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便传开了。过不了多久,有一个人拿了根拐杖来,说是周文王的祖父用过的,比孔子要早好几百年。
读书人更高兴了,就把家中所有的东西用来换了这根拐杖。
又过了没两天,一个人拿了只破碗来,说:“席子与拐杖都不够古老,我这只碗是夏桀造的,比周文王的爷爷古老多了!”
读书人如获至宝,用所住的房子换了这碗。
这下子完了。读书人除了这三件所谓古董外,已是一无所有,只得流落街头讨饭。只见他身披孔子坐过的席子,一手拄周文王爷爷用过的拐杖,一手端着夏桀造的碗,嘴里叫的跟其他乞丐叫的确有不同,一般乞丐只为讨饭吃,这读书人讨的却是:“各位善长仁翁,可有姜太公的九府钱吗?请赏我一文吧!”
赵赭生与曾国藩
赵赭生,清末解元(乡试第一名),曾为曾国藩的家庭塾师。
曾国藩进士出身,是清末权倾一时的重臣,有文才,不大瞧得起这位解元塾师。一年春节将近,想考考这位平时少言寡语的先生,看他是否有真才实学。来到书房,出一上联请赵赭生属对,联曰:
鼠无大小皆称老;
这上句对身为老师的赵赭生是不礼貌的。赵听出了味儿,正巧看到花园尽头小姐房前挂着一对鹦鹉,灵感一动,随即吟出下联予以回击:
鹦有雌雄都叫哥。
曾国藩笑笑,无言。
赵在曾家不但教授公子的“子程子曰”,而且还代管文书。一天,差人送来一份紧急公文,赵急忙送去曾国藩的书斋,曾不在,一老妪说,在那边,手指二姨太卧室。赵性急,立即跑过去,未经通报便推门而入,一头撞见曾国藩正搂着姨太太亲热。曾抬头一看,勃然大怒,痛骂一句:“瞎千双万只眼!”赵将公文往地上一扔,还一句:“放一百二十心。”出门而去。情知以后将为曾国藩所不容,便从此离开了曾家。
琵琶结子
某学究,执教糊口,只知摇头晃脑的说之乎者也,五谷不分,果蔬花卉不辨。一日晚间,见窗下枇杷,结实累累,乃书“琵琶结子”四字,命学生属对。
学生苦思不得,回告其父,其父见是先生误书,大笑,对儿子道:“就以‘喇叭开花’对便可以了。”第二天,学生就以此对,学究大怒,责骂道:“喇叭是乐器,怎么能对!”打了学生几板掌心。学生回家哭诉。其父一听,即作诗一首,命交给塾师,诗曰:
枇杷不是此琵琶,想是先生落笔差。
若果琵琶能结子,定教喇叭也开花。
学究看了,大感惭愧,想挽回的办法,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猛然醒起老婆乃世家女,饱读诗书,急忙回家向老婆讨教。他老婆果然了得,阅诗毕,即作诗一首,为他辩护:
琵琶就是这枇杷,不是先生落笔差。
若果琵琶不结子,笛中哪得落梅花?
有关“枇杷”误写作“琵琶”的故事还有另一个传说。
说的是有人送枇杷与县令,误写作琵琶。
县令看后,吟了两句:
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
想了想,未能续得下句。时有客在座,接着吟道: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在座者均表赞赏。
字论
宋朝宰相,大文士王安石曾撰一书名《字说》,二十卷。他对此书颇感自傲,谓“天地万物之理,著于此书,可与《易》相表里”。其实,这书穿凿附会,有欠严谨,颇遭物议。
一天,刘贡父问:“牛体壮于鹿,鹿行速于牛,今字从牛,字从鹿,意思正相反,为什么呢?”王安石答不出来。(,同‘奔’;,是‘粗’的异体字。)
苏东坡接着问:“以竹鞭马为‘笃’,那么,以竹鞭犬,何以为‘笑’呢?”王安石又答不出。
苏东坡继续问:“坡字是什么意思?”
王安石答:“坡就是土之皮。”
苏东坡问:“那么‘滑’便是‘水之骨’了?”
王安石又不能答。
又一天,苏东坡有意跟王安石开玩笑:“鸠字从九,可知这是什么意思?”
王安石见他说得认真,自己确实不知,便问:“那是什么意思?”
“《诗经》有云:‘尸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正好九个。”
王安石听了,大感惭愧。
兄妹谐对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据说长一副长脸;其妹人称苏小妹,工诗词,有文才,据说额头长得很高。
一天,苏东坡吟了一联,开小妹的玩笑:
身躯才离香阁内,
额头已到画堂前。
苏小妹知兄长开自己的玩笑,即反唇相讥:
去年一滴相思泪,
今日方流到腮边。
两联被传为笑谈。
一次,有客人来访,苏东坡正要出门去迎接,苏小妹突然吟一上句:
阿兄门外邀双月
“双月”即“朋”。苏东坡回头一笑,即对出下句:
小妹窗前捉半风。
“风”的繁体字是“”,去了半边即成“虱”,意即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兄妹二人又是一阵大笑。
制联抒愤怀
苏东坡既是大文学家,也是个政治家。宋熙宁年间,王安石进行变法,苏东坡持有异议,后被贬谪黄州。王安石病故后,苏东坡才被调回京城,行前集班固《汉书》句制一联,以抒愤怀:
七年远谪,不意自全;
万里生还,适为天幸。
如此秀才
有一秀才来到河边,正苦于没有渡船可以过河,突然看到一只大乌龟游过来,便叫道:“乌龟大哥,请你把我渡过河好吗?我是秀才,会吟诗谢你的。”
乌龟道:“那你就先吟诗吧!”
秀才道:“不忙,我怕被你骗了。这样吧,我先吟两句,过河后再吟下两句谢你,如何?”
乌龟想了想,道:“也好,那你先吟两句。”
于是秀才吟道:
身穿九宫八卦,四海龙王也怕。
乌龟一听,唔,这两句恭维得不错,下两句想必更精彩,于是就把秀才背过了河。哪想这秀才一上岸,就开步向前走,乌龟大叫:“喂!秀才公!还有下面两句呢?”
秀才继续昂然而去,头也不回,嘴里则道:
我本衣冠中人,不与乌龟说话!
清水祝寿
有一个穷书生,实在是穷,要去给友人祝寿,却无钱购酒,便只带了一瓶清水去,对友人道:“请以歇后语为寿:君子之交淡如水。”
友人应声道:“醉翁之意不在酒。”
相视而笑。
渔翁妙对状元
江西吉安有一座“望仙山”,山上有座古庙,庙里供一尊泥菩萨。
清代中过状元的刘镒,有一次游望仙山,突然触动灵感,在墙上题了一句上联:
独岭孤山,一神像单刀匹马;
这上联实不易对,独、孤、一、单、匹,全是表示单一数字的,下联也必须是数字,而且均要表示同一数目,且文意亦要讲得通才行。
话说当时附近的读书人听了这个消息,都拥到望仙山上来,想对出下联,无奈想到头爆,还是对不出。这事后来传到一位老渔翁那里,他就到望仙山上对了下联:
隔河两岸,二渔翁对钓双竿。
眼中人是面前人
寇准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在面对外敌侵扰时的主战派,又是擅长诗文的才子,官至宰相。
一天,寇准与朝中百官在御花园游玩,来到荷花池旁,只见红日倒映水中,便出一上句:
水底日为天上日
百官在荷花池边踱来踱去,搜索枯肠,却无人能对。这时大臣杨大年也来赏花,听了上句,便对出下句来:
眼中人是面前人。
众人称妙。
现在说不上
某举子就任知县,为官清廉,耿直而好客,因而来拜会他的人络绎不绝。有位朋友问他:“老爷你学问渊博,道德高尚,受人敬重,宾客盈门,那你到底有多少朋友呢?”
举子笑了笑:“现在说不上,待我不当县太爷了就知道了。”
情思泪
后周潇湘梁意娘与书生浩然是姑表亲,某年中秋赏月,两人产生恋情,以成一段风流韵事。日久东窗事发,浩然被逐,两人从此天涯相隔。意娘感怀旧情,铭心刻骨,难以终日,作长歌以寄浩然,其情之真切感人,其意之绮丽缠绵,确非时下“爱你爱到要死”之类的俚词歪诗可望其项背,词曰:
花花叶叶落纷纷,终日思君不见君。
肠欲断兮肠欲断,泪珠痕上更添痕。
我有一寸心,无人共我说;
愿风吹散云,诉与天边月;
携琴上高楼,楼高月华满;
相思弹未终,泪滴琴弦断。
人道湘江深,未抵相思半;
江深终有底,相思无边岸。
君在湘江头,妾在湘江尾;
相思不相见,同饮湘江水。
梦魂飞不到,所欠惟一死;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早知如此轻人心,悔不当初莫相识。
可谓字字带情声声泪,在言情诗词中,可属上品矣。
古人的情诗
古人的情诗,不少写得很文雅,很有韵味,但也有不少写得颇细腻且大胆。有人说,始作俑者正是大诗人屈原。因为屈原写过这样的句子:“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自成。”
其他的如晋朝的文学家孙绰的《情人碧玉歌》:
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郎不羞赧,回身就郎抱。
又有无名氏情诗云:
望欢四五年,实情将懊恼。愿待无人处,回身与郎抱。
另有无名氏的《驱乐歌》云:
侧侧力力,念君无极,枕郎左臂,随郎转侧。
不过相比于今天的某些黄色小说,似乎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胡适的情诗
现代大才子胡适,是现代白话文的有力倡导者,功不可没。有一次他病中得妻书,便作一首白话诗:
病中得他书,不满八行纸,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
我不认得他,他不认得我,我总常念他,这是为什么?
岂不因我们,合定长相亲,由分生情意,所以非路人。
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胡适又有新婚诗,同样写得很好玩:
十三年没见面的相思,于今完结。
把一桩桩伤心旧事,从头细说。
你莫说你对不住我,
我也不说对不住你,且牢牢记取,
这十二月三十夜,中天明月!
如此白话诗,别说当时,就是在现在也会为人诟病的。无锡钱基博教授论胡适的《尝试集》(此书对新文学运动颇有影响)道:
“其为文章,坦迤明白而无回澜;修理清楚而欠跳荡;阐理有余,抒情不足,而诗亦伤于率易,绝无缠绵悱恻之致,耐读者之寻味。昔人论诗文之妙,谓不厌百回读;而适之为诗,则只耐一回读。幸尚清顺明畅,不为烂套恶俚耳!”
论得颇有见地。
琴精鸣哀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官场倾轧中一再失败,这次是被谪往杭州。一天,独宿灵隐寺山房。感怀时势,夜不能寐,三更天,突然听到墙外传来女子歌声:
音音音,你负心,真负心;辜负俺到如今!
记得当初低低唱,浅浅斟,一曲值千金。
如今抛我在古墙阴,秋风荒草白云深。
断树流水何处寻?凄凄切切,冷冷清清!
歌声凄婉,无限哀怨,听得苏东坡心中一颤,推窗一望,蒙胧间只见一白衣女子,若隐若现,冉冉没于墙下。当夜再无异响。
第二天,苏东坡约二僧人到女子隐没之处发掘,得古琴一张,别无他物。苏东坡把歌词推敲一番,断定那女子乃此古琴之精魂也。
貌若猿猴
刘文树善辩,明帝每每嘉奖他。
刘文树髭生额下,相貌类似猿猴。有一天,皇帝命大臣黄番绰就此嘲笑一下刘文树。
文树非常嫌恶猿猴这个绰号,便用钱收买番绰,嘱他不要说。番绰进而嘲笑道:“可怜好文树,髭鬓共颜颐一处。文树面孔不似猢孙,蝴孙面孔酷似文树。”
皇帝知道是刘文树行了贿,大笑了事。
何淡如妙联
清代末年,广州地区出了一位以写广州方言诗闻名的滑稽人物,姓何,名如雄,字淡如。后人一般只叫他何淡如,本名反而不大为人所知。据说有一年端午节,他到两龙墟看当地人赛龙舟。有人慕他的名气,请他为戏棚写一副对联,何淡如略一思索,提笔写就:
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三级浪;
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词。
连用十个“扒”字与“唱”字,写出当年赛龙舟时的热闹景象。
又一次,何淡如与友人同游珠江,友人即景出一上联: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何淡如略作思索,对出下联:
羊城塔似笔,倒书天上文章。
果然好对!
据说把“戏文”二字拆开成一副对联的也是何淡如的杰作:
虚弄干戈原是戏;(“戏”的繁体字是“”)
又加装点便成文。(“又”字上加一点便是“文”字)
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寓意深刻,确是难得。
洪秀全赦狂士
洪秀全定都南京,欲招贤才。闻说有位李姓书生,乃江南名士,且廉洁自持,颇有名望,于是数次派人请他来朝,但都没请到。最后命殿前指挥使用车把他载来。上了殿,洪秀全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策,哪知这书生一脑子正统思想,看不起农民政权,认为天朝中的百官,皆是粗人,不配为官,并书一副讥讽的对联:
一统江山,七十二里半;
满朝文武,三十六行全。
洪秀全将此联遍示殿上诸人,左右皆斥为“狂徒”,要求杀掉;洪秀全宽容一笑,命人把他护送回家去。
烈女嫁豺郎
清代时有位给谏(官名),他的儿子是个秀才,已娶妻。
当年的秀才是要经常受到本地教官及省级学政的督察考核的。每年有岁试,即学政在任职期间内每年到所属的府、州巡回举行考试,而根据秀才们的成绩优劣分为六等,以定奖惩。给谏的儿子不学无术,岁试时就找人捉刀代作,学政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每次都把他放在一、二等。后来给谏放假回家省亲,风闻儿子找人捉刀的事,于是就亲自送儿子进考场,考完后,亦不准他与其他宾客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