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75800000030

第30章 心物关系——文学创作的难题

文学和科学在对象上的另一区别,在于是否把人加到对象上去。

现代艺术的巨匠梵·高在一封私人的信件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对艺术我还不知道有更好的像下面的意义。这定义是:艺术,这就是人被加到自然里去,这自然是他解放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梵·高以他切身的体验,道出了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一切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的,文学反映自然(社会生活),但作家把自身加到被反映的对象中去,并且进一步把原是被事实束缚住的自然解放出来,赋予它以鲜活的生命。科学则相反,它不但不能把人加到自然中去,而且还想尽一切办法,譬如利用各种精密的仪器,把人和人的心理印象从自然中剥离出来,力图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当然,科学家作为人也有他的主观能动性,但他不把这种能动性用于解放自然,给自然“添枝加叶”,而是尽力排除一切常识和心理印象的干扰,恢复自然的本体,并揭示它运转的规律。哥白尼、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所做的事就是如此。本节要讨论的是一个老而又老的问题,即文学创作中的心与物的关系,或者说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我们将在总结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引进现代心理学的心理场的概念,对这个老问题进行一些新的探讨。

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处理心与物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一直是困扰着作家的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心物交融、主体和客体统一的道理,但在实际创作中如何去处理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永远是一大难关。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王蒙深有体会地写道:

回忆我个人写作的过程,最难解决的也是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有时候这个问题不像哲学上的问题那么容易说得清楚,那么单纯。在文学创作上,文学作品往往是非常纠缠不清的一种关系。文学作品,它既是非常客观的,又是非常主观的。王蒙:《创作是一种燃烧》,9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根本问题在于文学创作在反映生活时要充分发挥作家心灵的创造,它需要热情、激情和诗情,但当此种热情、激情和诗情成为了直白的喊叫或过于强烈的发泄的时候,它又成为了创作的敌人。因为热情、激情、诗情的这种喊叫和发泄,由于缺乏赖以寄托的生活样式,会使读者抓不住具体的东西,觉得你的喊叫和发泄不能令人信服,你在强加于人,你的创作是不能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的。于是问题又转过来,文学还是要真实地描写生活,或按生活本来的面目去描写生活,想办法把自己的热情、激情、诗情控制起来,结果你所描写的生活又可能变得冷漠、死板而失去艺术的灵气和魅力,不能打动读者,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由此可见,作家在创作时如何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心与物的关系,情感与生活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永远是作家要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

对于文学创作中的这一难题,古人、外国人都有不少有价值的回答。在此一一罗列他们的全部论点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不妨把其中最富于启发性的论述作点引述和说明。

1 我国古人的回答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心物关系的论述很丰富。我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提出的“心”与“物”的关系的观点最值得重视: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在这里,气、貌、采、声是名词,指自然的气象与形貌,而写、图、属、附是动词,指作家描写与表现。刘勰用“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来描写作家的创作实践过程,意思是说,“作家一旦进入创作实践活动,在摹写并表现自然的气象和形貌的时候,就以外境为材料,形成一种心物之间的融汇交流的现象,一方面心既随物以宛转,另一方面物亦与心而徘徊。”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7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王元化先生在阐发刘勰这一观点时,精辟地指出:“‘随物宛转’是以物为主,以心服从于物,换言之,亦即以作为客体的自然对象为主,而作为主体的作家思想活动服从于客体。相反地,‘与心徘徊’却是以心为主,用心去驾驶物。换言之,亦即以作为主体的作家思想活动为主,而用主体去锻炼,去改造,去征服作为客体的自然对象。”同上书,73~74页。“刘勰认为,作家的创作活动就在于把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起来,以物我对峙为起点,以物我交融为结束。”同上书,75页。不难发现刘勰论点的长处在于它的全面性和辩证法。他强调的不是一个“深入”,而是两个“深入”。所谓“随物以宛转”就是要求作家尊重生活,服从生活,归顺生活,深入生活的底蕴,摸准生活的脉搏,这是第一个“深入”。古代文论都反复强调这第一个“深入”。如《礼记·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杨万里说:“触生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答建康府大军库监门徐达书》)在这个问题上说得最透彻的是王夫之和金圣叹。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到,是铁门限。”(《姜斋诗话)金圣叹则说:“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水浒传·序三》)但说得最好的仍然是刘勰的“随物以宛转”。生活是有它自己的鲜活的生命的,它就像一个既自尊又随和的老人。如果你敬重它,悉心听取他的指点和教导,体察它的一切意图,那么它就会表现出他的随和和大度,赋予你支配它的自由。反之,你对他缺乏理解,缺乏诚意,想把他当役使的对象,即使你对他阿谀奉承,他也会识破你的意图,而时时与你作对。所谓“与心而徘徊”,就要求生活服从心灵,归顺心灵,皈依心灵,从而深入心灵的堂奥,让生活随心灵而运转。这是第二个“深入”。表面看来,“随物以宛转”和“与心而徘徊”逆向而行,是对立的,是矛盾的,但却是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的。越是深入生活也就越是能使心灵获得自由;反之,越是深入心灵,也就越能把握生活,理解生活。两个“深入”互相促进。

2 外国人的回答

在西方,关于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的论述也很丰富。与刘勰的观点极为相似的是歌德的论述。他说: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人,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13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译文中的“主宰”改为“主人”。

一方面作家要做自然的恭顺的奴隶,要永远忠实于自然,可另一方面作家又要做自然的主人,让自然恭顺地听从自己较高意旨的调遣。从表面看,主人与奴隶是对峙的、矛盾的,但如同我们前面说过的道理一样,也是相反相成的。你越是恭顺地做自然的奴隶,自然就越会向你敞开心扉,听从你的调遣、支配,以同样的恭顺报答你。但是,自然不能自己解释自己,自然的本质、意义和诗情都有待作家这个主体去发现和开掘,所以你又要做生活的主人,不但要让自然的全部秘密都在你的心灵视野的管辖下,而且还要超越自然、高于自然。

总的说,歌德似乎更强调作家要做自然的主人这一面。他在谈到吕邦斯的一幅画的光线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受到光照时,并不认为这是违反自然,他甚至称赞起来,说:“吕邦斯正是用这个办法来证明他伟大,显示出他本着自由精神站得比自然要高一层,按照他的更高的目的来处理自然。……他用这种天才的方式向世人显示:艺术并不完全服从自然界的必然之理,而是有它自己的规律。”同上书,136页。歌德在举《麦克白》中自相矛盾的例子时又强调说:“我们都不应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窄狭。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13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对于艺术家的能动性,也许还是黑格尔的《美学》讲得更辩证一些。他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的确,在文学创作中心灵的生活模式化和生活模式的心灵化,一直是交织进行着的。在这种交织活动中,心与物、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的、矛盾的,作家的工作就是将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这一工作做得如何,表明了一个作家的才能与艺术功力。

3 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马克思在阐明创作主体与客体关系时,以实践的观点和能动的反映论作了科学的解答,这正是我们要认真加以学习和准确地加以理解的。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马克思在他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话: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的意思是,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不应是单方面的,既要“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掌握事物的本原状态,又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即重视人对物的主观心理印象。这样一种理解生活的方法,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在世界面前,才能既见物又见人,才能把握住完整的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是用实践的观点来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问题的。他十分重视实践中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也许正是基于这种理解,马克思认为,人的意识是对现实的变了位、变了形的反映。马克思的论述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对文学创作也具有指导意义。以马克思的上述观点来看文学创作,那么文学创作反映的应是完整的世界,即既反映客观世界,也反映主观世界。主观世界作为一种思想情感客体,也是文学反映的对象。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他以能动的反映论来解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他一方面认为,“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18卷,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物、世界、环境的存在是第一位的,另一方面他又强调指出,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僵死的”,“反映可能是对被反映者的近似正确的复写,可是如果说它们是同一的,那就荒谬了”同上书,338页。他还说:“智慧(人的)对待个别事物,对个别事物的复制(概念),不是简单的、直接的、照镜子那样死板的动作,而是复杂的、二重化的、曲折的、有可能使幻想脱离生活的行为。”《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55卷,3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同上书,182页。对于列宁的这些论点,过去我们只是引述,缺乏细审,实际上这里面包含了对文学创作的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极为深刻和丰富的思想。就后面这两段话看,列宁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十分充分的估计。他认为这种能动性可以在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第一层面,人对事物的反映不是简单的、直接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复杂的、曲折的非镜映式的反映,这就是说人的反映动作是活的,它可以修改、改造所反映的事物。第二层面,人对事物的反映是二重化的,所谓二重化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矛盾的反映,即它既可能是正确的(一重)反映,又可能是错误(又一重)的反映;二重化还可以理解为物的声音和人的声音的二重合奏,就文学创作而言,是生活的声音和作家的声音的二重合奏,还可理解为人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的双重反映。第三层面,人对事物的反映还可变成脱离事物的幻想,变成对一个新的世界的创造。列宁的反映论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地揣摩和学习。

毛泽东关于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论点也是正确的,对创作具有指导意义。毛泽东讲:“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8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这无疑反映了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毛泽东的这六个“更”的精神实质是说文学创作不能照样抄袭生活,而是要以更高的意旨对生活进行改造。因此当生活过分高(高到不真实)、过分强烈(强烈得让人受不了)、过分集中(集中到让人无法相信)、过分理想(理想到近于虚伪),乃至让人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的时候,艺术就要想办法将其适当地加以改造,而改造的方向已不是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理想,而是把过高的降低一些,把过分强烈的冲淡一些,把过分集中的分散一些,把过分理想的作普通化处理等。巴尔扎克曾深有体会地说,他自己“常常不得不冲淡一些事物原来的强烈性质。有的读者认为《高老头》是对儿女对待父母态度的一种诽谤。其实,作为小说基础那个事件真是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就是在吃人的野蛮人那里,这种情况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不幸的父亲,他最后的那口气拖了二十来个钟头才咽了下去。他无可奈何地要求给他点水喝,可是没有一个人来帮他一下忙。他的两个女儿都不在身边,一个参加舞会去了,一个看戏去了。虽然她们都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病危。谁相信这样的真实事实呢?”《巴尔扎克论文学》,14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巴尔扎克讲的就是一个把强烈的生活在文学创作中加以冲淡的例子。实际上,“生活往往不是过分充满戏剧性,或者就缺少生动性”同上书,142页。因此,主体对客体的加工、改造应是在两个方向上展开的。狄德罗曾说过,艺术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的东西,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的东西。这就是强调从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艺术加工。

总的来说,文学创作中的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

同类推荐
  • 鲁迅作品集(5)(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5)(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这一本小书里的,是从本年一月底起至五月中旬为止的寄给《申报》上的《自由谈》的杂感。
  • 象形2012

    象形2012

    《象形2012》收录了李建春、刘洁岷、剑男、沉河、黄斌、吴晚燕等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包括:《后工业爱情》、《在武昌城区》、《夹竹桃》、《焚书者》、《雨水的弹奏》、《和儿子谈孤独》、《北京纪事》、《登首象山记》、《失明的小女孩》、《秋夜闻虫声》、《怀念春天》、《雨中过明清石板街》等。
  • 幻想图书馆

    幻想图书馆

    本书是日本知名导演、诗人、作家寺山修司集恶趣味与冷知识于一身的代表作。寺山修司他博览群书,畅谈头发的典故、青蛙的趣闻、后宫的传说、拷问的艺术、狼人的故事……从神话、民俗或广告单、画报中引经据典。像是沿着艾柯的阶梯,进入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实践了本雅明未曾实现的理想——写一本完全由引文组成的书。
  • 八千湘女上天山

    八千湘女上天山

    五十年代初,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国的决策者们命令驻疆二十万官兵垦荒屯田,扎根新疆,立志改变自古以来屯垦一代而终的局面,以达到长治久安的战略目的。在党中央建设新疆的号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参军狂潮席卷了湖南三湘四水,一时间,激情澎湃的湘女们蜂拥古都长沙,报名参军。
  • 河畔小屋

    河畔小屋

    本书描写了哈德逊河的美丽风景,铁杉树林、“黑溪”以及他青年时代漫游过的卡茨基尔山的森林。书中收录的散文作品包括《南卡茨基尔山腹地》、《鸟类求偶》、《花栗鼠》、《热爱大自然的人》、《一棵老苹果树上鸟儿的生活》等。
热门推荐
  • 布衣天子:刘邦

    布衣天子:刘邦

    《布衣天子:刘邦》将为广大读者重现历史的风云际会,再现一个历史上真真切切、鲜活生动的刘邦。阐释帝王的是非功过,为读者呈现一幅壮美的传奇画卷。
  • 沉默:无话做天使

    沉默:无话做天使

    【本文独宠拒虐】她是一个电脑控更准确说是一个游戏控。一次月黑风高的夜晚,他站在窗口吸烟,她悄然靠近小声问:“你喜欢我吗?如果你喜欢我我们就在一起,如果你不喜欢,我……我就单相思!”良久就在她以为真的该单相思了露出一脸悲怆的表情准备离开,男人蓦然间抓住她的手,眼神犀利的说:“喜欢没有实际感!来点实际感,所以更应深入体会了解不是?”很快,上都有着黄金单生汉且高大上的男人就被她睡了……[全文1v1宠身心干净,不讲求是全爽文,男女主双强]
  • 腹黑教授:青梅竹马许多年

    腹黑教授:青梅竹马许多年

    “铁......沈老师,那啥,实验报告我可不可以不要写了?”姚小小小心翼翼的问着。“不写也可以,你现在就在这里把这个实验做出来。”清凉的声音带着一丝邪魅,让人怎么听怎么舒服。“那个,我突然想起来我还有事情没做完,实验报告后天交。”开玩笑,让我在这里和他孤男寡女共处一室,那啥,名节不保啊,那我的青梅会怎么想,姚小小心里想着。小小和沈楠琛斗智斗勇的同时,却渐渐的爱上了他,一旦爱上就是万劫不复,当他们要走进婚烟的殿堂的时候,小小猛然间知道了失忆背后的真相,这婚是结还是远赴他国?
  • 读懂人生:青少年版

    读懂人生:青少年版

    本书是青少年通俗读物,用平凡的语言,讲述人生的智慧,表达人生的真情。读懂人生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平实,它丰富而不肤浅,它恬淡而不聒噪,它理性而不盲从……读懂人生是一种成熟,这种成熟是浮华后的淡定,是洞察世事后的超然达观,更是禅悟后的至简至真……在成长的过程中,磕磕绊绊总是难免的。受一次挫折,对生活的理解就加深一层;失败一次,对人生的感悟就增加一级。一次次磨难把我们锻炼得日益成熟。
  • 王俊凯和他的逗逼班级

    王俊凯和他的逗逼班级

    写的王俊凯的逗逼班级,里面的人物都是作者的同学,本故事写的并非王俊凯的真是班级,不喜勿喷
  • TFBOYS彼岸花开

    TFBOYS彼岸花开

    未曾青梅,青梅枯萎,芬芳满地。不见竹马,竹马老去,相思万里。从此,我爱上的人都很像你。如果哪天我死了,别担心,我的心依旧为你跳动,只是换了一个方式守护着你。即便你爱她,但没有我的允许,你是我的
  • 进击的吃货女配

    进击的吃货女配

    爱生活,爱美食……可是——从来没有想过要爱男主啊!穿书的女配早已泪奔,我来这个世界只是为了吃啊!不是为了男主啊,亲!“乖,跟我回家。”说好的现代都市文呢!说好的男女主永久cp拆不散的呢!怎么变成了宠文了啊!作者你给我出来解释,我保证不打死你!
  • 第一宠婚:总裁别闹行不行

    第一宠婚:总裁别闹行不行

    被养母算计,梁浅浅不得不找个人结婚应对眼前的难题。找上青梅竹马的厉少堂本是无奈之举,谁知道竟然意外开启了甜蜜的婚后之旅。她家总裁牛X霸道又专情,还是个喜欢吃醋滴!某日,梁浅浅看着面色阴沉、越走越近的男人,紧张地咽了咽口水。“老公别闹行不行?我只是拍戏而已!”拍戏?厉少堂挑起好看的眉,心中的醋意丝毫未减。拍戏用得着搂搂抱抱,整个人都贴在一起吗?不行,他要给老婆立个规矩,不能宠得没边际!
  • 野趣有声画

    野趣有声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这个兽世不太稳

    这个兽世不太稳

    外出历练不小心把人家家底都给端了,遭到现世报的祈洛带着自己受了伤的那颗金丹和脆弱的小心灵穿越到了兽人世界,顺手捡了个小屁孩废话多就算了还赶不走。算了算了,好歹可以帮忙做饭,可是怎么这一路走来身后的小尾巴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