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一方对另一方的称谓。在日常生活中,称呼是一种友好的问候,是人与人交往的开始。
称呼,似乎是件极简单的事,但实际上,称呼语是交际语言的先锋队,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以后交往的顺利与否、成功与否。用得好,可以使对方感到很亲切,帮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事半功倍,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反之,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恼怒,使双方的交流陷入尴尬的境地,导致交流不畅甚至中断。
赵先生有一次出差广州,和朋友到一家餐厅吃饭。因为习惯,他随口喊道:“小妹,给我们拿点纸巾。”让他没想到的是,不仅服务员迟迟不动,周围所有的人都以不屑的眼光看着他。赵先生以为她没有听见,又高声叫了一下,谁知这位服务员干脆走开,再也不搭理他了。
后来,在朋友的解释下,他才知道,“小妹”这个称呼在广州很敏感,特别是对一些外地打工的女孩来说,是一种鄙视和瞧不起的称呼。也难怪赵先生称呼人家“小妹”受到了冷遇。
可见,在与人说话时,千万别忘了用上得体的称呼。那么在选择称呼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1)根据对方的年龄
见到长者,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一定要用尊称,例如,“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师傅”、“您老”等,不能随便喊“喂”、“嗨”、“骑车的”、“干活的”等,否则,会惹人讨厌,甚至发生不愉快的口角。
另外,还需注意,看年龄称呼人,要力求准确,否则会闹笑话。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女性就称“大嫂”,可实际上人家还没结婚,这就会使人家不高兴,不如称她“大姐”更合适。
(2)根据对方的职业
称呼别人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别人的职业。对不同职业的人,应有不同的称呼。例如,对农民,应称“大爷”、“大娘”、“老乡”;对教师应称“老师”;对医生应称“大夫”;对国家干部和公职人员,对解放军和民警,最好称“同志”;对刚从海外归来的港台同胞、外籍华人,应用“先生”、“太太”。
(3)根据对方的身份
有时候,称呼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别人。有一定职务的人,把别人称呼他的职务看做是对方一种尊重的表示,而乐于接受。
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王明曾遇到一位姓刘的人。王明听说他最近被提升了主任,便主动跟他打招呼:“刘主任,很高兴能认识您!”刘主任听到王明跟他打招呼,显得格外高兴。虽然平时刘主任是个不大健谈的人,但那天却很健谈。两人很快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4)根据说话的场合
称呼上级和领导,要区分不同的场合。在日常交往中,对领导、对上级最好不称官衔,以“老张”、“老李”相称,使人感到平等、亲切,也显得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明智的领导会欢迎这样的称呼的。但是,在正式场合,如开会、与外单位接洽、谈工作时,称领导为“王经理”、“张总”等,常常是必要的,因为这体现了工作的严肃性和领导的权威性。
(5)根据自己与对方的亲疏关系
在称呼别人的时候,还要考虑到自己与对方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例如,和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车间班组的伙伴见面时,还是直呼其名更显得亲密无间,欢快自然,无拘无束。如果见面后一本正经地冠以“同志”、“班长”之类的称呼,反而显得外道、疏远了。当然,为了打趣故作“正经”,开个玩笑也是可以的。
(6)根据约定俗成的习惯
如果在同一场合有很多人,就应按一定顺序打招呼。如群体中有长辈、年轻人或异性,打招呼的顺序应是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陌生人后熟识人。如果称呼他人的顺序颠倒混乱,老者会感到不满意,被称呼的人也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7)要避开忌讳
称谓还要有所忌讳。称谓要让人家愿意接受,应当尽量避开对方不喜欢的称谓——社会上俗、恶的称呼。例如对三四十岁甚至五十来岁的人,以老相称,许多人很不高兴,就应尽量不用。而现在社会上把一些从事不良行业的女子称为“小姐”,使一般年轻女性不喜欢这一称呼,所以,对年轻的女性也应当尽量避开这一称呼。有的人干脆就把年轻女性称为“美女”。
称呼是否得体,能反映出说话人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也能充分体现出说话人的社交能力和技巧。准确恰当地称呼他人,做到谦和礼貌、不卑不亢,你就会给初次见面的朋友留下美好的印象,使对方乐于与你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