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把事情想当然,这事情就经常不然。其实,家庭心育的理论和经验要成为家长自己的东西,关键是要内化,有悟性。悟了,才能找准家庭教育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点,才能找准理论和实践的中介点。寓变化于整齐,把书读薄;升方法为规律,以少胜多。无为而无不为,全靠家长心灵的妙运,思维的悟性。如果听了一大堆,抄了一大片,不消化,不领悟,只能是徒劳无益,浪费精力。
当医用酒精的浓度为70%时,杀菌效果最好。而100%的纯酒精,会使病菌形成一层保护膜,杀菌效果反而不良。真理过一分则成谬误,初衷好,过分就没有好结果。世间凡事应有度,度是指分寸尺度。要把握好事物微妙的分寸尺度,否则会把事情变糟。家庭心育也是如此。
当然,任何理论和经验都不能提供家庭心育所需要的一切,还需要的是家长完整的亲身体验。许多重要的经验来自家长自己的教育实践。要尝出食物的真味道,必须用自己的舌头。
启功先生曾说:“诗是长出来的;诗是嚷出来的;诗是仿出来的;诗是想出来的。”笔者认为家庭心育也是同样的道理。即:家庭心育是长出来的;家庭心育是嚷出来的;家庭心育是仿出来的;家庭心育是想出来的。分述如下:
家庭心育是长出来的。长就是实践。家庭心育要有实践性、针对性,就是在家庭心育的实践中自然长出,教育实践是检验家庭心育的标准。小马真过河,才知水深浅。老牛松鼠的话,参考而已。
家庭心育是嚷出来的。嚷就是说话,包括讲座、研讨、争论、辨析、交流。家长的经验通过研讨更加接近真理。与别的家长交流是家庭心育中必不可少的过程。
家庭心育是仿出来的。仿就是模仿。许多成功家教的例子已经在前面,我们应该学习那些成功者。林和靖的咏梅绝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从前人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化来的,但品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仿的时候要注意的。在家庭心育的进展中,重视科学理论和家庭教育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家庭教育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学我者生”。
家庭心育是想出来的。想就是思考。在信息激增的今天,家长如果缺乏冷静的思考就难有发现。心之官则思,家教成功必然是深层次理性思维的产物。只有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艰辛探索,方可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丰硕收获。创新是家庭心育的关键。家庭教育是复杂的,但并非错综得超出了家长的认识能力。教育复杂,却有可能源于简单的原理。
正是:
偷得先生四字谣,家庭心育也难逃。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辛劳。
为孩子迎接未来不可预知的挑战而夯实心理基础,使他们具备“21世纪技能”,为青少年儿童铺平从教育向工作向生活过渡的道路。家长掌握家庭心育的方法,则家庭心育必然大有作为。
2007年3月25日,近30岁疯狂追星者杨丽娟之父在香港跳海自杀,为溺爱孩子者戒。
笔者在皖南民居曾看到一副对联,是贴在家门口的。
上联:儿孙自有儿孙福;
下联:莫替儿孙作马牛。
这是真理,在这里将此联送给广大家长,千万不要溺爱孩子。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很难说;但可以肯定地说,溺爱型家庭教育方法最不可取。
一、溺爱孩子害处大
泰国曼谷国际机场曾经上演了惊人的一幕:一个中国旅行团中一个约3岁半的男童在候机厅里踢足球遭制止后,竟然打一个成年人的耳光。这一意外事件令乘客延误登机20分钟,引起极为恶劣的反响。这架班机是计划从曼谷飞往北京的。
有一位“大款”家长,当孩子受到司法机关的处罚后,他不但没有教育孩子改过自新,反而认为孩子受了委屈。孩子放出来后,他把孩子带到大饭店,接风压惊。孩子就此错误地认为:“我们家有钱,有钱好办事,就是出了事也不怕,我爸能‘捞’我”。以后他就更加肆无忌惮,再次犯罪,结果被法院判处了徒刑。
田田3岁时,一次妈妈从幼儿园接他回家,路上他说口渴想吃冰棍,妈妈买了;后来又要喝饮料,妈妈说刚吃完晚饭,凉东西吃多了肚子会出毛病,喝完这瓶饮料可不能再要了。田田喝完饮料又闹着要吃冰棍,妈妈一口回绝。心想:“如果迁就,家长不仅失去威信,还使孩子沾染上不守信用的坏习气。”于是,故意不搭理他,独自往前走,任田田在后面又哭又闹,就是不回头、不停步。妈妈知道,溺爱只能教会孩子自私和无能,只要自己一回头、一停步、一心软,前面给孩子讲的一切道理和坚持的一切原则就全都白费了。终于,田田妥协了,当他无奈地追上来拉住妈妈的手时,妈妈长出了一口气。如果他一哭一闹就同意他的无理要求,他就会在今后经常以哭闹为武器来要挟家长。后来田田上高中时,从国外捧回了中学生第35届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美国有一个7岁的女孩子特别想买一双冰鞋,这样她就可以滑冰了。爸爸妈妈都有很好的收入。但他们要求女儿要先给家里的围墙刷上白漆,然后才能给她买鞋。小女孩辛勤劳动了整整7天,把家里的围墙刷上了白漆。一天夜里,爸爸把冰鞋悄悄地放在女儿的枕头旁边。小女孩醒来时,看到了喜爱的冰鞋,高兴极了,她流下了感激的眼泪。
某地有一位老太太在整理孙子的房间时,意外地从他的床下清理出黏结在一起的3斤多糖果,6盒变霉的饼干,40多袋生虫的巧克力,还有一大箱健力宝、果奶、方便面、瓜子,足有50多斤。老太太说:“孙子在家吃东西,从来是有己无人,他喜欢吃的东西,即使吃不掉,也不让别人吃。”在一些小学的门口,家长在放学前就等着接孩子。放学后,家长把买的雪糕递给孩子,接过孩子手中的书包,护送孩子回家。有时,孩子值日打扫卫生,家长怕孩子累着,竟然替孩子做值日。一些少年儿童生活的环境太顺当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只会导致孩子的脆弱、固执、无能和不孝。有的中学生,不管父母收入低或失业,向父母要钱买一千多元钱一双的运动鞋,听数百元一张票的流行歌曲演唱会。
父母如果局限于做孩子的奴隶,不注意夫妻情爱,不但双方关系受到损害,最终孩子也无幸福可言。在乡村式的传统背景中,生活不富裕,集体主义的气氛浓厚,家庭是充满依存关系的系统。在这一环境中,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理能力。在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则正好相反,他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独立和自理。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第三种模式,综合了前两种模式的某些部分。在这种模式中,人与家庭关系呈现的特色是,在物质世界中体现出独立性,而在精神世界中体现出相互的依赖。然而现在的中国,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关注集中在物质上,而对精神上的关注却很少。家长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物质上的充分满足,孩子特别重要的一方面被剥夺了,就是通过做事情得到成就感。家里任何事情,都不用孩子做,孩子就没有机会锻炼自己,帮助别人,这就剥夺了孩子从小体验成就感的机会。但孩子成就感的需要并不消失,其心理落差就会很大,落差大意味着挫折感的程度大,频率高,造成自杀率高。
在溺爱型家庭教育和棍棒式家庭教育之外还有第三种家庭教育:权威式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孩子尊重而不迁就,宽松而不放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生活和物质方面,需要的照顾越来越少,但在心理层面,仍然需要家长的关怀。聪明的家长表面看来似乎事事无心,其实是外圆内方,外松内紧。在孩子需要关心和帮助的时候,给予他们及时和正确的指导。
世上的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疼爱要讲究方式,不仅是每天给他好吃好喝,接送他上学就是对他好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是真正对孩子好。城市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溺爱孩子的现象也比较多见,危害特别大。
有很多事情孩子本可以胜任,而家长的不放心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度的照顾使孩子品德、智力和身体发育停滞不前。家长可以给予孩子生命,却无法担负孩子的一生,孩子迟早要独自面对他自己的事情。家庭可能会包容骄横的孩子,社会却不会容忍成年“皇帝”游走。
一个家庭如果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的障碍;一个家庭如果缺乏父爱,母爱就容易向溺爱发展;而如果这时父亲也溺爱孩子,孩子所受的损害就是双倍的,隔代教育中溺爱更多。溺,是沉迷不悟和过分的意思。溺爱就是过多的爱,糊涂的爱。任何东西过于多了,就有害,水多了是水灾,风大了是风灾,糖多了不好吃,酒精太浓不杀菌。爱也是同样道理,过滥则有害。
采用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的家长对孩子操心过度,包办代替,有求必应,经常表扬,降低难度,从不批评,“你真棒”不离口,孩子不遵守规范还说是有创新精神,孩子不努力学习仍夸奖有独立意识,孩子打人说是自我保护能力强,孩子骂人说是语言能力强,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
由于家长的过分娇宠,使孩子养成了极大的依赖性,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骄傲、欺骗、易发脾气、不遵守规则、没有公德、不负责任、没有真才实学的品行。溺爱的结果造成孩子一点挫折也不能忍受。孩子学习能力很差,一再要求家长提供帮助,最后必然对家长非常不满。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一遇到风雪立即凋零,一走上社会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肯定失败,并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有人提倡“无批评家庭教育”,认为批评会使孩子产生自卑,不利于健康。认为只有不会教育的教师和家长,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首先,批评不一定导致自卑;其次,自卑不一定导致消极。阿德勒认为:自卑是把双刃剑,有时它是沉沦丧志的毒剂,有时则是使人产生超越命运、超越自身巨大动力的兴奋剂。那些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即阿德勒所说的“宠坏的孩子”,一旦接触现实,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认为社会恶待了他,常常怀着敌意和仇恨向社会攻击。在中国很多家长被那些“只能表扬不要批评”等似是而非的教育观念忽悠了,变着法子迎合孩子的趣味,甚至是低级趣味,效果就是孩子越来越不好迎合,最后注定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一些中小学生是如此“挑战”家长和教师权威的:我要维权、我要出走、我去当和尚。你打我,我就告你。你要向我道歉。你再敢说我不好,我就跳楼。而学校留作业更不对,教育部都减负了,老师不执行,我就是不完成作业,老师严格要求,我就联合和我一样的同学炒掉老师。
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的一个后果是,孩子不肯公平竞争,孩子容易产生某些过激行为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也有可能形成所谓的“A型性格”,使身心疾病的发作率大大提高。家长的溺爱会给孩子带来不健康心理,甚至精神疾患。北京安定医院在两年中对北京的2000多名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孩子的社会适应问题发生率为23%,主要表现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行为怪异;不能控制食欲;在活动中不守秩序,别人不按自己希望的方式玩就大吵大闹;不考虑别人;不能与别人分享成果。这些均与家长的溺爱和过度保护有关。溺爱型家教方式培养出的孩子,经常是:想入非非而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并心猿意马,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只图虚荣却华而不实。
二、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与监护责任
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一个人越是躲着问题,问题越会揪住他不放。家长爱孩子并不难,正如高尔基所说:“这事连母鸡都会”。家长要把对孩子的爱化为适当的教育。例如,学会拒绝,即怎样对孩子说“不”。举例说明,孩子晚上要看电影,家长拒绝,可以这样表达:先承认孩子的愿望,“你今天晚上想看电影?”再明确表示这愿望许可的范围,“我们家有个规矩,上学日子的晚上,不能看电影,你记得吗?”接着表示这个愿望能够有条件地实现,“你星期六晚上可以看。”最后给孩子表达生气或失望的机会,“等你长大了,我们一起来改变这个规矩,争取每天晚上都能看电影好吗?”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是不一样的。食草动物总体上能力差、不合作、无责任心;食肉动物则正好相反。其实,对人也可以如是观:艰难困苦会使人迸发出惊人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饱食终日却会让人变得昏昏沉沉,无所事事。这其实是极其浅显的道理,然而,人们最容易忘记也最容易忽视的就是浅显的道理。古人说:“以不慈为慈”。此话有深意,值得我们家长朋友深思与牢记。
亲子关系构成的要素是“真诚”、“接受”和“理解”。真诚、真实或表里如一是第一要素。父母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对孩子应该坦诚,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坦率地显露出来,建立亲子关系应该抛弃任何虚伪和欺诈,以促进孩子获得真正的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正是:赏而不公,赏多赏少皆生怨;罚之有度,罚轻罚重总相宜。第二要素是接受,有时也称为信任或奖赏。家长能接受孩子在碰到某个新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恐惧和犹豫,并且接受孩子达到目的时表现出来的满足。父母应将孩子看做是一个具有许多感情、许多潜能有待发展的人。第三要素是理解,指对孩子的移情性理解。传统的理解模式是“我理解你的错误是什么”;而移情性理解是“你现在必定感到自己的不是吧”。设身处地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感情和想法。这样,孩子就体会到,可以信任父母,因为父母的确能全面地把握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发展起亲子之间忧乐与共的行为来。
亲子活动:
建议每个孩子从小学、中学上来,能有一段时间寄宿生活。孩子18岁后最好有服役生活:一个是兵役,还有一个是教育役。服兵役,锻炼人。去边远地区支教1年也锻炼人。通过这些手段培养他们独立坚强的性格。
父母必须承担起对子女的监护责任,对其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和矫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家庭溺爱,您会见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温馨提示:孔子说:“君子之爱人也,以德;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正是:
狗对虎,虫对龙。懦夫对英雄。
困难要克服,法纪须服从。
遇挫折,挺起胸,坚强多光荣。
战胜白骨精,需要孙悟空。
庭院难出千里马,深山能长万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