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一位大学教授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他给随机抽样挑选出来的一群素不相识的人送去了圣诞卡片。虽然他也估计会有一些回音,但随后所发生的事情还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那些素未谋面的人寄来的节日贺卡像雪片似的飞了回来。实际上,大部分给他回赠卡片的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过打听一下他是谁,收到卡片,就自动回寄了一张。
这个实验规模虽小,却证明了我们身边最有效的人际交往原则——“互惠效应”在人们的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根据互惠效应,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如果一个女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应该帮她一次;如果一个男人送了我们一件生日礼物,我们也应该记住他的生日,到时也给他买一件礼品;如果一对夫妇邀请我们参加了一个聚会,我们也一定要记得邀请他们到我们的一个聚会上来。
就是说,由于互惠效应的影响力,我们总是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
笃信并且服从互惠效应,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准则。多数人会自觉不自觉地保持着付出与索取的平衡。只有付出和收获保持平衡时,交际的双方才会愉快和满足。一个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才是最稳定可靠的。如果一个人只知索取不知偿还,那么人们对他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人们往往会极力避免与他们为伍。
有一个人,功利心非常强,他的成功欲望也非常强。他每当与人交往的时候,首先会考虑这个人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利用价值:也许与小邓交往,以后向银行借钱会比较容易;也许与小包交往,我会得到一些免费的信息;也许与小崔交往,他的办公室会借给我……他对周围的人怀着期待之心、算计之意。他总是盘算着接触的人会给他带来哪些好处,而且这种倾向表现得非常明显,而他对朋友的付出则很小。例如,跟朋友一起吃饭,他总是不掏钱;别人找他帮忙的时候,他总有许多借口拒绝……久而久之,他的朋友们都远离他了。
友情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这是友情的基础所在。否则,正如单相思不是爱情一样,“剃头挑子一头热”,你的热情换来的是别人的冷漠,双方的情感达不到共鸣,友谊就不可能建立,也不可能持续。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不愿与人沟通的人,即使真正赢了,讨到了不少好处,也不会快乐。因此,我们在交往中不要总想着占便宜,而要常常想到“给予”。
社会交换的公平,不仅仅发生在物质上的往来。在精神方面,特别是感情的相悦,也遵守着互惠的原则。朋友间友谊的维护,情人间、夫妻间爱情的维护,都是如此。一对情人订立盟约,发誓彼此相爱,互相支持,才能使双方都得到身心上的满足。如果一方不践约,拒绝承担部分或全部义务,另一方则很可能终止这种关系,导致关系的解体。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为你付出了,你就应该及时给予回馈,虽然这种回馈不一定要和对方的付出完全对等,但起码要对对方的付出给予合理的预期反应。否则可能会使对方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引起对方消极的情绪体验。
此外,由于人际交往中的互惠效应,我们在和人交往时,如果“先行付出”,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出乎意料的好处。
例如,在求人办事的时候,如果我们先给对方好处,可能使事情变得更加容易。因为先给对方好处,对方收下了,就欠了你的情,常常就不好意思不给你办事。这样,你就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主动。
又如,你想和一个人交朋友,你可以先请他吃饭,这使他感到你的友好,也使他欠了你的情,这样下次他再回请你,双方就增加了交往,关系会变得更加密切。总之,交往的互惠理论,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和其他各方面“投资”,同时也要求我们注意在物质、感情和其他各方面,对别人的给予要及时回馈,让别人觉得与我们的交往值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如果一心只想占便宜,要知道谁也不是傻子,原来亲密的关系会转化为疏远的关系,使我们面临人际交往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