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多时候,当一个人与别人所处位置不同时,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样,很多时候,由于两人的立场不同、出发点各异、思维方式有别等,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必然会在一些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甚至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隔膜。
一天,谭刚走在大街上。因为刚和妻子吵完架,他心里正窝火。不料正在转弯的时候,一个人急匆匆地走过来,手肘顶了一下谭刚的腰。因为心烦,谭刚下意识地大骂一句:“你瞎了眼啊!”
那人一听,觉得这点小事不应该遭到如此的一句大骂,心里很不服,于是就回骂了谭刚一句。
谭刚一看,那人不仅不为自己的行为道歉,竟然还骂自己,心里更气了。于是,两个人便你一句我一句地互骂起来。最后,一件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就升级到街头斗殴。
其实,生活中诸多不快、诸多矛盾的引发,未必都有多么复杂、多么严重的理由。如果彼此能够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或许它们就不会发生。而换位思考,就是达到互相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
“心理换位”,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不仅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也能使你的说服力大大提高。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的男同学,当即阻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然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用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为什么陶行知能有效地说服王友?就是因为陶行知处理问题时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对王友的感情做出了恰当的反应。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换位思考,以达到扩大人际关系的目的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是有差别的。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所处环境及当时的心情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也是不尽相同的。缺乏“同理心”的人,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常常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却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人,人们自然就会敬而远之。当自己和他人在认识上出现分歧时,我们要真诚地尊重对方,并容忍这种差异。
其次,我们不要“宽以待己,严以律人”。在《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寓言说,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又在每个人的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看见别人的缺点,而自己的却总看不见。
这则寓言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总是喜欢严于律人,却宽于待己。任何一个人,都难免会出现失误。有的人对自己的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对他人的错误揪住不放。如果换个角度,当你犯了错误,必定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原谅,而不是希望不停地被人追究吧?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想要的,别人同样也想要,你不需要的,别人同样也不需要。当你晚上在家里练歌,必定会打扰到邻居休息,邻居找上门来抗议的时候,你不屑一顾,认为邻居不好交往。某天,当你想休息而受到他人噪音影响时,你就会体会到前面那个邻居的痛苦。要知道,在夜间,你想要获得安静,别人同样也需要。
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你就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就会赢得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