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以己律人,天下就多事。”喜欢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别人的人自然是不受欢迎的人。然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别人认同自己,因为认同中体现了一种自我价值或者社会价值。认同包括认同别人的志趣、信仰以及情感等方面。如果在人际交往中能有认同别人的心理,别人也会投桃报李。在谈话中如果能够认同别人,就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
顺向求同法
谈话中的顺向求同法,就是对方主动展示他的优势和特长,或者诉说他的峥嵘的历史或惨淡的现实,那么我们顺着对方的话题说下去就可。
李明在一所普通大学毕业后顺利考上了复旦大学的金融学硕士,可他性格内向为人孤高,不擅交际,不主动结交朋友,但他却把和自己说话不多的王封视为平生知己,只要是王封开口的事都不摇头。原来四年前,一贯成绩优秀的李明高考严重失利,由于家境困难,不能复读再考,只好进普通大学。李明的内心苦闷失落,情郁于中乃需发之于外,于是他常常向同学们倾诉自己过去多么优秀,命运多么无情。开始大家对他既同情又钦佩,后来就厌烦了,甚至有人还将他比作祥林嫂。但王封总是静静听他诉说,在其大倒苦水后还鼓励他:“你过去很优秀,现在也不错。你基础好,可以考复旦的研究生,这样你既可以圆梦又可以发展自己。相信风雨之后必是彩虹!”李明说他永远记得这句话,并不时用它鞭策自己。
当李明过多地谈论往昔峥嵘时,王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讽刺挖苦,而是静静听其诉说,担当其苦楚,认同其优秀,并顺势鼓励。李明的郁结得到了有效疏导,人生有了目标,引王封为知己就不足为怪了。
逆向求同法
逆向求同法就是当对方的观点其实并不是他心灵深处的真正想法或者他心中不希望是这样时,我们逆着他的话题,貌似反驳,实则是在更高的心理层次上认可对方。
张三大学毕业十年后,参加同学聚会,昔日同学相见,今朝谈兴必浓。说到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时,当年的一位女同学表现出了忧虑。原来她硕士毕业后一直在沿海教书,与高中时的青梅竹马喜结连理,丈夫是一名军官,小孩今年三岁了还不会说话。“听说夫妻两人出生地越相近,孩子就越不聪明一些。”女同学自己说。
大家纷纷反对,但是找不到有说服力的话反驳。张三大声说:“亏你还是地理系的硕士呢,同乡结婚孩子笨没有科学依据的。我们那儿的人大多数还是和本地的人结婚,孩子考上北大清华的大有人在,工程师、作家一竿子下去能砸中一大把。小孩子说话晚一点,才是更聪明的表现呢。找个青梅竹马的丈夫实在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们那儿的女孩子找朋友非要熟悉祖宗三代不可,否则担心受骗上当呢。”
女同学又说到丈夫部队在兰州,两地分居不好。
张三说:“距离产生美,免得天天见面要拌嘴。小别胜新婚,又激情又浪漫。”聚会气氛又重新回到了欢快的调子上来。
孩子三岁了还不会说话,父母必定担忧,又加上一些老话、俗话的干扰,使这位女同学在重聚的气氛中高兴不起来。所以张三反其道而行之,看似批评同学不讲科学,实则通过否定老话,来肯定孩子的智力,赞美青梅竹马的难得,正是捕捉到女士想要别人认可的心理。这样的话说到人的心坎里,怎么不让人喜欢呢?另外,张三又从美学角度向女同学分析了分居的好处,认同了她的婚姻状态,不仅扭转了她的心情,更重要的是扭转了聚会的气氛。
当对方从劣势来看待自己,信心不足时,我们不如替他换位思考,帮助发掘一下事物的另一面。你理解体谅基础上的反驳,意味着你和对方有相同的人生认识,就像是对方的“志同道合者”,你的劝导也更有作用。
放大求同法
其实,人与人之间总是有相同点的。可是,不少人在谈话中总是注重相互之间的区别,以致容易造成尴尬,甚至发生大摩擦,造成不和谐、不愉快的气氛。原因就是我们在狭小的标准上谈论彼此。而此时,放大我们的标准,就寻找到共同点,这就是放大求同法。
王常青是当地唯一的一个大学生,当地人对他赞誉有加,很多人都要小孩学习他。一次,他去拜访李大爷,李大爷就指着在外面打工回来的儿子李伟说:“你看看,读书不发狠,现在就去卖力吧。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啊。”大家也随声附和,皆说王常青家祖坟埋得好,人又聪明,以后定是前途无可限量。要是有的人就会飘飘然了。而王常青不住地摆手说:“大爷,时代不同了。我们读书之后,也还是和李伟一样要工作的,也要赚钱过日子的,反而是我还要多吃父母几年饭才能工作。家庭和睦,生活幸福才最重要。李伟现在就能挣钱养活自己,能对上老下小负责,我得向他学习才是。”李大爷由衷赞叹说:“还是读书人水平高!读书人就是会说话!”
王常青在谈话中能够得到别人内心的真正认可,是因为他正确运用了放大求同法。按照一般的社会价值,读书人受到的社会尊重通常会多一些,这无形中就让谈话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也就产生了差异。起初,李大爷大力颂扬王常青,其实仔细想来他未必是真心的,仅仅是句一般的奉承话罢了。既然没读书的大爷都知道要说好话给别人听,王常青当然更有自知之明,于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寻找共性:李伟工作了,而自己读书后也是工作,这是一致的,而且还提出新的幸福观来阐述李伟家过得幸福。王常青还说自己要学习这种精神,并谦虚说“多读书”是“多吃父母几年饭”而已。因此李大爷由一般性的礼节奉承到由内心彻底发出“读书人会说话”的真诚感叹。
关键点:妙答既是温暖的又是明确的,即便是拒绝,也可以拒绝得礼貌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