慢的,但莫扎特的傲慢则显得偏于浮躁。他自己说过:“我这个人很庸俗,但我的音乐不庸俗。”正好说明了奇迹所在。有这么一句名言:“缺点往往是同快乐相伴的。”莫扎特正是如此,他暴露出浮躁缺点的时候,往往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他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随着那巍峨的城堡慢慢消失在视线后方,想起了这里还有欧洲闻名的岩盐矿,萨尔茨堡因此而得名。名称翻译的好坏至关重要,“萨尔茨堡”这个译名译得有韵味,心里一直很感谢那第一位译者没有像翻译“牛津”、“剑桥”那样把它译成“盐堡”,否则萨尔茨堡的神韵,至少从中文角度要大打折扣。

七维也纳(I)(8月13日,星期六)

傍晚进入了维也纳西边的森林地带。这不是想像中的大森林,而是中欧最常见的黑森林:整齐不高的枞树林大片大片地随着丘陵逶迤起伏。想起了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在这样的黑森林里很难翩翩起舞,只能让人们随着舞步去幻想。

一场暴雨瓢泼而下,却又转瞬间雨过天晴,东边前方出现了雨后彩虹,那巨大的半圆像圣环似的横跨在维也纳上空。耳边响起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气质》(《WienerBlut》)圆舞曲。

美泉宫美泉宫(Schlo?Sch?nbrunn)位于西南郊,这是查尔斯四世于1695年效仿巴黎凡尔赛宫的设计,在城外建造的巴洛克式新夏宫,其总面积正好和维也纳环道内的老城区的面积相仿;可见美泉宫之大,老城区之小。

美泉宫内伊丽莎白(Elizabeth,1837—1898)皇后的大型肖像油画吸引了众多人驻足观赏。她就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堂姐、大家熟悉的希茜公主。这个受人爱戴的皇后却有着悲剧的人生,连她最后的归宿也是大悲剧。

很多宫殿城堡的内部摆设大同小异。但有一点让我觉得诧异,那就是欧洲古代王公贵族们睡的床都短得出奇。在约瑟夫皇帝的床前正好有一位导游在解释着什么,我顺便就问了这个问题。她以极其流利的英语解释说,古代欧洲贵族都迷信地认为平躺着睡觉容易让鬼魂附体,所以他们大多是背靠在大枕头上以半躺的姿势睡觉,所以床不用太长。原来如此!

美泉宫中央的皇家花园开阔大气,远眺过去,整个花园就像一张由鲜花和草坪编织而成的立体大地毯。从北端的皇宫至花园最南端足足有一千五百米之遥。在正中央的高坡上那巴洛克式雄伟的八孔拱门楼(Gloriette),比柏林的勃兰登堡门、甚至比布鲁塞尔的辛昆坦大拱门还要气派得多。中央大花园左右两旁的常青树障后面还分隔出一个个幽静漂亮的小花园,里面站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白玉人体雕塑。

维也纳市立公园

舒伯特环道边的市立公园(Stadtpark)里面树立着许多文化名人的雕像。进北门见到的第一座青石塑像就是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1828)。对于大多数维也纳人而言,舒伯特的歌曲无疑比他的九部交响乐和钢琴作品更重要,尤其是歌曲集《冬之旅》里那首著名的《菩提树》(《DerLindenbaum》),在维也纳更是无人不唱。

公园里最突出的中心位置留给了约翰·施特劳斯(JohannStrauss,1825—1899)。那底座是一个大平台,富丽堂皇的大基座被设计成了一个白石雕塑的大圆拱门。施特劳斯奏着小提琴的塑像站立于正中。他在这里无疑是得到了高得多的规格和待遇。这恰恰是对维也纳的一个重要注解。到此才切身体会到施特劳斯对于维也纳的分量。

话得说回来,施特劳斯之所以能百年不衰地征服维也纳,却不单单是靠他的通俗。维也纳人毕竟有很高品位,光是通俗的东西,既征服不了他们,也经不住百年时间的考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恰恰在于不但通俗,而且脱俗。这“脱俗”才是其百年不衰的根本。他的通俗同那些浮浅和哗众取宠的通俗不可同日而语;他的通俗有着高雅的底蕴和雍容华贵的气度。连勃拉姆斯也喜欢施特劳斯的圆舞曲;那不是虚伪,而是由衷的赞叹。树立在维也纳众多的塑像里,唯有施特劳斯被维也纳人涂上了金子,也许就是因为他的圆舞曲有金子一样高贵的气质。维也纳每年一次的新年音乐会,全盘地都献给了他。有谁能分享如此殊荣?

贝多芬广场

来维也纳,主要是因为贝多芬。

同类推荐
  • 月光旋梯

    月光旋梯

    本书是诗集。是邓叶艳的诗歌作品集,作品辑录了诗人2005年到2011年的117首诗歌作品。诗歌文字优美,语言流畅,诗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境,有比较深的意向性思维,给人余味不尽的想象空间。
  • 元曲之美:最是销魂曲中调

    元曲之美:最是销魂曲中调

    本书选取了二十位具有代表性的元曲作家,用充满爱和美的笔触,如诉衷肠般通过品评曲人们的作品、思想生平,让我们了解元曲、欣赏元曲,最终爱上元曲。作者笔法清新,又不乏力量;说人说曲,两厢映照,将元曲自由活泼、质朴天成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失为说元曲的美文。
  • 马头墙里的向阳花

    马头墙里的向阳花

    她出生8个月大时,因小儿麻痹导致残疾,恶劣的病情使她生活都无法自理,只有两个食指可以活动。一本古典词集让她找到了心灵的方向,从此走上了诗词文学之路,并有所造诣,被誉为“词界升起的新星”。她勇敢地在网上征婚,寻找自己的爱情,并与一位内蒙小伙子相约,生死与共。为救治患癌症的父亲,她顶着巨大压力,卖词救父,筹集治疗费。她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孝老爱亲“中国好人”称号,其自强不息的经历被媒体赞誉为“安徽海迪”。本书讲述了这位重残女孩的心灵、勇气和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
  • 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

    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

    杨献平所著的《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是一部时光书和个人史。以个人经历乃至生活、命运轨迹为基本线索,贯穿了作者十多年来,在沙漠等异地的生命本真体验和独特思考。《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中既有个人化的生活记述与具体情境下心态的逼真刻绘,又有对自然事物及人生的细致观察和发现。在写作手法及艺术追求上,实验与传统并重,始终不跟风、不师从、不唱和,坚持自己的独特的书写方式,与当下其他散文作品有明显区别。
  •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治愈系美食故事;第二章为励志随笔;第三章介绍美食溯源;第四章则是光陆怪离的美食童话。每篇文章都围绕着一个食材主题展开,绘声绘色的讲述一个个温暖的美食情感故事。每个人都无法做到不食人间烟火,所有的爱恨情仇、功名利禄,不过是一场云烟。人生在世,不如只求顿顿吃好。唯有美食不会拒绝孤独的人。
热门推荐
  • 天逆神弑

    天逆神弑

    那一剑比穹宇深处的疾电更快,比太初星辰归位的巨力更强,伏羲尚未动念之时,剑光已到了面前!他猛一侧身,剑擦着他的左臂掠出去,神的鲜血漫天喷发!下一刻,剑威去势未阻,挟余威轰上天。伏羲的手臂溅出漫天飞血,掺杂于狂风里旋转四散。每一滴神血一旦沾上凡人,便将其无情地灼成飞灰,惨叫声接连响起。伤口处传来难言的感觉,那是自诸神成形以来伏羲第一次尝到的滋味,令他无比愤怒,紧接着而来的,是发自灵魂最深处的恐惧!这世间,竟有东西能伤得了他!伏羲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长久以来,诸神跳脱于天地法则之外已成了不可撼动的事实,然而方才那物,竟能重创自己的手臂!神明与面前这些蝼蚁般的凡人并无任何不同。也会受伤也会死亡吗
  • 幻灭之羽

    幻灭之羽

    十二年前,法师宫羽心开启了深渊之门,滔天的烈焰从天而降,无穷的魔物奔涌而出。繁华的人世瞬间变为惨怛的炼狱。林子优:男主角,是养父林岚收养的孤儿,顺应养父的要求加入圣灵教会,成为一名教士,天赋中上,虽未能像个别天才那样得到圣灵的垂青,身负众多加护,却也比寻常之人胜出许多。
  • 嫡女惊华之重生神女

    嫡女惊华之重生神女

    丞相府的大小姐,废材?不能修炼?开玩笑,我洛卿尘是什么人、、是21世纪的全能杀手。欺我负我之人,待我强大之日必是我复仇之时,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若逆我我便覆了这天下……
  • 假面Princess的恋爱物语

    假面Princess的恋爱物语

    她,呆萌可爱,是苍澜皇室的唯一一个公主,他,冷漠噬血,宛如来自地狱的修罗,那嘴角的笑只为她绽放……误解、欺骗与阴谋接踵上演,在这场爱情里,他丢失了心,她埋葬了爱……她离开他三年,再度相见,她一袭红裙妖娆魅惑,他一身西装革履冰冷依旧。她说,当年那个傻的让人心疼的苍澜落染已经不复存在了,连同对你的爱一起都埋葬在回忆里了……
  • 人生的资本

    人生的资本

    决定人一生成败的13种能力,本书对人的一生成功应具备的资本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大量实例,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人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必须要有资本,你的资本在哪里?你的能力在哪里?它就在你自己身上,只要肯进取、负责,不断地去做有利于社会的事,你就能成功!
  • 三月凌空

    三月凌空

    三月凌空,天下大乱。古老的预言过去了百年,一切太平。当各门各派觉得无事的时候,巨大的灾难却悄然而至。赵策是蓬莱紫云宗最后的传人,过惯散人生活的他也被卷入了战争中。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些时候,你并不能置身事外,大家都是局中人。
  • 校草大人看上你

    校草大人看上你

    “温梓盈,亲爱的,本校草看上你了。”某男痞痞的笑着。“噗。”某女很没形象的一口水喷出,发飙似的一脚踩在椅子上,气势磅礴“别叫我亲爱的,不然我怕我一个没忍住一巴掌甩你脸上,然后去你家放火。”且看一对爆笑的欢喜冤家,如何擦出爱的火花!
  • 万剑成神

    万剑成神

    神剑大陆,万族林立,强者如云。曾今的剑道天才,现在的卑微剑奴。永不屈服的少年,意外因为一把神剑融入体内,历经千锤百炼,重入剑道,直上云霄,成为妖孽一样的存在。热血残酷的对决,顶尖高手的碰撞,剑道强者的秦风,仗剑天涯,翻江倒海,上天入地,主宰万界!一切尽在万剑成神!
  • 愿世界代我去爱你

    愿世界代我去爱你

    他位居世界顶端,受万人敬仰,却无情无爱,却独独对她钟情她是自闭胆小的宅女,意外闯入他的生活,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女尊之绝色美男嫁给我

    女尊之绝色美男嫁给我

    【本文1V1男生子】当一个卧底多年的社会招募人员在殉职以后却不能被表彰,她是何等的伤悲。重生至女尊社会,却是习惯了用吊儿郎当的姿态去生活,成为一个无用之极,流连花丛的二世祖,前世的那一点正义感也被消磨殆尽,人生没了希望,重获新生于她也不过只是徒劳浪费了光阴而已。他是玉楼国有名的大将军,十余载的边关磨炼让他的威名使得边疆安稳,女子为尊的社会,他一介男儿诸多不易。一次意外,他被敌军俘虏,破了身,毁了容,这让本就重女轻男的世界对他更多的流言蜚语。一道圣旨,将他与她的命运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