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深陷红尘的人们,觉得出家是一件挺惬意的事情,世事抛诸云外,芒鞋衲衣,云水天涯,何其自在!实际上,哪有那么简单!没有一种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一种坚韧决绝的意志,是很难做到的。比如,世间的富贵功名,你放得下吗?功名富贵放得下,妻子儿女你放得下吗?妻子儿女放得下,高堂父母你放得下吗?出家办道,要做到难舍能舍,难忍能忍,一切都要放下。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将相所易为。
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大丈夫。他在三十九岁那年斩断世缘,在虎跑寺剃度,“索性做了和尚”。那时的李叔同,是名满天下的艺术大师,有家庭,有子女,有事业,有弟子,还有爱情。出家后,他的日籍妻子去见他,他坚决不见。伤心的她掩面而回,三天之后便买舟东渡回到日本,据说此后一生抑郁。也许,真如佛家所说的,深情必堕,如果没有这慧剑决然一挥,就没有弘一大师后来的“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相对来说,曼殊和尚意志就要薄弱一些,“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这是苏曼殊写给来见他的情人的诗句,见与未见,不得而知,但给人的感觉是藕断丝连,心如狂涛。所以,曼殊最后还是赢得一个“情僧”之名,估计是没有修到正果。
现来说说一代高僧虚云大师。“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历经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这副对联是老和尚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虚云大师十九岁出家,一百二十岁奄然坐化,足足做了一百年和尚。百年之间,他远赴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等地朝佛。他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护法眼,延续沩仰,一身而兼五宗法脉。他求法不辍,苦行办道,修为精深。他弘法利生,悲愿广大,人天共仰。新中国成立后,因其德高望重,被推举为全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虚云出生于湖南湘乡一萧姓官宦家庭,为独子,生出来时是一个肉球,母亲因惊厥而弃世,由庶母王氏抚养长大。父亲四十岁得子,对他钟爱有加,希望儿子今后能够科举及第,光宗耀祖。但他偏偏从小就对佛法感兴趣,十七岁即萌出家之志。为拴住他的心,同时也因为兼祧的缘故,他的父亲一口气给他娶了田、谭两房妻子,他却坚持同居一室而不染,不肯与两个妻子行夫妻之实。十九岁那年,虚云潜往福州鼓山寺剃度。为避开父母家人追寻,他岩栖穴居,苦修苦行。在福建为官的父亲伤心落寞之下,辞官回到故里,不久便离开人世。庶母王氏和虚云的两房妻子,在没有依怙的情况下,全部出家做了尼姑。其中,田氏出家四年后因病死去。王氏在虚云七十一岁那年,跏趺而逝。临终时,留下两首偈子,第一首:
人生养子有何益,翼硬展翅便冲飞。
怀胎命若悬丝险,既生得安谢神祇。
乳哺不倦尿屎苦,如狮捧球不暂离。
待得稚雏成鹏去,慈亲衰老犹靠谁?
兄薄弟寒父亡故,弃我婆媳竟何依?
痴情难解鞠育念,益想益悲令人啼。
欲作鬼母寻子去,举目云山万重围。
汝能志办生死事,不见庞蕴把道违。
俗情法爱何殊义,山禽尚晓栖落晖。
虽获同愿奉佛寺,日洗寒山冷翠微。
儿既早为空王子,世尊昔曾度阿姨。
恨兹娑婆尽烦恼,休心今向极乐归。
王氏一手把虚云抚养大,含辛茹苦。虚云出家不回,虚云的父亲亡故后,婆媳三人,无依无恃。“乳哺不倦尿屎苦,如狮捧球不暂离。待得稚雏成鹏去,慈亲衰老犹靠谁?”“兄薄弟寒父亡故,弃我婆媳竟何依?痴情难解鞠育念,益想益悲令人啼。”读之令人心酸。好在王氏虔心向佛,修习有得,其第二首偈子云:
每因恩爱恋红尘,贪迷忘失本来人。
八十余年皆幻梦,万事成空无一人。
今朝解脱生前累,换取莲邦净妙身。
有缘念佛归西去,莫于苦海甘沉沦。
从这首偈子来看,王氏念佛得力,看破红尘,西归莲邦,算是修成了正果。王氏西归一事,是虚云当时尚在人世的另一位妻子清节尼谭氏修书告诉他的。《虚云和尚年谱》中提到:“云公(虚云)得书悲喜交集。悲者悲抚育之恩未报,喜者喜庶母出家四十余年,命终心不颠倒,留偈而逝,即生西之兆也。”虽说是悲喜交集,但是虚云对自己的出家并不后悔。他为此还赋《寄湖南劝清修净侣诗》:
烟霞何幸伴苍颜,屈指今经五十年。
山海如常人物邈,沧桑无定古今迁。
禅心已定空无物,悲愿常增佛有缘。
只此一生清白业,更无余事记心田。
偷闲半世岁时迁,勤怠从来天地悬。
三业不游安乐地,六根长远色空天。
分人分我总非道,计有计无不是禅。
久矣浑忘尘世事,莫将余习到云边。
学得无为远世缠,六根清净一还源。
逍遥物外千声佛,坐破蒲团几炷烟。
历劫尘劳风猎猎,本来面目月圆圆。
身安意肯烟霞里,不作神仙胜是仙。
清节尼所修之家书,录之如下:
拜违尊颜,时深系念。奈云山阻隔,音问难通,疏慢之愆,职是之故。遥维德公大和尚,动定绥和,法体康健,曷胜远祝。忆君遁别家山,已五十余年。寤寐之间,刻难忘怀。未审道履何处,仙乡何在?未获卫侍左右,实深歉仄。今春正月,侧闻高隐闽海,优游自得,闻之不禁悲喜交集。然究未知的实下落,真令悬恋难测。因念上离父母养育之恩,下弃吾等结发之情,清夜思惟,其心安忍。况今兄薄弟寒,父母年迈,吾等命乖,未能兴宗继嗣,家中无倚靠之人,宗嗣无接续之丁。每念及此,未尝不涔涔泪下也。儒以五常为道,昔湘仙尚度文公及妻,且我佛以亲怨平等,调达耶输,尽先度之。想吾等与君岂非缘乎,既不动乡关之念,还须思劬劳之恩,吾等无奈之何。今将家事,略述大概。
自驾别后,慈父令人四探无着,恸念于怀,常感有病,告老回家,养病一年余,至甲子年(同治三年)十二月初四日巳时逝世。丧事办妥后,姨母(即庶母王氏)领我并田氏小姐,同入佛门。姨母法名妙净,田氏鹅英法名真洁,我名清节。家事概交叔婶料理,多作善举公益,余不烦叙。鹅英吐红,披缁四腊,撒手西归。乙亥年,伯父在温州病故。我大哥现牧西宁府,荣国(从弟)偕鹅英三弟赴东洋,华国继续君嗣。至富国从君去后,未见音信。古谓大善无后,君虽僧伽再世,然顿绝二祠香烟,虽是菩萨度尽众生,未免使愚迷谤无孝义。吾本于孝义有亏,常慕君之灵根深厚,志昂誓坚,若莲花之不染污泥,又何必远离乡井,顿忘根本。吾之所以痛苦呈书者,特为此也。去冬(宣统元年)己酉岁。十二月初八辰时,姨母王氏(比丘尼妙净)告辞西归。在弥留时,跏趺说偈(偈见留偈记碑中)。偈毕,敛视寂逝,异香数日,端坐巍巍。俨然如生。嗟乎,世虽梦幻,木人也感涕矣。今寄数语,使知家中事务。信到之日,速请束装就道,万勿迟延。并将富国一同回家,不枉清节倾渴翘冀,竭尽愚忱,是吾所深幸也。况兹圣教凋零,楚夏风俗,君岂不知。伏祈我师如迦叶尊者,放紫金光,同作法侣。满腔蓄泪,尽形一望也。鄙语千言难尽,意义在不言中。匪朝匪夕,盼祷无涯矣。肃此敬叩慈安,伏乞丙鉴不宣。
君亦鸿雁别故乡,冲霄独自向南翔。可怜同巢哀哀侣,万里秋风续恨长。
望断天边月,泪泉泻满睛。我栖湘江上,竹痕已成斑。君必成大道,慧业日当新。昔时火宅侣,原是法城亲。
从这封家书中可看出,清节尼出家五十年,还是没有斩断对虚云的思念。古人讲三从四德,丈夫,是封建时代女子情感的依靠,更是生命的依靠。田、谭二氏,嫁给虚云,且不说指望夫贵妻荣、封妻荫子,最基本也是希望衣食无忧,相扶终老的。虚云一去无踪,两房夫人就这样守着活寡。父亲死后,他的庶母和两个妻子断了依靠,遁入佛门。她们的内心,一定是无奈而又不甘的。“君亦鸿雁别故乡,冲霄独自向南翔。可怜同巢哀哀侣,万里秋风续恨长。”你这么一走,我们是何等的凄苦啊!信中,清节尼对虚云辞亲割爱,无情远遁不无怨怼。“况今兄薄弟寒,父母年迈。吾等命乖,未能兴宗继嗣。家中无倚靠之人,宗嗣无接续之丁,每念及此,未尝不涔涔泪下也。”站在俗世的立场来说,虚云执意出家,造成的结果是:第一,老父伤心郁闷,辞官归里,不久便弃绝人世;第二,虚云是兼祧,他一出家,两家的子嗣到此便告断绝,致使家族凋零;第三,庶母、两个妻子生计没有着落。清节尼这封家书,饱含了五十年的思念、五十年的幽怨、五十年的煎熬,既深情,又凄恻,难怪像虚云这样“禅心已定”的高僧,也要兴起“悲欣交集”之慨。我辈读之,更是心有戚戚焉。
对清节尼来说,袅袅的香尘并没有消去她的凡心,暮鼓晨钟时时唤起的倒是一颗思念的根芽。“望断天边月,泪泉泻满睛。我栖湘江上,竹痕已成斑。”这首诗用了斑竹血泪的典故。姜夔《小重山令》“九嶷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清节尼在这封信中,寄予了一丝卑微的期待,期待着虚云能够还乡,见上一面,了却这五十年的相思债。“嗟乎。世虽梦幻。木人也感涕矣。今寄数语,使知家中事务。信到之日,速请束装就道。万勿迟延。并将富国一同回家,不枉清节倾渴翘冀。”但是虚云毕竟是得道之身,了知世事如幻,禅心如如不动,不可能“束装就道”,再回到世事风烟中去(年谱中没有虚云回乡的记录)。“只此一生清白业,更无余事记心田。”“久矣浑忘尘世事,莫将余习到云边。”这里所谓的“余习”,也许就是对世事的挂碍、对感情的执著吧。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要修成佛果,究竟解脱,却是一定要“无情”的。习气不断,哪怕是极微极细的,都是沦沉六道的根苗。
所以,在这三位女性中,最可怜的可算这个清节尼了,听着暮鼓晨钟,伴着青灯黄卷,敲着三尺木鱼,诵着阿弥陀佛,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半个多世纪,始终没有放下一念尘心。也许,作为一个寻常女人,她只希望身边有丈夫,有儿女,有一粥一饭的家庭温情,即便贫贱,也有清欢,但是她始终没有得到。没有得到倒也罢了,如果斩落它,倒也是能落了个“一片白茫茫大地正干净”。但是从这封书里面看了,她并没有斩落。
这些情况,虚云并不是不知。但也许他更清楚,心念一松,即梵心退堕。亲情爱侣都是幻,执幻为实,实乃轮回六趣的根由。他不是无情,因为他知道,自己若不彻底解脱,如何去度人苦厄!站在世俗的角度上,他确实是辜负深恩—父母生养培育之恩,妻子依亲恋慕之恩。但是站在成道的角度来说,他如斩不断这些尘丝,如何能够志念专一,精勤办道,怎会有高旻寺的内外洞彻,光明如昼,大彻大悟:“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他知道,如果满足父母妻子的愿望,安顿了他(她)们这一时一世,也只是解决了一时一世的问题,解决不了生生世世的问题,所以,他行常人之所不能行,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辞亲割爱,毅然决然。事实证明,虚云得道后,一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兴复道场十数余处,教化众生达百万之众,历经九磨十难,九死其犹未悔。也就是说,他是看破了眼前,着眼于究竟,突破小我樊篱,终于成就了大我。实际上,虚云大师是一个极为深挚的人,为报父母恩,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历时千日,行程数省。一路上,饥寒雪掩,备尝艰辛,三次大病,奄奄几死。在那个风雨如磐、国危民困的时代,虚云始终抱着深广的悲悯情怀,以自己的方式,尽着对佛教、对国家、对众生的责任。他一辈子愁眉紧锁,不苟言笑,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给心灵一片天空,我的感觉,就是不要让心灵太多地被外在的东西填满,要勇于清空,让心地空明澄澈,得到安宁;给心灵一片天空,就是不要让外在的缰索太多地缠裹我们的心灵,要勇于斩断,让心灵得到舒张,得到自由;给心灵一片天空,就是不要太多地热衷于外在功名利禄,要学会专注于自己的心灵……倾听、体味来自心灵的跫音,要努力去感悟、印证、拥抱我们心里本具的良知良能。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我们才能拥有一片纯净、祥和、自在的心灵天空。
第六卷 熄灭贪嗔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