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别人的功劳是一种令自己名誉扫地的行为,不但会阻碍你踏上成功的阶梯,还会使你失去人缘,身败名裂。
我们要想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不但要在生活、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够侵犯别人,不能够伤害别人的自尊,同时,也更要注意不要去抢别人的劳动成果,不管你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你抢了、占有了,就是对别人的一种伤害。不过,虽然你得到了暂时的荣誉或是物质性的奖赏,但是,你也会因此失去很多,因为占有别人的功劳总有被人知道的一天,那样,你就会得不偿失,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和友谊,所以,不抢别人的功劳也是我们建立人际关系要遵守的规则之一。
1784年,年方19岁的约瑟夫·路易·拉格朗日受到欧拉方法的启发,开始研究变分法。拉格朗日把自己的一些著作送给欧拉,这位著名的数学家立刻看出了它们的价值,他鼓励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的初学者继续做下去。
4年之后,拉格朗日写信把解决等周问题(变分法)的真正方法告诉欧拉。欧拉在回信中对这个年轻人说:“你的新方法使我得以克服困难,解决了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但欧拉没有立刻发表他寻求已久的解答,而是一直等到拉格朗日的文章发表之后,才把自己的成果公之于众,用欧拉自己的话说:“这样做就不会剥夺你理应享有的全部荣誉。”
欧拉知道,不管在私人信件上怎样赞美,对拉格朗日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于是,在发表自己的著作时,欧拉坦诚说他是怎样被困难挡住了,是拉格朗日的方法帮他解开了难题。由于欧拉没有抢占拉格朗日的功劳,也没有隐瞒他的功劳,还大度地赞扬了他,这就使拉格朗日在23岁这个不寻常的年轻年龄,当选为柏林科学院的外籍院土。
我们可以想象,作为一位在全世界享有崇高威望的大数学家,要在自己的著作中公开承认一位默默无闻的青年超过了自己,该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坦荡的胸襟!其实,这也不会使欧拉感到难堪。
后来,人们都为欧拉的诚实和美德所感动,各种媒体在报道拉格朗日时,还特别把欧拉坦荡的胸怀和言语都写了出来。因此,欧拉的高尚品质赢得了科学界的广泛尊敬,在他的晚年,当时欧洲所有的数学家都以自己曾是欧拉的学生而感到自豪。
毫无疑问,从不占有别人功劳这一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高尚的品质是一个人赢得人缘和赞美的前提。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去抢夺别人的功劳,就会失去众人的尊重,还会受到被人唾弃的下场。
英国著名地质学家史密斯自幼酷爱大自然,对记录地质历史的化石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最初的工作是一名土地测量员的助手——标尺工。在工作中,史密斯对自己在测量过程中见到的不同土地及不同土层进行认真的研究,对盖在青石灰岩上面的红色泥土尤为注意,无数次对许多矿床的探测更加丰富了他的经历。
史密斯不仅是一个学术上很有见地的青年,而且在学术问题上也是一个毫无私心的人。只要有人有所求,他都毫无保留地告诉别人。
有一天,史密斯和他的朋友在一间咖啡店里闲聊,无意中谈论起地层如何划分的问题。史密斯就滔滔不绝地把自己多年观察的心得和盘托出告诉自己的朋友。
真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史密斯的一席长谈,被邻座的牧师约瑟夫·泰乌谢德听到了。这个沽名钓誉、刁钻狡猾的牧师走了过来,笑容可掬地请求史密斯把刚才讲的内容重述一遍。
史密斯是个纯洁的青年,他哪里知道面前向他求教的牧师心怀叵测,就一五一十地重叙了一遍。牧师听后,满意地走了。
不久,泰乌谢德就以自己的名字把史密斯的发现向英国地质学界公布了,结果轰动了学术界。泰乌谢德以欺骗的手段赢得了1807年创立的英国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的桂冠。
当时,英国地质学界只知道泰乌谢德在地层和化石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而真正的发现者史密斯却鲜为人知,被排斥在科学殿堂之外。
但是,纸包不住火,人们最终还是知道了到底谁是真正的地层划分的发现者,把他人功劳据为己有的牧师受到了所有人的谴责。
可见,抢别人的功劳是一种令自己名誉扫地的行为。所以,对那些不是靠你自己努力争取来的功劳,就不要去抢去偷,不管对方知不知道,占有他人的功劳永远不可能使你踏上成功的阶梯,还会使你失去人缘,身败名裂。
人际交往其实就是人们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所以,维护人脉也要靠心,只有让别人动了心,无论是办事情还是职场上,就会更顺利。当然,打动人心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你的品质,比如宽容、忍让、谦逊、大度等,当你具备这些美好的品质时,这种品质就是打开别人“心门”的那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