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表扬和奖励是抚慰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和责罚就是照耀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讲究艺术、把握好尺度的批评与责罚,能促使学生去反省自己的言行得失,从而完善自我。
惩罚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维度,也是一个必要的手段。近几年,在“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的观点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放弃了惩罚的手段。时日长久,学生就有如长期生长在温室里的娇嫩花朵,心理已不能忍受温室外的骄阳和暴雨。
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地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失望。”纵观古今中外,在教育过程中承受过惩罚的成大器者不计其数,而在一片赞美声中成长的人,又有多少能够成就事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惩罚能够有益处的地方,老师就应当使用惩罚。无论哪一个教师,都不应该矫揉造作地说‘我是圣人,不使用惩罚’。”
学生们正处在成长的黄金时期,懵懂的他们尚未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错事、说错话甚至犯下“惊天”的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放任、纵容学生错误或亚错误的言行,就容易宠坏他们,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种学生一旦踏入社会,很快就会在工作和人际关系方面面临重重困难。惩罚的魅力,犹如树木成材前的剪枝过程,犹如庄稼成熟前的喷药措施,它是警醒混沌者的一瓢凉水,它可以促使学生在适当的惩罚过程中规范自我,健康成长。
100多年前,有一位12岁的美国小男孩名叫亚伯拉罕。
有一天,小亚伯拉罕和伙伴们在操场上玩足球,可能是因为兴奋过了头,球一下子飞了起来,击碎了邻近一家人的玻璃窗。
受害者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见状后勃然大怒,向亚伯拉罕索要15美元作为赔偿。
亚伯拉罕委屈地哭了。15美元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这笔钱可买150只生蛋的母鸡。
闯下大祸的亚伯拉罕十分害怕,他不敢回家告诉一向对自己管教严厉的父亲。一整天,他都在为这事愁眉不展,甚至有离家出走的想法。
小亚伯拉罕的老师杰克·马尔兹发现亚伯拉罕的魂不守舍后,便关心地追问原因。亚伯拉罕只得向老师一五一十地说明了原委。
“先生,你必须得帮助我,你知道,我父亲是个很严厉的人,他会要了我的命。而且,我是不小心才砸碎了玻璃,我不是故意的,我并没有错。15美元,你给我15美元,等我长大了,我一定加倍还给你。”小亚伯拉罕带着哭腔,乞求道。
杰克听后,深思了一阵:毕竟,这只是在无意之中发生的小事,小亚伯拉罕才12岁,但又不能因为其年龄小而不加追究。
他对亚伯拉罕说道:“不管你是不是故意,你的行为确实已经给他人造成了损失,这损失完全是因你而起,你应该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任。所以,我不得不告诉你,确实是你错了。”
“是的,我确实错了,我在踢球时,确实没有考虑到球会砸碎玻璃。”亚伯拉罕只得老实地说道,但仍然非常疑惑:“可是我哪有那么多钱赔给人家呢?”
“我可以给你15美元,但是不能白给你。”杰克先生掏出钱,严肃地对他说:“这15美元我暂借给你赔人家,不过一年以内你必须还给我。孩子,我是等不及你长大的,当然,这也是对你做错事的处罚。”
此后,亚伯拉罕一边刻苦读书,一边设法还清老师的债务。
他人小力单,重活做不了,便到附近餐馆洗盘刷碗,或捡些废品卖给收购站。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小亚伯拉罕终于挣足了15美元。
当他自豪地把钱交到老师手里时,杰克欣慰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一个能为自己的过失接受惩罚的人,将来会有出息的。小伙子,你现在有什么感想?”
小亚伯拉罕红着脸,答道:“自从借了你15美元后,我一直注意自己的行为,力求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妨碍他人的利益。”
30年后,亚伯拉罕成了美国国会议员,之后又成为美国第16届总统。
当然,他的名字可能大家都已经猜着了——亚伯拉罕·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在自传中写道:“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得益于我的老师杰克·马尔兹,正是他,培养了我高度自律、勇于负责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深谙惩罚教育的真谛,曾设计了别具一格的惩罚新招:既然是违反了班级的制度,影响了班级的荣誉,给班级带来一定的损失,那么就让这位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让学生写一份详细的“说明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班级做一件好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主动找老师谈一次——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魏老师这种惩罚的方式一时成为教育惩罚的美谈。
这种高明的惩罚产生的精神力量不得不让人叹服,看似无情的教育惩罚,却体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因为它预示着一种新生活的开始。惩罚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惩罚也可以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在学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动。对于那些有过失的学生,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举起“惩罚”的武器,让它真正成为一瓢警醒混沌者的凉水、一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
必要的惩罚可以削剪细枝末节,保证主干的茁壮成长。惩罚应该是美丽动人的,它能春风化雨,将矛盾化解得不着痕迹。惩罚在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应该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只要惩罚的动机良善,方法有针对性并且适度,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令违例者省悟,对有意效尤者起到警戒的作用。
杰克先生的高明,在于他采用了具有激励性质的惩罚举措,既使小亚伯拉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培养了他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杰克对12岁的小亚伯拉罕击碎别人玻璃窗的错误不是听之任之,更不是简单粗暴地严厉训斥,而是变相地让他承担了劳动的惩罚,这种独具匠心的处理方式对我们颇有启发。
诚然,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学生的肩膀虽然稚嫩,却应该也能够承受生命中的一些分量。当他亲身品尝到惩罚的滋味后,做起事来就不会鲁莽、草率,因为他知道错误需要付出艰辛沉重的代价。
正如捷克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犯了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相同的错误。”身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确以下几点:
1.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小树不修不成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离不开管束和惩罚
作为老师,万万不可谈“惩”色变,对学生进行适当程度的惩罚恰恰是老师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有一项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任何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只有为自己的愧疚承担了责任,才能取得心理平衡。
对犯错误的学生施以合理的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于负责、高度自律的品质,从而引导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的成长。
2.给学生一个承担责任的机会,这是学生悔悟、改正错误的最直接表现
我们有些老师常常剥夺学生承担责任的机会,比如学生打碎了别人的玻璃,最常见的,要么是让他们道个歉,然后说“走吧,回家写作业去”;要么就是狠狠地训斥一番,然后让他们回去找父母掏钱赔,而没有给学生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
3.惩罚不能与打骂挂钩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它既不能光靠那些苍白无力的说教,也不能异化为扭曲的暴力教育。
惩罚是不可滥用的。惩罚并不意味着强迫与压制,惩罚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法国思想家蒙田说:“在开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为了荣誉和自由而锻炼的心灵时,我反对一切粗暴行为。”
那种动辄横加指责、讽刺挖苦的态度,那种以体罚代替惩罚的简单化做法,是与真正的惩罚教育背道而驰的,不仅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反而还会刺伤学生的心灵,甚至会使他陷入悲观失望之中不能自拔。巴班斯基说得好:“任何惩罚都必须同时有对产生这种或那种过失的原因和环境的分析。”
4.惩罚之后应及时抚平学生的心理“创伤”
不管什么形式的惩罚都会给学生的内心带来或多或少的“创伤”,关键是怎样及时抚平学生的心理“创伤”,达到既不给学生造成伤害又使之改正缺点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