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问弟子,我指甲上的土多,还是大地上的土多?弟子回答:大地上的土比佛指甲上的土不知要多出多少倍。佛说:人命终后复为人身者,少如指甲土;而堕三恶道者,如大地土。
佛这是说人身难得。确实,“天地有万古,人生只百年,此身不再得,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也不可不怀虚生之忧”。人到这个世界上不容易,大家都愿意好好地创造这个人生,好好地享受这个人生,而不是虚度这个人生。但考察人类生命,真正能够心满意足地离开这个世界的比例还是太少,就如佛指甲上的土;而带着未尽之意和忧愁苦痛走完人生的,则如大地上的土。人真正陷入缺衣少食、身罹疾患、横招祸端的境地,是深可悲悯的,但是绝大部分人的痛苦烦恼其实是心灵的问题造成的。就比如我们现在这个世道,为物质上的缺衣少食寻短见的,应不多见;大部分寻短见者主要还是精神上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人解决了衣食问题之后,究竟快乐圆满与否,在于此心是否得到安顿。如何安顿此心?以出世之心入世,以入世之心出世,佛家讲,即相离相,入尘而出尘。
何谓入世?我们说,躬身入局,积极进取,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社会理想或政治理想,比如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比如王阳明文则创说立派,武则平叛立功。何谓出世?佛家讲去妄求真证得法身,道家讲清静无为修成仙道,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出世,字面上的意义有点挂冠“归隐”,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而从现代意义上来讲,我感觉这个“出世”应是一种豁达、超然、简适、随缘的心态,用这种心态来平衡调适人生的欲望和追求所产生的暌违,求得一个现世安稳的精神境界。
我们讲,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要塑造自己,完成自己。塑造自己就是让自己有本事,完成自己就是要做成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事业。从大乘佛教来讲,这是一种布施、一种行善、一种功德,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要大大地提倡的;从儒家来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从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辈来说,要努力报效祖国和人民。这是一种入世,还有一种入世,就是没有什么高远的志业,国家和社会也没给他们做大事的舞台,他们从解决生存问题开始,一路走向发家致富,如果不违法的话,我们也认为是一种正面的积极入世。那为什么说要用出世之心入世呢?
这就说来话长了。我们这个欲界,成王败寇,大家盯住的都是一些成功的巨头,就像我们的电视屏幕,不是帝王将相,就是才子佳人。但实际上,世界上还是普通人居多。这个世界资源也就那么多,全世界人口几十亿,也就是那么一个联合国秘书长;每年在中影、中戏门口期待成为“天王”、“天后”的多如过江之鲫,但是好像巩俐、章子怡也只是那么几个。所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在残酷的竞争中,可不一定有实现大人生、大梦想的舞台、机遇或者能力,那怎么办呢?所以,人生踏上征途之时,要同时为自己打个底子。
怎样打底子?
底子之一,要认识到一切皆流,一切皆幻,万有万象,究竟成空,我们在世上不是长住万年。我们这个世界上所追求的,毕竟成空,财富是空,权势是空,美丽是空,寿命是空,爱情是空。“优人敷粉调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弈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着手。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红烛烧残,万念自然灰冷;黄粱梦破,一身亦是云浮。”“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放手;一条竹杖挑风月,挑到时也要息肩。”“嗜欲如猛火,权势似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将自焚。”(《菜根谭》)有了这个知见上的底子,我们就不会执著于究竟成空的东西而呼天抢地,要死要活,欲罢不能;有了这个知见底子,面对世上一切可欲,就有一分理智超然,或许就此全身远害。陈水扁之流欲焰燎天,权势熏地,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终致声名一败涂地,招来牢狱之灾。
底子之二,要认识得到我们这个欲界人生实现、人生完成之路不只是一途,愉悦人生、安顿人生的法门不止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从人世安乐的角度上来讲,这可不是个好兆头。大家都想当将军,杀杀砍砍,“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没有当成,人倒是先被砍死了。所以,我觉得还是说“当不好士兵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要好些。这个世界上,秾艳肥甘兴味好,粗茶淡饭也滋味长;居高者神劳形逸人人羡,处下者形劳神逸亦未必不好;小桥流水燕子江南让人留恋,大漠黄沙牛羊塞北同样让人心折;家里的空调也可消减暑气,门外的清风也会送来凉爽;权贵大家前呼后拥颐指气使自然意气扬扬,寻常小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也是其乐融融。
此外,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本来就是残缺不圆满的。人生一途,辛苦耕耘,有收获美满的,有收获残缺的,但往往收获残缺者,不肯接受这份残缺,心始终困在残缺的怨艾和失望当中,一辈子积郁难排。比如,失去了爱情,还可以再找,找不到爱情还有亲情、友情、事业、艺术和生活情趣,还有比爱情更深的慈悲大爱。屋暗推窗,即是明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其实人生穷尽复通,关键在于不滞于一时、滞于一处,要学会知命、学会转化、学会移情、学会融通。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词人柳永。他考了几次科举没中,一怒之下填词:“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何须论得丧,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皇帝知道了这事,很不高兴,说了一句:且去填词吧。柳永的功名从此就断了,当然这是他年少轻狂的代价。但是柳永的不凡处是他没有一直消沉下去,而是干脆“奉旨填词”,从此把生命贯注在词的创作中(转化),并赢得了勾栏瓦肆风尘女子的尊敬爱戴,成为文学史上开一代慢词之先河的重要词人。知命、转化、移情、融通,这是赢得有味人生、安顿此心的重要底子。
以出世之心入世,就是要打好这些底子,然后投入到人生的竞技场当中,过得了独木桥,当然沾沾自喜;过不了独木桥,找个小筏子过河去。实现得了大人生大目标,在大场面大奉献中放开自己燃烧自己;没有机会没有舞台,在自我的修养和寻常家饭中陶冶自己愉悦自己。这样,进也安顿,退也安顿;得也安顿,失也安顿,无论贵贱穷通,我们都能赢得一个有味的人生,不致进退失据,行为失措;不致心无所归,走火入魔。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以入世之心做事,以出世之心做人。这也是一个切入点上的安心之法。做人要有使命、有担当,如当有益于国家社会之事,要任繁事艰,百折不回,不认真则无以心安;做人同时还要有些素静之心、淡泊之志,个人得失恩怨,太计较也无以心安。对于个人,台湾人经常讲,但求尽心尽力,成功不必在我。我的一位博友说:尽自己的努力,结果交给上帝。本人的格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以入世之心出世。“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之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普贤菩萨行愿品》:“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个问题基本上是宗教问题,在此不详述。
在历史上,始终能做到牢牢安顿心灵的,莫过于苏东坡。他身负不世之才,怀抱天下之志,一辈子宦海波澜,起落沉浮,万里投荒,最后死于从贬地的归途上。他当过兵部尚书这样的大官,也曾经被贬到团练副使这样的小吏;他有过高中皇榜、纵横文坛的得意,也有身陷囹圄、九死一生的大难;他有兄友弟恭的亲切敦伦,也有割亲失爱的悲伤苦痛。但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境地,都没有使他那颗活泼的心灵消沉过、绝望过。他怀着儒家用世之志,积极入世,无论做什么官,都是尽心竭力,留下很多政绩;他不是任何宗教徒,但是他又深受释、道出世思想的熏染,使自己在穷愁偃蹇时,始终保有豁达的心态。他受政敌迫害,一贬再贬,从黄州到岭南,从岭南到海南,每到一处,都能将心安住,与命运和解。无论什么境地,他总能找到生趣,开荒、种菜、酿酒、做东坡肉,乐此不疲;无论什么境地,无论受到什么欺骗,都能做到对朋友诚笃,对家人友爱;无论什么境地,他都能保持细腻活泼的心灵,将周边的一切化为诗料,陶冶玲珑诗心。“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差点被整死在当时的蛮荒瘴疠之地,好不容易活过来的他,居然说:这可是一场平生没有经历过的旅游啊。
往事千年,向往东坡。
出世入世,安顿此心,无论我们处于何时何地。
大音希声:
以出世之心入世,以入世之心出世。即相离相,入尘而出尘。
屋暗推窗,即是明月。行到水穷,坐看云起。
人生穷尽复通,关键在于不滞于一时,滞于一处。要学会知命,学会转化,学会移情,学会融通。知命,转化,移情,融通。
做人要有使命、有担当,如当有益于国家社会之事,要任繁事艰,百折不回,不认真则无以心安;做人同时还要有些有素静之心、淡泊之志,个人得失恩怨,太计较也无以心安。
—囫囵吞枣,先嚼几条。此刻反复咀嚼、念念有词:出世入世,安顿此心,无论我们处于何时何地……
珍珠天堂:绝大部分人的痛苦烦恼,其实是心灵的问题造成的。一切皆流,一切皆幻,万有万象,究竟成空,我的心安顿在自己幻想的美丽世界里。
丑鱼:人易走迷途,醒了方觉得清明。“我的看法是,人解决了衣食问题之后,究竟快乐圆满与否,在于此心是否得到安顿。如何安顿此心?以出世之心入世,以入世之心出世,佛家讲,即相离相,入尘而出尘。”甚是。看完此文,如清泉流过。
风中菡萏:快乐与否,确实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平常心就好。相信多贴近大自然,心情会越来越好。
如果大家能养成安恬守静的趣味,养成清淡如菊的心体,让心灵能够安住于此,则可能消融外在的浮花浪蕊,让人生单纯而丰富,让生命安详而高品。
心存真宰,如如不动,是立功立德的基础,是自在人生的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