惧的种类
惧是潜意识的潜藏心种子自主活动的正常现象,并非我们的显意识所能控制,而是心识作用的一种情绪作用。惧的情绪来自人们内心潜藏心的记忆经验,或认知自己的能力不足,技术不够好,知识欠缺,或有做错事的想法,是由内心的想法认知、记忆……不由自主地产生出来的觉知情绪。
惧的情绪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自卑、畏缩、紧张
即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技术没信心,遇事会有退缩、自卑、不敢向前、紧张、手脚发抖等心理、生理反应。因此,我们要积极了解惧的情绪,克服自卑、畏惧,特别是要能面对强者不卑,面对勇者不惧。
(二)害怕、畏惧、不安
人们往往在做坏事或心虚的事时容易产生心里的不安,临危会慌乱,睡觉会做噩梦……因此,我们要想平日心里踏实,就要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平时要少做坏事,多做好事。如果没有做过坏事,就不会有惧的感觉了。
(三)恐怖、惊吓
很多人常常会不自觉地对某些事情感到恐怖,或者容易被一些事情所惊吓,缺少英雄们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患得患失,一旦能力不足内心就缺乏“勇气”;二是做事断事缺少主见,特别是看不透很多“怪现象”,辨不清事物的本质;三是缺乏强大的“靠山”(分担危险的力量),特别是缺乏内心的主宰(比如相信科学而产生的信念与力量,也有因为信仰某种冥冥中的主宰而产生的依靠感)。因此,我们平时要多学习,积极了解各种自然现象、恐怖现象及各种骗人的“鬼把戏”的真实本质,科学、理性、客观地应对。即使有信仰,也要有正当的信仰,这样才能有积极、正面的观念,特别是不要胡乱相信“神话”和“鬼怪”之类,真正做到有正当信仰!
惧的原因及来源
(一)惧由潜藏心而起
惧的情绪,产生于人类潜藏心的自主性之显现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状况。
1.缺乏信心的自卑
很多人对自己和未来(我们平常所说的前途)没有信心,特别是由于经验不足,或技术能力的不成熟,内心认知没有把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而,导致觉知心产生自卑、退缩、紧张、慌张的情绪。
2.做错事、做坏事而产生惧怕
人们往往在做了“坏事”或做错了事情之后,由于内心产生“矛盾冲突”,特别是知道自己所做的事不符合社会大众的“规范标准”时,就特别容易产生惧的情绪。因为人们的内心认知如果违背道德观念与社会群体意识,违反良心……就会在内心有良知冲突,产生不安、慌乱、畏惧、害怕的情绪。
3.由于对未知事物缺乏了解而产生惧怕
人们对一时无法判断的事物往往会产生害怕的情绪,特别是对不知道的事,人类能力一时无法办到的事,内心不知道的事,内心知识无法理解、无法判断的事情……会担心受伤害而产生害怕的情绪。
很多迷信的人害怕听到打雷,因为他们对雷电的产生原因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误认为打雷是“老天发怒了、老天要劈人了……”因而产生恐惧。其实,下雨时打雷、下雨前打雷、无雨打雷都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4.因为信仰而产生的惧怕
无神论者相信科学、规律,因此,面对违背规律和科学的事情,就担心结果会受到规律和科学的惩罚;而有神论者,面对违背天意、神旨、良心等事情时,往往由于信仰的教义之中存在的“恶神、魔鬼、忌讳、禁忌……”而产生害怕、恐惧、惊吓的情绪,久而久之,还会造成《转念》中所说的“情绪觉知扭曲”。
(二)惧的情绪由感受心而起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迷信可能产生不安的心识作用的一个过程。
如上图,人们对自己不能克服的事,被他人灌输的恐怖的故事、相命告知的厄运、鬼神的禁忌、巫婆的诅咒等信息一旦进入潜藏心,觉知心就会产生害怕的情绪觉知。
其实,一切事物的产生绝不是无缘无故的。通常,人们内心产生的惧怕往往是由于自己心里想到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身体感触到的令人害怕的信息,从而觉知心产生出惧怕的情绪。
某个病人患了不治之症,医生告诉其家人说:“此人大约只有半年时间了。”
一开始,病人由于不知道诊断结果而“自我感觉良好”,并坚持表示自己绝不会受“情绪”左右。
可是,一旦家人将医生的话告诉他——从此,他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生活在“莫名的恐慌之中”。也许其表面装作没事,但是心里实际上天天都在数日期,因此艰难地挺到半年,终于不治而亡。
但是,同样病情的另一个患者,由于其家人的保密工作做得好,即使其病情更严重,但是由于本人不知情,而多活了两年。
(三)用思想心进行理性的思考,可以克服恐惧
恐惧既然由内心想法认知而来,那么,克服恐惧就应从内心潜藏心的想法认知开始,应用理性的思考,改变内心的认知想法,从而消除内心的恐惧。正所谓“智者无惧”。
再者,人们内心的恐怖往往是被自己感染或被暗示而形成的,是由外部环境感受而来的,所以,对此类事情应有意避开负面、消极信息的感染,敬而远之,从而自觉远离恐惧信息的源头!
信心不足产生的畏惧
通常,我们对某些事情出现信心不足的状况时,就比较容易产生害怕、畏惧、紧张、退缩、自卑等情绪,这些都是由我们的内心认知、想法所致。因此,要想有效克服恐惧,必须从各种层面去改变我们内心原有的“看法”,特别是要重新修正我们对事物现象产生的“判定标准”,把原来的认知标准清洗掉。
(一)学生考试时的紧张、害怕
学生在考试、测验时最容易产生紧张、害怕的情绪,那是因为他们常常“担心万一失败,担心万一考不好……”患得患失的内心想法导致自己产生紧张的情绪。其中的原因可能有来自父母、老师、朋友的压力。缓解方法:闭目养神,深呼吸,不去想这些事。
(二)比赛时的紧张
比赛时,人们的内心往往太过患得患失,什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什么“胜者有赏,输者必罚”等,从而会造成参赛者的某种害怕紧张情绪。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在面对比赛时多想想重在参与,没有什么好恐惧的,从而积极改变负面的想法。或临阵时,专注神情、深呼吸,使内心冷静镇定,有效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三)演讲时的紧张
演讲时,人们由于准备不够,或者是事先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安排,所以一开始每个人可能都会产生紧张的情绪。最快速缓解的方法是紧抓桌子、麦克风,或转移内心的注意力,比如选择某一特定对象讲话,把自己的朋友、同学当对象,从而逐步使自己的内心不患得患失。
(四)面对大人物、上级讲话时的紧张、害怕
《孟子》中所谓“说大人,则藐之”,也就是说,面对大人物或自己的上级、师长、长辈,把他看得太高,担心讲错话。因此应调整想法,不要太看高他们,不要把他们当大人物,应把他们当成好朋友或慈祥的长辈,这样一想,自然就不会紧张了。
(五)躲债、逃罪、躲避
躲债,欠债无力偿还时,内心怕遇到债主;逃罪,内心怕被抓,怕被发现。躲躲藏藏,时时刻刻担惊受怕,草木皆兵,形成内心痛苦的地狱。只有面对现实,才可以解除内心的惧怕。
(六)勇者不惧
内心有勇气的人,有不计得失、不计成败的想法,就会有勇气去做;有勇气的人敢作敢为,什么都不怕,没有害怕的情绪觉知。
(七)自我鼓励,自我突破
纽约华侨谢夏的爱女被班上的同学嘲笑长得丑,觉得样样事情都不如别人,造成了她的自卑和退缩,同时,同学的嘲笑使她有种强烈的孤独感。
谢夏了解后,告诉女儿:要改变观念,换个想法,自求多福,用以下几种方法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
(1)欣赏自己(Enjoy Yourself)——让自己快乐,使自己高兴。
(2)感激自己(Appreciate Yourself)——想一想自己拥有什么,知道满足、感恩、感激。
(3)喜欢自己(Like Yourself)——想一想自己的长处、优点,喜欢自己的特点。
从此,谢夏的女儿克服了自卑,每天过得很快活,与同学也玩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