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洛克福库德说过:“自恋的人比世界上最善于欺骗的人更加善于欺骗。”《韦伯斯特辞典》把自恋界定为第六种贪得无厌的情感。具有自恋心态的人唯我独尊,唯我独存,爱惜自己达到病态的程度。只愿享受,不愿付出;只要求权利,不愿尽义务;只追求权力,不愿负责任;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只爱自己,不爱他人……凡此种种,都是自恋心态的表现。具有自恋心态的人不能与他人发展出任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容易陷入孤独之中。自恋和孤独,经常如影随形。另外,与自恋结伴而行的还有自卑和忧郁。
莎士比亚在其喜剧著作《第十二夜》第一幕第五场中描写了一个极其自恋的少年。
在希腊神话之中,有一名美少年叫做纳西瑟斯。某日,口干舌燥的他来到森林深处,发现了一潭清洌之泉。当他弯下身探近水面时,发现水精灵也正探出美丽的面庞,仿佛注视着他。因此,纳西瑟斯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泉水里的美丽精灵。事实上,那是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但纳西瑟斯却不晓得,他一直深深爱着的水精灵其实就是自己的倒影。纳西瑟斯整日在水边流连,最后,他终于溺死水畔。不久,泉水边开出一朵清雅的花儿,这就是纳西瑟斯的化身——水仙。
莎士比亚的文中,明确地阐明了一个相当先进的心理学概念——自恋。文中的纳西瑟斯是一个典型的自恋狂。由于缺乏安全感,他贬低身边所有的人以突显自己。结果完全没有人喜欢他,而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他的不安全感,使他更不快乐了。他开始产生困惑,从自己的身边找不到快乐,也无法与他人正常相处,最终限制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一个极度自恋的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觉得少了他们,地球就不会转动了。我们倡导人人都应该爱自己,但是爱得太过度就危险了。自恋者自我欣赏,又很在乎别人是否关注自己,并且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赞美,但因为缺少与他人平等相处、沟通的能力,所以活得很辛苦。
2006年6月20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2级学生安然因涉嫌故意杀人罪坐在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被告席上。
事情发生在去年6月25日凌晨,安然用事先藏在事发地点的一把菜刀和随身携带的一把尖刀砍了同班同学崔培昭80多刀,最终将其杀死在宿舍楼的楼梯口,而安然也于当天被警察抓获。
据有关报道,安然一直在追求同班一名女同学刘娟,但遭到拒绝,刘娟最终成为崔培昭的女友。此外,在成为情敌前,安然和崔培昭曾住在同一个宿舍,有过一些摩擦。
同班同学、高才生、北京大学、情杀……这些词汇糅合在一起,令这起案件成了全国瞩目的新闻事件。不过,这并非一起多么特殊的事件,它只是一起典型的“情杀”。然而,在惨剧的背后深藏着不容忽视的过度自恋倾向。
在极端自恋者心中,只把自己当做人,而其他人都是“物”。他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对其他人或其他生物的感受严重缺乏同情心,“感同身受”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讲是非常陌生的,这使得他可以毫不犹豫地去伤害其他人或其他生物。
极端自恋者心中有一个幻觉:他是完美的,天上地下,唯他独尊。他是永远正确的,如果事情有什么不对,那一定是别人的错。这种完美幻觉是极端自恋者的最重要的心理机制,他会尽一切努力去维护这个完美幻觉。但是,来自最亲密的人,譬如恋人的挑战会极大地颠覆这种幻觉,这让极端自恋者产生恐惧,所以不惜以杀害恋人的方式去阻止这种颠覆的发生。
既然把自己当做完美的,那么责任只能是别人来负。所以,一旦遭遇到重大挫折,极端自恋者必然会寻找替罪羊。亲密关系中的挫折是极端自恋者最在乎的挫折,而恋人或配偶也无疑是他们最容易找到的替罪羊。不过,因为特别在乎亲密关系,极端自恋者倾向于首先去寻找其他的替罪羊,譬如情敌。
莎士比亚在其喜剧中又为人们提供了最好的治疗自恋的药方,那便是慷慨、坦荡和开朗的个性。莎士比亚用他反复提及的慷慨、仁慈和无私的主题来提醒我们,当我们对自己的关心不再处于优先的地位时,生活的烦恼就会离我们而去,高山会变成平地,河川也会改变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