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30日,生于1892年的著名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逝世。他曾经指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我们教小孩子必须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
一个人从出生便开始接受教育,这种教育经历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过程,而人的认识也必然随之经历一个从体验到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人的行为同样有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随意到自律的过程,所以家庭教育应该遵循教育规律,而不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小孩子最简单的学习方式是模仿,有时逻辑思维还跟不上。一般孩子喜欢事情有规则,规则使他的生活简化,心中有数。
家庭教育必须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思维特征、认知水平、社会环境的状况,这就是遵循教育规律,也就是遵循人的发展与成长规律。如果家庭教育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就能够收到实效。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2010年在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上揭批家庭教育误区,她说:“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从三四岁开始背古诗,但这时孩子没有足够理解能力,大量背诗不会使孩子长大后文采飞扬,反而对孩子创造力发展不利。还有家长让孩子从一年级或更早学习英语,其实重要的是有语言环境,而非越早成功率越高。幼儿学习英语,如果教师发音不准,也使孩子从小接受了错误定式。幼儿学习英语的同时又学习汉语拼音,两套系统互相干扰,容易造成孩子的神经受损或产生焦虑。”
小学生要了解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要尊重自己的父母、邻居、同学、朋友,要诚实做事,要遵守学校的纪律,要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的环境等;中学生则要遵守规则,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培养独立自信,与人交流等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而大学生则要能够独立学习,创造性思维,探索分析,适应社会等。
一个孩子在中小学阶段,有责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这个时期一味追求潇洒快乐,最基本的事情也没有安顿好,会让人觉得这个人没有基本责任感。
人生不满百,长怀千岁忧。正常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儿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儿童期包括五个部分:一是胎儿期,从怀孕到出生;二是婴儿期,0~2岁;三是幼儿期,3~6岁;四是儿童期,7~11岁;五是青春期,12~18岁。增长的年龄,冲淡了孩童时的天真无邪,膨胀的压力,催发了少年们的多愁善感。一些孩子说:“活得真累!”事实上,生活从来不是桃花源,大多是自己要塑造“累人”。对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拿不起放不下,遇到稍微大些的事情就一筹莫展。有的孩子闻惯了成功的花香,承受不了失败的苦味,甚至以自我为中心,为虚荣所笼罩,稍遇挫折或不顺,就怨天尤人,垂头丧气。还有些孩子,把生活理想化,凡事追求绝对的公平,遇到不公平的事就牢骚满腹。对不公平的事情提意见是对的,大动肝火完全不必。社会中的事情,不公平是绝对的,公平是相对的。世外桃源是学者的想象,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对生活少一些挑剔,少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少一些烦恼累赘。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独特之处,天赋和专长不同,智慧迸发的时间也迟早不同。因此,家长有必要以更开放和灵活的措施,来推行因材施教的家庭教育理念,以便更好地发挥孩子的潜能和培养孩子的才华。
成年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青年期,18~39岁;二是中年期,40~59岁。人在这个时期要选择职业,有信心实现经济独立;选择配偶,结婚,生育,培养孩子,照顾老人;担负起公民责任,寻找合适的社会团体;充实业余生活。
老年期指60岁以上直至死亡。这时的发展课题是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退,适应配偶死亡;适应退休和收入的减少,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承担公民的社会义务。老年人的好处:闲而精明可著书,深知自我会幽默,天伦之乐更美满,怡然自得内心丰,老有所为即延年,老当益壮会保养。
孔子对这三个时期提出了各自的注意事项:“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他自己则是如此度过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的跌宕起伏似乎没有预知的规划,但科学发现存在着几乎一致的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用灵巧代替了蛮力,用细心代替了速度,用理智代替了激情,用从容代替了莽撞。不能认为只有青少年是黄金时代,某些重要的高峰出现在人生的另外时期甚至晚期。
一、一日之计在于晨
小学生的年龄为6~12岁,正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划分的个体心理发展的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这是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的时期。为了在学习上不落后于同伴,孩子必须勤奋学习,同时又害怕失败。如果孩子学习成功,受到他人奖励,就会变得越来越勤奋;如果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感。儿童的勤奋感中也应有失败的经验,以便今后能经受失败的挫折。在这一阶段影响儿童的主要是儿童在学校的经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小学生阶段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处于婴儿期与青春期之间的儿童期,在生理发展方面显得相对比较平静,身高和体重是发展最为明显和迅速的两个方面。此外,在性成熟方面,女孩一般比男孩要早1~2年,因此在10岁左右的儿童中,女孩要比男孩重一些,高一些,壮一些,这是正常的。但是,到了13岁左右,男孩的身高和体重就会超过女孩。
目前,有迹象表明,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性成熟方面有提前的趋势,然而这也未必就是好事,性成熟提前应归咎于环境的污染和人类对激素的无意识摄入。所以,不提倡用增高器或进食保健品为孩子增高的做法。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应特别谨慎,防止因此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在这个阶段,脊柱的弯曲是比较严重的疾病。后天的脊柱弯曲主要是由于儿童不正确的站姿、坐姿、写字方式、背书包方式所造成的。在避免儿童的脊柱弯曲上,家长负有极大的责任,要经常督促和提醒小学生,采用正确的站姿、坐姿、写字方式、背书包方式,以防止脊柱弯曲。
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显出身体的较大变化。女孩的乳房开始长大,有些女孩为胸部乳房的隆起而害羞和不安,于是不敢挺胸,还驼背,这是有害健康的。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形,个体差异使得每个人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人不必总是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教师和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内在美和外在美。使孩子健美、自信、乐观,接受自己的体形,悦纳自己,顺利进入青春期。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在发展,教育者应该帮助他们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来接受外部世界。过早地去开发孩子的某一个感官,会导致孩子的知觉不全面,不充分,不协调。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无论在量和质上都得到显著的发展。他们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增加了;学生能够有意地控制自己的识记过程,检查记忆效果。另外,意义识记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机械识记所占比例越来越小,意义识记逐渐成为小学生主要的记忆方法。最后,原来小学生一般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优于对词的抽象材料的记忆效果。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对两种材料的记忆都有增长,而词的材料增长的速率逐渐超过具体材料增长的速率。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小学生以学习为其主导活动,因而其大量情绪情感内容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的成败、在班集体的地位、同伴间的关系,都使小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小学生社会性情感的比重逐渐增加,义务感、责任感、集体主义情感和友谊感逐步形成。小学生的理智感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学习热情越来越稳定而深刻。
小学生的情绪表现比较外露,容易激动,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不善于掩饰。高年级后,情绪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大为减少,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随着对学校生活的适应,小学生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他们的情绪状态总体上说是平静而愉快的。小学生的情绪总体上有以下特点:
——情绪的稳定性在增长;
——情绪的内容在不断丰富;
——情感的深刻性在发展;
——道德情感逐步发展起来。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同龄人的影响更为明显,交往逐渐扩大。小学生愿意在同龄人交往中,重新估价自己,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不断改善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有些男孩开始敢于对抗教师和家长了。孩子有时成群结队,而又男女分明。
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既是获得信息的手段,也是举止文明的体现。可是有的孩子不会倾听。上课不专心听讲,讨论常大声喧哗,老师家长和他说话听不进去,不会聊天,与别人谈话心不在焉。任何事情,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该带头做到。家长每次和孩子交流谈话时,要注视孩子,认真观察孩子脸上的表情变化。即使遇到孩子的讲话不着边际时,也用心听,不打断,不插嘴。久而久之,孩子便也能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讲话了。
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中国人早就注意到了。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确是真理。据说范蠡在越国战胜吴国后,就离开了越国,离开了只能共苦不能同甘的国王勾践,因为范蠡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范蠡不做官,而去做生意,结果成了富豪。他有三个儿子。他的次子在楚国杀人被囚,范蠡就派自己的三儿子持金子去营救,而长子一定要去,说如果父亲不让自己去的话,就自杀。范蠡不得已,只好同意,派长子去营救。结果长子到楚国因舍不得用金子去贿赂,营救未成,次子被杀。范蠡说,我早就料到这个结果了。因为长子是生于穷困之时,从小节俭,长大了也舍不得花钱;而三儿子生长于富裕环境,如果他去,必然舍得花钱,会营救成功。这个事例也说明了早期环境与早期教育的重要,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劝君惜取少年时
中学生处于少年期,为11~18岁,其发展具有一些特点:生理发育急剧,其外形(身高、体重和第二性征)、身体内部和性发育都比较迅速,性开始成熟。心理方面,少年期个性最突出的变化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自信、自尊、要求独立思考问题、认识世界、评价自己,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独立的地位。他们开始注意两性交往关系,乐于接近,但有拘谨、羞怯的表现。
青春期的年龄范围在10~20岁之间。青春期的标志是女子月经初潮,男子首次遗精。由儿童生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是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的形态、生理、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女性的青春期比男性早来临1~2年,也早结束1~2年。初中阶段正是发育迅猛的青春前期,不仅身高、体重、肩宽及骨盆宽等身体形态出现了发育高峰,神经系统、心血系统、呼吸系统功能迅速完善,而且性器官和性机能迅速成熟,男性遗精、女性月经来潮。男性还相应出现喉头突起、音调变低沉、肌肉变发达、长出胡须等;女性相应出现乳房隆起、音调变高尖、骨盆变宽、脂肪增多等“第二性征”。随之而来的便是性意识的萌动,对异性的追求和向往。
青春期意味着生机盎然,积极向上。小不点儿的男生长成了小伙子,小女孩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然而青春期也充满矛盾,中学生需要家长的帮助和指导。矛盾的主要表现是:
——大与小的矛盾。他们明显地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开始有成人感。他们穿的衣服和鞋过些日子就显得小了,妈妈的口红,女儿有时候也想偷偷用一下。然而,他们的语言、思想和行为又不脱稚气。
——知与行的矛盾。他们的认识水平在提高。进入青春期的少年精力旺盛,他们的行为与认识有时候脱节,成为思想的巨人和行动的矮子。成人在这个网络时代再向中学生说什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他们不会买账的,会反抗,反权威意识在网络时代更容易产生。孩子处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对于真理的绝对性始终抱怀疑的态度,认为所有的事情在于怎么解释,传统的权威受到挑战,认为事情脱不了主观性,没有客观这回事。他们做事情喜欢随心所欲,但求当时的感受。他们在网络上知道了不少事情,别看有时说起话来老气横秋的,但缺乏在心智和情感方面的成熟。
——要与给的矛盾。他们成了小伙子、大姑娘,自然要追求美,物质上与精神上的追求不断增长,可是他们不能挣钱,家庭满足他们的需要是有限的。因此,在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与能得到、能满足这些需要的条件之间产生了矛盾。
——性与德的矛盾。他们进入了青春期,产生了性萌动,向往异性,会产生特殊的情绪体验。但他们还不善于理智地对待和处理成熟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有的中学生问道:“青春期要预防什么?”
我们说,青春期并没有什么可预防的。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家长只不过要帮助中学生了解一些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比如说在青春期容易冲动,喜欢和异性同学交往,把握自己的能力有时候比较差。如果孩子知道了这些,那么自己在青春期遇到的一些事就容易解决了。所以,关键是中学生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应有哪些正当行为。
让我们抓住孩子关键的中小学阶段,施以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
有时候人们被某些事物牵着鼻子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须知家庭教育犹如教师教课,医生行医,既要有科学精密的训练,又要有创作艺术的才情,针对孩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素质和需求,做出适当的判断,才可能“随机应变信如神”。成功家长与伟大教师和医生一样,是把科学与艺术合而为一的。家庭教育是改变心灵的工作,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耐心和改进都是必需的。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家长必须天天向上;希望孩子天天向上,家长必须好好学习。
为什么要在家庭教育中关注年龄阶段?因为有些东西可以急一些,快一些,但教育不行,不能急。教育一急,就必然出毛病,就成了揠苗助长的宋人,成为千古笑柄。家长千万别干舍本逐末的蠢事,还自以为聪明。一些家长干过一些蠢事,而且可能还会继续干些蠢事,但蠢事也是财富,这就要看家长能不能、善于不善于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使自己变得真正聪明起来。家庭教育要针对年龄阶段,雍容冷静,才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