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即使先天“底子”再好,也难免患个头痛脑热,或打针吃药,或住院治疗。可以这么说,一辈子不生病的人几乎没有。如果生病,自然有亲朋好友前来探望。既然来看望了,便有话要说。不过,有话可得“好好说”,说得好病人笑,说得不好病人跳,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前些时候,不知什么原因,我的腹部忽然痛起来,急匆匆赶到医院就诊,被医生“留下观察”,住了几天院。住院期间,我亲眼见到两位探病者不同的谈话风格,导致了不同的探视结果。
我这病房挺不错,就两张床铺,除了我,另一个是供电局的高中同学刘明新。他患的是胃病,做了胃切除手术,一个胃割掉了三分之一。刘明新的爱人告诉我,大夫手术时,发现他胃里有几个包块,疑是癌瘤。活检结果尚未出来,所以她一直瞒着他,怕刘明新经受不起打击。因为刘明新是老病号,所以前来探望他的人不多。不过,这一天来了两位。上午来的那位,长得五大三粗,年龄和刘明新差不离,声如洪钟,是那种炮筒型人物,说起话来使人想起《水浒传》中一个人物的外号———“没遮拦”。
这位“没遮拦”风风火火闯进门,放下手中的水果,马上就瞪着一双大眼睛,不由叫道:“哇噻!才三天不见,你就瘦成这等模样了?”我在一边冷眼静观刘明新夫妇的反应:刘明新说了一声“请坐”之后,脸部肌肉微微抽搐了一下,心里很不是滋味的样子;刘明新夫人则拿眼睛瞟了“没遮拦”一下,流露出极为不满的神色。
可是,“没遮拦”全不顾对方的反应,坐下之后,他再次对刘明新的病情表示同情:“见你病成这样,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谁叫咱们是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铁哥们呢!我说伙计,你可得注意点,别把这病不当回事。半年前,我们家邻居老王也是得了你这种病,因为他没在意,不到一个月就‘走’了。”刘明新两口子的脸色更加阴沉了。
这时,“没遮拦”也看出了自己说的话不太对劲,忙换了一个话题:“伙计,医生都给你用了些什么药?打针了没有?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刘明新仔细想了想,回答了几个药名,但对于大多数药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刘明新无奈地说:“管它什么药,医生他开什么药,我就吃什么药。”语言中明显地透着几分不耐烦。
“没遮拦”临走时,依然不放过“交流”的机会,他亲切地拍拍刘明新的肩膀:“为了给你送饭,大伯被摩托车撞伤了腿,嫂子只好辞掉临时工来照顾你,这不都是为了你。不过,你别急,想开点,安心养病,争取早日出院。”
刘明新听了“没遮拦”的话,心里能不急吗?能安得下心来吗?我看见刘明新的眼泪在眼眶里骨碌骨碌地转,简直伤心透了。一边的我也真为刘明新鸣不平:这个“没遮拦”也太不像话了,简直是个乌鸦嘴,自始至终没说一句中听的话,一进门就说刘明新瘦了,接着又说“我邻居也得了你这种病,不到一个月就走了”,病人听了这话,好似被判死刑的犯人听到催命的枪声。尤其是他离去前的那几句话,更是伤刘明新的心:父亲遇车祸,老婆辞工照顾自己,虽然刘明新心里清楚,但这些不愉快的事情你何必再提,重新勾起刘明新的心病?依我看,“没遮拦”说话的水平太差了,来了倒不如不来!
那什么样的人应该来呢?
嘿,下午真的又来了一位看望刘明新的朋友!这人五十开外,戴着一副眼镜,显得老成持重,一进门就露出一口白牙,未语先笑。他从容走到刘明新床前,就像见到老朋友似的,双手热情地握着刘明新的手,抱歉地说:“听说贵体欠安,正巧这几天我事忙,这不,拖到今天才来看你。”刘明新一听对方说的“贵体欠安”,心里很高兴———既然是“欠安”,那就证明问题不大。刘明新微笑了。这一笑,脸上霎时出现两块淡淡的红晕。“眼镜”忙补上一句:“哟,瞧你这气色,挺精神的!”简简单单一句话,说得刘明新心里热乎乎的。“眼镜”明明知道刘明新瘦了,但他避开“体型”不谈,有意把话茬转移到“精神”上来,说刘明新很“精神”,说得刘明新乐开了怀。“眼镜”接过刘明新夫人递过来的椅子,就坐在刘明新床头边。他微笑着说:“你这病,我见得多,远的不说,去年我二弟也患你这病,只住了三个月就出院了,没事。”刘明新听了这个好消息,脸上的红晕愈加向外扩张,几乎兴奋得满面红光了。
“眼镜”随手拿过刘明新床头一本书翻了翻,故作惊讶地叹道:“哎,我真羡慕你哟……”这一说,把刘明新给弄糊涂了,他眨巴眨巴眼睛盯着“眼镜”,静等下文。我一时也愣住了:住院的病人有什么好羡慕的?“眼镜”那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眼镜”笑着拍了拍刘明新的手:“你看你,可以在这里从从容容地欣赏小说。我真想像你这样,也患点小病,到医院里‘躲’上几天,抽空浏览一下最近出版的文学作品。”嗬!“眼镜”还真会说话,在他眼中,生病住院不但不痛苦,而且还求之不得呢!刘明新听罢,越发眉开眼笑。
接下来,“眼镜”并不问刘明新吃了什么药打了什么针,只一个劲地和他聊单位上、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新闻趣事,有时还加上自己恰到好处的精短简评。那些见闻令刘明新和我大开眼界。我心中暗想:听了这位“眼镜”先生的谈话,还真让人产生一种“病人不出门,也知天下事”的感觉。此刻的刘明新,心中所想肯定与我想的八九不离十。
“眼镜”说话时,始终保持着自然的微笑,让我们“听众”也受到欢乐的感染,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临别时,“眼镜”又说道:“啊,我还忘了恭喜你,你女儿在这次全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为你争了光啊!好多家长都因为你有个出色的女儿而羡慕得要命呢!”说这话时,“眼镜”两眼紧盯着刘明新,脸上的确流露出几许羡慕的神情来。
你听,“眼镜”在告辞时都不忘“报喜不报忧”,专挑好的说,说得刘明新心花怒放,说得刘明新泪光闪闪,说得刘明新面带几分自豪。“眼镜”的那席话,仿佛一阵阵醉人的春风,吹绿了刘明新那块原本板结的心田,使他得到无比的欣慰。就连邻床的我,也觉得心里甜丝丝的挺受用。
两位探望者走了,病房重新归于宁静,我靠着床沿,微闭着双眼养神,将两位来访者的每个细节都在脑海中过滤了一遍,我在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两个探望者探望的目的是一样的———安慰病人、祝他早日康复,但是,最终收到的效果却各不相同?“没遮拦”讲了许多“安慰”病人的话,却反倒给病人带来了刺激和痛苦,增加了刘明新的精神负担;“眼镜”在整个谈话中没有出现一句“安慰”的话,却使病人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并且对自己战胜病魔充满了信心。这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就在于神奇的“语言的艺术”。
说话是一门语言艺术,探望病人时所说的话更应当是语言艺术的精华。一般说,病人的精神状态比普通人要差,他们心情忧郁,多愁善感,性格多变,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他们善于观察前来探望自己的亲朋好友,对探望者的表情、语言特别敏感。所以,探望者稍不留神,就会“一句话说得病人跳”;反之,如果探望者语言得体,有话好好说,则可“一句话说得病人笑”。
那位“眼镜”是个善于运用探病语言艺术的智者,他清楚病人“需要”一些什么样的语言,然后“投其所好”,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动作都给病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态度可亲可信,语言诚恳朴实,他通过语言这个社交媒介,达到了这样的探视效果:使病人不再把自己的疾病看得那么严重,增强了病人与疾病斗争的坚强信念,就连临别时差点让他“忘了”的“琐事”———刘明新女儿文章获奖,说出来都让病人喜笑颜开,深深感到周围的亲朋好友对自己的关爱、友好和体贴,精神上受到鼓舞,激发自己与病魔斗争的决心。而这一切,恰恰是病人最需要的“精神维生素”,可以起到药物难以发挥的神奇力量,对于病人恢复健康,无疑有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我很幸运,虽然住了一次院,却因祸得福意外地学到了一门艺术:在探望病人时,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的艺术”。
关键点:开口说话,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