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一个丰富的世界,要求老师必须耐心、细致地研读。如何开启学生心灵之窗,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双向情感交流,是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但不少老师认为,讲讲生活防病知识、做人的道理及安全教育,是班主任、辅导员和政工干部的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这种观念是严重错误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的,小心翼翼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也许不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但他至少应该承担起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由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学生的心理困扰也日益增多,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做“衣食教师”,只在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内心世界。
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管理者,还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的关怀者。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感情的投入,感情的加深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学会关怀”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新目标和新技能,老师要用心去认识、理解、关怀学生,做到一言一行总关情,要把自己的生命放到学生的生命里去。有人说:“关怀是飘扬在空中的小夜曲,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关怀是照射在冬日里的暖阳,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生活的温馨。”关怀就像串串珍珠挂在学生的心幕上,像朵朵鲜花盛开在学生的心室中,能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如果老师能从自己的珍珠链上采撷最耀眼的珍珠,从自己的心室中捧出束束鲜花,它们定会大放异彩,芳香四溢。
这是一个感动了整个中国教育界的知名人物。瘦小的身体、坚定的步伐、自信的微笑、风趣的谈吐,这就是河南郑州一中的优秀教师宋障明,曾荣获“教坛模范”、“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人要生活得充实,就得有坚定的信念,有所追求,就得为社会做点什么,不然的话,那只能叫活着,而不叫生活。”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999年春天,女生叶红面部神经麻痹,需中药治疗,而出门在外的学生煎中药谈何容易。宋障明老师立即让她把中药抓回来,替她煎。这样,每天中午和晚上,宋老师都把中药准时煎好让叶红服用。因为中药太苦,宋障明老师还为她买了糖。
但一个疗程之后,叶红就断药了。宋障明问:“是不是怕麻烦我?你不用担心,我有时间的。赶紧把第二个疗程的买回来!”叶红却依然摇头。
宋老师再三追问,叶红才支支吾吾地说道:“我家里钱紧张,等我妈发工资了再治病吧。”宋障明也为难了,他有心帮助自己的爱徒,但一介清贫教师,能有多少余钱呢!宋障明略一思索,便说道:“叶红,不要急,我有办法。”他转身走出门,敲着隔壁教职工宿舍的门:“李老师,借我点钱!”……
叶红鼻子开始发酸。很快,宋障明就拿着钱回来了:“叶红,拿着,赶紧买药去!”叶红的泪水夺眶而出。
宋障明笑道:“哭什么!等你家有了钱,还给我就是了。去吧,别忘了,药买回来了,还在我这里煎啊!”
经过宋障明老师一个多月的精心照顾,叶红终于痊愈了。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满了阳光……”后来,叶红顺利考入一所本科院校。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一刻,本也清贫的宋障明将一叠零碎的纸币塞到叶红手中,笑着说:“我知道你家里不宽裕,拿去做路费吧,以后有什么困难还要及时告诉我啊!”
类似叶红这样的例子,宋障明连自己都不记得经历过多少次了。作为学生,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长期担任班主任的宋障明更是以慈父般的爱关怀着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住校生,他更是常常嘘寒问暖,让学生们都有回到家里的温暖感觉。
开学的第一天,宋障明会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公布给学生,并说:“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经济上有困难,你们都可以来找我帮忙。”当严冬即将来临时,他在课堂上提醒学生要多穿衣服,防止因天寒而生病。当五一、十一放长假或者放寒暑假前,他会告诉学生外出旅游和回家要注意旅途安全。
他还通过问卷调查把班上每个学生的出生日期弄清楚,如果上课这一天正好是某个学生的生日,就在讲课之前先向这位学生表示祝贺,同时把准备好的小礼品赠送给学生。宋障明老师还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变化,当学生有错误时,他拉上一把,给予指点;当学生有进步时,他进行鼓励和表扬;当学生有困难时,他雪中送炭;当学生有苦恼时,他给予安慰和体贴;当学生受到挫折时,他帮学生鼓起生活的风帆。
宋障明老师的好,正如叶红给他的信中写的那样:“宋老师是世界上最高的山,是您将我们托在您的肩头,让我们眺望世界,展望未来;您是世界上最坚固的船,载我们驶向理想的彼岸;您是世界上最宽的路,让我们踏着您走向成功。您的无私如同父爱,深沉博大;您的教诲如同母爱,亲切而细腻……”
关怀如同冬日的一轮红太阳、夏天的一个冰激凌;关怀如同久旱逢甘霖!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关心学生成长,多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融洽,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怀之于学生,其意义远远超过了一堂精彩的课和一个强制性的规章。它甚至可以影响学生一生的格调和色彩。
宋障明信任、尊重、关怀每一个学生,给学生留手机号码,提醒学生多穿衣服,告诉学生外出注意安全,为学生庆祝生日……正是这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使得温情洒满了学生心田;正是这些不为人注目的小事,使得宋障明在学生们眼中的形象愈来愈高大,愈来愈完美。透视宋障明,我们发现:关怀型的教师能够激励学生进步。
很多老师总是习惯于把眼光停留在一些出类拔萃的学生身上,而对一些后进生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其实,那些被人忽略的学生,他们就像干涸的土地一样,更需要雨露滋润,更需要关怀和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失去关怀的人生就像失去控制的船只,摇摇晃晃没有依托;失去关怀的人生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飘摇摇不知归宿;失去关怀的人生就像漫漫长夜,昏昏暗暗,没有光明。
作为老师,切不可做一个袖手旁观者,而要用关怀去唤醒学生懵懂无知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关怀的暖意在心底流淌,感到老师是亲切的、学校是温暖的、学习是有趣的。只要老师多用真情去关怀后进生,多为他们着想,用真诚换取他们的真心,让他们找回自信,让他们理想的风帆扬起来,相信他们的明天也会更精彩。关怀的好处,我们已经很明白,很清楚,但是,关怀的方法,却并非每位教师都能掌握运用。有的老师在如何关怀学生这个问题上总是存在着一些曲解,使关怀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在利用关怀来激励学生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关怀不是过度的喋喋不休
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办公室,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百般“关照”,生怕学生听不明白,做不好题,背不出课文,并再三警戒:“不这样,你将来考不上大学!还影响升学率!”殊不知,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是很难正确理解和珍视老师的劳动付出的,他们的心理也多少有点扭曲,对行为及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带有功利性。
2.无微不至并不是最好的关怀方式
有的老师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一般都亲自处理,从头至尾,任何细节都不放过,任何问题都要解决,而且还把“多余”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好像学生压根儿就不知道怎么处理,好像学生本来就是没有思想的木头人。这样下去,容易使性格懦弱的学生更加懦弱,性格倔强的学生更加倔强。
3.关怀,应当适度
学生有好动、好奇的天性,这难免会有“危险”,有的老师害怕他们出事,出于关怀的角度,对学生这儿也限制,那儿也限制,不仅阻碍了他们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他们的个性。有时,过分的关怀其实就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
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放心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不要过分去在意他们的得失,不要对他们过多地担心。我们如果能花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关怀的概念及其在教师角色中的意义、教育的宗旨、合适的课程等等,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工作。美国德育专家诺丁斯认为:“关怀的能力来源于被关怀的体验。”具有关怀品质的教师,西方称之为“以孩子为宗旨的教师”和“温和的指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就是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设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全面帮助学生的心理与行为。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在两个方面学会关心,一是内容方面,要从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提升到在关心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生命成长和生活幸福的全面关心;二是学会关心的方法,在全面关心的理念指导和技术要求下进行教育和教学,做学生成长的关心者,并培养同样“学会关心”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