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全开月未圆是最美最深的意境”,这是若初的留言。“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你的网名,源自纳兰的《玉楼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花未全开当然是最好的时节。就像席慕容诗中所说的:“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也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也不惧。”而人生若只如初见,那当然最好,永远是初见时的照人明艳,永远都是初见时的羞涩缠绵。人世间,有谁不喜欢这些美好的东西呢,谁不希望好花常开,好景常在,青春永驻,情爱永远呢?
但是现象界的铁律是:宇宙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花有花开花落,月有阴晴圆缺。有谁能够挡得住呢?这个娑婆世界,有好的一面,更有缺憾的一面,好的东西往往是惊鸿一瞥、昙花一现,缺憾的一面随时随地就在我们身边。
若初你跟所有的人一样,并不是看不到人生的负面,但是你顽强地抓住人生中美好的东西,实际上折射出你对无常人生的深刻恐惧。你选择性地直面未全开的花、将圆未圆的月,实际上你不愿看到世界的缺憾、生命的缺憾。冷酷的客观却是,你想拼命抓住的东西,它终归会流走,你不想看到的东西,它实际上在我们身边发生,就好比天葬台上秃鹰云集的那一幕。再如那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你在拼命抓住的,实际上只是一个你永远无法实现的愿望而已。
所以,智者告诉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就美学来说,花好月圆有它的美丽,月缺花残亦有它的凄艳;小桥流水有它的婉约,大漠荒沙有它的壮阔。就人生来说,我们一方面要珍惜、抓住我们身边一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活在当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冷峻地审视我们身边已发生、将要发生、最终会发生的比如灾难、残缺、死亡等,冷静地思考人生的真谛:
上苍啊!你既然创造了人生,为什么又要创造死亡?既然生必然死,我们的生存有何意义,我们在人世间的一切所执、所爱、所求有何意义?一个人生从何来,死归何处?现象界一切都会消亡,有没有不消亡的东西存在?人们创造了永恒这个概念,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永恒?
有了疑惑,就有思考;有了思考,就有探究;有了探究,就一定能够找到结果。
其实,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智者释迦牟尼,就已经在菩提树下证得了宇宙的实相,得到了生命的究竟涅槃,叹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念颠倒,不能证得。生长在钟鸣鼎食之家、温柔富贵之乡的王子释迦牟尼,深夜在宫中看到宫女熟睡的呆相,在郊外看到蚯蚓在农民的犁铧下丧生,从而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决然而然地踏上了生命探求之旅。
我的想法是:让我们不要躲避,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全部;让我们点亮智慧的心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我们肯定能穿透生与灭、成与空、乐与苦的现象界,找到永恒圆满的乡关故园,安顿这颗漂泊怖畏的心灵,让生命永远是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是弘一大师圆寂时留下的偈语。
弘一大师一生充满传奇,从早年的情场浪子,到文学家、书画家、戏剧家,一颗心漂泊无寄,到最终皈依佛法,才使身心得到大安顿、大安详,圆证了生命的实相。
月半圆花半开的境界,是患得患失、有生有灭、悲喜交织的境界。因为在你心中,你控制不了自己不要担心它们的凋零和盈亏。你其实是忐忑不安地在拥抱这个境界。而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境界,是不生不灭、不欠不余的安详境界,所以我说它才是最深最美的境界。
大伟:“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过程的美丽,“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是结果的圆满。如你所言,“就美学来说,花好月圆有它的美丽,月缺花残亦有它的凄艳;小桥流水有它的婉约,大漠荒沙有它的壮阔。”欣赏者阅历不同,心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美的感受也不同。
大音希声:生老病死总有时,花开花落总有时,阴晴圆缺总有时—万事皆缘,随遇而安;宠辱得失,泰然处之。
减一份贪,灭一分嗔,去一分痴,你的人生就会自在一分,你的智慧就会增长一分,你的烦恼就会减少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