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80800000001

第1章 岭南开放氛围——造就伟人的特有环境

正当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之时,人们是否知晓,是谁向民众最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呼唤?

是孙中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岭南小子孙中山;

是岭南特有的开放环境,孕育了孙中山;

是岭南精英辈出的社会氛围,熏陶了孙中山;

是岭南求变的历史传统,激励了孙中山;

是“大厦之将倾”的危局,逼迫着孙中山。

“振兴中华”,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奋斗的最高纲领;是当今与未来,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无比动力。

家境,困苦的磨炼

1866年12月,在珠江三角洲的一个小村庄——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小生命诞生了。他,便是曾被“大炮”等帽子遮蔽的伟人孙中山。

孙中山,农家之子。祖籍广东东莞,五世祖在明代时迁居翠亨。据孙中山回忆,“文之先人躬耕数代”,祖辈几代都以农为业。本来,家境还不错,他的祖父孙敬贤,继承父业,家里有田产,日子还算得上小康。后因迷上风水之说,整天乐于山水间,未顾及主业,家道中落,连维持家计的土地也不保,沦为佃农。

孙中山出生前,家境颇为贫困。父亲孙达成,被迫离乡背井,到澳门谋生。从16岁至32岁,十多年时光,只身一人在异乡,学裁缝,当鞋匠。直至稍有积蓄,这名大龄青年才回到翠亨家乡,结婚成家。租地主的田耕种,夜间兼作更夫。孙中山的母亲杨氏,俭朴而善良。孙中山有哥哥孙眉、姐姐孙妙茜、妹妹孙秋绮,另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孙中山出生前,先后夭折。孙中山出世后,一家几口,艰辛度日。

为谋生计,哥哥孙眉,刚满15岁,便不得不到地主家去当长工。17岁时,他和舅父一起,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太平洋的岛屿檀香山当工人。

童年时代的孙中山,过着中国普通乡村孩子的生活。

他,从小参加力所能及的劳作。6岁,便随着姐姐上山打柴,野外拾猪菜,村中拾猪粪。

他,每年有数月时间,给别人家放牛,以抵还租牛的费用。

他,常常随着大人在田间插秧、除草、排水。现在翠亨故居,供游客参观的“龙田”,便是当年孙中山曾劳作过的田地。

他,从小体现了农村孩子的苦与乐,劳作之余,在村中的小溪中游泳捉鱼。现今还流淌不息的兰溪,记忆着他童年生活的欢乐。

他,在走上革命之路后,仍然不忘那儿时的艰辛日子。擅长多元思维的孙中山,在他的回忆中,念念不忘那困苦的农家生活,正是那艰辛,令他日后立下拯救民众于水火的大志。

1895年,在《拟创立农学会书》中,孙中山自称“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他的革命伴侣宋庆龄,曾在《为新中国而奋斗》一书中说道:“孙中山认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这样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

饱尝艰辛的孙中山,对农民疾苦的那份同情,使他决心为帮助他们挣脱疾苦而奋斗。

故土,开放氛围的培育

农家之子孙中山,他有着农民朴实、善良的本性,但他不狭隘。他那胸怀宽阔、视野广大,是故土的开放氛围,对他的耳濡目染。人是自然之物,也是社会之物。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培育着人的思想、情怀与智慧。作为农家子的孙中山,自幼受着岭南特有的开放的氛围与观念的影响。

孙中山所生活的香山,位于岭南,那里自古就开放。

岭南,位于五岭之南。五岭,即横贯于广东与湖南之间的大山脉——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自古,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皆在中原地区,由北而南的政治风云,被大山峻岭所阻隔,加之交通不发达,岭南可谓“山高皇帝远”之地了。

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起步晚,相对落后于岭北。在中原人眼里,岭南是未开化的“南蛮之地”。古代犯事的官员,以贬岭南为惩罚,著名的贬官如韩愈、苏东坡等,先后被贬岭南。

岭南,依山面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很早以前,岭南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了海上作业,与海外进行交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岭南的徐闻、合浦(今属广西)便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最早始发港。20世纪80年代,在广州发掘的“南越王墓”,是秦末汉初,成立独立王国的赵佗的儿子之墓。墓穴中种类繁多的陪葬品,其中那一件件的舶来品,都称得上是岭南对外开放历史的见证。

岭南的开放,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越往后便越有深度与广度。至明末清初,岭南已经拉开了全面开放的架势。

早在明代初年,朝廷颁布“海禁”、“禁通番”诏令,不允许中国人与“番鬼佬”——洋人进行贸易往来。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朝廷下令“严禁广东通番”。迄至清代,海禁之风未止。自顺治初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朝廷又多次发出“禁海”令和“迁海”令。这一道道谕令,实有损岭南人的经济利益,也有悖于岭南人的开放观念,在岭南自然遭到抵制。

在朝廷三令五申禁海、禁通番之时,岭南人恪守“开放”二字,冒死延续海上丝路。据史料记载,朝廷禁令越严,岭南人越敢于“挟大舸入海与夷市”,开着大船,扬帆于茫茫大海,继续与洋人做买卖。就在禁海令最严的明代末年,岭南人组合了庞大的武装贸易集团,挑战政府的锁国政策,其中东莞黄秀山拥有庞大的武装队伍,影响最大。他自然也有做人的尊严,却不耻为“海盗”,那实是政府逼民为“寇”。民众以非法贸易方式,维护了岭南人的开放传统。岭南人,有何等的开放意识与举动!

香山,孙中山生于斯,长于斯。这片故土,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正式设县,现今的中山、珠海和澳门特区,在当时同属这一行政区域。

香山,处于江海交汇的伶仃洋之滨,有对外开放的“地利”。香山在南宋正式设县,时值中国古代商品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这可谓“天时”。更值得一提的是,16世纪中叶,葡萄牙水兵,借口上岸晾衣服,强行登上了澳门,自此澳门被迫更大程度地开放,而渐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

一时间,西方的宗教、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技术,潮水般地从澳门涌进那古老的神州大地。传教士利玛窦,有“传播西方文化第一人”之称。他于1582年8月进入澳门,在广东这块自由而开放的土地上,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带着那些中国人见所未见的稀奇东西,如西画、自鸣钟、望远镜、洋地图之类的“西洋奇物”,北上进京。用手中的精美而奇特无比的洋玩意,叩开了紫禁城大门。

香山,如此率先开放,又由她的开放而掀起了“西学东渐”的浪潮,一个向往西方、学习西方、借鉴西方的思潮悄然兴起,古老的中国自此艰辛地迈开了“走出中世纪”的步伐。孙中山有幸生长在这片富于特色的土地上,自幼沐浴着欧风美雨,呼吸着清新的开放之风。孙中山的成长,实有赖于岭南那开放环境。

故乡先贤,启迪与激励

开放之风,沐浴了一代代的岭南人,造就了一批批的贤达之士。岭南先贤敢于睁眼看世界,敢于向外求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敢于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他们没有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勇于向实践层面推进,以西方为坐标,勾画中国的改革方案。他们以一言一行,对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启示与影响。

童年孙中山,洪秀全是他心中的偶像。洪秀全何许人也?孙中山是从村中一位老人的口中得知。在翠亨村里,有个叫冯爽观的人,曾参加太平军,晚年居家,喜欢在榕树下乘凉,给孩子们讲太平军反清的故事,孙中山总是听得入神。尽管当时的孙中山不能对洪秀全,以及他所领导的太平天国有什么理性的认识,也无法产生何种评价,但可以肯定地说,那些让他激动不已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烙上两个字:“反清!”自此,萌发出朴素的民族情怀。后来,在求学期间,还常常与别人谈起洪秀全,自命为“洪秀全第二”,孙中山对反清英雄是何等之敬慕!

岭南,在近代中国,总是引领着时代的潮流。继太平天国之后,又一场震撼神州大地的改革风潮——维新运动,其首领正是孙中山的广东同乡康有为。与孙中山的出身不同,康有为出生在书香之家,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广东人最早饱尝了西方列强入侵而带来的灾难,动荡与危亡迫使康有为向外寻求救国良方。他委托赴日经商的同乡,为他购得日本的书籍,从日本人的自强之路——明治维新中,得到启示而决心变革中国。

康有为十分熟悉中国那古老的“变则通”思想,他努力将它与西方的进化观结合,铸成维新的思想武器。他设想,在中国掀起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古老的中国“大变、全变、骤变”。为争得清皇帝的支持,一介布衣康有为,敢于直面皇上,上书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当第一次上书失败后,回到家乡兴办万木草堂,培育维新人才。此时的孙中山,还在香港西医书院就学,但已开始立志救国,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

如果说,洪秀全对少年时代的孙中山有着激励与影响,那么,康有为对青年时代的孙中山有着一定的启迪,也是客观事实。虽然孙中山自始至终没有提及他与康有为的关系,史料也没有更多的相关记载,但从1884年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中,不难看出康有为维新思路的痕迹。孙中山提出的“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为核心的方案,它不过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案,记录了孙中山早年与康有为有着同样的心路历程。

同是出生在香山的郑观应和容闳,对孙中山的影响更为直接。

郑观应,早期的维新志士,近代中国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主张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他最先在中国提出君主立宪思想,勾画出全方位的社会改革的蓝图。他撰写巨著《盛世危言》,汇集他那全面的改革思想。该著作有着振聋发聩的社会效应,曾对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有良多的启示,还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直到后来,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于1936年,接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还谈及当年他读《盛世危言》的感受。据他人的回忆,毛泽东对人说:“读了这本书后,我作出决定:为了中国的命运,必须走出韶山,走出湘潭,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郑观应,比孙中山长24岁,称得上是长辈。孙中山与他的关系,十分密切。据推断,1880年以前,彼此可能已经认识,经常见面。1885年,郑观应闲居澳门,这时孙中山正好在香港求学,每逢假期回家,便到澳门同郑观应见面,交谈对时局的看法,交换学习西方的体会,可见两人是非一般的忘年之交。彼此常在通信中探讨如何改革时政。

孙中山撰写《上李鸿章书》,郑观应曾予以指导。这位老乡还给李鸿章的幕僚去信,推荐孙中山:“其志不可谓不高,其说亦颇切近,非若狂士之大言欺世者比。”在郑观应眼里,孙中山不仅有高远的志向,而且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蓝图,不是那种欺世盗名的狂妄之辈。

郑观应,是孙中山的引路导师。曾轰动一时的《盛世危言》对孙中山影响至深。书中的许多思想被孙中山所吸取,特别是经济思想。中华书局版的《孙中山全集》,收集了孙中山的早年著述《致郑藻如书》与《上李鸿章书》,里面的许多观点与《盛世危言》堪相一致。更妙的是,《孙中山全集》中的《农功》篇,也曾编入《盛世危言》。学界一直存疑:是孙中山为郑观应撰写了此文,还是孙中山撰写了一篇相似的文章?此也是悬案了!诚然,人们在此悬案中则可窥见,早年孙中山确实得到故乡先贤的诸多指引。

容闳,有“留学之父”的美誉。他不愧为19世纪中国学习西方浪潮中的“倡导者、推动者、实施者”,也是孙中山的楷模。他俩同是从澳门走向世界,彼此还有多次的交往。

容闳,早年就读于香山率先创办的教会学校,之后在洋人的帮助下,跨出国门,到美国留学,喝了“洋墨水”,是较早在西方拿到学位的留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熏陶的容闳,实地感受了西方文明,立志借鉴西方,而改造落后的中国,极力主张“教育救国”。

在中西的比较中,容闳认定,中国之所以腐败、落后,以致被动挨打,原因在中国处在“毫无知识时代”。容闳的《西学东渐记》,记述了他的旅美经历,以及他的改革主张。在书中,容闳说道,只有“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才可以“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清同治十三年(1874),孙中山刚8岁那年,容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报纸——《汇报》。他寄希望于教育,从改造国民性入手,对中国来一个“根本改革”。他从自身的经验中体悟到,如果人们有机会在新环境中成长,或许会收获更佳的效果。于是,容闳努力促成了清朝官派留学生,并亲自带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此举造就了中国的现代化人才,有“铁路之父”之誉的詹天佑,便是留学幼童之一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成长,非一朝一夕完成,而要经历漫长过程;一个人的成长,非固有的先天才华所注定,而有着许多后天的因素,朋友与师长的点拨,也至为重要。先贤们的激励、启迪和引领,催化着孙中山民族情怀、爱国热情的萌发,增长着他那过人的思想与智慧。孙中山的大思想、大智慧,既是他过人的天分和聪慧,也少不了先贤们的启迪。善于摄取他人的智慧,而增长自己的智慧,这正是孙中山的成功之处。

出洋,接受西式教育

孙中山与中国传统的士人,有着不一样的教养以及知识结构。孙中山没有书香之家的家学素养,除了短期的村塾启蒙,他都喝着“洋墨水”,在西式教育中,接受了开放式的知识灌输,别样的求学之路,构建起特有的学识体系。

10岁,孙中山进了村塾,当时家境还十分清贫。“生而为贫困的农家子”的他,祖辈数代无读书人。虽无法考证孙中山家人是否有“望子成龙”的想法,但没有文化的父母,毕竟还是让他接受了教育。

在村塾里,孙中山的第一位老师姓王,教他《三字经》、《千字文》、《幼学故事琼林》之类的童蒙读物,以及“四书”、“五经”的节选等。天真烂漫的孙中山,只是背诵,未得甚解。中国传统的教学,大都从诵读开始,儒家的经典熟读了,圣贤的教诲也就铭刻于心,日后慢慢领悟,便有了做人的准则。孙中山在村塾的学习,终究也让传统文化开始进入他幼小的心灵,为日后中西兼收的知识结构,提供了初始的基因。

12岁,孙中山第一次远离故土,随母亲到夏威夷探亲。

在孙中山的故乡——岭南,许多人到海外谋生。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在夏威夷开始新的谋生历程:当菜园工人,为农牧场雇工,后又开垦荒地;经过艰辛的奋斗,积累一些资金后,经营商店、畜牧场;至1877年前后,拥有颇具规模的大牧场;1885年,规模更为扩大,成为茂宜岛上的首富。

孙中山的一生里,哥哥孙眉对他的一贯支持和帮助,他没齿难忘。首先,哥哥孙眉为孙中山提供了出洋开眼界,接受西式教育的机会。1879年夏天,穿着土布衣裳、拖着长辫子的孙中山,随同母亲,到了澳门,登上开往夏威夷的海轮——“格兰诺曲”号。那是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远行。后来孙中山回忆当时的感受:“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那巨大无比的海轮,那一望无际的沧海,无不使这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农村孩子,蓦然胸怀开阔。仰慕西方文明,穷究世界之心,油然而生。

美国友人林百克(P。Linebarger)在《孙中山逸仙传记》中,记述了孙中山登上海轮时那好奇与惊讶:

这么重的一个粱,要多少人才可以把它装配好。忽地想到那已发明这个大铁梁的天才,又发明了应用它一个机械的用法。外国人所做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不能做,吾立刻觉得中国总有不好的地方了。

稚气未脱的孩童,在巨轮面前,能如此思考:西方的新科技,了不起,中国落后了。这多了不起的智慧!

何谓“智慧”?智慧不等于知识,而是人们认识、分辨、处理事情,以及创新的能力。小小的孙中山,由近而及远,由小而见大,如此认识和分辨事物,确是一种过人的聪慧!

经过二十多个日日夜夜的航行,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夏威夷。从此,孙中山开始了别样的生活,走上新的求学之路。

夏威夷,是位于太平洋中的群岛。当时,它还保持着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但已迈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首府檀香山,是孙中山落脚的地方,当时社会文明、有序,民众生活安稳。初来乍到的孙中山,感触颇深。他曾回忆当时的一些思考:

为什么呢?因为那里有法律,正是翠亨村遭水盗劫掠者所说的中国所没有的法律。

中国所急需的,就是美国式法律。

对檀香山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令童年时代的孙中山开始找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或许,由此而萌发改造自己国家的志向。

旅居檀香山的孙中山,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干什么?哥哥孙眉也颇费心思,原先打算让弟弟学经商,后来还是把他送进了学校,入读由基督教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该校的英国色彩很浓,教师几乎全是英国人,教材是英文版,算术用的是英制的计算方法,上课全是用英语。与中国的书院、村塾全然不同,课程开设了英语、算术,以及圣经、西方政治、历史与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军事体操等。

三年的英式教育,使少年时代的孙中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氛围,令他在知识结构与价值取向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日后能融贯中西而垒砌起了第一块基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历史教科书中,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孙中山感受到了另类英雄人物的魅力。他开始崇拜美国的领袖华盛顿和林肯,从后来孙中山的演讲看,林肯对他的影响尤大。

三年苦读,一个连ABC都不懂的孩子,以他的聪颖和勤奋,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业。接着,进入了岛上的最高学府——奥阿厚书院。这是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于1841年创办的学校,有着浓郁的宗教氛围。许多学生是传教士的子女,校方有意引领学生皈依上帝,不仅开设圣经课程,还明确要求学生像教徒们那样,每天早晚在教室里做祈祷,星期天要到当地的大教堂做礼拜。受着学校的宗教思想和氛围的熏陶,孙中山的观念开始了大幅度的转变。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习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战国时期,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先后搬了三次家,最后迁到了学堂的旁边,才安居下来,成就了这位大儒。

同样,学校环境的潜移默化,使孙中山接受了西方的新思想,特别是基督教蕴涵的教义,其中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他日后终生恪守的价值理念,成为他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目标。学校环境的潜移默化,使孙中山对西方宗教——基督教,产生了深厚的情结,并由情结而化生出入教的念头。这一切在悄悄地改变着、成就着少年孙中山。

中西文化有着不同的传统。哥哥孙眉在中国出生和成长,心中怀着中国式的宗教信仰,家中供奉着关公的神像。有一天,对基督教“信道渐笃”的孙中山,回到哥哥家中,竟然把关公的神像撕毁,宣称一个死去的人,怎能降福人间?孙中山还提出,要洗礼加入基督教。他以西方的宗教观念,向传统的中国民间信仰挑战。

西化的教育,使一个中国的村童一步步构建起新的价值理念。这一切变化却遭到了亲人的反对,坚守着中国传统心理意识的哥哥孙眉,极为恼火,生怕孙中山如此闹下去会失控。于是终止了弟弟的学业,令他回翠亨老家。

返乡后,孙中山在乡间,进行了小小的改革试验,体现出他学习西方、改革中国的初衷。譬如:在村中筹办修路,集资安装路灯,清扫街道;在村庙北极殿,折断一神像的手指,又划破另一神像的脸,扯掉它的耳朵。他以无比的勇气,向传统的封建迷信挑战,宣泄他在海外培育起来的科学精神……

思想与智慧,不等于知识,但知识,却能给人带来大思想、大智慧。孙中山在夏威夷求学,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教育,扩展了知识领域,开阔了视野,日后他的大思想、大智慧,也离不开当年这些知识的积累。

檀香山四年的求学生活,虽短暂,却由此拉开了孙中山光辉人生的序幕。孙中山在檀香山的同窗钟工宇,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述了孙中山的这段生活和他的人生取向:

在檀香山就傅西学,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于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

出洋,西化教育,吸取新知识,由是而提升自身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寻求新的出路,立下“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大志向。这也就是孙中山大智慧的萌发。

中西兼修,博而杂的知识结构

大智慧,需要有渊博知识的支撑。广泛吸取知识,是孙中山成长的关键,也是他成就过人的大智慧、大事业的关键所在。

从檀香山回到家乡的孙中山,因变革社会的一些行为,引起了村人的不满。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到香港求学,吸取更丰富的科学知识。

1883年,孙中山17岁那年,进入香港拔萃书室,后不久,转学到香港中央书院。

拔萃书室,一间男子中学,是英国圣公会所办。校园里,同样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氛围。这再次唤醒了孙中山在檀香山时萌发的入教欲念。入校才两个月,便受洗入了基督教。美国传教士喜嘉理为他行施洗礼。入教时署名“孙日新”,后来伦敦会长老区凤墀,为他改号“逸仙”。

宗教信仰,乃人们对构建精神家园的追求,也是人们文化取向的深层表露。笃信基督教的孙中山,实现了自己的入教心愿,以实际行动展示他对西方文化的向往与渴求。

孙中山文化开放的第一次果断举措,再次引起哥哥孙眉的愤慨,当得知他已洗礼入教的消息,便立即把他召回檀香山,试图以停止经费的资助来胁迫弟弟迷途知返,孙中山却丝毫没被动摇。1884年,在教友的帮助下,孙中山再度返回香港,进入中央书院(后改名域多利书院,后又改名皇仁书院)。

中央书院,香港第一所官立中学,也是一所新式英语学校,又以“沟通中西文化”为办学宗旨。学科设置完备,中西兼修,开设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的同时,世界史、英国史、地理、语文、文学等课程也为必修。孙中山在读期间,刻苦攻读,认真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社会政治制度。

1886年,孙中山心怀“以学堂为鼓吹之地,以医术为入世之谋”的愿望,经喜嘉理介绍,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校就读。广州博济医院是亚洲地区最早的西医院,创立于1853年,1855年开始招生习医。孙中山入读后,开始接受系统的医学知识的传授,同时,他不忘研习中文。据称,在此期间,孙中山读了“二十四史”,有人随意考问书中的内容,孙中山竟然从容对答;又请陈仲尧指导学习中文,师生就中国的“知行”观问题,经常辩论至深夜。

1889年,孙中山转学香港西医书院,继续系统学习西医和西方科学知识,仍继续读中国传统书籍。据关景良回忆,此时,孙中山非常勤奋,“于日间习读医学,夜则研究中文,时见其中夜起床燃灯诵读”。经过五年的苦读,孙中山以优异成绩毕业,从大学走向社会。他是一名及格的、经严格训练的西医生;他是一位学贯中西、知识渊博的志士。

对于孙中山的知识结构,学界常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孙中山自少年开始,接受了西式教育,他读的“四书”是英文版,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连解释一些传统观点,也常常出错。这一观点,一直成为学界的流行观点,影响着论坛。

这一说法,似乎有史实的依据,因为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列宁曾有如此的论断:孙中山“是个受过欧洲式教育的人”。孙中山受欧洲式教育,当然不假,但由此推断他不懂中国文化,则未免武断了。

孙中山的学习经历,从小学至大学,都接受西式的系统教育。然而,人们不可忽略,孙中山毕竟在中国的故土出生,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民族的文化精神浸透于血液与心灵。少年时入读村塾,诵读传统的蒙学之书;青年时代,就读西式学校期间,课余也刻苦攻读中国典籍。陈占梅的《杜南先生事略》中记述:孙中山在檀香山期间,当时广东顺德杜南应驻粤美国领事之邀,在檀香山为当地官员和华人弟子教授中文与粤语。孙中山报名参加,并与杜南过往密切,国学基础有所长进。陈少白的《兴中会革命史要》,也称孙中山在海外就读时“温习功课后,他还是勤读中国书”。

孙中山,曾简明地把自己的知识结构归结为四个字:“博杂不纯。”他虽喝了洋墨水,但身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难免情有独钟;他虽受“欧洲式教育”,却并非“全盘西化”,而拥有单一的西方文化知识。

1896年,应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之约请,孙中山为《中国人名词典》撰写词条时,其求学经历有如是归纳:

文早年志窥远大,性慕新奇,故所学多博杂不纯。于中学则独好三代两汉之文,于西学则雅癖达文之道;而格致政事,亦常浏览。至于教则崇耶稣,于人则仰中华之汤武既美国华盛顿焉。

在《上李鸿章书》中,孙中山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也有概括性总结:

于圣贤六经之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则无时不往复于胸中,于今所谓西学者概已有所涉猎,而所谓专门之学亦已穷求其一矣。

孙中山中西贯通,知识面广博,这该是客观事实,不容置辩。有学者认为,孙中山读“四书”只读英译本,由此推论他的知识结构只懂西学而不懂中学。如此推断,九天之上的孙中山本人,恐怕也难以接受。对为什么要读“四书”的英译本,他当年的友人邵元冲,在《总理学记》中,有如此记述:

总理自言,幼时旅港肄业,所习多专于英文,嗣而治汉文,不得合用之本,见校中藏有华英文合璧“四书”,读而大爱好之,遂反复精读,即假以汉文之教本,且得因此而窥治中国儒教之哲理。又英译本释义显豁,无汉学注疏之烦琐晦涩,领解较易。总理既目识心通,由是而对中国文化,备致钦崇,极深研几,以造成毕生学术之基础。

学习经典,既读中文本,又读英译本,在孙中山看来,那只是一种寻求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而已。其实,那也是孙中山的一大创新的学习方法。正是这有效的学习方法,使没有家学渊源的孙中山的国学水平,在短期内得以迅速提高。

事实上,孙中山与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的知识分子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不同,他接受过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拥有开放式文化素养,中国旧士人却无法拥有;他并非对中国传统文化茫然无知;他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又不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库。

孙中山,拥有了同代的志士所没有的知识结构。正因此,他能在革命生涯中,广结朋友,应付自如,左右逢源。正因此,他与士绅的交往,以国学素养为依托。早期在香港,与国学素养较好的朋友陈少白、尤列密切交往;组织农学会时,与刘学询等官绅往来;维新变法后,与许多有相当国学素养的维新士人接触,如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文廷式、章炳麟等。正因此,他在宣传革命和建设的演讲中,广征博引。据统计,1924年三民主义讲演,“民族主义”的内容,论及45个国家和地区;“民权主义”的内容,涉及15位中国历史人物、20位外国人物。这一切的一切,体现出孙中山的知识体系,确实兼容了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

至此,后人不难理解,开放式的求学之路,中西兼修,营造了孙中山“博杂不纯”的知识结构。好一个“博杂不纯”,体现着中西的交汇,古今的一体。一个人,如若没有求知的欲望,不善于学习,孤陋寡闻,不学无术,他必是心无大志,也难以成就事业。正是“博杂不纯”的知识结构,铸造了孙中山的大思想、大智慧的基石,成就了孙中山伟人的宏图大业,也决定了孙中山的人生轨迹——博学而博识,由博识而产生大思想、大智慧,由大思想、大智慧而成就大事业。这人生轨迹,便是伟人永恒性的楷模意义,值得今人学习!

同类推荐
  • 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本书比较全面和详细地介绍了俄罗斯政治格局的演变和发展。全文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自转型以来俄罗斯联邦制度的改革和调整,政党制度和主要政党的演变和发展,寡头与政权关系,普京政权的主要依靠力量,给俄罗斯国家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车臣问题由来与发展,各种政治思潮的碰撞和主要政治人物的命运,以及对当前俄罗斯社会所存在的对原苏联怀旧心理的认识等。
  • 大道与歧途

    大道与歧途

    五四至建国初期,是社会的大动荡、大转型时期,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那些与历史、政治颇多纠葛的文人故事:陈独秀的频繁入狱与视死如归;瞿秋白参与矛盾《子夜》的创作;鲁迅与章太炎的师生之情;胡适与蒋介石的恩怨情仇;郭沫若、柳亚子与毛泽东的诗词唱和……王彬彬的文章,一向以文笔优美、观点犀利著称。他不人云亦云,而是重视大量史料的参照、考核和论证,以缜密的逻辑思维,呈现出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另一个侧面。作者饱含感情的文字,无论是批判、驳斥,还是赞赏、讴歌,都有理有据、爱憎分明,让人读后有所得,有所思。
  • 新海权论:中国崛起的海洋之路

    新海权论:中国崛起的海洋之路

    本书回顾了自发现美洲大陆到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这三百多年来的世界大国海洋力量的兴衰;比较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等等海洋霸主的更替,指出了经济力量、金融力量和海洋力量三者在大国崛起中缺一不可的关系,并指出我国未来走向海洋的发展战略,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笔流畅,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海洋史画卷。
  • 走进服务型政府

    走进服务型政府

    本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持编写的记录、总结、阐述多年来宁夏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内容有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解读论证,相关文件、资料的整理,具体工作方案的解读,经验的总结及收到的实效等。
  • 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本书对2009~2010年宁夏的政策调研成果收集整理,汇集成册,以利于资料保存,提供决策咨询。
热门推荐
  • 太极弧

    太极弧

    宇宙无限大,有什么能与之相较?或许有人会说没有什么能和宇宙相较。但是有的人会肯定地回答你:有,就在每个人的身上。宇宙有许多秘密,知道秘密的人是谁呢?是探险家,秘密就在他们无限冒险的勇气里。蔺千寻,古武传承少年,依靠科技领悟出太极最终极奥秘太极弧,一步步探索宇宙的秘密!
  • 末世之新世界

    末世之新世界

    林毅一个普通青年,末世变成了有意识的丧尸,保留着人性,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在人性与尸性的挣扎下,一步一步成长为王者,带来一个新的世界
  • 凤惊天薄情寡义

    凤惊天薄情寡义

    相传,在玄雪山的悬崖峭壁上,长着一种仙草,世人称之为薄雪草。她的名字也因此而来,身为灵主,三世轮回为的就是保天子之安危,护天下之太平,这一世,她注定无法逃脱母仪天下之责。他乃太阳升起时出生,即取用了辰字。身为皇室正统血脉,身份高贵,切容貌俊美,乃管家之女心中良人。唯独她,对他极其冷淡。他爱她,却讨厌她对他的淡然,那样的感觉让他无法了解,让他心神不宁,让他觉得她会随时离去。她爱他,却不停地躲避着他,只因她不愿遵从夙命。终有一天,她离他而去,他日夜仰望天空时,他发现他早已爱她入骨;她试图丢弃一切回归时,她发现终究还是躲不开夙命…
  • 腹黑王爷的傲娇小王妃

    腹黑王爷的傲娇小王妃

    第一次见面,她十五岁,他十七岁她是将军府极度受宠的大小姐他是看起来非常病弱的小王爷一个傲娇嚣张实则呆萌,一个表面可怜实则腹黑二人相遇到底谁才是赢家?
  • 总裁老公独宠小娇妻

    总裁老公独宠小娇妻

    见到江琉璃的第一眼,陆时谦就知道,这辈子非她不可;而江琉璃知道自己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一件事就是嫁给陆时谦。痴情总裁与小妻子的甜蜜日常。本文宠文。
  • 南歌子,凤舞盛夏

    南歌子,凤舞盛夏

    羽民国后裔的凤凰命医师遭遇夏国王子,不死民铁口断言,若不娶她终身无娶,不嫁他终身无婚!乱世中,如何再相见?本故事根据历史真人改编,融入山海经故事和网游打怪角色,本亲妈承诺,尽量多宠不虐,尽量不改变历史发展,整个故事包括主角生日均经过严谨推敲查询,介意者轻拍…
  • 村中闲步

    村中闲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上古世纪之光与玫瑰

    上古世纪之光与玫瑰

    那是一个被称作光与玫瑰的时代。那是一段关于神和英雄的记载。那是一个爱恨交织,毁灭和拯救的故事。人们在谈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时,脑海中会不由自主的浮现出这三句话。但遗憾的是,已经没有人知道那段历史的真相。我们的后人,快到源大陆来吧!我要将这个故事讲给你们听。——卢修斯·奎因特
  • 女汉子与霸道总裁的爱情

    女汉子与霸道总裁的爱情

    为了更加接近我的男神和闺密进了梦寐以求的公司,却没想到有一天被坑闺女的老爸送到霸道总裁身边当保镖,可我怎么也没想到会不知不觉中牵连出了我的身世
  • 武动封天

    武动封天

    叶宸在告白失败一百次后,因骂老天爷,被其放了个屁蹦到了异界,附身到刚好被雷劈死的废材少爷身上,遇到了神秘玉佩,为寻找莫名消失的母亲,为小龙寻出身世,为小貂讨回公道,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守护,踏上了强者之路,追求武道极致,破碎虚空,留下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