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样的话我们常常会在电视中听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它的真正含义。在佛教中,浮屠即佛塔,众所周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时代发展至今,“救人”也渐渐引申为“助人”。
助人者恒欢喜,为什么如此显而易见的道理,人们却不愿意去实践?
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来到悲海禅师面前,向他哭诉:“我们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上有老人需要供奉,下有孩童需要照顾,一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师父慈悲,救救我们吧,我们一家人将永远记得师父的恩德。”
悲海禅师面露难色,虽然他想救这家人,可是连年大旱,寺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让他如何救这可怜的穷苦人呢?悲海禅师一时束手无策。突然,他看到了身上镀了金的佛像。思索片刻后,他便毫不犹豫地攀到佛像上,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下来,用布包好,然后交给乞丐,说道:“这些金子,你拿去卖掉,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
悲海禅师的弟子看见了,忍不住说:“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师父怎可拿去送人!这不是冒犯佛祖吗?不是对佛祖的大不敬吗?”
悲海禅师义正词严地回答:“你说得对,可是我佛慈悲,他肯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这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即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也是符合佛的愿望的。如果我这样做要入地狱的话,只要能够拯救众生,那我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造一所寺,不如救一人命。”积功德莫过于救人和助人,当一个人遇到生命危险,或者心性迷失走向不归路时,我们要出手相助。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层,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时带来的快感最大。这就是自我价值实现。而帮助他人时,人们会非常容易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通过互助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获得最高层次的满足。
还记得200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舍己救人的英雄魏青刚吗?2005年8月8日,青岛崂山区,成百上千的人们在岸边观看“麦莎”旋风带来的海潮。一个巨浪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正在岸边的魏青刚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即冲出人群,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女青年游过去。在离岸大约20多米处抓住了落水女青年,但是被一排巨浪又将他们打散。魏青刚爬上岸以后,他穿上救生衣、套上救生圈,再次跳入汹涌的波涛中,但是没能成功,头晕目眩的魏青刚不得不又返回岸上。稍稍缓过神,魏青刚再次跳进大海。他顶着巨浪,一点点地靠近……他紧紧地抓住落水女青年的手,岸上的民警急速拉着救生圈上的绳索,将他们拖向岸边。
经过连续3次、长达40分钟的生死较量,落水女青年终于被魏青刚营救上岸。
我们知道,是见义勇为的本性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使这样一个朴实的民工,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3次跳海救人。事实上,助人不仅是人类的美好品德,就连某些动物都在实践着。海豚救人的美好传说就广为流传着。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曾记载过一件海豚救人的奇事:有一次,音乐家阿里昂带着大量钱财乘船返回希腊的科林斯,在航海途中水手们意欲谋财害命,阿里昂见势不妙,就祈求水手们允诺他演奏生平最后一曲,奏完就纵身投入了大海的怀抱,正当他生命危急之际,一条海豚游了过来,驮着这位音乐家,一直把他送到伯罗奔尼撒半岛。也许你会说,或许不过是个巧合罢了,但近些年类似的报道越来越多,我们宁愿相信,互助这一行为是所有生物共通的语言和灵魂。
常言道“近朱者赤”。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助人为乐的行为也会“传染”,看到别人做好事的人也更容易做好事。美国心理科学协会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心理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让一批志愿者参加两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第一组志愿者观看一个有关大自然的录像,第二组志愿者则观看一个宣传他人做好事的录像。随后,研究人员询问志愿者是否愿意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结果第二组中作出积极回应的比例高于第一组。在第二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另外两组志愿者观看上述录像中的其中一个,以及一个英国喜剧录像。当志愿者看完录像准备离开时,研究人员说,研究用的电脑出现了故障,不知哪位志愿者愿意留下来帮助修理。结果显示,留下来帮忙的人大多是刚刚看完助人为乐宣传录像的人,且他们提供帮助的时间多于其他人。
可见,当你助人为乐的时候,就是在对助人做最好的宣传。愿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助人,利己也利他。
“圆满箴言”曾有一位法师说过:“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萨。”在宗教意义里,施舍是一种赎罪行为,净化自己,减少自身的罪孽。人生的完满,需要通过助人来完成。